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非蹙罥烟眉,喜非喜含情目”——林黛玉情感隐喻管窥
Study of Emotional Metaphors of Lin Daiyu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OI: 10.12677/ML.2019.74082, PDF, HTML, XML, 下载: 1,128  浏览: 2,74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炼, 张 征: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红楼梦》语料库林黛玉情感隐喻转喻Corpu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Emotion Metaphor Metonymy
摘要: 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语料库为依托,从概念隐喻视角探究林黛玉情感变化的隐喻意义,研究发现林黛玉的情感主要寄托在一些普通和特殊的物象意象上,如穗子、荷包、帕子、桃花、眼泪、诗稿以及金锁、金玉等,体现了林黛玉的爱情、愤怒、嫉妒和悲伤等不同情感。曹雪芹、高鹗将正面、中性和反面物象或意象相结合,作为林黛玉情感的始源域概念,使林黛玉的不同抽象情感更加形象生动。这些始源域物象意象特征以及林黛玉不同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所在,结果发现林黛玉不同情感之间存在着转喻关系,愤怒、嫉妒和悲伤情感都是爱情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corpu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reated by Shaoxi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Lin Daiyu’s different emo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t is found that Lin Daiyu’s emotion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by some physical and poetic images, common or special, such as tassel, purse, handkerchief, peach blossom, tears, poem manuscripts, gold locket and jade, etc., which reflect Lin Daiyu’s different emotions of love, anger, jealousy and sorrow. Cao Xueqin and Gao E adopted some physical or poetic images with positive, neutral or negative connotations as the source concepts of Lin Daiyu’s emotions, making Lin Daiyu’s various abstract emotions more vivid. Moreover, the features of these physical and poetic images i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emotions of Lin Daiyu are also the key t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discovers that there is a metonymic 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emotions of Lin Daiyu. The emotions of anger, jealousy and sorrow are all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Lin Daiyu’s love.
文章引用:李炼, 张征. “蹙非蹙罥烟眉,喜非喜含情目”——林黛玉情感隐喻管窥[J]. 现代语言学, 2019, 7(4): 623-632.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4082

1. 引言

1.1. 隐喻

概念隐喻源自George Lakoff (乔治·莱考夫)和Mark Johnson (马克·约翰逊)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指人们的思维、行为和思想表达的一种系统的方式。Lakoff和Johnson认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这些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 [1] ,由此区分了认知语言学和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概念。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概念是主体基于自身身体体验,在同具体的客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2] 。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1] 。在《当代隐喻理论》一文中,Lakoff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王寅教授在谈论认知语义学的时候提到了隐喻观,即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系统对应地映合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域的跨域映射,从而建构新的思维 [3] 。概念隐喻的生成过程可以用“始源域–认知语境–目标域”来表示 [4] 。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其基本表达式为“概念域A是概念域B”,A和B分别指代目标域和始源域。

Figure 1. The basic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图1. 概念隐喻的基本运行机制

此前,李福印等学者从隐喻的认知转向、理论缺陷、研究人员和应用范围等角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25年间(1980~2004)的隐喻和认知研究 [5] 。束定芳教授在阐明隐喻的运作机制时,表明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映射互相作用最终形成的一种合成后的新概念结构 [6] ,他还从多个方面论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7] 。林书武等学者认为Lakoff他们所提出的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说”,具体描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 [8] - [13] 。而陆俭明先生则在“映射说”基础上从激活的角度讨论了隐喻的两个概念域以及隐、转喻之间的关系 [14] 。此后,许多学者也从美学视角、多模态视角、体验论视角研究隐喻并将其应用于政治演讲、外交谈判、翻译实践、社会交际和教育教学等研究领域。

1.2. 隐喻和情感

情感,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涉及感觉、生理、行为、经验、认知和概念化等方面。人的情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丰富而抽象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建立在身体经验上的隐喻实现概念化而加以表达 [15] 。情感隐喻是一种情感隐喻化的认知方式,是指与人的基本情感——喜怒哀乐相关的隐喻概念。按照基本情感范畴划分,可将情感隐喻分为喜悦、愤怒、恐惧、悲伤和爱情五种类型。从本质上讲,情感隐喻是不同语义域之间互动的产物,是通过一系列概念隐喻得以理解的 [16] 。在人类认知机制中,人们往往会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尤其是面对爱情、悲伤、愤怒和嫉妒等抽象情感时,往往会将其本体化或概念化,于是便形成了情感隐喻。

情感隐喻的研究始于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大部分情感概念是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化过程而概念化的。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Kövecses (1986)通过大量的语料库分析,研究并总结了爱情隐喻的情感因素和概念体系。由于隐喻和情感联系密切,不少中国学者对情感隐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从空间合成理论的角度探讨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 [17] ,有的分析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 [18] ,也有的探讨了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等核心情感的具身性本原问题 [19] 。然而,此前的研究多是通过查阅字典、文献,阅读文章、书籍等手段,从空间方位词语、天气变化状况,人体所感温度、不同颜色词类、容器与液体等表象范畴来研究情感隐喻。而本文以最近兴起的语料库为研究工具,以《红楼梦》原著文本为语料,通过语料库检索不同情境中林黛玉情感变化的始源域物象和意象,根据这些物象本身的隐喻意义以及它们与林黛玉的不同情感变化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意象意义,所产生的生理行为、生理反应来分析林黛玉不同情感的隐喻意义。

2. 研究工具和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语言丰富多彩,人物形象生动,极具文学魅力和研究价值,尤其是关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学者的喜爱。其中关于林黛玉情感变化的解读,是研究情感隐喻的理想语料。所以本文借助绍兴文理学院所创建的《红楼梦》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以《红楼梦》120回语言文本为研究语料,对映射林黛玉不同情感变化的始源域物象或意象进行检索与分析,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林黛玉情感隐喻的始源域物象或意象有哪些?在语言文本中占据多大比重?

2) 根据林黛玉情感隐喻的始源域物象或意象,可将林黛玉情感分为哪几种隐喻类型?

3) 林黛玉情感始源域物象或意象有什么特点,不同情感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

3. 林黛玉情感隐喻分析

3.1. 情感始源域物象意象及其比重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悲伤、嫉妒、愤怒和爱情,恰好符合她多愁善感、情真愁苦的性格。本文限定范围为《红楼梦》原著共120回,研究发现林黛玉的不同情感主要投射在一些始源域物象或意象上,如“穗子、荷包、桃花、眼泪、手帕、诗稿、金玉”等,并通过“剪穗、葬花、流泪、焚稿、烧帕”等生理行为和心理反应表露出来。通过检索《红楼梦》语料库可以发现这些始源域物象意象在语言文本中出现的总次数、与林黛玉情感关联的次数及其关联比重。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physical or poetic images and their related proportions in the source domain of Lin Daiyu’ emotions

表1. 林黛玉情感隐喻始源域物象意象及其关联比重

注:关联比重越大,表明该始源域物象或意象为特殊物象或意象;而关联比重越小,表明该始源域物象或意象为普通物象或意象。

根据以上始源域物象或意象出现的情景,并将其和林黛玉的不同情感,如爱情、悲伤、愤怒、忌妒、吃醋等结合起来,可将林黛玉情感变化分为四种隐喻类型:爱情情感隐喻、愤怒情感隐喻、嫉妒情感隐喻和悲伤情感隐喻,其目标域情感和始源域物象意象如表2所示。

Table 2. Types of emotional metaphors of Lin Daiyu, physical or poetic images in source domain and emotions in target domain

表2. 林黛玉情感隐喻类型及其始源域物象意象、目标域情感

3.2. 爱情情感隐喻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强烈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一种情感。爱情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却是抽象且难以表达的。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很难得到充分阐释,人们也不可能充分理解它。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爱情情感,人们经常把它隐喻化,于是便形成了爱情情感隐喻。Lakoff和Johnson曾把“爱情”概念化为植物、动物等。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爱情的始源域概念不仅体现在“绛珠草”“斑竹”等植物物象上,而且也表现在“手帕”和“玻璃绣球灯”等物体意象上,这些始源域物象意象不仅构成了宝黛前世神话爱情隐喻,典故爱情隐喻,还体现了黛玉自身的爱情情感隐喻,具体分析如下:

1)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2) 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

3) 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4) 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

5) 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

6) 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

7) 黛玉听了,心中发闷,暗想:“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

8) 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

9)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手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

10) 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11) 黛玉手中却拿着两方旧帕子,上边写着字迹,在那里对着滴泪呢。

12) 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上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就虚拟了一个宝黛之间的神话爱情隐喻,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后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触动它五内郁结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情,乃决意随同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泪水还他,以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三生石,是佛教观念,指前世、今生、来世。其中的绛珠仙草指的便是林黛玉。此外,林黛玉别名“潇湘妃子”,住在长满斑竹的潇湘馆。这里的“湘妃斑竹”便是一个爱情情感隐喻,指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为湘水女神(湘妃)之称的故事,这里转指宝黛爱情。湘妃竹弯而不折、折而不断,隐喻黛玉的柔中有刚,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里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隐喻黛玉的悲惨命运。

在《红楼梦》中,最能体现林黛玉爱情情感隐喻的情节,即宝玉赠帕,黛玉收帕。《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帕子”这一始源域物象,但在第34回中“帕子”的情感隐喻意义最是突出。宝玉挨打后,黛玉去看他,眼睛哭的“桃儿”一般。宝玉身体行动不便,但心里甚是牵挂,于是送帕子给黛玉,表现出一股缠绵体贴之意。宝玉送帕,不送新,偏送旧;不送一,偏送二;更是大有深意之举。旧帕者,“就怕”也,宝玉怕黛玉总不放心,哭坏了身子,旧帕子日子久些,跟自己也亲近些,自然是宝玉用过的,必有宝玉的气息在上面,家常的旧手帕带着自己的体温,只有中意的人才可以给的。新帕子,不过是些个物件,距离也远;平日里只搁着不用,且是任谁都可以送的;两条者,一对儿也,隐喻宝玉内心希望他们两人能够心心相印。而送帕子是为她拭泪,帕子去了,如同本人去了是一样的。更何况送旧帕还有“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隐喻含义,让黛玉断了“如今又多了个宝姐姐、云妹妹”之虑。宝玉赠帕,黛玉收帕,二人爱情得以稳定,此后再无吵架,亦无嫌隙。

“帕子”作为林黛玉爱情情感隐喻的始源域物象,不仅是宝黛爱情的见证,又是黛玉爱情的结束。在《红楼梦》第98回中,因为调包计,宝玉要和宝钗成亲,黛玉虽然理解宝玉身不由已做不得主,却不能不介意宝玉的辜负,于是黛玉烧帕结束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也结束了自己为爱而来的生命。

3.3. 愤怒情感隐喻

普通心理学认为,愤怒是指人的心理愿望因受到阻碍无法实现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20] ,将人的愤怒情感投射到具体可见的始源域中便构成了愤怒情感隐喻。根据Lakoff和Kövecses的观点,表示“愤怒”的隐喻基础是“愤怒是热、愤怒是火”。在《红楼梦》中,研究发现,林黛玉的愤怒之情突出表现在“剪荷包”“剪香囊”“剪穗子”的排泄怒气和火气的行为中,具体事例如下:

13) 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

14) 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瞧道:“你瞧瞧,这是什么!”

15) 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

16) 一时,袭人勉强笑向宝玉道:“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同姑娘拌嘴。”

17) 只是昨儿千不该万不该剪了那玉上的穗子。

18) 紫鹃笑道:“好好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

19) 里头却包着那剪破了的香囊、扇袋并宝玉通灵玉上的穗子。

20) 紫鹃刚从外间进来,只见雪雁正捧着一毡包衣裳,在旁边呆立,小几上却搁着剪破了的香囊和两三截儿扇袋并那铰拆了的穗子。

黛玉因身子弱,来到贾府后,很少横针竖线,但宝玉的一些贴身物件,黛玉还是亲手为其针织的,如“荷包、穗子、香囊”,这都是宝黛爱情的一种象征、暗示和承诺。宝黛一屋吃一屋睡,感情非常深厚。但在《红楼梦》第18回中,出现了黛玉剪荷包的情节。宝玉在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大展风采,一时高兴把身上的佩戴之物都给了小厮们。黛玉知道后,以为宝玉把黛玉先前送给他的“荷包”也给了小厮们,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囊“拿过来就绞”,黛玉的怒火不仅体现在这一行为上,在《红楼梦》第29回中同样出现了黛玉“剪穗子”的插曲,宝黛之间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吵,黛玉的愤怒情感甚是强烈。

“穗”通“岁”,古代男子的贴身佩戴之物,不仅代表岁岁平安之意,在《红楼梦》中,更是黛玉对宝玉的情意。因对宝玉爱得过深,只要有风吹草动,黛玉便做出一些恋人之间的超常举动。端午节间,元春赏赐礼物,宝玉和宝钗一等,黛玉略低一等,再加上张道士提亲,因过于生气,黛玉竟将通灵宝玉上的穗子剪了。这里的情感始源域是“剪穗子”这一发泄怒火的行为,目标域则是黛玉心中的怒气,体现了黛玉强烈的愤怒情感。

黛玉“剪荷包、剪穗子”的举动都是一种愤怒情感隐喻,表面上体现了黛玉的愤怒之情,实际上隐喻了黛玉对宝黛二人之间爱情的担忧迷惘,对宝玉痴情的不够理解,以及对外在种种干预二人爱情阻力的愤怒和无奈。

3.4. 嫉妒情感隐喻

嫉妒或妒忌,是人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是指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和享受着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它往往是主体感受到自己想要的来自某个人的爱,被另一个人得到了,或者即将被另一个人(主体的竞争对手)夺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吃醋”。将人的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具体的物象意象或行为上便形成了嫉妒情感隐喻。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将自身的嫉妒情感投射到她不断提起的“金玉”“金锁”“金麒麟”“冷香”等具体的始源域物象上,从而使目标域上的情感表现为吃醋,忌妒和担忧,具体情境如下:

21) 凤姐道:“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

22) 再者,姨太太曾说:‘宝丫头的金锁也有个和尚说过,只等有玉的便是婚姻’。

23) 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

24) 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

25) 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26) 宝玉听他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便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27) 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28) “或者因我之事,拆散他们的‘金玉’,也未可知。”

29) 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也会说话。”

30) 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

31) 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32) “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林黛玉和贾宝玉青梅竹马,爱情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萌芽。但是黛玉一直生活在对感情不确定的担忧和自寻烦恼之中。自从宝钗来到贾府,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在贾府中得以盛传,黛玉就萌生了原始的嫉妒心。宝钗拿着通灵宝玉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玉看着金锁项圈读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和宝钗,无论是品貌家世,还是他们各自佩戴的金玉,都是世人眼中天造地设的一对。宝钗太过优秀,“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在下人们眼中宝钗似乎处处都比黛玉好,而黛玉又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敏感多愁的人,心中怎能不生出嫉妒和不满的情感呢?关键是看了女子就觉得清爽的宝玉,对待宝钗亦如黛玉一样亲密,这让黛玉无法承受。因此黛玉时时刻刻都在试探宝玉的情感天平到底倾向哪一边。“金玉之说”是黛玉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芥蒂。宝钗佩戴的“金锁”,服用的“冷香丸”,都是黛玉嫉妒情感的始源域物象。此外,黛玉的嫉妒情感还体现在“金麒麟”上。史湘云来到贾府,黛玉也心有芥蒂,尤其是清虚观打醮,宝玉特意捡了个金麒麟留起来给史湘云戴,黛玉不免又嫉妒多心起来,拿“金麒麟”刺激试探宝玉。通过这些情感始源域物象可知,黛玉的嫉妒情感主要体现在介怀“金玉”“金麒麟”并不断提及此物的生理反应和行为上。

直到后来,宝玉向黛玉表明他不在乎什么金的玉的,在他的心中除了祖母、父母亲以外,第四个人就是林妹妹。宝玉赠送手帕给黛玉,暗中向她表明心迹,黛玉感动得热泪盈眶,写下《题帕三绝》。从此,黛玉很少再拿宝钗和金锁麒麟之事去刺激宝玉,而宝钗湘云也和黛玉结成了金兰之谊,黛玉的嫉妒情感从此消失。

3.5. 悲伤情感隐喻

悲伤是指人们无法得到他所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意象或行为反应来生动地表现人们的这种悲伤情绪便构成了悲伤情感隐喻。悲伤情感的隐喻基础可体现在“流泪哭泣”等生理反应上。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伤情感主要寄托在“眼泪”“桃花”“芙蓉”“诗稿”和“手帕”等物象意象上,并表现在“流泪”“葬花”“焚稿”以及“烧帕”等生理行为上,具体表现如下:

33)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

34) 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

35) “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36) 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37) 说着,眼泪又流下来。

38) 问问他,也没有话说,只是淌眼泪。

人在感到幸福、感动、痛苦和悲伤的时候往往可能会流泪。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滴灌之恩,一生为还泪而来,从此哭个不停。黛玉流泪是典型的悲伤情感隐喻。黛玉借助“眼泪”这一始源域意象表达了她内心无限的悲伤。父母双亡,远离家乡,寄人篱下等这一切都是黛玉悲伤的源泉,但究其根本,黛玉流泪几乎都跟宝玉有关,她担心自己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忧惧自己的未来充满变故,于是内心总是流淌着悲伤。这种悲伤之情在黛玉葬花这一生理行为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39) 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40)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41)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黛玉葬花,葬的主要是桃花。桃花是一种最经不住风吹雨打的娇花,这正与黛玉多病的体质和凄苦的命运相符,为此,黛玉也特别钟情于桃花,将自己看作桃花,引发黛玉葬花的动机之一便是她对“秾桃艳李”零落无依的怜惜,囿于封建礼教的束缚,黛玉的满腔悲愁只能向桃花倾诉。桃花零落残败隐喻黛玉悲惨的命运。

42) 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43) “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

44) 我还听见宝二叔家的焙茗说,睛雯做了园里芙蓉花的神了;林姑娘死了,半空里有音乐,必定他也是管什么花儿了。

然而,黛玉悲伤情感隐喻的另一个典型源域物象则是“芙蓉”,这里指的是木芙蓉。在《红楼梦》第63回中,黛玉抽中的花签上“画着一枝芙蓉花”,上面题着“风露清愁”。芙蓉配黛玉得到了众人一致的肯定。芙蓉朝开暮落,本身就是一种悲伤隐喻。拒霜傲秋,清丽娇艳的木芙蓉隐喻黛玉的孤高脱俗和清愁多感。

45) 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

46) 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

47) 紫鹃本来深恨宝玉,见如此心里已回过来些,又有贾母王夫人都在这里,不敢洒落宝玉,便将林姑娘怎么复病,怎么烧毁帕子,焚化诗稿并将临死说的话一一的都告诉了。

48) 林姑娘既是念我,为什么临死把诗稿烧了,不留给我作个记念?

黛玉一生以诗为侣,她用整个身心写成的那些诗稿,是她的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而手帕,是宝玉日前所赠,黛玉视若珍宝,帕子是宝黛爱情稳定的见证。黛玉“焚稿”“烧帕”等生理行为都表现了其悲伤之情,焚烧了自己珍爱的东西,也焚毁了自己的爱情。

4. 林黛玉不同情感之间的关系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表达积极情感变化的物象称为正面物象,反之则是反面物象。而意象是指物象融入了主体情感活动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也有正面意象、中性意象和反面意象之分。根据表1林黛玉情感始源域物象和意象研究发现,曹雪芹、高鹗在塑造林黛玉人物形象时采用普通和特殊的物象意象,将正面、中性和反面物象或意象相结合,突出表现了林黛玉不同情感变化的生理动机、行为反应和隐喻意义。

在描写林黛玉“愤怒”情感时,情感始源域多选取正面物象,如“穗子、荷包、香囊”等,和目标域反面情感“愤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黛玉一反常态的生理行为,愤怒的背后映射了黛玉对爱情的忠贞和维护;同样在表达林黛玉“嫉妒”的反面情感时,曹雪芹则采用了诸如“金锁、金玉、金麒麟、冷香丸”等中性物象作为始源域概念,因嫉妒引起的试探行为体现了黛玉内心对爱情的疑虑;而在表现林黛玉“悲伤”情感时,“眼泪、桃花,诗稿、芙蓉”等混合正面物象和反面意象更好地表露了黛玉悲伤复杂的情感——对爱情的担忧、无奈和绝望。根据这些情感始源域物象和意象概念,以及林黛玉不同生理行为体现的不同情感,研究发现,林黛玉不同情感之间又存在着转喻关系,反面情感“悲伤、愤怒、嫉妒”都是“爱情”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emotions of Lin Daiyu

表3. 林黛玉不同情感之间的关系

概念转喻的基础是邻近或关联,其本质是凸显,即用一事物代替凸显另一事物。反映到林黛玉情感上,则是用一种情感凸显另一种情感。黛玉的悲伤、愤怒和嫉妒情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反应都和宝玉相关,无论是“剪穗子、剪荷包”的怒气行为、还是介怀“金玉金锁”的嫉妒引起的反复试探行为、又或是“流泪、葬花、焚稿、烧帕”的悲伤举动,都是黛玉爱情的真切表露,曹雪芹、高鹗运用转喻来凸显林黛玉的爱情情感,表现了其对林黛玉执著于爱情、为爱而活的肯定和赞赏以及对黛玉爱情无果而终、最终悲惨离世的同情和惋惜。

5. 结语

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语料库 [21] 为研究工具,根据林黛玉的生理反应和行为表征,通过检索“穗子、荷包、眼泪、帕子、诗稿、金玉”等物象和意象发生的情境来分析林黛玉的不同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得知林黛玉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四种:爱情、愤怒、嫉妒和悲伤;随后文章分别借助特定情境下的物象或意象来分析林黛玉不同情感变化的具体原因、表现形式和隐喻意义,研究可知曹雪芹、高鹗采用普通和特殊物象意象,并将正面、中性和反面物象或意象相结合,作为林黛玉情感始源域的概念表征,进而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林黛玉的心理情感动态。最后研究发现,林黛玉悲伤、愤怒和嫉妒这三种情感都是爱情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林黛玉不同情感之间又存在着转喻关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项目名称“《红楼梦》概念隐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zzts383]。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乔治∙莱考夫, 马克∙约翰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何文忠, 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1-3+11-29.
[2] 殷融, 苏得权, 叶浩生.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2): 220-234.
[3] 王寅. 认知语义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2): 58-62.
[4] 熊学亮. 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6(3): 1-7.
[5] 李福印, 秦进平. 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 成绩、问题与展望[J]. 中国外语, 2007(4): 17-22+28.
[6]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4(2): 98-106+160.
[7] 束定芳.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 外语研究, 2001(2): 28-31.
[8]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90-93.
[9] 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1): 14-22.
[10] 刘正光. 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41-56.
[1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3-16+152-191.
[12]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99-111.
[13] 谢之君. 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96-101.
[14] 陆俭明. 隐喻、转喻散议[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32(1): 44-50.
[15] 赵艳芳. 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3): 67-72.
[16] 孙毅, 陈朗. “愤怒”情感隐喻视阈中的体验哲学管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5): 54-58.
[17] 岳好平, 汪虹. 基于空间合成理论的情感隐喻分类及认知解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8): 15-18.
[18] 周红. 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17(3): 90-92.
[19] 孙毅. 核心情感隐喻的具身性本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2(1): 105-111.
[20] 叶奕乾, 等. 普通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48.
[21] 任亮娥, 杨坚定, 孙鸿仁. “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Z]. http://corpus.usx.edu.cn/, 201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