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方法
Methods for Passive Voice in E-C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19.74074, PDF, HTML, XML, 下载: 1,140  浏览: 3,932 
作者: 赵晨妤: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被动语态英汉差异翻译方法Passive Voic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摘要: 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对等的情况,语态方面的不对等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类。英语被动语态在转换成为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不通顺,不对等的情况,进而产生翻译腔较为浓重的译文。本文从英汉被动结构的表现形式出发,探讨英汉被动的差异,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
Abstract: Many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English passive voice into Chinese, there are often some inconsistent and unequal situations, which lead to translationese. Starting from the forms of passive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passive express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methods.
文章引用:赵晨妤. 浅析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方法[J]. 现代语言学, 2019, 7(4): 556-561.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4074

1. 引言

英汉互译时,常常会出现结构不对等的现象,语态则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类。由于英文受严格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因而产生了被动语态这一语法内容,由此也体现了英语语法的严谨与工整。中文因不存在相应的组成结构,更倾向于通过词语或意义的角度来体现被动含义。因而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翻译腔较为严重,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情况。而将英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汉语中的“被”字句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做法,无论通顺与否,“被”字句似乎成了翻译被动语态的最佳选择,但是这一做法是不恰当的。被动语态的翻译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2. 英汉被动的实现形式

首先要对英语的被动语态和汉语表示被动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了解。Bache和Nielsen对被动语态有着这样的规定:

In English, a sentence in passive voice is a sentence in whic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edicator contains a form of the auxiliary be followed by the -ed participle form of the main verb and in which the subject prototypically performs the participant role DONE-TO [1] .

在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信息,一是被动语态的谓语部分由系动词加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二是句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动作的对象。

例:

Brand loyalty is weak and buyers are more likely to be swayed by prominent.

该定义较为清晰地描述了英语结构被动句。而在英文中,还有一类句子,虽不含被动的语法结构,仍体现出被动的含义,也就是意义被动句。这类句子常用来体现事物所处的状态和其所具有的性质,动作的意味相对较弱。但句中仍然体现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施受关系比较明确。

例:

(1) This cake sells well.

(2) Cotton feels soft.

不论是结构被动句还是意义被动句,其实质都是施动性(agency)。

而汉语中,王力曾提出,凡叙述词所表示的行为为主位所遭受者,也就是谓语所叙述的行为施于主语,是为被动 [2] 。

例:

(1) 他被人欺负了。

(2) 这个问题最终解决了。

(3) 这个文案是由我起草的。

刘宓庆认为汉语不具备屈折语式的动词形态变化体系,因此,用传统的印欧语语言学的范畴概念来观察,汉语不存在语态范畴。但是汉语是采用词汇化的手段来表示被动性 [3] 。

在用词汇化的手段表示被动时,首先会出现一些有一定标志的被动句,如介词标志型被动句,即在句中含有“被、给、叫、让”之类的介词,或是“被……所,为……所,叫/让……给”之类的介词结构,也称为“被字句”。“被”字原意由“遭受”衍生而来,所以其本意仍包含着一些不幸的色彩。现代汉语中,“被字句”的适用范围虽然有所扩大,但是需在被动句主语所表达的实体,由于外界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异常的状态,以及位置或情绪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受事 + 介词标志 + 施事 + 动词 + ……的形式。

例: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还有动词标志型被动句,即句中含“挨、受、遭”之类的动词,“受……所”的动词结构,这类动词标志在句子中起到了助动的作用。

例:

他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最后还包括其他标志的被动句,即句中含有“是(由)……的”,“……的是”,“加以”等标志词。描写事物过程、性质,状态时,通常用“是(由)……的”,“……的是”,“加以”与句中动词形成动宾词组,表示加强理性行为。

例:

(1) 财富是人民创造的。

(2) 上次接我的是一位个子很高的先生。

(3) 这个问题要加以研究才能解决。

汉语中也存在意义被动句。多用于句中主语无生命,非生物,无行为能力,实际施动者未出现,谓语动词与受事主语的支配关系非常明显。

例:

早在几天前,他的辞职信就写好了。

还有另外两类句式看似不含被动的意味,但在翻译时也不应忽视。一类是处置式,表示施事支配受事的行为,以“把”字句,“将”字句居多。王力认为被动式和处置式的形式虽不同,而其所叙的行为却大致相同。譬如一件事,在主事者一方面看来是一种处置,在受事者一方面看来往往就是一种不如意或者不企望的事 [2] 。因此,多数被动式是可以改为处置式的,朱德熙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汉语的被动句与“把”字句关系密切,绝大多数“把”字句去掉“把”字以后就是一个站的住的被动句 [4] 。

例:

(1) 他把花瓶打碎了。

(2) 奋斗可以将理想转换为现实。

还有一类是无主句,这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型。汉语无主句没有主语,形式上一般没有施事者,但行为及受事者却很明确。英语被动句以强调受事者作为其成句的主要出发点,因此二者所强调的部分不谋而合。所以无主句这一特殊句式在英译汉时也不可忽视。

例:

必须做完七页家庭作业。

译:Seven page’s homework must be finished.

3. 被动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3.1. 结构形式

英语是“形合”语言,被动语态作为“形合”的主要体现,以动词形式的改变为最终实现形式,形式标志在英语中十分严格,以“be + V-ed”形式出现,有时则以意义被动句来体现。汉语是“意合”语言,屈折语式的动词形态变化体系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其被动语态借助的是词义的变化,被动通常体现于或暗含于词语中,如“被”、“给”、“让”、“叫”等,或是意义被动句中,有时也通过特殊的句式来实现,如“处置式”“无主句”,所以汉语被动语态的实现形式更趋多样。

3.2. 使用范围与频率

在英语中,结构被动句使用范围很广,没有感情色彩的限制,体现出一种客观的态度,在科技或是新闻文体中广泛使用。而在汉语中,“被”字源出自于“遭受”,带有不幸的消极意义色彩。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这种消极色彩在淡去,但仍表示受事主语发生了某些异常状态或者变化。因此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对使用频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对FLOB (英语母语语料库),LCMC (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被动句式对比分析实证研究时,肖忠华及其团队发现英语母语中被动句式的使用频率大约为汉语母语中被字句式使用频率的10倍 [5] 。

但就意义被动句而言,英语中,意义被动句仅与一些表示“位移”“运转”等意义的动词连用,如:“This machine runs well.”或是在表达某些状态时与一些不及物动词连用,但总的来说使用仍然受到限制,范围十分有限。而汉语中则没有类似的限制,不论是使用范围还是频率都要比英语广得多。

3.3. 施事不明的句型选择

施事不明时,英语中需要用被动语态结构,将受事置于主语的位置,而汉语中可以直接用无主句来表达没有施事的情况,这时主语空缺,形成“动词–受事”结构,句子仍保持主动形式。

例:

The success of improvement and rectific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deepened reform.

译:搞好治理整顿也离不开深化改革。

有时,在施事不明的情况下,汉语可以选择通称或者泛称做主语(如人们,有人等),而英语更长采用“it”做形式主语的结构。

例:

(1) It is said that … 有人说

(2) It is reported that … 据报道

4. 翻译方法

我们在翻译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时,可以采取下面的几种方法:

4.1. 译为标志型被动句

4.1.1. 译为介标型被动句

增加汉语中的介标型被动词“被、给、叫、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翻译消极情况的句子中,如下例所示:

例:

When we were first captured, my mind was a haze of fear and confusion.

译:我们刚被俘时,我的脑袋一片混乱,又害怕又不解。

4.1.2. 译为动标型被动句

例:

Qualcomm, which has long sold key communication chips to Apple but has been excluded from its latest models, has filed a series of patent suits against the smartphone giant in multiple countries.

译:高通(Qualcomm)一直向苹果公司出售关键通信芯片,但却遭苹果公司最新产品排除在外。高通(Qualcomm)已在许多国家对这家智能手机巨头提起了一系列诉讼。

4.1.3. 译为其他标志型被动句

例:

(1) This issue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

译:问题将进一步加以讨论,以求取得最佳解决方案。

(2) It is crystal clear: What’s been schemed for in his plan is power rather than money.

译:很清楚,他的这个计划图谋的是权而不是钱 [6] 。

4.2. 调适

汉语中标记型被动句使用有所限制,同时使用标记型被动句也会产生行文不够流畅,不够简洁的情况。维内和达贝尔内曾指出,当产生的译文符合目标语语法,但是语言表达不够自然时,就可以采用调适的方法。

4.2.1. 调适为意义被动句

将英语中的结构被动句调适为汉语中的无标记被动句,即意义被动句,用主动结构表被动含义。

例:

(1) In some places, the sediment covering these deposits of frozen water and methane has been eroded away, leaving whitish mounts of what looks like dirty ice rearing up out of the seafloor.

译:有些地方,覆盖在这些甲烷水合物矿藏表面的沉积物已经腐蚀殆尽,留下的白色物质在海床上凸起,像脏兮兮的冰块。

(2) Once the use of chairs was democratized (particularly after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1832 Great Reform Acts in the UK), this coincided with a slow change in our working patterns.

译:当椅子开始普遍使用时,(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和1832年英国宪章运动之后),这一趋势与人们改变工作方式的缓慢进程相一致。

4.2.2. 调适为主动句

汉民族喜欢从施事的角度叙述事情,英美民族爱从受事的角度叙述事情 [7] 。因此,可以将英语的被动语态调适为主动句,即“施事 + 动词 + 受事”的情况。

例:

Scientists have discovered that energy may be created from matter and that matter, in turn, may be created from energy.

译:科学家发现,物质可以产生能,相反,能也可以产生物质 [8] 。

有些施动者在英语的被动句中进行了省略,这是因为其不言自明,在译为汉语时则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加上“有人”、“大家”、“我们”等不确定的主语。

例:

When asked how is she doing, she said, “I’m watching TV.”

有人问她在干嘛,她说:“我在看电视。”

4.2.3. 调试为处置式

这种情况通常适用于句中出现了施事者的情况。

例:

His aim is to spread deep learning into many hands, so that it may be applied in as diverse a set of fields by as diverse a group of people as possible.

译:他的目标是向更庞大的人群传播深度学习技术,尽可能由更多样化的人群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更多样话的领域。

句中“a group of people”为施事,出现在句中可以考虑将其译为处置式,产生的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4.2.4. 调适为无主句

这种情况适用于当句中施动者不需要或难以言明时。

例:

(1) In the end an agreement was reached and which proved acceptable both to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ments of the Commonwealth countries which were most affected by Britain’s decision.

译:最后达成了一项协议,既能为英国政府所接受,又能为英国决策影响最大的英联邦国家所接受。

(2) Energy consumption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utomobile is to be manufactured.

译:要制造汽车,就必须考虑能耗问题。

英语中的意义被动句在翻译时可以与中文的意义被动句对应起来,因此不作更多讨论。

例:

These air-conditions sell like hotcakes.

这些空调十分畅销。

5. 结论

总之,英语的被动语态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与汉语的“被”字句画上等号,而是需要与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形式进行同步的思考,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讨论,最终形成恰当的、通顺的译文。因此,英译汉时,被动语态的译法必须得到关注,原文中的被动结构,不应成为限制译文通顺流畅的因素,在形成原文的过程中,汉语的表达习惯也需要得到重视。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通顺,表意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Bache, C. and Nielsen, N. (1997) Mastering English: An Advanced Grammar for Non-Native and Native Speakers.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2]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93-99.
[3] 刘宓庆. 新编英汉对比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 311-339.
[4]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231
[5] 肖忠华.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114-124.
[6] 张先刚. 英文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107-109.
[7] 任丁. 汉英被动式比较[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2): 46.
[8] 高亮. 英汉翻译技巧在被动语句中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 2005(9):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