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少儿人口比例和青年人口比例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使我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调,比例不平衡(宋全成&庆英,2015)。为解决我国人口比例失调问题,2013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思政课部,2013),并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自2014年开始,我国各省市以及自治区,逐步落实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曾毅,2013),该政策将适度增加出生人口数量,有利于社会稳健的发展。2015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倡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我国将实施普遍二孩政策(杨晨,2015)。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家庭结构大多数属于4-2-1模式(刘松涛,张晓娟,芦珊,高海波,刘海艳,等,2018),孩子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犹如众星捧月,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焦点所在。自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部分家庭受到二孩政策的影响。毫无疑问,二孩的到来将改变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儿童对于二孩的接纳态度是影响整个家庭幸福和谐的关键因素,也是形成亲密的同胞关系的重要前提。
接纳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重要因素之一(Rubin, Bukowski, & Parker, 2008),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会获得一系列的社会技能、社会行为、态度以及情绪体验等,从而影响着儿童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结果。从对“接纳”的相关研究来看,研究者们从心理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对“接纳”的内涵进行理解。虞炜(2007)认为狭义的接纳是对个体的接受和容纳;广义的接纳是对客体存在的注意、观察、重视,对事件发生合理性的理解、同情、在意,而其核心是理解。另外一个角度是从行为层面来定义“接纳”,Cordova (2001)认为接纳可描述为允许、忍耐、拥抱、经历或接触一系列过去可能会引起逃避、回避或攻击的刺激。除此之外,接纳态度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张春兴,1989),一般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动三种成份。Hayes (2004)提出接纳态度是一个两程序过程的理论,是由意愿和行为两部分组成即接纳的两维度理论。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他心理状态关系的推理或认知,Astington & Gopnik (2011)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特点是对认知的认知。皮亚杰(1982)认为7至12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会去自我中心以及观点采择。
由此可见,本研究对接纳态度的定义主要是从接纳认知、接纳情感和接纳行为三方面入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参考接纳内涵以及相关理论,形成7~12岁儿童接纳二孩的初始量表。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认知接纳、情感接纳、行为接纳,各维度及相对应之题号表1。

Table 1. Each dimension and corresponding question number of 7 - 12 year old children’s acceptance attitude towards the second child
表1. 7~12岁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各维度及对应题号
本问卷包含“7~12岁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量表33题,采用Likert5等级计分方式,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对应“1”到“5”分。其中,7~12岁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第3、5、13、15、26位反向题,计分方式则反向重新计分。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越高,反之越少。
2.2.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重庆地区抽取一至六年级小学生作为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问卷的调查对象,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率93.60%。其中,女性126人,男性108人,城市72人,城镇83人,农村79人。
2.3. 统计方法
本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含项目分析、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因素分析、信度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项目分析
首先对预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检验题项的鉴别度是否符合标准,首先采用临界比值法。将各题项的总分按升序排列,得分后27%的受测者为高分组(总分 ≧ 153),记为1组;得分前27%的受测者为低分组(总分 ≦ 135),记为2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分组在各个题项上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最后将差异不显著的题项进行删除。结果显示,20题临界比值虽显著,但t值小于3,检验统计量较低,需要将其删除,保留32个题项。具体题项保留结果详见表2。

Table 2. Reserved items in item analysis
表2. 项目分析保留题项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3.2. 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
其次,各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将保留32个题项与总分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来考察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3、5、13、15、19、22、25、26、33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04,应予以删除,因此保留23个区分度较好的题项进行下一步分许,详见表3。

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item and the total score
表3. 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关系
3.3. 因素分析
通过对项目分析、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分析后的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初测问卷保留的22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一步确定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的心理结构及其组成部分。
首先,在探索因素分析之前,需对样本数据进行考察,对此通过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值越接近1数据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一般规定:0.9以上极适合,0.8~0.9适合,0.7~0.8尚可适合,0.6~0.7勉强适合,0.6以下不适合。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统计值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各变量间存在相关,适宜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KMO = 0.932 > 0.6,P < 0.001,根据结果显示题项之间有共同因子存在,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转法,保持特征值 > 1的因子,并参考以下原则对题项进行剔除:第一,因子负荷值 < 0.4;第二,每个项目最大的两个“概括”负荷之差小于0.2;第三,多级变量,即一个变量在几个因子上的负荷都较大;第四,因子包含的题项少于3个。经过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先后删除30、23、1、24、18、21、2题项,共删除7个题项,获得16个题项,结合碎石图,详见图1。

Figure 1. Gravel diagram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children’s acceptance attitude towards the second child
图1.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碎石图
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3个因子,并对其进行命名:首先观察探索出来的因子原属于预测问卷中哪个维度,根据探索出来的因子和预测问卷维度为其命名。具体命名情况如下,第一维度包含7个因子,主要描述儿童从认知上接纳二孩,认可二孩是家里重要的一份子及其重要性,因此第一维度为“认知接纳”;第二维度包含4个因子,主要描述儿童愿意和二孩进行亲密交往,如共同游玩、分享等积极行为,因此第二维度为“行为接纳”;第三维度包含5个因子,主要描述从情感上接纳二孩,即在与二孩的相处过程中产生愉悦快乐的情绪体验,因此第三维度为“情感接纳”。详情见表4。

Table 4. Analysis results of children’s acceptance attitude towards the second child
表4.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因素分析结果
3.4. 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正式问卷的信度,本研究将内部一致性系数及分半系数作为该问卷的信度的测量指标。信度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问卷信度高要求系数:总量表系数在0.8以上为优,0.7~0.8在可接受范围内;分量表系数在0.7以上为优,0.6~0.7在可接受范围内,详情见表5。

Table 5. Cronbach a coefficients of children’s acceptance attitude towards the second child and the overall questionnaire
表5.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各因子与总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
经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在总问卷上的a系数为0.89,分半系数为0.82,各个维度上的a系数在0.84~0.85之间,分半系数在0.82~0.85之间。各项信度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4.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的现状研究
4.1. 方法
4.1.1. 被试
在重庆、四川选取两所小学的1至6年级学生(一孩)为调查对象,向其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68份,问卷回收率为93.60%。其中重庆210人,四川258人;男生247人,占52.80%,女生221人,占47.20%。
4.1.2. 工具
本调查采用自编的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量表,该量表共16题,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认知接纳、情感接纳、行为接纳。
4.1.3. 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通过spss24.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2. 结果
4.2.1.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儿童对二孩的接纳态度总体较高,认知接纳、行为接纳、情感接纳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认知接纳与行为接纳得分高于情感接纳。详情见表6。

Table 6. Descriptive analysis results of children’s acceptance attitude towards the second child (n = 468)
表6.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的描述性分析结果(n = 468)
4.2.2.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检验
在人口学变量中,儿童对二孩的情感接纳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对二孩的情感接纳态度高于男生。在年龄变量上,儿童对二孩的情感接纳存在显著差异,采用LSD对年龄进行检验发现,9至10岁的儿童对二孩的情感接纳水平显著高于11至12岁的儿童。在来源地、父母是否独生、父母文化程度变量上,儿童对二孩的接纳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性。详情见表7。

Table 7. Demographic difference test of children’s acceptance attitude towards the second child (M ± SD)
表7.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检验(M ± SD)
4.3. 分析与讨论
1至6年级儿童对二孩的接纳态度及各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儿童对二孩的接纳态度较高,这与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从相关分析来看,认知接纳是影响儿童接纳二孩的重要相关因素,当儿童从独生子女变成非独生子女,他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只有从认知上接纳二孩,行为上的接纳才更具意义。从性别上看,女生对二孩的接纳态度高于男生,两个孩子的亲密程度会受到性别影响,女性的亲密程度在各个阶段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Kim, Mchale, Wayne, & Crouter, 2006)。女生由于自身性格以及社会所赋予的角色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接纳二孩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多的理解与包容,重视建立亲密的同胞关系。从年龄上看,9至10岁的儿童对二孩的情感接纳水平显著高于11至12岁的儿童。有研究发现,年龄差是影响同胞关系的因素之一,年龄差过小或者过大都不利于个体的发展(Buist, Deković, & Prinzie, 2013),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11至12岁的儿童即将进入青春期,他们会有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影响儿童对二孩的接纳态度。从来源地上来看,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性。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逐渐改善。现代化交通工具缩短城乡时空距离,在信息化时代下,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使人们能更加有效便捷地交流,从而大大缩短农村与城市的心理距离
5. 结论
1)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是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具体包括认知接纳、情感接纳、行为接纳三个维度。
2) 编制的《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学测量标准。
3) 儿童对二孩接纳水平总体处于高等水平,在各维度中,认知接纳得分最高,行为接纳得分最低。
4)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5) 儿童对二孩接纳态度在性别、来源地、父母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基金项目
“全面二胎”政策下独生子女的二胎接纳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CYS1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