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Social Adaptation Issues of Relocated Migra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Zhaotong City
DOI: 10.12677/ass.2024.133241, PDF, HTML, XML, 下载: 22  浏览: 3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尚, 李宇卫:昭通学院管理学院,云南 昭通;李 赛:安宁市林业和草原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云南 安宁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社会适应Reloca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ocial Adaptation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昭通市搬迁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搬迁群众不仅摆脱了绝对贫困,而且他们在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在逐步适应,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在适应过程中移民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因此本文主要对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研究,理清目前移民在适应过程中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移民适应性的建议。
Abstract: Reloca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made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At present, the relocation work in Zhaotong City has made decisive progress. The relocated people have not only lifted themselves out of absolute poverty, but also gradually adapted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roduction,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eveloping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However, immigrants also fac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reloca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mmigrants in Zhaotong City, clarif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migrants in the adaptation process, identifi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ir adaptability.
文章引用:李尚, 李宇卫, 李赛.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464-46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241

1. 引言

云南省昭通市深居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地级市和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市11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有10个、深度贫困县7个。在2019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昭通市建成了以靖安和卯家湾为代表的23个进城集中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达9个,全国搬迁规模前5的安置区昭通就占了3个 [1] 。在政府的帮扶下移民来到城市,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他们能否适应城市的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等仍是一个问题。移民在相对陌生的城镇社会如何生存并适应下去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邻里之间的安定团结,更关乎我国能否实现“十四五”规划中强调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部署。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有一定的典型性。本人到昭通市靖安、卯家湾、大地、发界、红路、呢噜坪、鲁家院子等几个大型移民社区进行过走访,对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对移民及移民社区的后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的现状

2.1. 生产方式的适应状况

移民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参与融入到现代的生产劳动当中,融入的过程以政府主导为主,表现为政府在移民点周围引进企业,新建扶贫车间,组织移民到相关移民车间上班,政府牵线组织移民到浙江、广东等省外务工;政府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居民到集体经济中就业;社区设立一些公益性岗位,如保安,环卫工等;另外部分移民在参与政府组织的培训之后,选择自主创业,通过经营店铺,夜市来实现收入。总体来看移民在生产方式适应情况较好,虽然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但是短期看这是一种必然,属于移民在生产方式适应方面必经的阶段性,因为移民初来到城市,现代化的生产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缺乏社会资源,所以还需要政府、社会等外力的帮扶。

2.2. 生活方式的适应状况

移民由偏远山村,搬到城镇,无论住房还是生活条件的变化都是巨大的。搬迁前大家以村落形式分散居住在不同偏远山头的农家自建房里,过着一种与自然半共生的生活方式。迁入安置区后,移民住进楼房。政府根据移民的生活需要在安置区周围新建医院、学校、商场等基础设施。部分移民虽然也经历了“把马桶当容器来使用的窘境”,但是在安置点政府、社区等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正逐步融入更加便利、更加现代的生活中。

2.3. 人际关系的适应状况

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之间的关系结构和人际交往也出现了转变。安置区楼室的分配都是按照抽签的方式随机选择的,以血缘与地缘为联系的交流渠道被解构,移民必须融入到“陌生人”的环境中。但陌生人感,是每一个城市化的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一方面各安置社区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家园的感觉来消除移民的陌生感。另一方面相较于购买商品房自然建构的社区而言,移民社区由于移民有着同样的移民背景,又都刚从熟人社会中搬迁而来,彼此的陌生感相对较低,交流交融的意愿反而更高。移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政府和社区的组织,一起参与建造社区,主动建设家园,组建了一些参与社区治理的“自组织”也是一种事实。

2.4. 文化的适应状况

文化的适应是评判移民是否适应现代文明的最终尺度。由于昭通市移民大部分来自山区,主要从事农业为主。所以从宏观层面来说这是从农业文明到现代工商业乃至信息文明的过渡,不管生产、生活、人际等方面的适应,最终的检验标准都应该是以文化价值深层次的适应为标志。生产文化方面由自给自足为主到参与社会化大生产为主,生活文化方面由半自然的生活方式为主到完全社会化了的生活方式为主,人际文化方面由重视血缘伦理的宗亲观念为主到以生产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平等、法制的人际关系为主。目前移民的文化适应方面正处在摸索阶段,深层次的文化适应无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方式的适应问题

根据笔者走访的情况来看,生产方面绝大多数移民都会在政府或社区的帮助下,积极融入城市生产。但是仍有部分群众“懒、 等、靠、要”行为和落后思想久久不能抹去,只能依赖政府提供的“低保”维持生活 [2] 。他们没有主动的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另外由于大部分企业招工有年龄45岁以下的“门槛”,45~60岁左右的中老年移民,找工作难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搬迁前移民普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在农村虽然这部分农民普遍不外出务工了,但是他们仍可以通过种植、养殖等解决生计问题,对家里还有一定的帮衬。在城市他们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只能闲在家里,最多帮助子女带一下孩子。如何解决45~60岁左右的中老年移民就业问题,是不少移民社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3.2. 生活方面的适应问题

移民搬到城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高消费生活不适应。搬迁以前移民在农村靠种地吃的基本可以自己解决,基本生活开支不大,但是搬入新的社区后一切都需要用钱来购买,每个月支出的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使搬迁群众对超出的生活支出有了抵触 [3] 。

其次部分家庭存在住房面积紧张的问题。根据相关政策,搬迁移民住房面积是根据家庭人口数分配的,单人不超过25平方米。搬迁前农家院落较大,房间较多,新建房子的成本总体不高。但是搬迁后随着部分家庭人口增多,子女结婚生子,原来的房屋面积明显偏小,移民又暂时缺乏能力在城市购置新房,出现“三代同居”或已婚兄弟家庭间大同居的情况,给移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变。未来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移民家庭人口会逐渐增加,住房面积狭窄问题将会愈发突出。

3.3. 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问题

个人城市化的过程,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个人进入陌生人社会、个人原子化的过程。移民走出血缘编织的宗亲社会,首先迈入的是政府、社区帮扶下,移民自身积极参与的这样一种新型社区人际关系之中,未来才是真正的迈入陌生人社会中。目前移民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不是来自线下,而是来自线上,即移民缺乏必要的网络素养,不能很好的处理与网友的关系。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不少移民由于缺乏网络素养,和网友私下见面,甚至出现了家庭婚姻关系破裂的情况。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显然部分移民由于缺乏相应的素养,不能很好的处理好相关的问题。

3.4. 文化适应不深

文化适应的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可能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积极的去参与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适应的有效手段,但是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在价值,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则不是一件易事。目前移民还处在文化适应的浅层阶段,甚至部分移民还是“被动式”的适应现代文明,缺乏对农业和工商业文明之间的内涵和价值的深切体察。例如移民对城市生活中的民主、平等、法制等核心价值要素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4. 提高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性的建议

4.1. 继续开展好就业帮扶,提高居民收入

搬迁后,农户对新生活向往的实现离不开就业,唯有稳定的就业,才能保证搬迁户正常的生活,收入有了着落,一切才有着落 [4] 。对于相对比较懒散,还存在“等靠要”、吃低保度日思想的群众,要继续把“扶志”作为核心工作来抓,通过身边案例塑造、思想观念引导等手段循序渐进影响激发其求变求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有意愿和能力就业的中老年群体,要“靠前管理”,主动想办法,找渠道帮助他们就业。本来就有一技之长的,要人对人,点对点的帮他们找岗位。没有特长但有能力和意愿就业的,政府要主动对接一些步骤简单、时间弹性强的企业项目,例如手工类的项目,如刺绣、编制、小工艺品组装等,为中老年群体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实现“居家经济”。

4.2. 建设公租房或给予一定的租房或购房补贴

移民刚刚搬到城市,绝大部分家庭原来就属于建档立卡等贫困户,缺乏资金和能力在城市买房,政府可以在移民点周围新建公租房,解决移民的燃眉之急。或者给予移民适当的租房补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易地搬迁至城镇后因人口增长出现住房困难的家庭,符合条件的统筹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这无疑是解决部分移民住房不足问题的重要指针,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联系地方实际,切实解决相关问题,帮助移民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4.3. 应用案例法,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移动社交时代,通过QQ、抖音、微信等社交软件交友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移民刚刚搬到城市,面对全新的社交场景和形式,缺乏全过程性的认知和反思,往往容易被新奇,冲动等自身自发的想法带偏。这需要社区针对网络社交的主题,就其内涵、特征、利害等给移民做思想教育,培养移民正确使用网络的素养。

4.4. 多管齐下,提升移民文化的适应程度

对于移民来说,文化的适应首先应是跟随性的,即现代社会里生产生活怎么要求,移民就跟着怎么学怎么做。然后是反思性的,即对已有的习惯习俗等形成一种反思和改进,最后才是扬弃和融合性的。农耕文化的改变绝对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社区的引导,移民的主动实践和反思等。社区可以通过标语、会议、讲座等一切可能的形式,主动激发移民对现代文化的思考;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以学生为纽带,影响移民家庭观念;移民自身要主动融入现代的生产生活,不断学习、总结、反思。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快速提升移民文化适应的水平,从而让移民真正融入现代文明。

5.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部分移民还存在找工作困难、住房紧张、不能很好地处理网络人际关系等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更应该看到大部分移民已经初步适应了城市生活,生产方面他们积极回应政府和社区的号召,在安置区附近就业或外出打工,完成了融入城市的最关键一步;生活方面他们适应并享受到了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生活品质有了一定提升;人际关系方面面对不得不面对的陌生感,他们已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应对;文化方面他们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在适应,城市生产、生活、人际等方面的每一次具体成功实践,都蕴含了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反思和适应。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适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适应现状,面临着不同的适应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想象未来移民的高质量生产、高质量生活和深层次的文化适应等,是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的话题。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2J0967)。

参考文献

[1] 红色扎西网. 易地搬迁斩断穷根 进城入镇一步跨越——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EB/OL].
https://www.ztdj.gov.cn/article/show-343670.html, 2020-11-06.
[2] 张灵. 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多民族社区治理研究——基于昭通市靖安新区的社区调查[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 2023.
[3] 蒋艳, 杨金江.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云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区安置点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15(2): 1-5.
[4] 张媛, 刘迪. 搬迁户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推进的满意度分析——以昭通市靖安新区为例[J]. 中国林业经济, 2022(2):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