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视角下的大学建筑建设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DOI: 10.12677/ae.2024.143447, PDF, HTML, XML, 下载: 52  浏览: 67 
作者: 李永朱, 李泳璋: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建筑应然特性建设举措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Desi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Measures
摘要: 大学建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大学起源到不断发展,大学建筑的功能和属性也不断丰富。不仅满足基本功能和需求,还要体现大学的文化和特色,展示大学的品牌和形象。形成潜在的育人氛围促进人的发展并提高大学的竞争力。准确把握大学建筑的应然性,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塑造高水平的学术氛围,推动大学的发展。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unction and attribute of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from the origin of universities to their ongoing development. It meets not only the basic functions and needs but also reflects the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showcasing its brand and image.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forms a potential educational atmosphere tha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enhanc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Only by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can we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high-qu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 shape a high-level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文章引用:李永朱, 李泳璋. 高等教育学视角下的大学建筑建设[J]. 教育进展, 2024, 14(3): 802-8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447

1. 引言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学术殿堂,其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校园的物理存在,更是知识传承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学建筑的应然性不仅体现在其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更应符合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需求。面对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大学建筑的应然性的探析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建筑的应然,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塑造高水平的学术氛围,推动大学的整体发展。

探究大学建筑的应然,即探索大学建筑应该具备的特征、功能和价值,大学建筑的应然性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需求。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促进学术研究、学生发展和社会交流的理想环境。一个富有启迪性和创新性的大学建筑,应当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一个激发思考、促进合作、培养创新能力的空间。它应当是一座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边界,激发师生的求知欲望。

2. 大学建筑概述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1] 。大学建筑是大学根据所在地区的特定背景,为了实现大学职能和特定的教育目标和而设计和建造的场所,包括学校校园、校舍、运动场及其附属设施。

大学建筑的起源并非是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最初在欧洲出现的时候,没有固定的空间或房产。教师和学生通常在街头、教堂、教师的住所或临时租借的房屋中进行教学活动。这些场所大多位于城市街道两侧,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与法国巴黎大学就是分别发祥于博洛尼亚市老玛乔莱广场和塞纳河畔桥头广场的周边 [2] 。随着大学的逐步发展,逐渐获得了来自自治城市、教会、宫廷以及各种慈善团体和行会的资助,从而得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校舍建筑 [3] 。因此,可以说大学建筑的开始是因为捐助者的赞助。在当时,由于受限于生产力、经济等因素,大学建筑的功能单一,建筑是为大学的生存提供活动场所和所需的空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特权和资助,其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在发展中不断丰富了大学建筑的属性,大学建筑不但要实用和坚固,还要美观。

中国大学从起源来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4] ,在中国,现代大学是取代传统书院的“舶来品”,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5]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传入,中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和冲突,这也催生了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早期大学建筑。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意识的提高,倡导采用“中国固有形式”进行建筑设计和规划 [6] 。在建国初期十余年的高校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学习了苏联的建设经验,导致校园规划大多模仿莫斯科大学的模式,形成了固定的格式,缺乏个性 [7]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建筑的建造更注重其数量与速度,缺乏对文化内涵和历史的表达,也缺乏个性化与特色。

高等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和功能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至今,高等教育的概念仍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8] 。高等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9]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与场所,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承担着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大学是以探求高深知识或学术为根基,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10] 。大学建筑作为大学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实践等基本功能,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不但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审美的需求,还需要启迪思维,拓展视野,传承大学历史和文化。大学建筑也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象征,能够传递大学的文化和思想,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的师生。

3. 高等教育理念与目标下的大学建筑应然特性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建筑便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街头、教堂、住所,到如今的现代化校园,大学建筑不仅承载着教学活动的需求,更承载着大学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与场所,其主要职能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职能不仅决定了大学的教育和研究方向,同时也对大学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与一般的其他城市建筑不同,大学建筑有着更为丰富和特殊的功能和意义。大学建筑服务的内容是为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活动并为其提供优美、富有个性、充满文化氛围,便于师生交往、交流而构成的校园环境 [11] 。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建筑对于提升大学的品牌形象、塑造学术氛围、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建筑应具备教育性、开放性、品牌性等特征。

3.1. 教育性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大学建筑应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设计,都应充分体现教育性,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科学研究是大学另一个重要职能。大学建筑应为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设施的建设,应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因此,建筑的空间布局、装修风格等也应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如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等。同时,建筑的设计也应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科研创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大学建筑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和建造的场所。通过建筑及形成的空间环境有形或无形地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施加着教育影响 [12] 。教育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大学建筑应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学习空间、活动空间、社交空间等以满足实现大学职能的需求,并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设计,提供一个育人氛围的环境,发挥大学建筑培育人、激励人、发展人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独特职能。大学建筑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建筑风格、景观设计、文化设施等,都应与学校的文化传统相契合,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建筑也应为文化交流与创新提供平台,如举办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大学建筑的教育属性蕴含着文化属性,国内学者们将大学建筑归入物质文化,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共同构成大学的校园文化 [13] 。大学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校园内的建筑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14] 。大学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环境,还应该是一种教育资源,是大学的隐形课程。通过建筑的设计和装饰,积极展示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学术精神,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以文化和智慧的熏陶 [15]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大学建筑应该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象征,能够传递大学的文化和思想,培养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3.2. 开放性

大学的开放性从起源就得以体现。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就是开放的,其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16] ,学者和学生们可以自由流动。大学校园也并非与城市割裂开来,它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学生和教师不仅在校园内学习,还经常在城市中的各种场所,如市政厅、教堂、市场等地方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

我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社会疏离,关起门办学的特点,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而在当前大学职能不断丰富,大学建筑作为大学最基础的承载单位,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在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形成更加开放的空间。在国际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一般模式中,各类学校,特别是公立大学,被视为属于公众利益的资产,公立大学应该开放自身资源,尽可能地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被孤立起来将其与社会隔离。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公立大学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公立大学应该成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主力军 [17] 。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大学建筑应以此为目标,通过设计国际化的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国际交流中心等,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校交流学习。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大学建筑应以此为导向,通过设计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社区空间等,为周边社区提供便捷的服务。

3.3. 品牌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竞争已经从单一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转变为涵盖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软实力竞争 [18] 。大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机构,其在国际上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看,大学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应对这一挑战。大学建筑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也应具备战略意识。大学建筑不仅是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生活的场所,更是展示大学形象、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大学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校园环境。

高校在面临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需要塑造良好的大学形象以增强大学的竞争力。大学建筑作为展示大学形象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要结合大学本身的历史与文化,适配区域地理与生态,打造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对外树立学校的整体文化形象,增强学校的辨识度,对内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为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4. 大学建筑的建设举措

4.1. 更新学校建筑设计理念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大学建筑建设追求速度,忽视了大学建筑的质量,例如普遍被人诟病的大学宿舍条件较差。2022、2023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连续显示,“宿舍条件舒适”一项获得了本科生最高的关注度,达到67.6%,然而,在调查结果中,全国大学生中仅有50.9%对母校宿舍条件表示满意。另一方面大学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重于形式和形态,往往对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缺乏表达 [19] 。同时,建筑普遍呈现同质化,缺乏个性化与特色,在各个大学的发展规划中,同样也忽视了大学的文化性这一特征。面对如今的问题,需要重构大学建筑的设计理念 [20] 。

只有深刻认识学校建筑的教育价值,才能确定合理的学校建筑教育价值观,才能促进学校建筑教育价值的发挥。而对学校建筑教育价值认识最为直观的表现就在于学校建筑设计的教育性体现,如果是落后的学校建筑教育价值观带来的一定是滞后的学校建筑设计,也将不适用于现在以及未来的学校教育发展,因此,要想提高学校建筑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就必须从如何更新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入手。

4.2. 深度挖掘学校建筑的教育属性

学校建筑教育价值创造是人从自己的教育需要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在学校建筑与主体之间建立起的教育价值关系。大学建筑的教育价值就是建筑要提供学校育人所需要的各类空间、设施和环境条件,以促进人的发展。因此,需要深入发掘大学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通过建筑设计和装饰元素,表达和弘扬学校的文化与精神价值观。

4.3. 重视学校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学校建筑规划以教育理念、学校环境和建筑条件,以及人、空间、时间和经费等多个维度,使校地、校舍、校园、运动场和附属设施的配置设计能够有机地相互连接起来。学校建筑规划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校建筑规划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建筑的任务书一般由行政部门或管理者编写,使用者很少参与,同时缺乏教育学专业人员的参与,限制了大学建筑的教育作用的发挥。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学校建筑规划应该考虑到文化、历史和功能等多个因素,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5. 结语

大学建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学术殿堂,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建筑所承载的职能和属性也在不断丰富。它不仅是教学、科研、实践的基本场所,更是启迪思维、拓展视野、传承大学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空间。在追求实用性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大学建筑更应符合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塑造高水平的学术氛围。面对未来,我们应准确把握大学建筑的应然性,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大学的整体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崇高目标。只有这样,大学建筑才能真正成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页舟. 建筑概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1: 1.
[2] 赵万民. 山地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107.
[3] 王蔚. 欧洲中世纪大学及建筑——近现代大学的起源[J]. 城市环境设计, 2004(2): 60-61.
[4] 蓝劲松. 略论大学的起源[J]. 科学文化评论, 2005(6): 55-68.
[5] 陈晓恬, 任磊著.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1.
[6] 徐永战, 过伟敏, 郁献军. 我国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审美的嬗变及思考[J]. 江苏高教, 2019(7): 105-109.
[7] 周逸湖, 宋泽方. 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13.
[8] 潘懋元主.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5.
[9] 韩梦洁. 高等教育系统结构: 等级性还是均等化——基于伯顿·R·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论[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6): 111-114.
[10] 肖海涛. 大学的理念[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207.
[11] 问清泉, 贾小桂. 大学校园环境的特色营造[J]. 高校后勤研究, 2008(5): 100-101.
[12] 邵兴江. 学校建筑研究: 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3] 任占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培育研究[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3: 4.
[14] 牛东伟, 颜朝昱. 浅析高校文化与高校建筑的内在联系[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3): 220-221.
[15] 肖海涛. 大学的理念[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137.
[16] [美]菲利普·G. 阿特巴赫. 比较高等教育: 知识、大学与发展[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17] 程方平. 破除禁锢大学融入社会的无形“围墙”更重要——关于大学校园围墙立废的思考[J]. 人民论坛, 2016(S2): 74-75.
[18] 丁利锐, 朱世英, 周秀菊.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7(4): 101-103.
[19] 廖连海.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为例[J]. 福建建筑, 2023(5): 14-17.
[20] 罗建河, 乐会进. 我国大学建造的理念缺失与重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3):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