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会展旅游比较研究与进展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Exhibition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DOI: 10.12677/SD.2020.104071, PDF, HTML, XML, 下载: 752  浏览: 2,09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苏炜强, 林锦屏*, 周美岐, 刘舒悦, 陈洪缘: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会展旅游研究进展研究展望Exhibition Tourism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s
摘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收录的国内外会展旅游研究期刊文章为基础,对1978~2019年间的881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梳理并归纳了文献中的研究热点,并从年度载文量、来源期刊类型、案例地分布、研究方法、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6个方面,阐明了国内外会展旅游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国外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已经进入提升阶段,且表现出了以案例研究为主的特征,而国内的研究仍处于扩展阶段,刊文量波动较大,近年来研究文献偏少,总体案例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均经历了以定性方法为主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为主的研究历程,近年来对于会展旅游研究,国内外开始结合复杂数理建模方法,并且相关案例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上,表现出由会展旅游定义问题到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研究逐渐走向细化与深化。对样本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展望国内外会展旅游研究发展趋势,提出应加强会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各学科领域合作研究、完善国内研究方法、深入探索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研究、鼓励各地政府多加开办会展旅游,以促使区域化经济发展,促进会展旅游研究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Abstract: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tourism research journal articles collected by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we reviewed and analyzed 881 articles from 1978 to 2019,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literature, and expound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x-hibition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annual paper volume, types of source journals, distribution of case locations, research metho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tourism, and the influence of exhibition tourism on economy. It is found that foreign re-search on exhibition tourism has entered a stage of improvement, 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se studies, while domestic research is still in the expansion stage, the volume of publications fluctuates, and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overall case in recent years are relatively small. Re-search method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experienced a research process from qualitative methods to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for exhibition tourism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combine complex mathematical modeling methods, and related cases are on the rise.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it showed tha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xhibition tourism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tourism and the impact of exhibition tourism on the economy, the research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refinement and deepening.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articles, we looked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xhibition tourism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exhibitions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various disciplines, improve domestic research methods, explore the exhibition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hibition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study, encourage local governments to open exhibition tourism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xhibition tourism research system. 
文章引用:苏炜强, 林锦屏, 周美岐, 刘舒悦, 陈洪缘. 国内外会展旅游比较研究与进展[J]. 可持续发展, 2020, 10(4): 568-57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0.104071

1. 引言

2019年旅游业对我国GDP综合贡献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11.05%,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会展旅游对全球GDP和就业贡献很大,在世界经济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欧美会展旅游已然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亚太地区市场也日趋成熟,而在我国的发展也只是近三十年的事。经过近30年发展,会展旅游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近年来在各中心城市的兴起使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旅游业看到了新希望。单单近十年来,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迅猛,举办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展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每年两届的“糖酒会”和“医博会”、2013中国–南亚博览会等,会展业在我国许多地区已逐渐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增长与繁荣的重要驱动力。很多省、市、区将会展业、旅游业确定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先产业或支柱产业,为其规划和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会展旅游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全球贸易往来、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与会展业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会展旅游领域,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而我国学者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对会展旅游进行研究。到现今,学术界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已持续了几十年,国内外学者相继发表了大量论文。但国内外学术界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会展体系,甚至连会展旅游的定义与概念还未形成统一意见。因此,有必要梳理文献,及时地反映出我国目前会展旅游的研究现状、学术动态和学术水平,从中把握我国会展旅游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会展旅游现阶段的发展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国内外文献的基本情况

2.1. 数据来源

本文外文文献数据来源于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文献检索数据库,由检索的页面查看英语语种所占比例,发现英文文献所占比例在90%以上,因此将检索语种限定为“英语”,检索时间范围为“所有年份”(截止到2019年),以“Exhibition Tourism”为主题进行检索,经筛选剔除重复文章和各种有关会展旅游的宣传、记录文章、书评、访谈、会议摘要等后,共获得外文文献445篇。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类型,以“主题”为检索项,以“会展旅游”为检索词,由于选择“全部期刊”所检索出的结果论文数量过多,且大多数与主题“会展旅游”没有关联,因此将期刊来源限定在“SCI、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CSCD”,检索时间范围为“所有年份”(截止到2019年),在剔除重复论文及书评、访谈、会议摘要等后,共获取国内中文文献436篇。因此,本文共获得1978~2019年期间国内外文献881篇,以上文献虽不能代表会展旅游的国内外全部研究成果,但能够客观反映国内外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方向与进展。

2.2. 年度载文数量

年度载文量是反映某领域研究现状与进展的标准之一,是衡量该领域研究深浅的重要因素 [1]。从国内外关于会展旅游的年度载文数量(图1)可看出,国内对于会展旅游领域的研究大体上落后于国外,国内的研究具有“时代性”突起波动特征,载文数量在某一时间呈突起增长趋势,而近两年呈负增长趋势。国外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具有“缓慢上升–急速上升”的特征,载文量呈持续递进增长趋势。

据此,可将国内外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国内:1998~2000年;国外:20世纪70年代~2004年)。此阶段,国内外学者初步研究会展旅游,文献呈偶发状态,主要研究会展旅游的初步发展及会展旅游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等内容,并且注重对会展旅游的定义的研究,以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为主,很少有定量研究,国内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较国外滞后近20年。此阶段,国外学者在该领域发表的研究成果较少,多年载文数量基本维持在1~2篇。国内学者自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会展旅游,最早的论文发表于1998年 [2],此阶段的论文刊发总量较少,远低于国外论文刊发总量。

2) 扩展阶段(国内:2001~2012年;国外:2005~2014年)。进入拓展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逐渐深入,针对会展旅游产品以及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着重探讨,年度载文数量呈现波动性增加的特征,丰富与细化了相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更为多样,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应用。国外学者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发表大量研究文献,高达平均14篇/年,在2012年出现了研究高峰期,期刊载文量为24篇/年。国内会展旅游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波动状态,分别在2004年和2011年出现了两个研究高峰期,高峰期刊文量分别为35篇和45篇,高峰期过后,国内发展趋势逐渐呈下降形式。虽比起步阶段发表的论文有所增多,但该领域的研究依旧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研究成果的刊发呈现出较大波动。

Figure 1. Annual distribution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from 1978 to 2019

图1. 1978~2019年载文数量年度分布

3) 提升阶段(国外:2015~2019年)、下降阶段(国内:2013~2019年)。国外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逐渐深入,发展快速,该阶段发文总量占文献样本的32.0%,继承了前一阶段对会展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更加关注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量方法,并结合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相反,国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近年来不仅举办了各类国际峰会,还承办了各类国际大型会展如2022年冬奥会,相信会展旅游将会愈发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今后将进入提升阶段。

2.3. 来源期刊类型

来源期刊的类型是判断某研究领域热门与否的重要因素。国内外有关会展旅游的研究成果刊于近650种期刊,较多期刊以刊登1~2篇论文为主。从国内外主要来源期刊与载文数量看(表1),国外、国内载文数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发文量分别占样本文献的11.34%、37.56%,国内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发文总量较多,占比较高,国外其他类型期刊占比处于绝对优势(80%以上)。有关会展旅游的文章来源期刊十分广泛,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但会展旅游还不是重点研究领域,无专门的会展期刊,因此对会展旅游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深化。从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等级来看,《Tourism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Journal of Travel Tourism Marketing》等均是全球顶级期刊,这些期刊刊发的会展旅游论文数量虽少,但从侧面反映了国外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已处于较高水平。国内436篇论文全为核心期刊文献,其中CSSCI来源期刊244篇,发文量前10的期刊中有《旅游学刊》、《旅游论坛》和《人文地理》为专门的旅游学领域期刊,剩余7种期刊分别为金融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期刊,进一步体现了会展旅游研究的多学科交融性。

Table 1.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publications of journals from major 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表1. 国内外主要来源期刊及载文数量/占比

2.4. 案例地分布

案例地研究注重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统计、梳理与归纳国内外文献,国内、

国外案例地研究文献分别占样本总量的43.57%、34.15% (详见表2),占比均偏低。这是由于国内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主要在理论研究阶段,实践研究较少;而国外案例地研究文献占比偏低主要是由于涉及国家广泛。国内外有关会展旅游研究的案例地分布广泛,遍布国内32个省市,国外五大区域(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共50个国家。根据国内众多省市和国外较多国家举办的重大会展的受关注程度,形成了案例研究地的聚集区。

Table 2. Case stud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表2. 案例研究地分布

国内的案例研究主要聚集于上海、广东等省市,学者高度关注上海、广东、广西、河北、浙江、北京、重庆、江苏的会展旅游,而辽宁、福建、湖南等省份则为次要聚集区,其余省市为边缘研究区,关注度最低。国外的案例地研究是以西班牙、意大利为主要聚集区,其他国家对会展旅游的关注度较低,形成了以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为代表的次要聚集区,刊文量维持在3~9篇,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发文量基为1~2篇。

2.5. 国内外会展旅游研究方法统计

通过整理、归纳与总结会展旅游的相关文献,梳理了国内外会展旅游的主要研究方法(表3)。国内外都经历了由定性方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历程,在早期,因为缺乏案例性事件与相关定量计算知识,会展旅游领域的研究方法基本都以定性方法进行分析概述。如今,随着会展旅游产业的逐渐成熟,国内外大多数作者,撰写会展旅游文献时均会通过定量方法使文献更有说服力,从而更好的论述自身观点。在样本文献中,主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区域分析等;主要的定量研究方法有GEM模型、I-O模型、SCP模型、SPSS软件分析、层次分析法等。以定性方法为主的文献中也运用了一些数理统计方法,但只是简单的数据归纳手段,因此并不计入定量方法中。随着会展旅游的发展,国内更多学者选择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叠加一些简单的定量统计分析。目前国外学者多采用定量方法,例如数理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提倡借助计算软件技术来实现,如SPSS、ArcGIS等。在会展旅游研究领域中,国外学者运用的定量方法种类更多、更为成熟,而国内学者使用的定量方法较为淡薄,多是对国外研究方法的借鉴,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国内学者应加强定量方法的理论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定量研究方法,争取在会展研究领域,早日完善以定性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

Table 3.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exhibition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表3. 国内外会展旅游的主要研究方法

3. 国内外会展旅游研究热点比较

3.1.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热点

3.1.1. 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

自国内开展会展旅游以来,会展经济得到大幅提升。如今,会展产业的发展状况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4]。会展旅游具有非常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对不同产业都有着重要调节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如餐饮、宾馆、零售、交通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显而易见 [25] [26] [27]。受利益驱使,许多商人将眼光注视在了会展旅游这块大蛋糕上,这也进一步促使了会展产业的进步。对城市会展旅游的开发,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王怡然认为会展旅游层次高、消费大,上海应该大力发展并尽早规划建超大型的国际会展中心 [2]。杨佩群认为会展旅游是一把双刃剑,若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特色,统筹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并付诸实践,则无法发挥其对一个城市发展应有的作用 [28],因此,为相应城市构建一条独特的会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线,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会展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并不多,有很多研究是立足于国外学者的成果开展的,因此谈及国内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外文文献相关内容。

对于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古小松、龙裕伟等认为会展的可持续就是指一个会展活动能周而复始地定期举办下去 [29]。Pasanen、Taskaninen 等学者提出绿色会展概念,认为应该从会展活动地区多重效应的角度研究绿色会展的概念及内涵 [30]。宋冰雪、朴松爱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从社会、管理、经济、资源和环境5个维度及子因素为绿色会展的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31]。王怡然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2]。

想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明白可持续发展的相互牵制因素。国外学者Pyasi认为,会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三种作用力的影响:一是策略驱动者(核心公司、管理等)的价值,二是联盟伙伴(股东、渠道合作伙伴等)的组合关系,三是宏观环境(环境法规、资源约束等) [32]。栢豪、蔡礼彬建立了低碳会展测评指标体系,并分别从政府、会展协会、会展企业与相关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等方面阐释了低碳会展的保障机制 [33]。Ziakas和Boukas从政策的视角分析了事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张旅游行政部门和体育部门应建立协作机制,开发可持续的后奥运旅游产品 [34]。黄上晏、邱城英等从展会的营销策略、人力资源、产业技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资源管理6个方面分析了台湾绿色会展的关键成功要素,为政府相关单位和参展厂商提供参考依据 [35]。吴晓涛提出中国绿色环保展的发展需要政府、场馆、展览设计公司、展品生产企业、参展企业等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以及展览系统的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关注 [36]。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从能源、环境、技术、人才、利益相关者等多方面分析会展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认为会展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策划者、参会者、科研机构、各类院校、周边社区等多方群众参与支持,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策划者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总之,无论从节约资源,还是从控制污染上着眼,可持续理念都是会展产业乃至整个旅游产业都需要秉承的重要理念。

3.1.2.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国内各城市结合自身条件、根据自身特点开展风格各异的会展旅游。研究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能够方便分析、计算和预测相关模式对区域的适应性。任何模式的价值都在于它既可以简化对复杂数据的分析又能保持较大的灵活性,从而使精明的管理人员能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精确的预测 [37]。王春雷在分析中国会展旅游现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会展旅游的优化模式构建,即通过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优化、全国会展旅游发展的点–轴渐进扩散模式和单个大城市会展旅游发展圈层布局的空间发展模式优化、政府职能实施宏观调控,展会组织通过企业自主经营,配套服务必须开展分工协作的具体运作模式优化 [6]。王保伦试图构建旅游业与会展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包括政府与协会、协会与企业、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更深地融入到会展业中 [38]。唐黎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厦门会展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阐述 [39]。成雪通过借鉴国外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经验,结合我国会展旅游的特殊条件,提出了我国会展旅游的最佳管理模式和发展对策 [40]。陈乡从会展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会展旅游市场营销模式、会展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这3个方面阐述了会展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 [41]。于倩提出了会展旅游发展的一般模式和会展旅游发展的产业联运模式、城市依托模式、组织协作模式、会展产品开发模式、市场营销模式、经营管理模式的“六位一体”一般发展模式 [42]。

依据会展的举办起源、城市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颁发等标准,可以将目前国内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类,资源依托–顺势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推进发展模式、重大事件–跳跃发展模式。三大类模型之间并不互相影响,反而有着相似相同之处,拿2019年举办金砖峰会的厦门为例,从厦门发展起源看,它肯定属于政府主导–推进发展模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厦门也未必不属于重大事件–跳跃发展模式。因此,对城市的会展旅游分类并非绝对。

尽管国内学者认识到对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在会展旅游和会展策划的实践中非常重要,但由于会展旅游所具有的学科综合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对会展旅游的宏观管理模式和微观运行模式相对国外都明显落后,多为借鉴管理学、营销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表现出理论不透彻、研究方法较陈旧、针对性不强、指导性较差等不足,未能找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接合点。因此,国内学者仍需多多借鉴国外对于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争取早日得出属于本国的一套体系。

3.2. 国外会展旅游研究热点

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通过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可以知道会展旅游的主要收益点,从而令会展组织者进一步研发相关会展旅游收益点的,进而促进会展经济的提升。会展旅游产品、会展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与会者的满意度等都是会展旅游经济影响研究的重点。

从最近3年国外会展旅游的研究来看,对于会展旅客的研究明显增多,从会展旅客中可以得到旅客对会展优缺的反馈,从而改良会展的形式。Whitfielda和Webber研究了在展览中哪些因素造就了游客的重复游览,认为会议的专家以及获得产品和技术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且增加参展公司的数目,增加更多的交流和获得技术咨询的机会将提高重复参观的可能性 [43]。Zhang 以中国的两个主要展览为例,研究了与会者满意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指出酒店、食物、景点和设施是展览参与者总体支出的主要方面 [44],从而告诫会展组织者需要对以上领域多加用心。Choi考察了不同人对于较长的临时性展览有显著不同的非市场偏好 [45]。Stuedahl和Smrdal由三个设计性概念:收集、反映和共享,探讨如何在博物馆展览中社会媒体引入新的参与类型,认为观众的反映与搜集和分享的参与性行为有关,而社交媒体或许为博物馆展览中新的诠释和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 [46]。Siu等研究了服务环境对顾客在会展中心停留的重要作用,指出服务环境要素对顾客的服务感知质量、心情、顾客满意及停留的意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7]。Lee 等对与会者参与动机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展览参与中有5个激励因素,其中信息搜寻和市场调查是两个最重要的激励因素 [48]。Camarero等从本地和外来游客的视角探讨了艺术展览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并从顾客忠诚、品牌形象、感知质量和品牌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外来游客更注重将品牌形象作为品牌资产的决定因素,而本地游客更强调将品牌价值看作品牌资产的决定因素 [49]。

同时,国外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归纳出了许多经济模型。例如,Kim等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会展业的产出、就业、工资收入、增加值等方面对韩国会展业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会展业与其他出口业的乘数效应和替代效应 [50]。Ash和Simon研究了测算会展活动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模型、乘数分析法及一般均衡模型等主要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影响研究的新模型 [51]。

4. 研究展望

国内外学者均对会展旅游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始终领先,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认识程度与相应研究在2004~2014十年内表现出了积极态度,然而在2014年后,对该领域研究大幅下降,呈消极态度。通过对样本文献的仔细梳理、归类与分析,未来学者们对会展旅游领域的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会展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统一会展旅游的定义问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已持续数十年,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学者们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以及构成会展旅游的基础要素等认知,还未达成学术共识,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会展旅游的定义仍未统一。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们应加强对会展旅游领域基础理论的研究,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为会展旅游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实践是检验理论可靠性的绝佳工具,案例研究是实践的最好方法,通过深入分析检索文献得知,国内外学者对会展旅游的案例研究均不少,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可观研究效果。因此,未来国内外学者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旅游废弃物环境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

2) 完善会展旅游的研究方法,形成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的研究思路,定量定性结合的研究格局。会展旅游的研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难以用单一研究方法对其开展研究。因此完善会展旅游的研究方法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检索文献的仔细分析,得知国内学者主要通过资料分析、调查问卷、区域分析、理论验证、案例分析等方法来获取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相较于国内,国外学者已经开始采用许多模型来采取分析数据。以上现象体现出国内会展旅游获取数据的方法多为定性方法。但会展旅游具有复杂的学科交融性,以定性方法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特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注重使用定量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在数据处理方面,国内学者们应继续学习国外学者,加强对数理模型的运用,构建适合本领域的数量模型方法体系,以翔实的数据与科学的数理方法来支撑会展旅游研究。同时,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应均需要注意定量与定性的结合,避免研究方法混乱。

3) 进一步推动会展旅游研究的自主创新,加强各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创新即包括研究内容上的拓展与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会展旅游本就是具有多学科交融特性的产业,与餐饮业、服务业等多产业的相互利益使得会展旅游拥有更多的创新方向。目前,会展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的会展因素如:会展经济、会展产品研究,缺乏对会展旅游整个产业的系统研究,且使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系统化的创新研究,将会展旅游的研究产业链化,拓展相应的研究主题,实现主题多样化,同时拓展会展旅游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最重要的是加强研究方法更新,改变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较难匹配的现状,要知道好的研究内容往往需要多类研究方法交汇研究,才能展现出它应有的特色。在增强自主创新研究的同时,考虑到会展产业的特殊性及复杂性,未来更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充分地发挥学科合作优势,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取长补短,以达到全面研究会展旅游的目的。

4) 重视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整个旅游业的核心思想,对旅游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会展产业而言,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会展举办的命脉。作为多学科交融的会展产业,着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有很多,然而笔者在对文献的统计中,发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众多文献中的占比并不突出,某些文献仅仅一笔带过。国内对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需多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积极探讨其可持续机理及要点,为会展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相应的科学阐释。

5) 加强会展旅游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注重会展旅游旅客满意度的调查。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是会展旅游存在的必然性。通过会展来为城市产生经济,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弘扬城市特色,是会展旅游存在的意义。而旅客满意度则是体现一场会展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调查旅客满意度,策划者可以知道人们的需求,进而改良完善会展。国内外学者均对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进行重点研究,但经梳理发现,研究成果多为总结成功经验与提出建议对策等,缺乏独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细化会展旅游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并通过调查旅客的满意度,尝试研发新型会展案例,从而弥补会展产业的不足。

基金项目

“老年人群消费需求驱动下冬季避寒旅游地生态适宜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61031);“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主客’感知的昆明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云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文化创意类)项目(20190314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斌, 林锦屏, 钟竺君, 成蝶, 王函. 国内外旅游废弃物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 可持续发展, 2019, 9(3): 445-457.
[2] 王怡然. 上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1): 61-67.
[3] 来逢波. 发展山东省会展业与会展旅游的探讨[J]. 江苏商论, 2006(2): 73-74.
[4] 杨群. 深圳发展会展旅游的探析[J]. 人文地理, 2004(2): 52-55.
[5] 黄力群. 新疆体育节事旅游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09(7): 65-68.
[6] 王春雷. 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 旅游科学, 2010, 24(6): 84-92.
[7] 吴书锋. 会展旅游的开发模式分析[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6): 103-107.
[8] Murali, N.S., Secher, B.J.M., Rydahl, P. and Andreasen, F.M. (1999)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lant Protection in Denmark: From Vision to Reality.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2, 109-115.
https://doi.org/10.1016/S0168-1699(99)00011-3
[9] Zamzuri, N.H., Awang, K.W. and Samdin, Z. (2011)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Meeting, Incentiv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MICE) Tourism Sector. The Proceedings of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Economic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ubai, 28-30 December 2011, 99-102.
[10] Brennan-Horley, C. (2010) Multiple Work Sites and City-Wide Networks: A Topologic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reative Work. Australian Geographer, 41, 39-56.
https://doi.org/10.1080/00049180903535550
[11] Nayak, J.K. and Bhalla, N. (2016) Factors Motivating Visitors for Attending Handicraft Exhibitions: Special Reference to Uttarakhand, India.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 238-245.
https://doi.org/10.1016/j.tmp.2016.10.001
[12] Nuikina, E.Y. and Polyanskova, N.V. (2018)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of the Provincial Museums as a Development Resource of an Internal Tourism. Helix, 4, 3454-3464.
https://doi.org/10.29042/2018-3454-3464
[13] 卢晓. 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 学术论坛, 2012, 35(5): 135-139.
[14] 罗秋菊, 庞嘉文, 靳文敏.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大型活动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以广交会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66(4): 487-503.
[15] 卞显红. 会展旅游参与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旅游学刊, 2002(4): 59-62.
[16] 吴开军. 会展业和旅游业合作动因——基于战略联盟视角的分析[J]. 旅游学刊, 2011, 26(4): 73-81.
[17] 梁圣蓉. 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评估——以武汉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08(10): 76-81.
[18] Bachleitner, R. and Zins, A.H. (1999)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 The Resident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4, 199-209.
https://doi.org/10.1016/S0148-2963(97)00201-4
[19] Tsai, C.-Y., Liou, J.J.H., Chen, C.-J. and Hsiao, C.-C. (2012) Generating Touring Path Suggestions Using Time-Interval Sequential Pattern Min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9, 3593-3602.
https://doi.org/10.1016/j.eswa.2011.09.049
[20] Mair, J. and Laing, J.H. (2013) 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The Role of Sustainability-Focused Event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1, 1113-1128.
https://doi.org/10.1080/09669582.2012.756494
[21] Ahn, Y.J., Hyun, S.S. and Kim, I. (2016) City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MICE City Brand Orientation and Their Brand Citizenship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Busan, South Kore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1, 328-353.
https://doi.org/10.1080/10941665.2015.1050422
[22] Cró, S. and Miguel Martins, A. (2018)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Meetings: Importance of Destination Attribute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4, 218-233.
https://doi.org/10.1177/1356766717696535
[23] Swart, M.P.N., Sotiriadis, M.D. and Engelbrecht, W.H. (2019) Investigating the Intentions of Tourism Providers and Trade Exhibition Visitors to Use Technology: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pproach. Acta Commercii, 19, a693.
https://doi.org/10.4102/ac.v19i1.693
[24] 张冠军, 周春林. 会展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特区经济, 2008(8): 149-150.
[25] 赵驹, 胡亚涛. 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会展业效应——以重庆市为例[J]. 财经科学, 2012(12): 73-79.
[26] 郑凌燕. 基于SWOT分析的会展旅游之对策研究——以浙江宁波为例[J]. 商业研究, 2008(8): 127-129.
[27] 陈鸣. 论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J]. 商业研究, 2006(15): 159-162.
[28] 杨佩群. 汕头市会展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2): 1-4.
[29] 古小松, 龙裕伟, 刘建文, 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07.
[30] Pasanen, K., Taskinen, H. and Mikkonen, J. (2009) Impacts of Cultural Events in Eastern Finland—Development of a Finnish Event Evaluation Tool.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9, 112-129.
https://doi.org/10.1080/15022250903119546
[31] 宋冰雪, 朴松爱.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会展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32] Pyasi, N. (2009) Events,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A 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Proposal. In: European Cities Marketing Annual Conference and General Assembly, Arrival Guides, Goteborg, 233-256.
[33] 栢豪, 蔡礼彬. 低碳会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 235(3): 162-166.
[34] Ziakas, V. and Boukas, N. (2012) A Neglected Legacy: Examining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for Sport Tourism Development in Post-Olympic Athe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 3, 292-316.
https://doi.org/10.1108/17582951211262710
[35] 黄上晏, 邱城英, 翁正忞. 推动绿色会展关键成功因素之研究[J]. 管理咨询计算, 2015, 4(2): 208-220.
[36] 吴晓涛. 打造绿色展会,共创绿色会展梦[J]. 现代装饰, 2015(8): 191.
[37] Lambert, T. 核心管理模式[M]. 原毅军, 译.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8] 王保伦.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 旅游学刊, 2003(1): 35-39.
[39] 唐黎, 朱晓媚, 施丽凤.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厦门会展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6): 895-898.
[40] 成雪. 对我国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思考[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11): 64-76.
[41] 陈乡. 城市会展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42] 于倩. 论城市会展旅游发展一般模式[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08.
[43] Whitfield, J. and Webber, D.J. (2010) Which Exhibition Attributes Create Repeat Vis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30, 439-447.
https://doi.org/10.1016/j.ijhm.2010.07.010
[44] Zhang, L., Qu, H.L. and Ma, J.T. (2010)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Exhibition Attendees’ Satisfaction and Expenditure: The Case of Two Major Exhibi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 Tourism, 11, 2.
https://doi.org/10.1080/15470141003794972
[45] Choi, A.S. (2010) Implicit Prices for Longer Temporary Exhibitions in a Heritage Site and a Test of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A Segmentation-Based Approach. Tourism Management, 32, 511-519.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0.04.002
[46] Stuedahl, D. and Smrdal, O. (2011) Designing for Young Visitors’ Co-Composition of Doubts in Cultural Historical Exhibitions.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28, 215-223.
https://doi.org/10.1016/j.compcom.2011.07.008
[47] Siu, N.Y.-M., Wan, P.Y.K. and Dong, P. (2011) The Impact of the Service Scape on the Desire to Stay i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s: The Case of Mac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31, 236-246.
https://doi.org/10.1016/j.ijhm.2011.06.011
[48] Lee, M.J., Yeung, S. and Dewald, B. (2010) An Exploratory Study Examining the Determinants of Attendance Motivations as Perceived by Attendees at Hong Kong Exhibitions. 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 Tourism, 11, 195-208.
https://doi.org/10.1080/15470148.2010.507135
[49] Camarero, C., Garrido, M.J. and Vicente, E. (2009) Components of Art Exhibition Brand Equity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Visitors. Tourism Management, 31, 495-504.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9.05.011
[50] Kim, S.S., Chon, K. and Chung, K.Y. (2003) Convention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A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Tourism Management, 24, 533-541.
https://doi.org/10.1016/S0261-5177(03)00006-2
[51] Morgan, A. and Condliffe, S. (2006)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Convention Centers and Event Tourism: A Discussion of the Key Issues. 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 Tourism, 8, 81-100.
https://doi.org/10.1300/J452v08n04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