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开发与设计
Cell Phone Addiction Has Me—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WeChat Mini-Program to Control the Use of Smartphones by Left-Behind Children
DOI: 10.12677/AP.2024.142078, PDF, HTML, XML, 下载: 296  浏览: 42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叶怡莎, 骆 瑶, 杨佳秋, 王志胜, 许刘之垚, 王茹瑶, 于战宇: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江苏 徐州
关键词: 手机成瘾强化理论注意认知资源时距知觉Cell Phone Addiction Reinforcement Theory Cognitive Capacity Temporal Distance Perception
摘要: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青少年手机成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现象更为严重。本产品“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聚焦于“留守儿童智能手机使用过程中高频发生的游戏、短视频成瘾”等社会热点问题,依据榜样效应、说服效应、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逐步实践“认知–动机–行为–方法–强化”的改变路径,旨在改善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本文主要介绍本产品的设计理念以及现有进程,并分析本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cell phone addiction among young peop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especially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his product, “Cell Phone Addiction Has Me—WeChat Mini-program to Control the Use of Smartphones by Left-Behind Children”, focuses on the social hotspot problem of game and short video addiction, which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proc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smartphone use, and aims to improve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smartphone addiction,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role modeling effect, persuasion effect, attention to cogni-tive capacity theory, and Skinner’s theory of reinforcement,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by gradually practicing the path of change of “cognition-motivation-behavior-method-reinforce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this product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is product as well as the future outlook.
文章引用:叶怡莎, 骆瑶, 杨佳秋, 王志胜, 许刘之垚, 王茹瑶, 于战宇 (2024). 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开发与设计. 心理学进展, 14(2), 599-60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2078

1.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留守儿童6973万(国家统计局等,2023)。《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自2021年以来,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面向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九县(简称“三省调查”)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7.3%的家长认为子女出现沉迷手机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事态已十分严重;而且,看短视频(69%)和玩游戏(33.1%)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

留守儿童手机成瘾问题更严重,成为手机成瘾的“重灾区”,其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怀与行为指导(梁琦,2023),并导致其自控能力可能较弱(刘允明,2005),较弱的自控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手机成瘾的概率(贺举峰等,2021);二是留守儿童孤独感高(赖运成等,2018),为了加强孩子与自己的联系,留守儿童父母会为其子女购买手机,这为“手机成瘾”问题提供了客观条件;三是留守儿童缺乏社交资源,社会信息的了解和获取也相对有限,手机提供的信息与娱乐能够充实他们空虚的心灵(卢春丽,2017);四是儿童心智发展及认知水平尚未成熟(王卫明,王淞庆,2022)。在研究关注度方面,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2007年~2023年,研究者对“留守儿童成瘾”这一主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相关论文的发表趋势稳步上升(如图1)。

手机成瘾问题所引发的长时间使用手机、不分场合使用手机等不当行为,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对手机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对睡眠质量和注意力集中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李晓静,刘畅,2023)。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法律,学校也有相关规定防治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管理学生的手机使用,但留守儿童家庭难以实现家校联动,精准落实;部分网络游戏如各类腾讯游戏、网易游戏等都推出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由于未成年人可以利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规避此类防沉迷系统,因此很难发挥作用;而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甚至没有强制绑定身份,只能主动设置,这对未成年人来说同样很难发挥切实作用。

因此,当下迫切需要一款易推广,专业性强,系统性的产品来帮助更多手机短视频、手机游戏成瘾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依赖这一社会普遍问题,开发专业性、实效性的小程序以引导青少年理性使用手机,并促进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发展,同时向农村留守儿童传递关爱,辅助他们确立健全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此外,微信小程序有望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有益辅助,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品质。希冀在小程序的有益指导下,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增强与同龄人的线下交流与互动,提升其社交技能,并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综上,本研究旨在进行“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Figure 1. Annual trend of papers published with the keyword “left-behind children’s addiction”

图1. 以“留守儿童成瘾”为关键词的论文发表年度趋势

2. 小程序开发

小程序以微信开发者工具为平台提供相应的AppID,使用微信小程序原生Java script编程语言框架,结合云开发技术,小程序局部编写界面见图2,目前小程序上线版本见图3。选择小程序是考虑到微信小程序制作成本较低、开发简单、推广度高的特点。

Figure 2. Applet authoring interface

图2. 小程序编写界面

Figure 3. Applet online version map

图3. 小程序线上版本图

目前小程序开发已经基本完成前端设计,于2023年3月9日上线。后端以及服务端、数据库等技术还有待完善,未来完成改善后,后台数据可以利用数据库进行处理。小程序当前是结合“智瘾有我”公众号进行配合使用,还在继续开发的阶段,因此在操作便利性上略有缺陷。

3. 小程序设计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成瘾问题,逐步实践“认知–动机–行为–方法–强化”的改变路径,本产品将“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分为五大模块,设计的产品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图5为小程序功能界面。

Figure 4. Product design framework diagram for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WeChat mini-program to control the use of smartphones by left-behind children

图4. 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开发与设计的产品设计框架图

Figure 5. Applet function interface

图5. 小程序功能界面

3.1. 认识不清:从不知到知

认知–行为模型指出,个体的认知机制对其行为表现具有直接的影响(Davis, 2001)。为了辅助留守儿童克服对手机的依赖,小程序设置的“自我显微镜”功能板块包含三种自我评估量表。通过这些量表所得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可以对自身当前的手机成瘾程度进行初步的判断,提高对自身成瘾状况的认知,为留守儿童自我调节提供数据支持。

1)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由香港中文大学Leung (2008)基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有关成瘾的诊断标准编制而成,以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作为检测手机依赖的标准。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7,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x2/df = 2.67, RESM = 0.04, GFI = 0.91, IFI = 0.90, CF1 = 0.89)。量表采用1 = 几乎没有、2 = 偶尔、3 = 有时4 = 经常、5 = 总是,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对手机的成瘾倾向越高,得分在34~51为轻度手机成瘾,在51~68为中度手机成瘾,在68~85为重度手机成瘾。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指导语以及施测页面见图6

2) 智慧型手机游戏成瘾评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 (Pan et al., 2019)。其测量内容为手机用户在3个月内玩手游的情况。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即“强烈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强烈同意”选项,均为正向评分,其分值依次为“4、3、2、1”。12个题目的累加分为量表的总分。该量表总分为12~48分,临界值为30分,得分>30分,则被判断为手游成瘾。智慧型手机游戏成瘾评估量表指导语以及施测页面见图7

Figure 6. Cell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 guidelines and administration page

图6.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指导语以及施测页面

Figure 7. Smartphone game addiction assessment scale guidelines and administration page

图7. 智慧型手机游戏成瘾评估量表指导语以及施测页面

3) 短视频APP入侵量表共8个题目,其题项来自于Brown (1998)关于行为成瘾的论述与Walsh,White和Young (2010)的手机卷入量表(Mobile Phone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后来量表由Hou翻译为中文版本(Hou et al., 2017

Figure 8. Short video App invasion scale guidelines and administration page

图8. 短视频APP入侵量表指导语以及施测页面

3.2. 动机不足:从不动到动

动机在人类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提供了清楚而重要的内部环节。人类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动力和方向,它既给人的活动以动力,又对人的活动方向进行控制。动机被认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人类的动机好像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动力和方向被认为是动机概念的核心。具体来说,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激励和制动等功能(叶奕乾,2020)。据此,小程序的“动力加油站”板块(图9)通过金句推送、视频推送、案例推送为主的形式,旨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目标并激发农村留守儿童戒除手机成瘾的自我动机。

1) 金句推送部分的推送材料主要为关于自律生活的名人名言金句,以警示的形式激发网络戒瘾动机。

2) 案例推送部分的推送材料初期主要从网络上如知乎平台征集寻找,主要主题为“让自己摆脱手机沉迷”、“戒除手机游戏瘾”、“沉迷手机的空虚感”以及“如何让自己变的自律”。从正反两个方面,以文字的方式激发网络戒瘾动机。

3) 视频推送部分的推送材料包括在乡村生活中可做的有趣活动,以此通过提高现实生活活动在留守儿童认知中的价值地位,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对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活动的需要,推动农村留守儿童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愉悦感取代从智能手机、网络中取得的愉悦感,辅助提升留守儿童参与本产品中“强化薄弱,从不想到想”的系列打卡任务的积极性,让留守儿童主动以追求充实有趣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来引导其脱离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戒除网络成瘾,为其积极进行网络戒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原动力。

榜样效应是指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和特质,从而受到影响并改变自己的思考、态度和行为(叶奕乾,2020)。通过推送成功案例激发未成年人的动机和目标导向,他们可能会受到榜样的成功故事和成就的启发,增加对成功的渴望,并为之努力奋斗。推送“如何学会自律”的经验视频资料让留守儿童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自律戒瘾,以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从而有效维持留守儿童戒除网络成瘾的动机。

说服效应是指在面临说服性信息时,个体态度发生转变并影响决策行为的一种现象。同时说服效应也会受到信息框架的影响。所谓信息框架是指对相同客观信息的不同表述,研究表明相同客观信息以积极或消极框架呈现对个体具有不同的说服效应,当说服性信息权威性较低时,积极框架信息比消极框架信息更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马向阳等,2012)。基于此,本产品会采用推送知名高校专家发表的“网络成瘾”的危害来更有效地引起留守儿童的态度改变,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自主积极的网络戒瘾态度。同时通过推送在进行负面警示的也会以柔和的方式进行鼓励,从充实度过一天的好处与自我控制不足的危害来改变留守儿童的态度。

Figure 9. “Power Station” section page

图9. “动力加油站”板块页面

3.3. 空虚寂寞:从不愿到愿

“运动大风车”板块(图10)依据来源于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Barrouillet, & Camos 2001)。为用户提供非智能手机活动推荐占用了用户的大部分认知资源,导致其对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关注增多,对智能手机的关注减少。此外,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习惯与行为模式是通过一系列过程逐渐形成的(Ajzen, 1991)。为此,小程序设计了该板块,旨在培养和加强留守儿童的替代行为,通过提供非智能手机活动,逐渐转变他们依赖手机的行为模式。

推荐分为两种类型的活动,室内非智能手机活动和室外非智能手机活动。

3.3.1. 室内非智能手机活动推荐

完成作业、阅读书籍、整理笔记、做题、制定计划、绘画、学舞练舞、听音乐、唱歌、乐器类活动、做手工(纸塑、针线、泥塑等)、打扫整理房间、睡眠小憩、洗个热水澡、和小猫小狗玩。

Figure 10. “Sports Windmill” section page

图10. “运动大风车”板块页面

3.3.2. 室外非智能手机活动推荐

去图书馆、和朋友一起去爬小山、钓鱼捉鱼、运动锻炼身体、去镇上看电影、和朋友聚在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拍照摄影、烧烤、室外游乐设施(滑滑梯、跷跷板类)、去小树林里玩捉迷藏、去小溪水池边玩水、球类运动(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轮滑、自行车、玩沙子、摇摇车、滑滑板/滑板车。

3.4. 方法缺失:从不会到会

在“开心游戏机”(图11)这一板块中,小程序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旨在提升他们注意力和时距知觉能力的心理学训练小游戏以期在方法论上提高留守儿童克服手机成瘾的能力。

3.4.1. 注意力训练

从个体认知功能角度,尤其是从注意加工过程的方向改善个体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有效性及可操作性。训练注意力能够提高注意力集中水平,对于减轻网络成瘾有一定的正面效果,同时也能够缓解因网络成瘾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注意力水平下降的问题(陈燕,余仙平,2017)。

舒尔特方格(Schulte grid)由德国心理医生舒尔特发明,最初用于飞行员训练来提高应激反应能力。舒尔特方格法已证实了对ADHD的积极治疗效果以及注意力水平提高的帮助,而且是最简单的注意力训练方法和检测方法之一。舒尔特方格任务开始时会在屏幕中央呈现从2 × 2到9 × 9的网格,而且还有标准的分数。1~25整数数字随机分布在25个小方格内,用户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1”开始点击数字,直至“25”停止测试。每次游戏时方格中的数字会随机重新分布(卢宏亮等,2021)。

Figure 11. “Happy Game Machine” section page

图11. “开心游戏机”板块页面

找茬小游戏是一种非常精彩有趣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规定玩家在一定时间内找到两张图片里不一样的地方,非常考验用户的注意力与专注程度,趣味性与训练有效性并存。

3.4.2. 时距知觉训练

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的时距知觉弱于非网络成瘾者,主要体现在网络成瘾者对长时距知觉能力的损伤以及在成瘾线索刺激下对时距值的低估(朱冬梅等,2015)。彭红雷和姜旭英(2011)在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及其各维度与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呈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其中时间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性最强。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训练时距知觉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时间效能感,对减轻网络成瘾有一定的正面效果。

时间感知训练器(Time Sensor)是一款训练感知时间的游戏。游戏画风简洁,氛围轻松,内设有多重关卡。进入关卡后,屏幕顶部设有目标时间,玩家按住屏幕即开始计时,松开手指,计时结束。对比实际时间与目标时间,根据其接近程度,系统会给予玩家相应的评分。评分越高,实际时间与目标时间越接近,玩家的时间感知能力越强。游戏内各关卡独立计分,并且,根据各关卡评分,玩家会获得相应的总成绩。玩家能够在程序内将成绩上传至互联网,从而获得相应的排名。通过一次次的闯关训练,玩家能够逐渐提升自己对于时间的敏感程度,达到锻炼时间知觉的效果。

3.5. 强化薄弱:从不想到想

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所提出的强化理论是我们的打卡比赛的重要理论支撑。强化就是指有机体由于某种刺激或事件而增进其操作性反应行为的频率或强度的结果(伍喆等,2023)。在“盲盒打卡点”板块(图12),小程序通过设置奖励机制来鼓励留守儿童在戒除手机成瘾的积极行为,增强他们持续改变的动力。

本产品所选择的系列强化物,首先需要做到能够激发留守儿童兴趣,让他们有主动停止使用手机,面向社会生活的动机;其次,这一系列强化物应当起到持续性的作用,让留守儿童维持在充满动力的水平,最后要起到引导作用,使留守儿童养成健康的习惯,摆脱物质强化刺激,在精神上形成自觉。同时,要注重强化物的社交、教育属性。作为留守儿童,社交面的匮乏和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他们沉迷手机的重要原因(赵璟龙,程晟,2022)。

Figure 12. “Blind Box Punching Points” section page

图12. “盲盒打卡点”板块页面

在我们的打卡比赛中,每一阶段打卡结束我们都会设立一系列小奖品来鼓励留守儿童继续坚持到下一关。通过一系列的奖品强化,我们将促进留守儿童养成文明使用手机的好习惯,也能帮助留守儿童拓展别的兴趣爱好。我们的小程序通过奖励物不断强化留守儿童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多面向现实生活行为,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一种实操性更强的方法。

在强化结束后,我们的平台通过奖状,语言赞许、鼓励等方法来帮助留守儿童摆脱物质强化物的束缚,形成精神上的自觉,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进阶,也是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

而且,本产品利用了21天习惯养成法。所谓“21天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新理念或者新习惯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左佳妮,2018)。据研究,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所以,借由人的行为暗示,经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而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一习惯养成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习惯的最开始阶段大约一到七天,它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你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但还是要认真参照理论方法去做,克服这些情况。其次的阶段维持八天到半个月,特征是“刻意、自然”,你会觉得比较自然、舒服了,但一不留意,你可能会回到之前的状态,因此需要更加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最后的阶段是半个月到二十一天,它已经过渡到“不刻意、自然”,理论上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进入这个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会成为整个人的部分,并且它会不停地为你“效劳”(左佳妮,2018)。

在阶段任务制定方面(如表1),要有意识地帮助留守儿童管控住手机使用时间,其次要激发、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能够有动力继续完成任务,接着要让他们在现实中得到心理满足,帮助他们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同时拓展他们的社交圈,帮助他们找到现实中的朋友,缓解社交焦虑。如果有库存残余的话,可以让第一阶段任务常驻,随时可以参加。

Table 1. Table of phased assignments

表1. 阶段任务表

4. 总结与展望

首先,“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是针对改善留守儿童手机游戏短视频成瘾程度的高质量产品。留守儿童的手机游戏短视频成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娱乐方式单一,日常生活乏味,更容易产生孤独、无聊的感觉,就会将对娱乐的精神需求寄托在网络世界(Dai et al., 2017)。

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把孩子全权委托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老人宠溺孩子,为博取孩子开心,把手机等电子产品给他们当玩具(王清华,郑欣,2023)。然而就目前而言,尽管也有研究关注手机游戏短视频成瘾问题,但针对留守儿童这类问题的研究鲜少。在市面上也没有针对改善留守儿童手机游戏短视频成瘾程度的高质量产品,仅有的一些防手机沉迷app比如奇少年守护、熊孩宝、防沉迷应用锁等,虽然有利于家长监督孩子使用手机,但是这些软件的使用具有强制性,孩子的隐私也无法保障,极易诱发孩子的抵触心理;同时,部分软件的使用还需要支付费用,会为家庭支出增加一些负担,不仅如此,这些软件的质量欠佳,软件使用容易卡顿,孩子端数据难以保存,不利于长久的使用。

而“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不仅本身免费,所有服务都无需额外支付费用,而且会通过奖励等方式鼓励孩子主动改善问题行为,并在现有技术支持上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同时,“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性能良好,运行通畅,孩子端的数据会实时保存,便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现状。

其次,对于大多数手机游戏短视频成瘾的留守儿童,除了长期的心理咨询,或者将孩子送入网戒中心,很难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运用了专业的心理学量表,会根据留守儿童的成瘾程度自评结果,结合心理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21天习惯养成法等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留守儿童免费的、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助他们培养出文明使用手机的好习惯,引导孩子潜移默化地主动改变现状,逐步戒除手机成瘾。同时,训练方法部分以小游戏的形式呈现,生动有趣,吸引力强,推送与活动推荐也注重人文性,既能保证用户良好使用体验,也能够引导留守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改善问题行为。因此,“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不仅具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方法,在实施时也很注重可行性和实操性,更能切实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现状、解决问题,实用性强。

最后,“智瘾有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控制的小程序”目前依托于广泛使用的软件——微信而存在,搜寻和使用都很方便,并且小程序中所有的服务都不收取任何费用,活动推荐中的强化物来自于社会捐赠,是一款专业性和实操性兼具的公益产品。同时,本产品的注意力训练小游戏,时间感知训练器等,在保留专业性,科学性的同时,亦不失趣味性。小程序形式新颖,受众面广,可推广性强,可谓是兼具多种性能的高质量产品。

在对小程序的初步小范围推广和测试阶段,本研究对部分用户群体进行了效果评估。基于对30名用户的重复测试数据分析发现,初始手机成瘾指数总分超过68 (重度手机成瘾)的用户,在小程序使用一轮后,其指数普遍下降至55左右(中度手机成瘾)。在智能手机游戏成瘾方面,86%的用户得分降低了5分以上。然而,在第一轮评估用户群体中,初始得分超过30分(重度成瘾)的个体并未出现。此外,大部分用户在短视频成瘾的得分上,从接近40分下降至约20分。尽管评估结果显示用户在降低手机成瘾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目前的研究样本量尚需扩充,且小程序的实际干预效果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为了巩固并提升效果,后续研究将持续进行研发,在进一步完善后端服务、数据库等技术并解决现有操作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小程序的推广工作,同时收集更多用户反馈以促进技术优化与服务升级。而在样本量足够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用户类型划分,并结合偏远地区的实际推广与使用情况,对小程序进行长期改善与优化。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23JSJG450)、江苏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课题(JYKTY20211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10320186K)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燕, 余仙平(2017). 正性注意偏向训练缓解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实验研究. 职教论坛, (35), 74-78.
[2]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中国青年网.
[3] 国家统计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联合国人口基金(2023). 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 事实与数据.
[4] 贺举峰, 王广志, 贺具录(2021). 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智能手机成瘾现状分析——以甘肃省Y镇农村学校为例. 新智慧, (32), 1-3.
[5] 赖运成, 周妍, 邹金秀(2018).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34(7), 72-76.
[6] 李晓静, 刘畅(2023). 手机如何妨害青少年的睡眠?——基于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7), 26-33.
[7] 梁琦(2023). 引导偏差与双向倒置: 农村留守儿童短视频成瘾研究. 天府新论, (4), 118-131.
[8] 刘允明(2005).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3), 29-33.
[9] 卢春丽(2017). 农村留守儿童希望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基于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 龙岩学院学报, 35(5), 129-136.
[10] 卢宏亮, 刘权辉, 朱霞(2021).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舒尔特方格训练对健康大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效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42(2), 197-202.
[11] 马向阳, 徐富明, 吴修良, 潘靖, 李甜(2012). 说服效应的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20(5), 735-744.
[12] 彭红雷, 姜旭英(2011).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7(6), 764-765.
[13] 王清华, 郑欣(2023). “电子益生菌”: 乡村留守儿童的手机游戏依赖及成因. 传媒观察, (11), 22-31.
[14] 王卫明, 王淞庆(2022).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依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桂东南N村的实地考察. 青少年学刊, (4), 41-46.
[15] 伍喆, 陈丽辉, 徐紫千(2023). 对大学生不当使用手机的正强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3(3), 128-136.
[16] 叶奕乾(2020). 普通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赵璟龙, 程晟(2022). 行为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教师, (26), 3-5.
[18] 朱冬梅, 陈梦吟, 魏强, 郝艳斌, 杨沛君, 杨潇(2015).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知觉机制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 181-183.
[19] 左佳妮(2018). “21天效应”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应用. 启迪与智慧(教育), (4), 21.
[20]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https://doi.org/10.1016/0749-5978(91)90020-T
[21] Barrouillet, P., & Camos, V. (2001). Developmental of Increase in Working Memory Span: Resource Sharing or Temporal Deca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5, 12-20.
https://doi.org/10.1006/jmla.2001.2767
[22] Brown, J. M. (1998). Self-Regulation and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In W. R. Miller, & N. Heather (Eds.), Treating Addictive Behaviors (pp. 61-73). Plenum Press.
https://doi.org/10.1007/978-1-4899-1934-2_5
[23] Dai, Q., Yang, G., Hu, C. et al. (2017). The Alienation of Affection toward Parent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European Psychiatry, 39, 114-122.
https://doi.org/10.1016/j.eurpsy.2016.07.008
[24] Davis, R. 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 187-195.
https://doi.org/10.1016/S0747-5632(00)00041-8
[25] Hou, X. L., Wang, H. Z., Guo, C., Gaskin, J., Rost, D. H., & Wang, J. L. (2017).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an Help Combat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Problemat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ag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9, 61-66.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6.12.048
[26] Leung, L. (2008). 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2, 93-113.
[27] Pan, Y. C., Chiu, Y. C., & Lin, Y. H. (2019).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and Prevalence of Mobile Gaming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2, 662-669.
[28] Walsh, S. P., White, K. M., & Young, R. M. (2010). Needing to Connect: The Effect of Self and Others on Young People’s Involvement with Their Mobile Phon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2, 194-203.
https://doi.org/10.1080/0004953090356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