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An Analytical Study of Marxism and the Value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CPP.2022.113059, PDF, 下载: 301  浏览: 475 
作者: 杜文正: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哲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Analytical Marxism Analytical Philosophy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面对着不同的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的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分析哲学为其主要研究方法,而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作为其重要内容的社会思潮。其理论与方法对于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性理论构建和方法转型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同时,在将其理论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其存在的局限性。
Abstract: Analytical Marxism originated in a specific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apitalist society, facing different social problems, thus forming a problem-oriented social trend with analytical phi-losophy as its main research method and traditional Marxism’s basic connotations as its important content. Its theories and methods have certain merits for the normativ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At the same time,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the limitations that exist in applying its theory to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杜文正.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 哲学进展, 2022, 11(3): 334-33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59

1. 引言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社会矛盾产生了触发作用,但更重要的方面还是理论上的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暴露出美国社会尖锐的矛盾。50年代美国形成了以打击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借口阻碍民主发展的“麦卡锡主义”,60年代美国出兵越南以遏制社会主义但终究陷入战争泥潭。70年代在经济“滞涨”局面下,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再加上战后美国社会一直持续不断的民权运动 [1]。这些状况都导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信心的动摇,并且欧洲各国社会的左翼思潮也开始逐渐兴起。英国左翼运动高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而这一时期的左翼运动则呈现出温和的特征,主张在当下的环境中实行文化上的革命 [2]。而这种思潮上的转向,在社会和学术的领域中则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兴起。

2.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分析哲学

2.1.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

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中,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60年代以后马克思研究在英国突然兴起,大量的社会左翼思潮也在持续推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开始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第二个原因是60年代末期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被译介到英国后,他的马克思解读在激发了英国哲学家研究兴趣的同时,其研究方法也遭到了后者的强烈批评 [3]。60年代中后期,科亨受到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的影响,促使他用严格的分析哲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仍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仅有一些问题:一是一些概念不清晰,论证不严谨;二是对社会历史问题只有宏观论述而缺乏微观分析;三是一些理论或者已经过时,或者是错误的。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重构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正革命的科学的理论 [3]。

2.2.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的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其根源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中的“实证化”和“科学化”的方法,亦被运用于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之中,以实现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着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面。

1978年G.A.科亨出版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成为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4]。面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面对的困境,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可以从三个问题的角度来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能够更加清晰完善地解决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想要什么?一般说来,甚至更具体地讲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想要这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究意错在哪?社会主义又对在哪?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已不是原来的工人阶级,或已不是过去认为的工人阶级,这一事实对于实践意味着什么? [5]

基于这样清晰的框架,科亨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切入,认为“马克思劳动历史唯物主义‘不适当地贬低了像宗教和民族主义这样的意识形式’,它们对马克思劳动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威胁” [6]。科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一系列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澄清,并重新把握理解。在对概念的界定澄清后,科亨以重新认识与审视历史这些概念的意义与价值为起点,“试图重构历史唯物主义” [7],以实现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辩护”与“重构”。

3.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与理论成果

3.1. 个人主义视角与语言分析方法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整体主义并不能够解释个人在社会中如何行动,所以他们强调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一定的改观,通过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理性选择的能力而向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转换。通过关注个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开始借鉴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如“决策论”、“博弈论”,以及更为关注于具体个人的“理性选择理论” [8]。

在具体的方法论层面,逻辑分析方法、概念分析方法、日常语言分析方法以及证明和反驳的方法都开始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 [9]。在概念分析的方法运用中,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尔斯特对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如“异化”“剥削”“阶级和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和革命”等。通过对不同主题的解释和重构,埃尔斯特试图揭示马克思经典理论中仍然鲜活的东西是什么 [10]。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以及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并且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清晰的理论。语言分析的方法并非只作为一种简单的具体操作技能,同样带有一种价值上的倾向性。如更加信奉科学的规范,将其他社会科学中的理论运用到马克思主义中的同时也接受一种能够作为普遍意义上标准的科学标准的约束。旨在从这一侧面强化这一范式的“科学化”特征,摆脱“哲学化”的空洞性,增强它的可信性 [11]。

3.2. 主要理论成果

科亨的发展命题、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以及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成为了这一思潮中最主要的几个理论成果,且总体上的无论是对理论发展还是创新的理论都并未停留于现象分析,而是更加深入到背后的生产力和资本关系。

科亨的发展命题主要有两个假设前提,其一则是物质资源本身的不足,其二则是对历史生活中个人的普遍性的理性人假设。所以在此前提之下理性人往往会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升物质资源的发展。且通过该结论进一步推断出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解释的优先性 [12]。罗默则基于市场经济和理性选择的个人来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从而提出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如果获得的工资,从而通过工资购买的商品中如果包含的劳动少于他所付出的劳动,则工人们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 [12]。赖特的则以财产的视角提出了关于“中间阶级”的理论,他继承了罗默的部分理论,认为财产才是作为区分阶级的重要标志。但是财产并不是单一的传统理念上的财产,财产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料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而占有财产者则对未占有财产者形成剥削,在这种情况之下,形成了上层阶级、中间阶级和下层阶级。而中间阶级由于他们一方面受到上层阶级的剥削,另一方面又会去剥削下层阶级,所以他们是理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性要素。

4.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推动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网络空间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互相互动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面临着被解构的威胁。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面临着斗争的主体隐蔽泛化,难以分辨;斗争内容纷繁复杂,难以研判;斗争形式开放交互,难以控制;斗争后果影响严重,难以预测等多种特点。这也导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面临着更加巨大的威胁,主流的话语权空间被压缩 [13]。如网络之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善于运用规范化语言、学术化的形态包装,以内容的碎片化、小事件为突破口来迷惑、欺骗广大网民 [14]。

通过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和理论价值的考察,可以发现其部分研究成果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4.1.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领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假设是对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全面了解,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数字化之后的虚拟环境中,面对的是失去了现实生活中具体特征的网络参与者。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在网络逐渐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状态下,基于对受教育者群体的清晰了解假设难以指导其教育实践的过程,所以需要重新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将现代化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都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同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讲究概念的清晰和逻辑论证的严密,并且借鉴了博弈论、数学公式以及图表模型等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 [15]。

一方面,能够通过博弈论以及图表模型进行研究从而对受教育群体进行清晰的了解,即通过定量地将宏观社会现象还原为个体的行为,从而对受教育者精确划分不同的群体类型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概念清晰化和论证逻辑的严密化可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即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概念自身清晰陈述,降低在逻辑上受到错误社会观念和思潮攻击的可能性,总体上有助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形成。

4.2.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完善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呈现出笼统化、离散化以及套用化等问题 [16]。主要是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套用,或者基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笼统的分析与研究。较少基于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利用新的理论从新的视角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主要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左翼思潮发展过程中对新问题的分析以及对一些资本主义社会中错误思潮的批判而产生。特别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方面的问题,形成了理论上对剥削问题、社会公正和正义问题、社会道德问题的重新理论化阐述。其理论思想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确立、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中的合理性判断标准都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方法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正向的作用,但是其局限性也不应该被忽视。一方面,过于关注形式语言问题,缺乏辩证思考方式 [17]。对于正义和道德问题的探讨基于理论考察,缺乏历史视角上的对理论整体性的建构。另一方面,过于关注思想实验的论证,如罗默理论中对剥削概念的界定,主要采取的方式仍旧是通过设定基本假设,然后通过思想实验的方式思考理论上的剥削。即以工资为基础提出剥削的概念,同时借助于思想实验的方式提出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这种过于推崇模型化思维方式和假设的研究都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方式。所以在利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过程中,也应该杜绝过于注重抽象研究而导致忽视客观事实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何京, 王伟.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兴起研究[J]. 梧州学院学报, 2012, 22(2): 46-49.
[2] 王晓华, 韩德信. 英国左翼思潮与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J]. 外语学刊, 2013(4): 125-129.
[3] 张亮. 结构主义之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发展[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36-41.
[4] 克里斯多夫·贝塔姆, 刘斌. 剖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J]. 现代哲学, 2003(4): 29-38.
[5] 段忠桥. 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2): 93-95.
[6] G.A. 科亨.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一种辩护》[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11.
[7] 冯颜利.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重视的问题[J]. 国外社会科学, 2018(3): 5-11.
[8] 张建军, 曾庆福. 关于“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几个问题[J]. 学术月刊, 2010, 42(12): 37-45.
[9] 陈伟.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8(1): 328-343+414.
[10] 姚大志.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四重奏——重构埃尔斯特对马克思的解释[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6): 148-155.
[11] 张晓云.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探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07(2): 43-47.
[12] 段忠桥.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征及其三个代表性成果[J]. 教学与研究, 2001(12): 38-43.
[13] 李萍.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及对策[J]. 社科纵横, 2018, 33(10): 62-67.
[14] 魏晓喻, 刘璇, 申田田. 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特点、危害及对策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报, 2018, 9(6): 180-183.
[15] 汪丽丽. 浅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价值[J].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8(4): 11+21.
[16] 王苗.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建构[J]. 高校辅导员, 2021(2): 39-43.
[17] 杨松. 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缺陷与启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5): 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