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
Innovative Approach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raduate English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3.1111507, PDF, HTML, XML, 下载: 250  浏览: 38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秀雪: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涉农特色研究生英语融合式教学模式Agriculture-Related Characteristics Graduate English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摘要: 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具有紧迫性,合格农业人才培养亟需探索涉农特色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生英语作为重要的通识课,兼具人文性、工具性和专业性,在国际视野、三农情怀和科学家精神等培养方面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使命。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 + 思政”,思政内容与课程是否具有融合性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本文基于教材涉农思政内容和校本特色思政建设着力点的挖掘,采用基于案例的启发式教学、基于语言实践的任务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双向奔赴的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效果。
Abstrac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raduate course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agricultural talents,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approach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agriculture-related characteristics in courses. Graduate English, as an important general course, is humanistic, instrumental and professional at the same time, and plays its unique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the scientists’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not simple “course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eth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courses are integrated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By prob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with agriculture-relat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our university, this paper adopts case-based heuristic teaching, task-based teaching by language practice and project-driven research learning, and establishes an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raduate English, with teachers as the guiders,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rushing for the same teaching aim. The teaching mode is effectiv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高秀雪. 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1): 3454-346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1507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响应国家所倡导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1] ,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国之大计,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2] ,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提出了分类课程思政建设和融入式课堂教学建设等指导性意见,为高校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大思政”“协同育人”“学科德育”等思想深入人心,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理念已经形成共识,课程思政研究从内涵探讨走向创新实践,各门课程努力探索课程思政新课堂。研究生英语是研究生教育中一门重要的通识课,其人文性、工具性、专业性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中应与其他课程思政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研究生英语的特点,针对合格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突破课程思政趋同研究困境,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涉农特色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2. 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紧迫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 。农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富有家国情怀、掌握过硬本领、勇于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的光荣使命,而农业院校有其特殊性,目前农业仍受传统偏见的影响,因此,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富有家国情怀、掌握过硬本领、勇于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的光荣使命。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3] 。作为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主阵地,农业院校肩负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光荣使命,但因特殊社会历史原因,农业产业就业环境缺少比较优势,农业院校研究生从事涉农工作意愿不够强烈的问题依然突出,就业去向首先选择城市周边而非农业一线,这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农业院校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农业人才后备力量蓄水池,如何培育他们的知农爱农情怀,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愿意到“三农”工作一线,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是农业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迫切要求,“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是课程思政最重要的环节。

其次,课程思政是培养农业强国责任与使命意识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4] 。目前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求广大农业战线工作者增强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以占世界9%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支撑了世界18%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与减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中国的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蛋类总产量均堪称世界第一,蔬菜净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比重超过10% [5] 。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奠定了扎实基础,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我们还比较落后,存在卡脖子问题,作为农学类专业的研究生,既要有过硬的农业科技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也要有工于实践、服务农业发展的意志和能力,更要有励志服务乡村振兴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第三,农业院校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有待探索。农业院校课程思政与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相同的问题,即课程思政建设趋同,特色不突出。不同类型的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有不同的目标,农业院校就要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高层次农业人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 [2] ,在思政素材挖掘和教学案例库建设中就要突出涉农特色,当前的课程思政的涉农特色仍不鲜明,思政内容碎片化和随意性,思政内容与课程的匹配度不高。同时,农业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政内容也具有同质性,课程与思政之间缺少融合性,没有很好地从各个课程的角度做到互补,重复性课程思政无法形成合力,还可能分力。以研究生英语为例,研究生英语覆盖面广,知识丰富,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语言与文化背后蕴含的价值观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做到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新农科”人才培养相契合,目前研究生课程思政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特色育人作用。

3. 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的育人使命

研究生英语在农业人才价值塑造方面能做什么是我们亟需回答的问题,只有清晰研究生英语在育人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我们才可解决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紧迫性问题。教育部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第一外语)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研究生英语教学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6] ,基于《大纲》,我们制定了适合本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定位为农业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教学,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科技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翻译等学术交流能力,为专业服务,为培养“新农科”创新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总之,研究生英语课程承载着语言应用能力、专业语言能力、国际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培养任务,蕴含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文化引领等育人功能。根据研究生英语的特点,我们认为其育人使命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建构。

国际视野。研究生教育需要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型人才,要具备国际学术视野。发挥英语的国际通用语优势,不仅能够了解农业科研前沿,也能够对比中外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世界眼光看待农业问题,具有为全人类着想的胸怀,如生态问题、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等,能够做到“中国立场,世界表达”,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在明了中国农业为世界粮食安全与减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清楚与发达国家农业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认识到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起学生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中国农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知识和技术转化为服务农业强国的内生动力。

三农情怀。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了解文化、展现文化是研究生英语的课程优势,中国灿烂的农业文化和农耕文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增强“知农爱农”情怀,同时,发挥讲外语的语言优势,利用语言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策略,讲好中国农业故事,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提升中国农业文化的影响力、塑造力和国际传播力,在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达到增强“强农兴农”情怀的目的。

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内涵丰富,不仅包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创新精神,责任担当精神,吃苦奉献精神等,还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农业院校培养的是科技服务人员,科学家精神再强调也不过分,所有课程都应该强调,研究生英语独特之处在于用英语讲述农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精神体现在科研故事当中,科研故事发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能够培养学术情怀和专业使命感,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同时,研究生学术英语通过了解学术前沿、国际论文撰写和国际会议交流,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学术规范和诚信,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4. 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路径

我们反对课程知识和思政内容两张皮,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 + 思政”,二者是包含关系,课程思政要把价值引领和道德熏陶融入课程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通过如盐在水的渗透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如何把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是迫切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中的“怎样做(how)”的问题 [7] 。“怎样做”最具有挑战性,“怎样做”包括做什么和做的方法,思政内容与外语是否具有融合性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性。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以课程内容重构为基础,以融合式教学模式为手段,实现潜移默化的高效育人目标,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教师发挥关键作用,学生发挥核心作用,课堂发挥载体作用。

4.1. 基于教材的涉农特色思政内容挖掘

课程内容重构就是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德育课程思政的内容非常多,基于教材的课程思政内容其德育效果最有效,如果与所学教材内容无关,不仅具有随意性和直观性,而且具有说教性,从而引起学生反感,无法达到如盐入水的思政效果。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新探索研究生英语(基础级)读写教程》,该教材选材丰富,内容新颖,涉及科普、环保、疾病、思维、美学、社会学等诸多题材,共6个单元,兼顾语言技能、学术素养、思辨能力,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政内容,我们选用其中4个单元课堂讲授,将其他2个单元和教材配备的思政内容作为自学内容在线完成,我们基于课文主题挖掘与农业相关的思政内容,并提炼拔高,做到思政内容的升华。

第一单元以“身份”为主题,探讨人的特性分类,基于身份界定,从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引入农业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激发学生学农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建构自己未来献身农业的身份。第三单元以“疾病”为主题,介绍科学家对霍乱发生真相的探索,反映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反对学术不端。第四单元以“生存”为主题,涉及生物多样性,引入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探讨农业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从农业的角度解决全人类生存问题。第六单元以“明天”为主题,探讨科技与未来,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4.2. 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挖掘

农业高校强化课程思政特色,不仅要挖掘教材农业思政内容,引入农业要素,例如,我们引入了“英语话农史”慕课作为线上课程,还有要结合自身历史积淀和优势特色,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校本化、多样化、个性化。青岛农业大学不同于其他农林高校,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农大精神”时代内涵和价值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来源,如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等。校本特色思政内容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介绍学校的发展历程、大学文化、取得的成就和对社会的突出贡献,以及著名专家等,激发爱校爱农的情怀,认识到所从事专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从而以学农为傲,在增进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塑造和完善自身人格。

引入“农大二十四节气”系列微视频作为思政材料,“农大二十四节气”是青岛农业大学精心制作的24部短视频,该视频把农大专家、学者、校友等人物的故事和精神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讲述农大故事、阐述传统文化、传承农大精神,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视频学习对学生“三农情怀”和科学家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系列视频语言优美感性,文学色彩浓厚,对提高学生的农耕文化的认识有极大帮助。校本特色思政内容具有共享性,但用外语讲述青岛农大,提高国际传播力,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独特的地方。

4.3. 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三种目标同时实现且有机结合很难做到,往往强调了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课程思政有“硬融入”现象,因此,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多,互动少,很难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在课堂主阵地上,教师和学生双向奔赴,要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产出导向法、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都能实践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理念,我们不局限其中一种,而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整合其优势,形成灵活的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最先始于哈佛商学院,其MBA课堂强调“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学习 [8] 。案例是真实情景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思政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出现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从个案推理到普遍规律,以点带面,则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以第一单元“身份”为例,在观看“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视频之后,就让学生概括科学家的特征有哪些,学生在热烈讨论后,列举了“persistent,patriotic,creative,courageous,curious,patient,problem-solver,open-minded,honest,responsible”等系列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在人物介绍时要分几个维度谈论,再启发学生谈论自己领域的专家或自己的导师,举一反三,学生学会了如何展开谈论,杜绝无话可说的局面,而且学生会自如地把列举的科学家特征应用到人物描写当中,语言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同时获得。

基于语言实践的任务型教学。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用目标语完成有意义的事情,任务可分为课内任务和课外任务。Ellis提出了辨认任务的六个标准特征:任务是工作计划,主要集中于意义,是语言使用的真实过程,任何任务都涉及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都要利用认知过程和具有明确的交际产出 [9] ,可以看出,任务教学法目标明确,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语言实践,根据教材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我们一共四个单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四个任务,以视频的形式或PPT汇报的形式完成。“身份”单元的任务是介绍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挖掘本校老师或校友的事迹,或者介绍学校、院系或所在的实验室,或者介绍一种农业文化,或“农大二十四节气”中选择本领域人物进行英语配音等。“疾病”单元的任务是介绍动植物疾病的现状和治疗方法,“生存”单元的任务是对比所学领域在解决人类生存方案的中西差距,“明天”单元的任务是农业产业现状和未来的农业。这些任务主要在课外完成,小组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打分,分数最高的两组到课堂汇报并讨论。学生任务完成的质量非常高,这些任务涉及茶文化、导师的榜样力量、中医在动物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等,选择话题生动有趣,引起大家的广泛兴趣,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能引起社会责任、科学家精神、讲好农业故事等的思考,领悟农业和农业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其价值引领效果远远好于说教,切实做到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

项目驱动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是任务的扩展,学生的角色也从“在听中学”转换为“在做中学”,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过程的管理者 [10] ,与研究性学习具有一致性。研究生英语已经从通识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过渡,发挥为专业服务的工具功能,研究生英语必须有助于国际论文写作与发表,因此,除了每个单元后的任务,学期末还要完成挑战性大、研究性强、工作量大的学习任务,即通过项目进行真实学习。要求每个小组按照学术规范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撰写不少于2000英文单词的论文,并制作一张学术海报,如调查校园浪费问题、粮食安全意识问题、转基因粮食接受度、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或者报告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等,在选题、研究设计、格式规范、成果展示等环节,每个小组与教师积极沟通,教学方式从“互动”走向“交流”,学习的主动性更高。学术研究中成员分工合作,不仅能够实践学术规范,增强成果产出的自豪感,还可以增强看问题的深刻性,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很好地达到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目的。

4.4. 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与反思

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已经在青岛农业大学2021级和2022级研究生中实践了两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德育的功能,因为课程和思政之间的融合性,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总体上达到了课堂增效的目的。从教学效果看,相比较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学生在完成合作任务时具有强烈的获得感,各个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在学期末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研究生英语与所学专业关系密切,有助于专业学习和研究,较大的收获在于小组合作的课堂展示和研究项目,不仅锻炼了语言综合能力,而且提高了学术规范认识和学术交流能力。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看,已经制定了育人大纲,制作了新的课件,建立了10个育人案例,还包括学生制作的70多份PPT汇报、海报、视频等素材,优秀的学生作品在课堂或班级微信群中展示,2021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分享给2022级学生,朋辈之间的相互学习效果更佳,学生没有反映课程思政的说教性,可见达到了思政的隐性教育目标。

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仍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多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课程思政案例针对性就会降低,如食品领域的案例就不适合农业工程或农业经济,我们只好采用大农业案例,这样一来专业相关度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因此,今后相近专业的小班教学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必要措施。

5. 结论

课程思政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举措,对高等教育意义非凡,尤其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更具有紧迫性。研究生英语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能发挥语言工具功能,为研究生专业服务,尤其是服务其科学研究,因此,研究生英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挖掘涉农特色思政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使得语言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多元统一的教学目的。

基金项目

本论文得到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QNYKCSZ 2106)和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016-12-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3] 新华网.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06/c_1124967725.htm, 2019-09-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2-10-25.
[5] 姜长云. 农业强国[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23: 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非英语专业(第一外语)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试行稿) [EB/OL]. https://www.docin.com/p-149807665.html, 1992-11-14.
[7] 黄国文, 肖琼.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 中国外语, 2021(2): 1, 10-16.
[8] 宋耘. 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J]. 高教探索, 2018(7): 43-47.
[9] Ellis, R.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9-10.
[10] Stauffacher, M., Walter, A., Lang, D.J., et al. (2006) Learning to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a Functional Socio-Cultural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The Transdisciplinary Case Study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7, 252-275.
https://doi.org/10.1108/1467637061067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