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村教育振兴浅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基于一项留守儿童真实个案分析
Brief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Based on a Real Case Analysi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摘要: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缺场,受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家庭、学校教育等外在环境的负向滋养,内在心理资源不断枯竭的威胁,留守青少年儿童问题层出不穷。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案例主人公小S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成长受到损害的外部与内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困境,提出积极应对措施。从宏观的家校社联动入手,对留守青少年儿童所遭遇的环境威胁进行调控,致力于为其营造适合其健康成长的摇篮;从微观个体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人际,人格等层面积极赋能,开发心理资源,以期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建议,为其顺利实施作路径探索。
Abstract: The widespread abse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s negatively nourish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and threatened by the continuous depletion of internal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problems of left-behind teenagers and children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Through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asons for the damage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Xiao S, the protagonist of the case,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reveals the psychological dilemma faced by left-behind children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Starting from the macro-linkage of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the environmental threats encountered by left-behind young children are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and efforts are made to create a cradle suitable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we should actively empower and develop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from the micro-level of individual cognition, emotion, will,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ersonality, so as to provide direc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path for its smooth implementation.
文章引用:杨天琴 (2023). 立足乡村教育振兴浅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基于一项留守儿童真实个案分析. 心理学进展, 13(3), 877-88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3106

1. 绪论

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要求所在。农村稳定需要靠经济、教育等作为保障,尤其是教育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进步培育赓续力量,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进城务工的父母越来越多,导致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不断上升。一面经济制约,一面受到教育体制壁垒阻碍,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农村普遍存在固有教育观念,重智轻德,一味追求成绩优异而鲜少关注儿童的身心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当前、乃至后续教育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关注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弥补诸育缺场损失,提高其教育质量是我们做好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育基础本就薄弱,诸育水平远远落后的困境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寸步难行。然而,心理健康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前人已通过大量研究论证其重要性,其作用不言而喻,在此不做过多赘述。那么,如何让诸育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补位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一例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出发,揭示该个案主人公的心理发展现状及其对个体学习和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而剖析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缺场的危害,由此提出针对性举措,以期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提供方向路径,从而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2. 案例概况

2.1. 案例选择

该案例中的研究对象行为表现异常,让人匪夷所思,引起了家人以及同村人的广泛关注,沦为茶余饭后谈资,也不乏对该儿童的深深担忧。本文结合访谈法和观察法,对研究对象及其共同居住者、邻居进行开放式访谈,观察研究对象日常行为表现。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该儿童一系列反常行为的缘由。

2.2. 案例基本情况

出于未成年隐私保护,为方便后文叙述将案例主人公称呼为小S。小S今年12岁,是个男生,在当地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就读六年级。父亲于其4岁时癌症去世,母亲常年在外务工,2021年改嫁另产一子,小S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S成绩一直不佳,常与同学打架斗殴、破坏教学设备、顶撞老师、对待家人言语粗鄙,生活习惯不良。今年出现比较典型反常的行为,小S在客厅大小便,将排泄物用袋子藏在电视机后,被发现受到惩罚后改正。周末通宵游戏多次称病不去学校等。

3. 案例分析——外在环境与内在心理资本的影响

3.1. 外在环境负向滋养

环境因素是两大主导心理发展的双塔之一,支撑着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分析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轨迹必然要从环境出发。基因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环境给了我们沿途风景。沿途风景的好坏左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主观感觉。举步维艰与前途坦荡之间,环境发挥着滋养作用。来自环境中的种种刺激源不断调节着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左右着我们的行为选择,负向的环境功能对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3.1.1. 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供需弊端

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城乡构造一体化加速。城市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居民由于教育不公恶果循环,大多只能依靠出卖廉价体力劳动赚取收益。农村发展缓慢,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向城市倾斜,只有过年时一家得以团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流行趋势。小S母亲为了支撑家庭开支,常年在外务工,将其留给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一旦打破这种平衡,整个家庭将遭受更大打击。丰富物质生活欲求促使“收入效应”显著,这种收入效应使得离家一年的父母总以百求百应来消解陪伴缺失的内疚感,但现实是金钱的弥补效能似乎远远不足。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离场,经济发展牵动农村劳动力外移也暴露其弊端。

3.1.2. 科技进步网络双刃剑的误伤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家扶贫工作的贯彻落实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斐然,道路发展,网络覆盖,信息得以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开始暴露在网络的双刃剑之下。父母通过手机网络与子女加强联系无可厚非,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往往使其沉迷于网络游戏,更招致大量网络偏差行为。网络这把双刃剑已经误伤了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小S经常与爷爷奶奶玩“手机捉迷藏”,待家人入睡后自己夜夜奋战,长此以往其视力严重下降,长期的睡眠不足致使小S暴躁易怒,精神萎靡。网络世界的精彩纷呈与现实世界的孤寂无力对冲,小S的心中越来越滋生不满。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猎奇与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自己与因循守旧、固执己见的爷爷奶奶之间矛盾丛生。小S恶语相向,老人心灰意冷,恶性循环下遍体鳞伤。

3.1.3. 家庭教育力不从心的遗憾

1) 家庭结构完整性缺失危害

经济诱因下的家庭角色缺位,因病致单亲、孤儿等家庭的结构完整性缺失,家庭不能很好的提供家庭支持,是影响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会造成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不能够在完整的家庭氛围中生活,与父母联系频率过少会导致双方长期沟通无效,致使其情感脆弱,无法真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爱护,精神需求常得不到满足(李翠英,2006),常常滋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进而生存质量普遍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照顾者受教育程度、有无兴趣爱好、与父母联系频率、父母外出务工时间均是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王文等,2021)。小S自幼丧父,父亲角色的缺失让他缺少同性参照客体。母亲常年在外,缺少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致使小S逐渐向内生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不断压抑自己对爱的渴望。青少年如果长期生活在缺乏亲密情感的环境中,不能很好地感知家庭功能,其身心必然受到影响。

2) 隔代教育看护不足

“隔代亲”传统观念下,育儿观念等往往不能与时俱进,重养轻教的老人往往对青少年儿童放纵,有求必应,加之老年人思想陈旧,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学习上老人亦无法给予指导帮助,因此其权威性不断削弱。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家庭教育的权威。有研究表明积极的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以及处理困难的方式都趋于一个较好的水平,而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这些不良的情绪有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王秀希等,2022)。留守的青少年儿童不服从管教,态度越来越嚣张跋扈,任性妄为,渐渐的养成游手好闲、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幼时的溺爱与放纵,极大地削弱了爷爷奶奶的权威,其对小S的教养也出现了困难。

3.1.4. 学校教育状况堪忧

1) 教育政策落实困难重重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国家大力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覆盖面。但是受经济、时间等成本制约,以及长期的重智教育遗留问题深远,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不能得到全面保障。位于偏远落后地带的农村,德智体美劳和谐教育已然困难重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只能是空谈口号。农村教育并不是只拥有一块短板的木桶,那些在城市能够卓有成效、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育措施,对农村学生,对那些留守的青少年儿童犹如远水。农村教育任重道远。

2) 师资团队质量参差难补

国家不断重视对教师队伍师资规范,加强其职前职后的培养,致力于为现代化教育强国打造出一批批合格、优秀的教师。但陷于历史遗留的教育困境,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留不住人才,教育主力往往是那些年老将退的教师,某种程度上让原本落后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小S就读的小学,任教老师多为即将退休的、无力在城市担任繁重教学任务的老师。这批老师的“归隐”虽为农村教育解决无人能教的局面,但或主动或被动调任的老教师心中往往积郁难平,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教,极少关注自身专业发展,更有甚者对学生恶语相向,拳打脚踢。师风师德缺少约束,教学水平得不到保障,农村教育“欣兴向好”的背后隐患丛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3) 同伴关系限于点头之交

研究表明积极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朋友质量可以减少个体的焦虑情绪,压力和抑郁情绪容易得到缓解;消极的关系则得到相反的作用。被同伴高度拒绝(嫌弃型)的学生,其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或障碍,同伴的好与坏会影响问题心理的发展水平以及治愈水平(杨邦林等,2021)。随着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萌发,对择友产生了一系列自己的原则。农村的留守儿童因其自身的境遇,往往对他人缺少信任,喜欢独处,难以发展亲密同伴关系。长期的内生长,缺乏言语交流,性格孤僻,限于点头之交与他人格格不入,心中孤郁无人排解,对其自身发展带来重重阻碍。据了解小S并无关系较好的知己好友,却常与行为品行不端的不良少年打交道。近朱者赤,渐渐地小S也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性,成为家人、同学眼中的问题少年。

3.1.5. 社会风气价值观良莠不齐

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下,辍学外出打工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缺少积极引导的青少年受到吸烟、酗酒、赌博等环境的恶性熏陶,速食物质主义的不良诱惑,其身心不断受到侵害。互联网发展为农村学生开阔了眼界,但是也将其不加选择的暴露在良莠不齐的社会风气之下。各种各样价值观的碰撞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是良音,然而,对身心发展不健全,思维能力发展不全面,意志薄弱,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却往往是恶行催化剂。小S在成长过程中,以身边一些不良社会青年为榜样,对爷爷奶奶的苦口婆心嗤之以鼻,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让自己一步步陷入泥沼。

3.2. 内在心理资本薄弱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协助个体更好适应和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银小兰,黄诚,2019)。内在心理资本的强弱影响个体对外的行为表征。外在环境的影响是通过个体内在发生作用的。在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个体如何认知自我,感受情感支持的多寡,培养意志能力,是否能够排解、调节个人情绪,开发心理资本,维护个体心理健康是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内容。

3.2.1. 歧视知觉下的身份认同

歧视知觉是指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留守青少年)而受到的不公正的消极性或伤害性对待,容易对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宋文莉等,2022)。在与人交际时留守儿童身份的掩护,行为不当的后果因情有可原而发生变化,既然能从身份中获利,青少年学生往往选择遵从于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标签,行为习惯向约定俗成的方向发展,遇事向外归咎于他人以及社会的不公。缺少父母的积极关注,老师,同学的良好互动,留守的青少年儿童普遍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自我效能感低,在日常生活中自尊心屡屡受挫,进而影响身心发展。小S寡言少语,强烈的自卑心理,在他人面前头总是低着。在他的观念里,父亲病逝,自己却无力承担起家里男子汉的角色,是自己造成了母亲改嫁,将累赘的自己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歧视知觉下小S认为自己是无用的,开始自暴自弃。

3.2.2. 骨肉分离后的不良依恋

个体出生后与父母在不断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一种深层持久的情感联结,形成了亲子间的依恋(徐健捷等,2022)。依恋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个体的认知态度的形成、情感功能的发挥,行为方式的选择,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甚至存在着代际传递的作用。家庭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与父母的关系疏离,不良的亲子依恋会损害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发展,增加儿童罹患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Major et al., 2002)。小S失去父亲,与母亲聚少离多,与父母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爷爷奶奶管而不教,内心的孤独感,无力感得不到依恋对象的帮助与安慰,这造成了他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排斥与他人亲近,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可以说,小S最多的依恋对象是那些不良行为的社会青年,然而不良的依恋对自身长期发展是无益的。

3.2.3. 冷漠态度里的薄弱意志

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应,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疏离造成了儿童态度的冷漠,常常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从一开始以叛逆博眼球,但却得不到不够敏感的父母关注,慢慢不再渴求爱反而变本加厉自暴自弃。个人的意志不断减弱,对他人冷漠,对自己冷漠,行为反应不考虑后果。小S随意排泄,行为不受意志调配,没有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面对不良诱惑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不能自觉远离。可见意志能力的培养对人的行为的重要性。

3.2.4. 恶语相向中的失调情绪

留守儿童大多在亲子关系里经历着渴望与埋怨、坚强与脆弱矛盾共生的挣扎时刻。恶语相向的背后是自身内在需求未被满足。对身份的错误认同,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处于众多挫折却又孤立无援。被留守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冲击着留守孩子的内心。长期积累的负向情绪无法排解,宣泄出口转向因爱心切的家人,却彼此越推越远。有研究表明,善于情绪表达的个体少有抑郁或孤僻的倾向,情绪表达作为一种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的人格特质,可以宣泄内心的情感并促进与外界的互动,进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李丽娜等,2021)。小S与爷爷奶奶相处时常相互埋怨,恶语相向,却对电话里的母亲言辞温和,其有选择的情绪指向反应了他对母亲情绪价值的渴求。

3.2.5. 千依百顺下的能力欠缺

留守儿童往往出现适应不良,在隔代的家人重养轻教下,大多缺乏独立自主自理能力。家庭支持的缺失,亲密关系难以建立,其人际交往也受到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对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缺乏正向关注。与父母聚少离多,无法很好地情绪表达。个体获得的积极体验不足,抗压和耐挫能力得不到发展,留守儿童能力最终也因此留守。爷爷奶奶对幼时的小S百般呵护,忽略培养其良好生活习惯,长期的独来独往,小S渐渐地与集体疏离,成绩远远落后他人。遇到一点问题就退缩,常常称病不去上学,这无疑对小S的成长是百害无一利的。

4. 解决路径探索——宏观调控与微观赋能

4.1. 宏观调控——家校社联动

4.1.1. 家庭中的环境与人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场地。爱和鼓励的教育环境为其创设安全的港湾,激励青少年向外不断探索,不断锻炼抗压能力和耐挫能力。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给予青少年尊重与民主选择的权利。良好依恋的建立与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是避免留守青少年误入歧途的重要方法。提高父母与其主要抚养人的角色认识,发挥家庭功能,为留守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提高留守儿童家庭关怀度,积极沟通,理解支持,鼓励成长,自主选择,给予陪伴。做好留守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冲锋陷阵的后盾。

4.1.2. 学校中的教学与师资

学校是教育力量发挥最卓越的场所,应当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应用其心理健康教育性,发挥各学科的教育优势;丰富课余活动,鼓励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活动中获得成长;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发挥校风校训潜移默化作用;完善学校行政机构心理教育和咨询功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角色意识,重视其能力培养、师风师德建设,打造一批强国之师。依托国家政策支持,让广大优秀教师愿意到农村去,做好留守青少年学生追求发展的指明灯。

4.1.3. 社会中的风气与价值观

社会是环境因素中最为复杂的存在。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成果都有可能被重新定义。家庭的精心呵护与学校的循循善诱最终是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创造社会效益的人。社会发展对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也提供了发展机会。社会应做好方向引导,重视社会风气、价值观的传播,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成果。肃清社会不良风气,严抓青少年吸烟、酗酒,赌博等,承担社会监督职责,注重引导正确追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发挥社会对人的约束力,做好留守青少年儿童生存立命的舒适摇篮。

4.1.4. 家校社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做好联动,共同为留守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修桥铺路。家庭为学校打好辅助,坚实后方力量;学校为社会助力,培养发展人才;社会为家庭、学校做好检验,三者联动。心理健康教育靠学校的作用是形单影只的,最终难免落于形式。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建立学校、家庭之间相互沟通机制,从而使得社会学校与家庭形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合力(王亚宁,2021)。须结合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才能大展身手。国家、政府重视留守青少年发展,应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强力下,宏观调控外在环境,强调其积极功能,发挥正向滋养作用。

4.2. 微观赋能——心理资源开发

积极心理学强调开发个体心理资源,建构积极心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个体学会微观赋能,不断开发心理资源,提高个体心理免疫力,是维护身心健康的一项有力举措。

4.2.1. 认知改变

采用讲授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参与关注心灵成长讨论、通过阅读启迪心智、参观访问前人风采等方式改变个体的认知,扭转歧视知觉下的错误观念,帮助留守青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身份认同;通过不断地练习本领,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纪律制度的约束中加强心理训练;创设环境,运用师生人格魅力进行感化,利用音乐、媒体等艺术手段进行陶冶;树立榜样,发挥典范、示范、模范作用;增强修养,不断立志学习,内省慎独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改变留守青少年的错误认知,为其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4.2.2. 情绪调控

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生活压力无法排解,产生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个体发展。学会认识自己以及识别他人情绪;做到理解和有效表达情绪;学会主导、平衡情绪;加强控制、合理宣泄情绪,最终发展培养良好情感,发挥情绪情感功能。

4.2.3. 意志培养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个体的意志促使其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培养坚定、果敢、自制、独立的意志能力至关重要。锻炼留守青少年儿童明确自身行动目的,善于当机立断,培养其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精神,不断提高其承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引导他们去克服意志品质的消极面。

4.2.4. 行为约束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身心发展变化加速,多变难以控制的阶段。其行为表现往往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匹配。此时,应当注重留守青少年儿童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相一致,克服“小大人”情结;要求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恪守学生本分抵制社会不良诱惑;注重行为反应强度须与刺激强度相一致,减少过激反应的产生;关注行为的一贯和统一,共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

4.2.5. 人际和谐

拥有和谐、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予个体更多的精神支持,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应当鼓励留守青少年儿童融入集体,消除对自身偏见,与集体能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乐于助人;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能正确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在交往中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友好相处。

4.2.6. 人格完善

健全完善个体人格,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要求人格结构的各个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否则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人际等都将失去积极建构的底气,良药也将无法配制。我们应当通过教育留守青少年儿童发展正确的自我意识,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断发展个体同一性,完善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心理资源的开发贡献力量。

5. 结语

重视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是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发挥外在环境的正向功能,开发内在心理资源,共同为留守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配特效药。弥补家庭教育的遗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做好社会教育把关,三者的联动合力为青少年成长搭桥铺路。正确认知,合理情绪,良好意志,协调行为,人际和谐,人格健全等心理成分为留守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推波助力。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让留守儿童问题不再留守。

参考文献

[1] 李翠英(2006). 农村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频率对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119-120.
[2] 李丽娜, 张帆, 齐音, 张珊珊, 张书皓, 李薇(2021). 情绪表达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 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9(11), 1756-1760.
https://doi.org/10.13342/j.cnki.cjhp.2021.11.032
[3] 宋文莉, 高叶淼, 刘霞(2022). 留守初中生自伤行为与歧视知觉和希望感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6(10), 877-882.
[4] 王文, 陈丹丹, 张新卉(2021). 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9(11), 1245-1248.
[5] 王秀希, 王雪, 张丽娟, 刘黔霞(2022). 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初中生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 石家庄学院学报, 24(6), 134-140.
https://doi.org/10.13573/j.cnki.sjzxyxb.2022.06.006
[6] 王亚宁(202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科教导刊, (2), 185-186.
https://doi.org/10.16400/j.cnki.kjdkz.2021.01.083
[7] 徐健捷, 张一一, 林德堃, 车俐颖, 宋漫漫, 韩卓(2022). 亲子依恋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 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的作用及父母差异. 心理学报, 55(3), 469-480.
[8] 杨邦林, 黄瑾(2021). 同伴欺凌与留守儿童自杀意念: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和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8), 49-57.
[9] 银小兰, 黄诚(2019).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与情绪行为问题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的调查. 开发研究, (6), 154-160.
https://doi.org/10.13483/j.cnki.kfyj.2019.06.022
[10] Major, B., Quinton, W., & McCoy, S. (2002).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ttributions to Discriminati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4, 251-330.
https://doi.org/10.1016/S0065-2601(02)80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