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The Importance of Tree Drawing Test in the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4.142088, PDF, HTML, XML, 下载: 97  浏览: 171 
作者: 刘路遥, 白云贵: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数学与人工智能学部,山东 济南;孙 宁*: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体育与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绘画测验树木画测验大学生心理健康Drawing Test Tree Drawing Test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树木画测验作为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重要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树木画测验由于其中立而无威胁、自我暴露较少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个体真实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较高的信效度水平、特殊群体的鉴别等方面。此外,树木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和干预方面同样具有明显优势。虽然树木画测验已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可对树木画测验的标准化及其干预效果有效性追踪等问题开展进一步探索。
Abstract: Tree drawing test, a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drawing psychoanaly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ssess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ree drawing test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real psychological state of individuals because of its neutrality, non-threat and less self-exposure, which is manifested in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level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al groups. In addition, the tree drawing test also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screening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lthough the tree drawing test is relatively matur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erefore, future research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ee drawing test and the track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effects.
文章引用:刘路遥, 孙宁, 白云贵 (2024). 树木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心理学进展, 14(2), 700-70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2088

1.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在我国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是其他综合素质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阶段,人格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困扰,进而可能诱发一系列的严重心理危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严重心理危机的发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导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是高校的常态化工作之一,虽然目前的心理测验工具已经相对成熟,但测评过程中仍会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等特点,传统的心理量表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Derogatis, 1975)等很难全面深入地考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其次,测评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由于社会规范的需要,大学生可能会对测验目的进行猜测,从而表现出过度装好或装坏的倾向,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后,传统量表题目繁多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对测验量表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取一个适合大学生群体、操作简单便捷、能有效筛查潜在心理问题的测量工具成为高校心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绘画测验是投射测验之一,是指借助绘画本身及其创造性的自由表现,唤醒受测者内心世界或人格特征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对绘画内容的反应中投射出其内在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测验形式(蔡頠等,2012)。目前,绘画测验主要包括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 Test, HTP) (Buck, 1948),树木画测验(Baum-Test) (Koch, 1952)以及阿贝尔分析体系。其中,树木画作为经典绘画测验之一,要求受测者根据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情感,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树,通过对树木不同维度的特征分析,推测其隐藏的情感、想法和欲望(Koch, 1952)。由于树木画测验的主题中立而无威胁、自我暴露较少,能够使个体任意表现自我,更容易投射出深层情感(Hammer, 1958; 吉沅洪,2007),从而能有效测试出个体的真实心理状态。

因此,本研究旨在围绕树木画测验的有效性,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2. 树木画测验的有效性

目前,国内外学者侧重于考察树木画测验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树木画测验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个体的心理状态(严虎,陈晋东,2012;Aoki, 1980; Vogel et al., 1982)。Aoki (1980)以男高中生作为被试对树木画测验进行了重复测量,结果发现,树木画中78%的绘画特征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Vogel等(1982)的研究表明个体在树木画测验中表现出的“不成熟度”特征与教师的主观评价相一致,即树木画测验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严虎和陈晋东(2012)考察了树木画测验在青少年抑郁症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树木画中的8项绘画特征能够显著正向地预测或筛选出抑郁症患者,并且树木画的评分者信度较高,各绘画特征均达到0.75以上,表明树木画测验在青少年的抑郁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辅助价值。

也有部分研究者直接将树木画测验与标准化问卷进行比较(赵慧莉,孟凡,2014)。白杨等(2011)以医务人员为被试考察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树木画测验绘画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树冠、茂盛度、树枝等9项表现出攻击性的绘画特征与精神质(P)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高精神质的个体,在树木测验中通常表现出高攻击性等特征。此后,赵章留和夏健康(2020)以大学生群体作为被试进行研究,数据显示,树木画中的绘画特征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具体为,树木画测验中的主动性(绘画特征体现在树冠和地平线上)、抑郁与焦虑(绘画特征体现在树干和树枝上)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内外向(E)、和神经质(N)分别呈显著正相关;而树木画测验中的抑郁与焦虑、情绪稳定性(绘画特征体现在封闭型树冠和树枝上)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欺骗性(L)、神经质分别呈现显著负相关。Hibarino和Kato (2022)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考察了绘画总印象量表(the Scale for Total Impression of Drawings, STID)在树木画测验中的拟合优度。结果表明,STID中的“温柔”、“真实”、“活力”三个要素结构指标能够较好地拟合树木画测验。

大量研究者对树木画的局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群体之间的树木画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其有效性(Kaneda et al., 2010; Mizuta et al., 2002)。Mizuta等(2002)在比较了进食障碍和正常人的绘画特征后发现,存在进食障碍的患者的树木更为矮小、生命力也更弱,并且更倾向于画在画纸左侧。Kaneda等(2010)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个体在树干和树枝特征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Murayama等(2016)在筛查出抑郁状态的个体后发现,抑郁状态与树木的大小有关,具体表现为抑郁症组树冠的高度和宽度、树干的宽度,以及树木的整体大小明显低于正常组。杨杨等(2021)则是考察了术后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该研究发现,术后乳腺癌患者在茂盛度、树干2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康女性。潘蓉(2013)的研究则发现,相比较于人际关系好的群体,人际关系差的群体所画的树木明显更矮小,在树干、树冠、树根三项指标上均存在差异。张艳飞等(2020)采用计算机识别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以及正常群体的树木画特征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均与正常群体在树冠面积、树冠高度、树冠宽度、树干宽度、树干面积、总面积6项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而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仅在树冠宽度这一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以往研究可以看出,树木画测验不仅标准化程度较高,而且其局部特征指标在临床筛选、辅助治疗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3. 树木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性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生理和心理年龄的不匹配,使得大学生在面临环境适应、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引发心理危机。因此,使用树木画测验来筛查和干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而言十分必要。

首先,树木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秦晓丽,2020),通过将不同心理异常症状与树木画特征进行对比匹配,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树木画测验不仅对心理普查具有有效的补充作用,而且在后期的访谈中可以根据个体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访谈和咨询(张学英,刘恋,2019)。秦晓丽(2020)通过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在筛查了疑似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大学新生后发现,不同的局部绘画特征能很好的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异常症状,如局部涂黑可能反映了抑郁倾向,树上有疤则对应于躯体化症状等。唐凯晴(2017)考察了树木画测验在大学新生抑郁状态调查中的应用情况。结果发现,绘画特征中的树木矮小、树冠成扁形与大学新生抑郁状态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梦丹(2019)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根据问卷得分将大学生区分为抑郁组和正常组,然后对两组的绘画特征进行χ2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数据显示,抑郁组在树冠面积、树冠高度、树宽度、树干面积、树干宽度、树木总面积这6项绘画特征指标上均显著小于正常组。此外,涂黑、树上有疤、树冠压扁、树冠两面下垂、树干顶端闭锁、树干轮廓断续、开放型树根7项绘画特征指标对抑郁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表明树木画测验对于抑郁状态的个体具有有效的筛查作用。其次,树木画测验可以应用于大学生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绘画疗法作为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认知观念,调节情绪和压力,引导潜在力量,从而构建积极意识。郭志峰和于文正(2021)通过个案研究考察了绘画测验能否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在该研究中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通过六次绘画心理咨询后发现个体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同样地,黄毓彬(2014)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将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绘画组和认知组,分别对两组进行每周一次为期三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其中绘画组使用树木画、房树人测验等方式进行干预,认知组侧重于改变大学生不合理信念。结果发现,团体绘画疗法对于大学生网络戒瘾具有良好的效果,经过团体绘画活动,成员在自我接纳和网络成瘾行为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和改善。

综上所述,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树木画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投射测验,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及后期咨询干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在筛查过程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有效达到测试目的,且在后期建立咨询关系、分析与评估、宣泄情绪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不足与展望

虽然目前树木画测验已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应当加强关于树木画测验标准化问题的探讨。树木画作为投射测验的一种,无论是在指导语、操作过程还是结果分析、常模构建等方面均不及传统的自评量表,这就使得在进行结果分析时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树木画测验需建立统一的分析标准和评分体系。其二,可以增加考察干预效果的测量手段。目前大多数的干预研究通常采用前后测设计,即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问卷测量以考察其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考察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或神经生理活动来进行辅助测量。其三,需追踪明确树木画测验干预效果的时间边界。树木画测验在心理干预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干预效果的有效性维持需进一步追踪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白杨, 孙红, 刘琦, 丁璐, 肖远(2011). 树木人格测验在医务人员人格测评中的应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11), 1334-1336.
[2] 蔡頠, 汤永隆, 吴嵩, 陈真真(2012). 投射测验体系中的树木意象. 心理科学进展, 20(5), 782-790.
[3] 高梦丹(2019). 绘画投射测验在大学生抑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4] 郭志峰, 于文正(2021). 绘画心理投射技术改善NCP疫情期间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个案研究.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3(1), 101-103.
[5] 黄毓彬(2014). 团体绘画活动对大学生网络戒瘾的干预研究. 见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pp. 54-60).
[6] 吉沅洪(2007). 树木-人格投射测试. 重庆出版社.
[7] 潘蓉(2013). 新生代银行员工人际关系与画树测验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8] 秦晓丽(2020). 绘画心理测试在新生心理普查预警学生筛查中的应用探析——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新生心理普查为例. 教育教学论坛, (18), 318-319.
[9] 唐凯晴(2017). 画树测验在大学新生抑郁状态调查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 (33), 15-16.
[10] 严虎, 陈晋东(2012). 画树测验在一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 185-187.
[11] 杨杨, 李子洋, 瞿莹, 金慧, 高红, 刘伟(2021). 树木画投射测验在评估术后乳腺癌患者人格特征中的应用. 中华乳腺病杂志,15 (2), 99-102.
[12] 张学英, 刘恋(2019). 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黑河学院学报, 10(12), 100-101.
[13] 张艳飞, 刘伟, 李子洋, 李哲, 张震, 刘果瑞(2020). 树木画投射定量指标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中的差异性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23(S2), 63-67.
[14] 赵慧莉, 孟凡(2014). 大学生树木-人格投射测试的信效度分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6(5), 129-132.
[15] 赵章留, 夏健康(2020). 树木人格测验在大学生人格测验中的应用. 内蒙古煤炭经济, (10), 208-209.
[16] Aoki, K. (1980). A Fundamental Study of Projective Drawings: I. Retest Reliability.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51, 9-17.
https://doi.org/10.4992/jjpsy.51.9
[17] Buck, J. N. (1948). The H-T-P Test.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 151-159.
https://doi.org/10.1002/1097-4679(194804)4:2<151::AID-JCLP2270040203>3.0.CO;2-O
[18] Derogatis, L. R. (1975). The Brief Symptom Inventory (BSI). Clinical Psychometric Research, Inc.
[19] Hammer, E. F. (1958).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jective Drawings. Charles, C. T.
[20] Hibarino, T., & Kato, D. (2022). Application of the Scale for Total Impression of Drawings for the Tree-Drawing Test. Journal of Psychology & Behavior Research, 4, 47-50.
https://doi.org/10.22158/jpbr.v4n4p47
[21] Kaneda, A., Yasui‐Furukori, N., Saito, M., Sugawara, N., Nakagami, T., Furukori, H., & Kaneko, S. (201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ee-Drawing Test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4, 141-148.
https://doi.org/10.1111/j.1440-1819.2010.02071.x
[22] Koch, C. (1952). The Tree Test: The Tree-Drawing Test as an Aid in Psychodiagnosis. Grune& Stratton.
[23] Mizuta, I., Inoue, Y., Fukunaga, T., Ishi, R., Ogawa, A., & Takeda, M. (2002).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ting Disorders as Evidenced by the Combined Administration of Questionnaires and Two Projective Methods: The Tree Drawing Test (Baum Test) and the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6, 41-53.
https://doi.org/10.1046/j.1440-1819.2002.00928.x
[24] Murayama, N., Endo, T., Inaki, K. et al. (2016). Characteristics of Depress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ople as Indicated by the Tree-Drawing Test. Psychogeriatrics, 16, 225-232.
https://doi.org/10.1111/psyg.12142
[25] Vogel, F., Schalt, E., Krüger, J., & Klarich, G. (1982).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Maturation Measured by the “Baum” Test and EEG Frequency. A Pilot Study on Monozygotic and Dizygotic Twins. Human Genetics, 62, 60-65.
https://doi.org/10.1007/BF0029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