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工作体系在民办高校的应用现状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Innovative Moral Education Work System in Private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Nanning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4.143451, PDF, HTML, XML, 下载: 25  浏览: 3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艳: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 南宁;覃存民, 陈 铁:南宁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德育生态化工作体系评价Moral Education Ecologization Work System Evaluation
摘要: 本文结合南宁学院德育生态化工作路径,研究以思想引导、行为倡导、能力指导、个性辅导为抓手的“四导”德育工作体系,在南宁学院的执行效果及评价,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ecological work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in Nanning University to study the “four guidance” moral education work system that focuses on ideological guidance, behavioral advocacy, ability guidance, and personality counsel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 in Nanning University provide a model and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杨艳, 覃存民, 陈铁. 创新德育工作体系在民办高校的应用现状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3): 826-83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451

1. 引言

高校德育系统生态化是一种崭新的、与时俱进的德育模式,融合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生态哲学相关理论,德育生态化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 。侯玲 [2] 认为,建立生态化的现代德育是当下德育发展的新思维,要达成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整合德育中各个因子,促成各要素的和谐以及功能发挥的整体性,形成德育在时空跨度上的统一性 [3] 。在体系构建方面,陈玉书 [4] 等认为高校德育生态化体系应该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组织体系、途径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等要素构成;龙献忠 [5] 认为,推进高校德育生态化发展,要做到理念人本化、过程协同化、方法艺术化、评价立体化、场域生活化等;赵明炬等 [6] 以“五心四化”党建引领模式培育德育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即以红心、初心、同心、信心、决心为工作的引领和行动指南,遵循“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四化”工作方法。以上代表性的研究,对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宏观系统构建和路径方法做了探索。

结合国内关于推进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工作模式,缪亚东 [7] 认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却相对薄弱的环节,制定“德育学分”制度,建立大学生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内化;张立志 [8] 等认为,民办高校可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熊定永等 [9] 以“三品两化五环节”为特征进行全时段、全方位、全员育人,感恩、责任、仪礼三种品德的系列化、职业化落实在“教育、管理、训练、疏导、养成”五个环节。以上内容均对民办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宁学院积极探索符合校情的德育生态化工作路径,形成了彰显学校特色的“四导”工作体系,以思想引导、行为倡导、能力指导、个性辅导为抓手,形成从思想指引到行为能力的个性化培育指南,补充精神之钙,做足行为指引,强化能力培育,服务个性发展,开辟独有的德育生态化创新路径,推动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四导”工作方法中,思想引导是核心,行为倡导是重点,能力指导是关键,个性辅导是升华,其执行渗透“十大育人”工作内容,实现“立德”与“树人”的融合统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文以“四导”工作体系为基础,探讨执行德育工作生态化的功能作用及评价,为持续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选取实施“四导”德育工作体系的南宁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向学生群体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以收集学生对于学校“四导”德育工作体系的应用现状。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问卷1721份,剔除拒答、错答、未完成作答的问卷79份,剩余有效问卷1642份,问卷有效率为95.4%。有效样本在年级、性别、是否学生干部、政治面貌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valid samples 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表1. 有效样本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分布情况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南宁学院德育“四导”工作体系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基本人口信息(4题)、学生对学校德育“四导”工作体系的了解程度(1题)、相关活动感知程度(1题)和评价(1题),所有题目均采用单选题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编制过程中,通过多位德育教育工作者修改和完善,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3.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调查方法,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学校德育“四导”工作体系的应用现状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频率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学生对“四导”德育工作体系在学校的应用现状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学生对“四导”工作体系的了解程度

了解学生对该体系的知晓程度对于评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学生参与度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1642名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关注点包括学生对“四导”工作体系的了解程度,包括不知道、听过但不熟悉、知道曾经听过和非常清楚四个层次。结果如图1所示,表示不知道的学生共169人,占总数的10.3%;听过,但不熟悉的学生共423人,占25.8%;知道,曾经听过的学生最多,共526人,占32.0%;知道,非常清楚的学生:共524人,占31.9%,这一比例接近于“知道,曾经听过”的比例,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系有深入的了解。整体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对该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累积百分比90%),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其了解不足(累积百分比10%)。这说明学校在德育“四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方面还有改进空间,特别是需要增强对学生的深入教育和宣传,以提升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整体认知和参与度。

Figure 1.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r Guidance” work system

图1. 学生对“四导”工作体系的了解程度

3.2. 学生对“四导”德育活动的感知程度

了解学生对“四导”德育活动的感知程度对于评估德育活动的影响力和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同样重要。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四种不同德育活动类型(思想引导、行为倡导、能力指导和个性辅导)的感知程度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关注于学生是否有深刻感触,感受是否不深,或是否根本没有感受到活动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degree to which students perceive the “Four Guiding”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表2. 学生对“四导”德育活动的感知程度

对于思想引导活动,有深刻感触的学生占74.42%,这一高比例表明思想引导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感受不深的学生占24.36%,表明虽有一定影响,但未能深入影响这部分学生;没有感触的学生仅占1.22%,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思想引导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于行为倡导活动,有深刻感触的学生占77.71%,为四项活动中比例最高项,表明行为倡导对学生影响尤为显著;感受不深的学生占21.5%,相对较少,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行为倡导活动中获得显著感受;未感受到影响的学生占0.79%,比例极低,表明这类活动覆盖面广泛且效果好。

对于能力指导活动,有深刻感触的学生占76.49%,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能力指导获得了正面影响;感受不深的学生占22.29%,这部分学生虽有所感受,但影响不够深入;没有感受的学生占1.22%,说明几乎所有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能力指导的影响。

对于个性辅导活动,有深刻感触的学生占64.8%,虽低于其他类别,但仍显示大多数学生能从个性辅导中获益;感受不深的学生占29.29%,比例相对较高,表明个性辅导在某些学生中的影响力需要加强;未感受到影响的学生占5.91%,是四个类别中最高的,指出个性辅导的效果和覆盖面仍有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对德育活动有深刻的感触,特别是在行为倡导和能力指导方面。然而,个性辅导的影响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结果表明,学校在推进德育活动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调整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3.3. 学生对“四导”工作体系的评价

了解学生对德育体系特色和创新点的看法对于评估该体系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1642名学生关于德育体系的看法进行了分析,关注点包括学生对体系是否具有特色、创新点、可执行性以及改进的需求等方面的认识。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3. Student evaluation of the “Four Guidance” work system

表3. 学生对“四导”工作体系的评价

表示该体系有特色有创新点,是个能发挥作用的完善体系的学生共1154人,占总数的70.3%。这一高比例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体系具有明显的特色和创新点,能有效发挥作用。这反映了德育体系在学生中的积极影响和接受度。认为该体系有创新点,可执行,但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学生共407人,占24.8%。这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德育体系虽然具备创新性和可执行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这指出德育体系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或改进空间。认为该体系特色不明显,功能不强,但改进后可形成体系的学生共64人,占3.9%。这一比例较小,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德育体系缺乏明显特色或功能弱,但仍认为有改进的潜力。认为该体系没有特色,没什么用的学生仅11人,占0.7%。这一极小的比例表明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德育体系至少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效用。另有其他看法的学生6人,占0.4%。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70.3%)认为德育体系具有特色和创新点,且能有效发挥作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24.8%)认为体系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这一结果表明,学校的德育体系在学生中总体上获得了正面的评价,但仍需关注和改进那些被认为需要提升的方面,以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3.4. 学生对“四导”工作体系的了解程度与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之间的关系

为探究学生对学校“四导”工作体系了解程度与其对德育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本探究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分析了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满意情况与他们对“四导”体系了解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调查结果关注于四种不同的了解程度(不知道、听过但不熟悉、知道曾经听过、知道非常清楚)与对德育工作满意情况的四种分类(已初步形成“四导”工作体系,具备施行“四导”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德育工作方式,但未形成具体理论和可操作的工作体系;未探索出德育工作路径,未看到成效;其他)。结果表4所示。

Table 4. A contingency table (4 × 4) show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r Guidance” work system and their evaluation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表4. 学生对“四导”工作体系的了解程度与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列联表(4 × 4)

对于不了解“四导”的学生(169人),大多数对德育工作持中立或负面看法,其中58人(34%)认为学校已有“四导”工作体系基础,但74人(44%)认为未形成具体理论和可操作的工作体系,27人(16%)未看到成效。对于听过但不熟悉的学生(423人),多数认为学校已有一定的德育工作方式,其中227人(54%)认为已有“四导”工作体系基础。对于知道,有一定了解的学生(526人),多数持正面看法,其中345人(66%)认为已初步形成“四导”工作体系。对于非常清楚“四导”体系的学生(524人),绝大多数(91%)认为学校已初步形成“四导”工作体系,表明对德育工作的了解程度与满意度正相关。皮尔逊卡方值为361.833,自由度为9%,显著性为0.000,说明学生对“四导”体系的了解程度与对德育工作满意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即学生对“四导”德育工作体系了解程度越高,其德育工作的满意度也越高。这说明提高学生对德育工作体系的认知和理解对于提升其满意度有显著的作用。换言之,学校在促进“四导”德育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同和参与。

4. 讨论与结论

在调查中发现,南宁学院施行德育“四导”工作体系,在实践中以思想引导为核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及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作用,发挥优秀教师、学生和优秀团体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青年思想引领;以行为倡导为重点,大力弘扬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实施习惯养成、学风建设、语言工程、志愿服务等工程,促进学生养成好习惯、好风气和好风尚,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与家国情怀;以能力指导为关键,提升学校各层面、各部门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学生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生涯规划、学业发展、创新创业、就业择业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质;以个性辅导为升华,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文化艺术熏陶、美育体育锻炼、资助关怀支持等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文素养提升。对于调查所得结果,结合实际走访及工作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对南宁学院德育生态化“四导”工作体系的认知、感触及评价较高,绝大多数学生对德育“四导”工作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占比90%),在对“四导”德育活动的感知程度中,表明有深刻感触的学生,思想引导活动占比74.42%,行为倡导活动占77.71%,能力指导活动占76.49%,个性辅导活动占64.8%,平均73.36%,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德育活动有深刻的感触,整体认知和参与度均较高。结合走访调研,学校的德育体系在学生中总体上获得了正面的评价,大多数学生(70.3%)认为德育体系具有特色和创新点,且能有效发挥作用。

2) 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满意情况与他们对“四导”体系了解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发现学生对“四导”体系的了解程度与对德育工作满意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即学生对“四导”德育工作体系了解程度越高,其德育工作的满意度也越高。这说明提高学生对德育工作体系的认知和理解对于提升其满意度有显著的作用。换言之,学校在促进“四导”德育体系的宣传和教育的同时,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同和参与度不断增强。

3) 施行德育工作体系存在的不足。学校的德育体系在学生中总体上获得了正面的评价,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其了解不足(累积百分比10%)。学生感受度和参与度最低的是个性辅导活动(占5.91%),说明个性辅导的影响相对较弱。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德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部分学生(24.8%)认为德育工作生态化体系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南宁学院创新开展德育生态化工作,思路明确,路径清晰,“四导”德育工作体系在南宁学院执行情况良好,但可结合调研结果改进措施,达到进一步优化德育效能的目的:一是增强对学生的深入教育和宣传,提高“四导”德育工作体系的影响力;二是渗透式开展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更具有开放式和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提高个性辅导的针对性和覆盖面;三是在推进德育活动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与对象调整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四是强化“四导”之间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四导”德育生态体系的融合育人作用,以激发德育生态化创新模式的整体效果和最大效用。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民办高校德育生态化创新路径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KY64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孙珊珊. 高校德育生态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 侯玲. 德育生态化的现代内涵、价值与建构思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22): 44-47.
[3] 陈怡, 秦霞. “知性”与“体验”的融通: 现代德育模式的生态构建[J]. 教育科学, 2016, 36(5): 21-25.
[4] 陈玉书, 何海霞. 高校大德育生态化的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32): 7-8.
[5] 龙献忠, 陈方芳, 龙芷蔚. 生态化理念与高校德育生态化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 38(1): 66-72.
[6] 赵明炬, 李桂娟, 谷伟夺, 等. 党建品牌工程引领培育德育生态系统模式探析[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9, 36(6): 36-39.
[7] 缪亚东. 民办高校学生德育学分制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20): 78-79.
[8] 张立志, 牛芳芳.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办高校德育工作[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24(4): 87-91.
[9] 熊定永, 黄斯欣. 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 2017(Z1):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