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3419, PDF, HTML, XML, 下载: 35  浏览: 24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童婕, 江 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学前儿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家园共育创新Preschool Childr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esthetic Education Home-School Education Innovation
摘要: 如今,学习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趋势,但学前儿童作为身心尚在发展的群体,往往在这一趋势中被忽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过程中,学前儿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学前儿童各年龄段的不同授课方式的选择、幼儿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创设计以及如何提高学前儿童的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存在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儿童领域的传播,加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进程,国家、幼儿园、教师、家庭、社区等各主体都应采取对应措施助力发展。
Abstract: Nowadays, learning and spreading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trend, but preschool children, as a group still developing in body and mind, are often ignored in this tre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example, preschool children have a low level of awareness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choos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t different ages. There is a lack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abou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kindergartens and ways to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state, kindergartens, teachers,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other entities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help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刘童婕, 江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J]. 教育进展, 2024, 14(3): 607-61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419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时代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 ‎[1] 。中国五千年文明可谓博大精深,如今国风兴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适应全球趋势,深受世界的喜爱。在我国,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中国风的缩影,国潮品牌、国风文创、国学馆等新型产品层出不穷,这也正是一个机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

在教育层面,中办国办于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而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 ‎[2] 。各地各校认真学习贯彻,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落实教育部的政策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观念,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工作。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领域中,对幼儿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同时对美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是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将“美育”概念置于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脉络之中,是准确理解近现代美育概念、美育思潮的一个关键 ‎[3] 。国家倡导广大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在现代教育的地位也逐渐被重视并不断融入现代教育。自国家发布关于美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文献以来,各地把学校美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重视美育的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当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根据现有的幼儿园实践案例,我们从中吸收先进思想,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儿童领域的传播方式,响应国家号召,发展美育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实践运用,探索适合学前儿童的教学方法

幼儿园活动中的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教育部于2012年10月9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做出了合理的期望。这也说明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在注重五大领域的结合的前提之下,针对身心发展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教学这一目标。

2.2. 顺应五育中美育的发展,提高审美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类别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幼儿的思想道德、人格形成、民族意识、审美素养、爱国意识等都具有指导作用。3~6岁幼儿作为身心还处在发展阶段的时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第一步那便是眼看见的美。因此积极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幼儿教育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教育价值,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幼儿的审美,促进个性化发展在发现美的同时也能大胆的创造美、表现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能够带动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一起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美的熏陶,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发展。

2.3. 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这个时代正在做也是一直以来在坚持的事情,只有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一些创造性、创新性活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让幼儿感受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将来成为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青年。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现实问题

3.1. 幼儿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低

教师在工作培训中多注重模板化学习,工作单位也仅仅是重视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通过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注重身心发展特点,缺乏加入新时代新元素。教师本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低,导致在正常的一日幼儿生活中很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从一点一滴积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想法尚未深入。

3.1.1. 幼儿园环境缺少国风元素

环创作为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学前儿童通过耳濡目染接受学习的一种方式。走访江苏宿迁以及南京的几所幼儿园,发现在国风方面的环创设计较少,大多以现代化审美进行幼儿园主题环境设计。环境作为幼儿教育的载体,往往能在显性教育中发挥隐性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可见,环境对幼儿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 。因此,幼儿园应当重视对园区环境的创设,从幼儿的角度去创设,以幼儿为中心,使之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同时,能够使幼儿在园区开展游戏活动或者主题活动时,拓宽视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幼儿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方面富足。

3.1.2. 幼儿园课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紧密

1) 幼儿园活动课程材料单一

幼儿园在活动课程的材料准备上,材料单一且更新周期长,层次性不明显,未能充分体现幼儿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剪纸课程上,中国剪纸作品在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6] 。但在课程设计上,单一的剪纸材料无法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无法充分的感受剪纸文化的内涵,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学习欲望消减的状况;在绘本阅读活动课程,幼儿绘本材料更新慢,且主题杂乱未进行明显分类,无法及时更新换代为幼儿传播更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2) 学前儿童的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主体性是指课程活动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主体的身份直接面对他所能即时体验的生活世界,这是一种被胡塞尔认为的不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真正的生活世界,“纯粹作为赋予它以存在意义的主观性之相关物而落入到我们视线之中”的主观体验世界 ‎[7] 。

幼儿身心尚在发展,手指精细程度低,在多数实际操作活动课程中,容易发生操作失误而导致安全问题。因此教师常通过“导演式”方法来主导幼儿活动的进程。幼儿作为主动学习者,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一做法干扰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缺乏自主性。例如扎染活动课程中,活动过程中幼儿只能进行单单的模仿操作,同时教师的干扰消减学前儿童的积极性,使幼儿无法通过这一途径去认识世界,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 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融入性低

现实性是陈鹤琴生活化课程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对同时代中国传统幼儿园课程脱离幼儿实际生活问题的矫正和破解 ‎[7] 。以及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中教育即生活,得知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部分。幼儿园作为一日生活的场所,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每一帧都与其成长密切相关。而在学前儿童的户外锻炼以及游戏活动课程上,大多以节奏型音乐为主,发展体育教育,极少见到在这个环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关于古代礼节的学习上,如“作揖”这一礼节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学习,日常生活中并未明确的进行实践运用,课程与生活的分界线过于明显,没能达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养成习惯的效果。

4) 幼儿园课程未充分利于社会资源

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分子,而社区对于幼儿园教育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资源储存库,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有效资源服务于幼儿园教育,幼儿生活在社区之中,他们对这里的环境比较熟悉,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地融入这个生活环境之中 ‎[8] 。许多幼儿园会依托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建立,但大多数幼儿园由于担心幼儿安全问题加上家长的不放心,极少数会定期组织幼儿前往当地博物馆等进行研学活动,没有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捷的物质资源,优秀的社会资源是幼儿良好的第二课堂,能够使孩子身临其境的接收到知识的熏陶,能够跳脱熟悉的教室环境,拓宽幼儿的视野。

3.2. 家庭未全面认识幼儿园教育

3.2.1. 家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低

多数家长秉着希望自己孩子成才的想法,希望孩子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将来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能够学习到应有的知识,学到的知识转化的优秀的成绩,为自己的美好将来铺路。他们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使一个课外的兴趣,并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影响。多数家庭并未主动对孩子展开系列主题教育,但中国的礼节、传统节日、笔墨纸砚四大墨宝等,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给予不小的影响,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创造力、发挥想象力等。教育并不单单落字于“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在一朝一夕逐步积累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3.2.2. 家园共育模式尚未普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幼儿全面教育和发展也面临更为多元化的要求。而在“双减”政策不断推进落实的背景下,家园共育这一模式也在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彰显出特有的价值。作为一种具有互动性特征的幼儿教育方式,家园共育已开始在诸多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充分调动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等各个主体的基础上,实现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能进一步达成幼儿全面教育的目标 ‎[9] 。在一次幼儿园生活结束,我们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关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否对孩子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民俗的参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提问,发现大部分家长在幼儿园放学后,仅仅是对幼儿一日学习进行机械询问,并未根据幼儿园的课程学习,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共同温习知识,共同实践知识。

例如在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习,幼儿园为学前儿童讲述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家长可以在端午节为孩子讲述屈原的故事、带孩子去观看赛龙舟比赛、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传统节日的绘本等系列活动,而不是将幼儿园与家庭生活环境划分开,不为孩子拓展其他知识,把幼儿园作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政策建议

4.1. 社会层面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优秀传统文化将影响幼儿的一生。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对幼儿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0] 。因此社会应该重视幼儿教育,加大对文化宣传栏的建设,鼓励社区举办系列主题文化节,为幼儿园提供相关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进行研学等,提高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建设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道路,在社会上形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4.2. 教师层面

4.2.1.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幼儿园可以与教育部、高校对接,邀请专门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来园区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一份子,应当发挥自身的力量,自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各种闲暇时间,让自己的心灵去远航的时候也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的投身教育事业。

4.2.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教育活动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更是推动幼儿乐学好学的必由之路 ‎[10] 。教师应当不断实践与研究,创新性的设计课程,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课堂模式例如课堂听戏曲、邀请非遗文化代表人协同授课等方式,激发幼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幼儿通过学习、思考、表达、体验等多种方式,逐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树立文化自信。

4.3. 幼儿园层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11]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4.3.1. 课程设计

1) 谨慎选择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的选择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着手,选择符合幼儿的教材。如在绘本选取上,挑选针对不同阶段的学前儿童的绘本内容,实现个性化发展,在特殊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中,也可以更新与之相符合的绘本,达到不仅仅是书本的教育,也能够通过环境变化真实感受到绘本背后的故事。幼儿课程设计应符合学前儿童的审美,选取富有童趣、色彩柔和的教具教材,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征,安全无毒,又能实现科学授课,发展美育,为孩子们在课程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便利的条件。

2) 丰富幼儿园课程的类型、形式

在课程类型方面,除去日常的早操、室内知识教学两大板块,幼儿园可以增加课程类型,增加课程互动性,增强学前儿童体验感。例如传统故事主题课程,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前儿童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民族服饰这一模块,幼儿可以和家长合作共同完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在园区活动中进行展示。趣味性课程的增加,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 注重游戏活动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也是教师要重视的幼儿课程设计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教师应当结合儿童“贪玩”的天性,对现阶段幼儿课程教学体系的疏漏之处进行补足,构建出以游戏为驱动,以兴趣为导向的幼儿课程教学模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后天的素养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从非遗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内涵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幼儿教育,有助于完善幼儿园文化教育体系,开阔幼儿的文化视野,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心,更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长久传承 ‎[13] 。通过游戏与非遗的融合,能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在游戏的实际操作中,实现劳动教育的发展,让幼儿感受先辈们的智慧,发扬非遗文化。

4) 与五大领域充分结合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强调领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但这些领域和单元并不是局限于社会、健康、语言等单个领域的。幼儿园要和教师共同组织设计多领域结合的课程活动,让幼儿在一次主题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多领域多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幼儿发散思维共同创设支持学习的环境。

4.3.2. 环境创造

1) 内部环境

在教室内合适位置摆放不同的手工艺品(如陶瓷工艺品、刺绣、雕塑等),既能增加教室的层次感,又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外部环境

园内可以在走廊墙外、操场、门框、庭院等布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设计,如剪纸、灯笼、脸谱、年画等多类不同主题的环境,定期设置不同主题的环创,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园内生活。老师可以在学前儿童发现特别的装饰时,进行提问等环节,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是学前儿童,家长老师也可以在外部环境中接收到一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景多用,使外部环境不仅具有装饰功能,同时也具备教育功能。

3) 社会环境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幼儿园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积极与当地社会机构沟通对接,组织去当地的博物馆、具有特色民俗的场所进行实地学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次研学活动,能增强幼儿的体验感、发挥幼儿在幼儿园的主体自由、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促进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提高审美从而促进美育发展。加强了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更有利于不同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汇。

4.4. 家庭层面

家长们首先应该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影响,不应该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通过死读硬背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家长应该起带头作用,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如假期可以前往历史底蕴丰富的城市,带孩子体验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周末带孩子前往手工艺小店进行手工制作,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的异想天开,推动智育、劳育、美育的发展。

在家园共育方面,家园共育有利于幼儿提升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最终实现幼儿自理、自立、自强 ‎[14] 。家长应担当家庭的角色,与园区共同合作,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我们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内在联系,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价值。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想,能够通过许多独特的方式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如在不同年龄段课程模式选择、园区环创设计以及对家长的普及率等。因此幼儿园、教师、社会和家长这些不同的主体,应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创新传播方式,注重教育质量的同时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幼儿教育。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各主体应当多方面分析问题,合力解决问题,共同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推进幼儿教育更上一层楼。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项目编号:2021SJB0228;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赛,项目编号:202312048064Y。

参考文献

[1] 李欣垚, 但菲. 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 教育观察, 2020, 9(40): 40-41 60.
https://doi.org/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0.40.012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三问[J]. 中学语文, 2021(2): 81 85.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_ITemen1J4LuLfpnp3PZ4kJ5stMMMk8UOfHWogD0HegLMZTvTDav0zXw7pegWp385jX3Nk-fwY42ywfviZlWjQ-JTxi0TL4bugKpFDcYZzH2ljg0D1IwL2zyFOKXpPPHOHs9heqC0DzmcqSO-qZB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3] 吴泽泉. 从“教育”到“美育”——20世纪初“美育”概念的一条重要演进路径[J]. 中国文学批评, 2020(4): 58-65 156.
[4] 姜涛. 文以载道汇则兴邦[J]. 声屏世界, 2014(12): 12-14.
[5] 赵巧艳. 幼儿园环创之美育价值思考[J]. 家教世界, 2023(15): 33-34.
[6] 傅清超, 赵航. 剪纸艺术的融合创新——浅谈剪纸作品《国粹》系列的创作历程[J]. 天工, 2017(6): 147.
[7] 郭景川, 闫蕊. 陈鹤琴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思想: 生成逻辑、内涵及实践品性[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7): 19-26.
[8] 黄蓉. 幼儿园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新智慧, 2021(17): 103-104.
[9] 林秋. “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策略的创新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4): 45-47.
[10] 李新颜.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主题教育融合的实践性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6): 112-115.
[11]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2(15): 16-20.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_ITemen1J7Qbg5dMqz-KDf5vjBp8vCi9YT3lgqfAQ3sLdlqiplVc4Mo7bvv6epLS6a0swZdqlANClkFYrjnZLEN1i8eGmnzcyV9D0I6ZWxGFffVHvs28t3ooWCAQ7BWNVtg-4r8IwU=&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12] 杨东筱. 游戏驱动的幼儿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 新课程研究, 2023(6): 44-46.
[13] 刘燕华. 非遗文化在幼儿课程中的有效运用[J]. 文理导航(中旬), 2023(3): 88-90.
[14] 高钰. 家园共育助力幼儿自理、自立、自强[J]. 第二课堂(D), 2023(5):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