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DOI: 10.12677/ASS.2021.108293, PDF,  被引量 下载: 282  浏览: 491 
作者: 张雯煜: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Cognitive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受到极大的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自身认知心理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教育者们亟需思考的主题。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探讨认知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通过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提出相关措施,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ow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factor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how to use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urgent topic for educators. Based on the main theoretical conten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through the Enlighten-men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ory, so as to ultimat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雯煜.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8): 2116-212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8293

1. 引言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世界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的心理科学,于上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皮亚杰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学习过程理论和学习本质理论。他认为教育过程必须与人的认知发展相适应,在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而现代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信息加工理论分析人的认知过程。它把人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能够对信息进行接收、存贮、处理和传输 [1]。

本文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信息加工学派的认知心理过程研究的有关理论出发,通过分析认知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其中存在的启示,提出一系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效提升。

2. 认知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2]。如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共同追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最终成效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影响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掌握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及规律,结合受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政治觉悟的人,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对教育内容有所认知,而认知心理学正是研究个体认知规律的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认知心理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理论上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将认知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结合,在实践中有效地增强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准确的把控 [4]。

3. 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无论是皮亚杰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启发。

3.1. 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特征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内容,个体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体系,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特征,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征,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进行具体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中,给予具体的、符合大学生认知的阶段性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应为提高大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促进其认知的转变,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兴趣诱发、主动操作和互助协作原则

皮亚杰强调,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兴趣的诱发和受教育者主动自发地投入操作活动,并在学习中互相切磋、友好交往,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首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教育者应遵循兴趣诱发原则,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才能让其自发、主动地投入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若使用灌输教育和单纯理论讲述的方式,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3. 信息加工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信息加工理论将学习分为八个过程,维持这八个阶段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应促进人的学习活动内部的发展,教师通过加工处理反馈信息得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这样一来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控制了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同时信息加工理论启示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系统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并根据其心理认知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5]。

4.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4.1.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正确面对压力,适应社会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吸收有益经验,共同追求“育人”的目标,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更有针对性地预防、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应进行观念革新,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个体心中,全校人员应共同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其次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强调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与教师进行严格把关。第三要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注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

4.2. 改变受教育者的非理性认知

学生的非理性认知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摆脱认知偏见和非理性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变换角度、转换思维,设身处地多角度思考、判断,避免主观臆断和思维定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变化、发展的理性认知。在改变非理性认知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通过ABC理论,让学生学会主动与自己的非理性认知辩论,因此避免受教育者出现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这对受教育者改变其认知偏见和不合理认知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巨大的意义。

4.3. 遵循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采取合理教学方式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针对刚入校门的低年级学生,应开展适应教育,刚入校们的低年级新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是大学生摆脱对父母依赖的关键时期,而在学习中也没有如中学一般有老师直接引导,因此容易出现迷茫、柔寡断、不够自觉、没有毅力,无所适从等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也会随之产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的政治教育,而是思想、政治、德育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因此对低年级学生,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适应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做出正确合理的规划,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高年级学生应开展人际交往教育与情感教育。大学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他们渴望理解、友谊、爱情,渴望彼此之间思想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形成集体认同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作,在认知、情感、意志的基础上展开,这就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建立在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本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特别是在异性交往方面,应当端正交往态度,培养健康的恋爱观与择偶观。同时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4.4. 把握个体认知过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首先注重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建设。外部条件包括教学内容的整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次序、强度、时机的选择等方面。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仔细选择,选择适用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教学内容,在内容选择上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时机和次序方面,可结合当下热点话题,营造与学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内部条件包括注意、动机、已习得的知识、能力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个体能力有所了解,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考内容。

其次要注重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效果与学习氛围学习环境息息相关,教学是学习环境的改造,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授课环境、学生讨论环境、师生讨论环境以及课后交流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致力于课堂环境的建设,给予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

第三是要注重反馈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通过反馈,了解受教育者有没有真正接受并理解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反馈是教与学双方的桥梁,有反馈才知道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如果教与学双方都不进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双方无法实现信息互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在八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里,反馈阶段是处于最后的强化环节,这也意味着反馈无论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强化教学的结果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5.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反映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知问题,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从思想政治教育近年的发展来看,在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了质的飞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依然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认知心理学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理论基础,应该好好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同时利用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理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艾森克. 认知心理学(第五版)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3] 邱晓霞, 王萍. 把握认知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5(6): 117-118.
[4] 黄宇鑫. 认知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与方法[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3): 7-10.
[5] 胡凯. 认知心理学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2(4): 500-505.
[6]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