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邕剧的传承与发展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ongju Opera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DOI: 10.12677/ass.2024.134330, PDF, HTML, XML, 下载: 55  浏览: 83 
作者: 郭欣悦, 卫思成: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文旅融合邕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Yong Oper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摘要: 邕剧是广西独特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其表演形式和内容融入了壮族文化因素,发展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共有的戏曲艺术。邕剧作为广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元素,是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当今社会娱乐多元化的背景下,邕剧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多方面的困境。因此,文章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查询相关文献,对南宁的邕剧的来源进行基本概述并深入了解邕剧深厚的文化积淀,根据邕剧的发展现状,分析其面临生存难题,积极探寻邕剧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方案,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启示。
Abstract: Yong Opera is one of the four characteristic local operas of Guangxi, whose performance form and content incorporate Zhuang cultural factors, and has developed into a common operatic art form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southwest.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ngnan culture and one of the typ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Nanning.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Yong opera faces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Yongju Opera in Nanning, Guangxi 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gaining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ound cultural precipitation of Yongju Opera, analy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ongju Opera’s development and its problems, and actively exploring the mutual integration of Yongju Opera’s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
文章引用:郭欣悦, 卫思成. 文旅融合下邕剧的传承与发展[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4): 524-52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4330

1. 引言

华夏九州一脉传承的是中华文化文明,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完整保存,但民族文化发展空间逐渐变得狭小,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有缺失传承性,发源于湖南祁剧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邕剧也正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消散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危机。

邕剧是汉族所创的皮黄戏曲剧种,且长期以来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区演出,其舞台语言、服饰、音乐、以及剧目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深受壮族文化元素的影响,因此被看作是壮汉两族人民创造的文化瑰宝。邕剧曾经活跃于旧邕州一带,以官话的形式演唱,通常以历史题材为演出主题,以其朴实的音乐和粗犷的表演风格而闻名。在其表演方面,以其细腻入微的刻画手法脱颖而出,注重塑造人物内心情感。表演风格豪放、泼辣,也展现了壮族独有的雄浑激昂的民族风格。邕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丝弦、粤剧、南宁平话师公戏以及本地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成为了广西南宁独有的文化名片之一。

为使经历了涅槃重生的邕剧持续活跃在广西老百姓的视野中,本论文特研究邕剧在文旅结合下“富裕”起来,在前人研究的加持下,加入广西本地的特色文旅创新点,使邕剧走出广西,走下舞台,走向观众,以致邕剧的家喻户晓,为邕剧的创新发展提供基础参考。

当前,非遗文化遗产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需要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并传承创新,这不仅有助于唤起老一辈的记忆影像,也能够增强新一代青年的文化凝聚力,使非遗文化遗产也变成热门话题之一。

2. 邕剧的来源及现状

关于邕剧的起源,史志少有记载。民间的说法也有许多,但被研究者们概括起来主要分为“粤入”和“湘传”两种说法。

2.1. “粤入”说法

持有“粤入”说法的人们认为,邕剧起源于咸丰五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在洪秀全的号召下于广西率众起义,李文茂兵败后,粤剧子弟兵在此地依靠演出谋生,并向百姓传授技艺。不过,研究者们没有找到有关资料证实这一说法,认为可能性不大。

2.2. “湘传”说法

民间持有“湘传”的两种说法,一是军队中的湘籍士兵传入,二是湘祁艺人传授 ‎[1] 。前者是由老艺人张少年所传:“以前驻扎在南宁的清军军队中有许多会唱戏曲的湘籍士兵,他们经常在营里娱乐表演,复员后仍留在南宁聚集玩唱,神诞时演唱弄些收入,久而久之,便由业余班发展成专业班。”此说法的可能性虽相较于“粤入”的说法大,但也并无具体史料记裁,根据不足。后者是过去的老郎庙碑文记载:清道光、咸丰年间,湘祁艺人玉洪官、文福彩来到桂西南一带传授技艺。虽然该庙后被旧县府下令拆除,石碑失踪,但此说法在历代戏曲艺人口中有所传,湖南戏曲艺人刘回春证实了历史上确有玉洪官此人,是“祁剧四官之一”,曾在广西南宁一带收徒传艺,成立戏班子在当地演出。此说法有相关史料记载和艺人的证实,因此可信度较高,受到戏曲界和学术界的研究者普遍认可。此外,祁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对邕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多数的祁剧剧目与邕剧传统剧目一致;第二,本路传统剧目的声韵如今仍保留着湖南官话的特点;第三,邕剧早期供奉的戏神与祁剧一样,都为老郎祖师。这些发现,足以见得邕剧与祁剧的关系密切,对研究邕剧起源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

2.3. 邕剧的发展现状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邕剧在经历兴衰后得以重生,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得益于政府相关文艺部门的倾心投入与不懈努力,新会书院作为邕剧文化展示中心,在整体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会书院推出了“地方戏曲月月演”“邕州神韵周周演”等文化品牌活动,使邕剧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此类活动得不到广泛的宣传与弘扬,社会环境的改变与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邕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困难 ‎[2] 。

3. 邕剧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邕剧作为南宁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深入了解邕剧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是推动其发展的前提。1956年,邕剧团的首任团长洪高明曾亲自前往桂林,向文化部戏曲改进局长田汉详细汇报了邕剧当时的生存状况。根据洪高明日记,汇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邕剧传统剧目很丰富,不知如何整理,有些剧目甚至不能决定其好坏,意见不一,莫衷一致。导致工作很慢,发展不起来。二是邕剧卖座力未能很好提高。艺术水平受限,面临三老的问题,即剧目老,演员老,观众老。三是剧团的演员生活情况艰难,剧团发不出薪资,只能维持伙食,没有经费建宿舍 ‎[3] 。这些问题使邕剧的发展举步维艰,尽管此次汇报过后邕剧团得到详尽扼要的指示和地方戏应有的重视,剧团演员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在当下21世纪,邕剧的传承依旧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当今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

邕剧盛行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科技水平发展较低,人们在娱乐方式上的选择较少,邕剧的演出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因此成为多数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人们会主动参与邕剧文化传播活动,例如主动寻求邕剧讯息、主动与邕剧演员进行反馈和打赏 ‎[4]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进步,大众传媒从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体发展至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媒体。如今,人们的社会娱乐方式与过去相比更加多样化,新的娱乐方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邕剧演出,邕剧逐渐成为一门鲜为人知的小众艺术。现代邕剧受众不再是主动了解邕剧文化,而是被动接受邕剧文化传播,呈现出一种由政府控制的“自上而下”的传播形态。

3.2. 邕剧的传播平台小

邕剧作为南宁的地方戏,在南宁知名演艺场所中却极为罕见,这些场所演出多以粤剧、折子戏、音乐会为主。作为邕剧传承基地的新会书院,存在着地理环境和演出时间受限的问题,难以吸引大量的宾客前来观看。除此之外,新会书院曾受到疫情的影响以及所在的解放路建筑群翻新,闭馆许久,邕剧展演活动无法进行。南宁部分景点在特定的时间会有邕剧演出,但是广西文旅和南宁文旅的视频号很少宣传邕剧相关的活动,截止2024年2月12日,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抖音账号仅有17个视频提及邕剧的相关内容,最新发表的有关邕剧视频日期是2022年2月8日,该视频号已有两年多没有更新有关视频,点赞和评论的数量不过百,可见网络媒体对邕剧的传播力度不够大。除了邕剧爱好者有意了解,大家对此类活动不得而知。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邕剧的影响力逐渐衰减,公众对其的关注度也在下降。

3.3. 邕剧的部分剧目老旧

邕剧的传统剧目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根据题材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历史戏、伦理戏,宫廷戏和神话戏 ‎[5] 。虽然邕剧的传统剧目题材涵盖广泛,但对于现代观众而言,部分传统剧目显得有些过时,缺乏足够的时代性和创新性。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和观念也在不停变化,邕剧剧目演出多数仍停留在旧年代,过去创编的传统剧目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跟不上现代的潮流,现代人观看难以引起共鸣,缺乏吸引力。

4. 文旅融合下邕剧的发展建议

在新世纪的洗礼下,全国各地都开始迎接“文化热旅”,通过旅游加深对祖国山河的文化的深刻感受,提高人文素养。文旅的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邕剧作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确实需要文旅融合的创新加持,将邕剧的文化价值擦亮,使其舞台增加曝光度。首先,我们应在大众的生活中宣传和普及邕剧,使邕剧的价值在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使邕剧走进人们的生活。那么,我们需要加强与邕剧相关传承人的联系,传承人不可或缺,后继不可乏人,而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具有三种文化功能,即保存文化遗产,再造文化产品,熔铸文化心理,塑造文化品格,传承文化传统,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以下的策略可以促进邕剧的长期发展和传播。

4.1. 设置邕剧DIY店,亲身感受邕剧魅力

邕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被作为人们所尊重。由于人们一般只能通过线下观赏邕剧表演,或通过互联网了解其相关知识,并不能零距离体验邕剧,所以可以抓住此次机会,在景区开创设置DIY的文创店,让游客能够亲自参与设计邕剧的服装和脸谱的过程,创作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邕剧角色装扮。在店内可以招聘一些专业人士,向大家讲解邕剧服装的设计特征和邕剧脸谱的色彩寓意,帮助游客完成设计。同时还可以将邕剧元素融入店铺外观的设计,吸引游客打卡参观。并且在店里播放邕剧的宣传视频,使人们对邕剧的认知有更深的程度。这不仅加大了邕剧对大众的宣传和带动景区经济发展,还以创新的形式提高了游客的兴趣,在每个人都的心里播下非遗保护和创新传承的种子。

4.2. 创建邕剧小镇,实现身临其境感邕剧

邕剧有着“以歌舞演故事”文化欣赏的专业性,对培养国民文化素质有特殊作用。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可以考虑将新时代的主题小镇融入其中。特色小镇是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的新兴产业空间组织,在南宁地区,可以作为“旅游 + 文化”发展模式的典范规划。

其次,还要加强邕剧小镇的对外和对内宣传,利用各火热的新媒体平台,扩大邕剧文化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邕剧多以传统的话剧、单一的音乐剧等剧场为主,在景区内搭建有固定的表演剧场舞台,观众与舞台被“第四堵墙”分割,属于传统镜框式舞台,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游客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提升,近年来传统镜框式舞台已无法满足游客的新鲜感,于是出现了大量借助山水实景、移动式舞台、沉浸式舞台等崭新的形式的旅游演艺作品 ‎[6] 。

让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剧情之中,感受到更真实、更生动的表演体验,从传统舞台、实景舞台到沉浸式舞台的转化过程,是旅游于沉浸式戏剧体验的创造性发展。除此之外,邕剧文化馆还需要提供剧特色服饰的穿着体验,出售邕剧相关的文创产品,使游客不自觉地接收来自邕剧的文化输送,也同时能将邕剧文化保存下来,邕剧文化馆不仅丰富了视觉体验,而且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感官盛宴。

4.3. 剧本杀联动邕剧,引领戏剧新潮流

邕剧与“剧本杀”的联动也是文化馆的一大特色,邕剧的经典故事和角色得以在现代人中间得到传承和演绎,使玩家在真实的空间中沉浸于演绎的空间中,以此来塑造多元化的邕剧文化体验。邕剧剧本杀作为沉浸式戏剧新形式的出现,为戏剧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戏剧化的表演舞台呈现出流行的趋势,相比较于传统戏剧,沉浸式戏剧跳脱出了单一的传统舞台的设定,戏剧在多个空间内同时进行,使观众置身于各个演出空间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7] 。作为传统戏剧的延伸,邕剧与剧本杀结合的创新点就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戏剧舞台的规则,让人人都可以成为邕剧里的一员,赋予了邕剧新的活力。

邕剧整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电影等综合艺术的形式,促使艺术语言与表现方式更丰富,并逐渐融入剧的情景中,消解彼此之间的界限和个体特性,形成历史纪实影像与现场实录影像交互相融,电影镜头语言与戏剧舞台语言融合的表现方式。建立起激发观众记忆的途径以及视觉感知体系,产生沉浸式的邕剧的戏剧共鸣和共情 ‎[8] 。

5. 结语

邕剧是一种吸收了桂地区民族文化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之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邕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推动邕剧在多元共生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非遗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本文在邕剧的文旅融合的基础上给予了研究和建议。经过我们对邕剧的现状调查,发现邕剧的宣传目前在广西南宁市区中占较大比重,但在桂一带的宣传较少,邕剧的传承和创新大不如前。因此我们首先了解邕剧的来源及其地位,并找出在传承过程中的问题,最后结合现代社会实际给出创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赵岚. 广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邕剧[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0-34.
[2] 李晞, 吴明翰. 邕剧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以高中美术教学为例[J]. 艺术研究, 2018(2): 102-103.
[3] 洪钰. 邕州老戏——邕剧[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5: 153-179.
[4] 潘晶. 基于数字技术的邕剧传播创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20.
[5] 黄伟晶. 邕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 2012.
[6] 张重阳, 鲁怡杉, 刘馨野. 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戏剧创新趋向[J]. 旅游与摄影, 2023(1): 89-91.
[7] 才政. 剧本杀在戏剧空间下的沉浸式体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鲁迅美术学院, 2023.
[8] 梁文欣. 跨界联动: 南宁邕剧的传承发展之路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1, 12(19):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