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张光明,男,生于19638月,湖北天门人,工学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教育》杂志编委。

 

学习和工作简历

198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采油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大学党委委员。

 

研究方向

  1. 提高油气井产能技术研究。在采油工艺技术研究方面,围绕向井流动态、采油工艺技术、注水、调剖、储层改造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开展了采油方式的优选,进行了注水井调剖设计与现场实时监测技术研究,开展了油井产能和注水井吸水能力降低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在油气井酸化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油气藏,以酸岩反应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为手段,以油层的改造为应用对象,以油井增产为主攻目标,形成了从酸液配方筛选评价、酸化选井选层、酸化施工优化设计、到酸化施工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一整套工艺技术。先后完成了适合高温深井的酸液配方的筛选与评价,砂岩酸化优化设计,砂岩酸化实时监测技术等研究课题,并在胜利油田、大庆油田等油田得到推广应用。为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挖潜和油田高产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2. 油藏精细描述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该项研究采取地质与测井相结合、测井与地震相结合、静态预测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确立了以剩余油分布为核心,以储层和油藏的定量评价为目的,以沉积微相、储层地质模型研究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静、动态资料,通过开发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等手段,深入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针对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以提高采收率为目的的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调整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油藏精细描述,建立精细油藏地质模型,正确预测井间砂体分布、定量地描述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状况,为老油田开发调整、深入挖潜、改善注水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科学依据。

 

教学、科研及奖励

先后主持或参加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委托的科研项目3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9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论文(专著)发表

以第一作者先后在《石油钻采工艺》、《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矿场机械》、《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EI收录6篇,作为副主编参编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