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干热河谷地理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
Progress and Issues 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in Dry-Hot Valley of Jinsha River
DOI: 10.12677/GSER.2013.21001, PDF, HTML,  被引量 下载: 3,975  浏览: 16,3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张自强*, 明庆忠, 张虎才, 李华勇, 段立曾: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关键词: 干热河谷地理环境演化进展存在的问题金沙江Dry-Hot Valle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Progress; Issues; Jinsha River
摘要: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一种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特殊地理景观,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周围地区有巨大差异,形成一种局部的干旱生境。由于特殊的干、热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对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特点、植被、水土及演化原因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现阶段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干热河谷的界定不清;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及过程研究不明;人地关系研究不足;整体、系统的研究较少。有鉴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重视干热河谷的界定研究;加强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研究;开展人地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深入干热河谷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开展整体、系统的研究。
Abstract: Dry-hot valley of Jinsha River is a special geographical landscape distribute in Jinsha River drainage area. Those areas are brush-fire arid environment and thei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very huge difference with the surrounding areas. Due to the special dry and hot clim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harsh and fragile, and restrict those area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imarily reviewed the studies of recent decad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vege-tation, the water and soil and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 evolution in dry-hot valley of Jinsha River.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studies at present stage ha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ry-hot valley is not clear; the still confusing; lack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research; the integral and systematic researches are few. For the problems, we present several aspects that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and give priority to consider in the futur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ry-hot valley;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cause and process of evolution; do more deep level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ponse of dry-hot valley to global change researches; do some integral and systematic researches.
文章引用:张自强, 明庆忠, 张虎才, 李华勇, 段立曾.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理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J]. 地理科学研究, 2013, 2(1): 1-7. http://dx.doi.org/10.12677/GSER.2013.21001

参考文献

[1] 四川植被协作组. 四川植被[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1-465.
[2] 吴征镒, 王献溥等. 中国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1375.
[3] 吴征镒, 朱彦丞, 姜汉侨. 云南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1024.
[4] 张荣祖等.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211.
[5] 赵琳, 郎南军, 郑科等. 云南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性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3): 14-117.
[6] 费世民, 王鹏等. 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J]. 四川林业科技, 2003, 24(3): 10-16.
[7] 杨振寅, 苏建荣, 罗栋等.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4): 563-568.
[8] 欧晓昆, 金振洲.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区系和生态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 14(4): 318-322.
[9] 马焕成, 曾小红. 干旱和干热河谷及其植被恢复[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5, 25(4): 52-55.
[10] 何锦峰, 苏春江, 舒兰等. 基于3S技术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LUCC研究——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J]. 山地学报, 2009, 27(3): 341-348.
[11] 黄成敏, 何毓蓉. 元谋干热河谷试区土壤水分性状及基本物理特性研究[A].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2] 方海东, 段昌群, 潘志贤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9, 2(1): 5-9.
[13] 刘政, 施为光.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J]. 四川草原, 2005, 4: 28-31.
[14] 杨庆媛, 汪军, 王锡桐等.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地区调查报告之一[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8(3): 487-491.
[15] 虞泽荪. 初论金沙江、雅龚江、大渡河干旱河谷灌从特点[J].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 1980, 1: 69-76.
[16] 刘伦辉, 张建华. 云南干旱河谷特点与治理途径[J]. 热带地理. 1988, 8: 355-362.
[17] 刘伦辉.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植被类型[J]. 山地研究, 1989, 7: 175-182.
[18] 欧晓昆. 元谋干热河谷植物区系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88, 10(1): 11-18.
[19] 欧晓昆, 金振洲. 元谋干热河谷植被的类型研究Ⅰ群丛以上单位[J]. 云南植物研究, 1987, 9(3): 271-288.
[20] 周跃, 金振洲. 元谋千热河谷植被的类型研究Ⅱ群丛以下单位[J]. 云南植物研究, 1987, 9(4): 417-426.
[21] 张建平, 王道杰, 王玉宽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20(2): 148-152.
[22] 朱能勋. 元谋植被演替与干热河谷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1995, 4: 15-17.
[23] 钟祥浩. 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9(3): 376-383.
[24] 周麟.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第四纪植被演变[J]. 山地研究, 1996, 14(4): 239-243.
[25] 蒋俊明, 费世民, 何亚平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探讨[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7, 27(6): 11-15.
[26] 曹敏, 金振洲. 云南巧家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植被分类[J]. 云南植物研究, 1989, 11(3): 324-336.
[27] 何毓蓉, 黄成敏, 宫阿都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土壤退化机理研究——母质特性对土壤退化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01, 14(增刊): 9-13.
[28] 黄成敏, 何毓蓉, 张丹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土壤退化机理研究Ⅱ——土壤水分与土壤退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10(6): 578-584.
[29] 黄成敏, 周红艺, 张宝华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退化机理研究——土壤侵蚀对土壤退化的作用[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3): 24-27.
[30] 宫阿都, 何毓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土壤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3): 112-115.
[31] 何毓蓉, 张丹, 张映翠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土壤退化过程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4): 1-6.
[32] 岳学文, 方海东, 钱坤建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7): 14963- 14965.
[33] 陈奇伯, 王克勤, 李艳梅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2): 67-70.
[34] 和顺荣, 邢向欣.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物固土能力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4(5): 721-724.
[35] 刘刚才, 刘淑珍.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土壤评判指标确定[J]. 土壤学报, 1999, 36(4): 559-563.
[36] 蒋俊明, 刀丽萍, 彭建勇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 四川林业科技, 2007, 28(3): 19-22.
[37] 第宝锋, 崔鹏, 黄胜等. 近50年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泥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4(5): 20-24.
[38] 田波, 陈奇伯, 王克勤.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处理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6(6): 44-48.
[39] 刘芝芹, 王克勤, 李艳梅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坡面降雨产流特征的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8(2): 227-231.
[40] 郑郁, 李占斌, 李鹏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特性分异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1): 174-177.
[41] 李鹏, 李占斌, 郑郁.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4): 16-19.
[42] 李鹏, 李占斌, 郑郁. 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4): 103-107.
[43] 穆军, 李占斌, 李鹏等. 干热河谷干季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9, 26(12): 103-107.
[44] 张荣祖, 郑度, 杨勤业. 横断山区自然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162.
[45] 杨万勤, 宫阿都, 何毓蓉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成因与治理途径探讨(以元谋段为例)[J]. 科技前沿与学术评论, 2000, 23(3): 37-40.
[46] 欧晓昆. 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现状与生态建设[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4, 3(3): 271-276.
[47] 牛青翠, 王龙, 李靖.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 2006, 4: 39-41.
[48] 张建平, 王道杰, 王玉宽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 地理科学, 2006, 20(2): 148-152.
[49] 杨庭硕, 伍孝成. 民族文化与干热河谷灾变的关联性[J]. 云南社会科学, 2011, 2: 39-44.
[50] 马国君, 李红香. 云南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究——兼论氐羌族系各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生态价值[J]. 贵州民族研究, 2012, 2: 85-92.
[51] 纪中华, 刘光华, 段曰汤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5): 19-22.
[52] 何永彬, 卢培泽, 朱彤. 横断山——云南高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J]. 资源科学, 2000, 22(5): 69-72.
[53] 明庆忠. 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J]. 中国沙漠, 2007, 27(1): 99-104.
[54] 明庆忠.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效应[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