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喀什农村发展项目的实施背景
农村发展项目,又称小母羊项目。是四川海惠助贫中心引进美国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英文Heifer Project International,缩写为HPI)助贫模式。基本理念基于一句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显著的扶贫特色是在欠发达地区扶持小规模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推动受助农民传递礼品(所得牲畜的后代或贷款以及养殖技术和经验),关心和帮助其他农民,从而扩大项目扶持面 [1]。
喀什市农村社区发展项目该项目是以生计为切入点,运用国际小母牛组织“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来促进农户家庭的经济增收和农户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喀什市、莎车县均有项目实施点,唯有喀什市项目与喀什深喀社工站联合开展项目。
2010年深圳市响应国家号召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社会工作作为深圳社会组织的“特色品牌”喀什市,2011年3月,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社会工作站(下文简称:深喀社工站)正式成立。成为南疆地区第一家由政府主导、民间自主运营的,针对残疾人、特困家庭、流浪儿童、老人、农村社区发展、本土社工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调研而开展项目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在6年之余的发展过程中,在喀什市孵化7家社工机构与其他类社会组织机构,培养本土社工人才100余人。
农村社区发展项目自2011年实施至今,覆盖7个乡、10个村,直接受益人群为1560户项目农户家庭(常规服务对象),共培养37个社区骨干,32个互助小组。受益内容为项目的礼品赠送及相关技术支持,弱势群体的福利增进,农户的能力得到提升、社区融合度增加等。
2. 农村发展项目实施点贫困现状
喀什市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缘,是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是新疆南疆四地州连片贫困主战场之一。喀什市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全市总人口数70余万,其中农民人口数20.07万人,境内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塔吉克、柯尔克孜等二十多种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数占比80.5%。喀什是古老的交通要塞,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交汇与传播点。许多古老的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了独特的个性和文化,自然、经济、社会交往等发面存在着许多差异性,决定了喀什市贫困状况的特殊性。从而沉淀出现在与众不同的人文风情。
喀什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8,762户、82,555人。2014年自治区和地区新确定贫困村66个,经过近几年的党和国家的重点扶持、援疆兄弟县市的帮扶下,喀什市目前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喀什市是全疆22个深度贫困县市之一,有3个深度贫困乡,占乡镇总数的27.3%,有27个深度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18.12%。
3. 农村发展项目实施方法
项目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启动资金(一期项目资金为5400元,二期项目资金提高到6500元)购买种羊,为农户进行繁殖养殖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发展优质绵羊的繁育和养殖,两年内种羊和阐扬下的羊羔归该农户所有,两年后得到帮助的农户将原始启动资金作为“礼品”传递给下一户需要帮助的农户。通过“礼品”传递,由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惠及更多的农户,同时在鼓励农户之间成立互助小组,发掘利用自身的资源,互帮互助。
以互助金为手段,通过社工引导和服务来推动农村社区项目互助组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农户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和互助扶持的能力;针对农村社区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关爱农村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并整合社会资源,增进其福利等。
4. 农村发展项目实施
4.1. 项目服务内容
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了解到此项目在喀什市周边乡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项目受益户带来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收入方面,对项目受益户社会参与度、思想认知、以及受益家庭子女都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该项目操作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建立互助小组,形成互助组规划;第二阶段强化互助组,完善并实现项目目标和互助组规划;第三阶段影响带动社区综合可持续发展。而三大阶段又分为各小阶段,在小阶段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参与项目其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4.2. 农村发展项目实施过程
1) 项目前期工作:寻找潜在社区与项目受益户
对于项目实施社区的选择,深喀社工站社工深入周边乡镇,主要以国家级贫困村为目标,通过对多个农村社区经济情况、贫困人口数、发展限制等众多因素中调查,选择发展需求较大适合项目内容实施的社区,与社区基层单位协调,了解该社区基本情况而定。项目前期,社工就项目内容及社区发展设计合理问卷,主要以社区居民的经济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为内容,对社区居民进行第一次走访入户调查,回收问卷并进行分析。经过对回收问卷分析及筛选,社工进行二次走访调查,主要观察受访户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及其是否有养殖经验或家庭是否具有养殖环境等。满足前三条件的有发展意愿的非贫困户也可村委、邻居或自我推荐,通过会议形式投票选出受益户。
2) 制定服务计划方案
社工经过对项目实施村进行入户走访需求调查、问卷分析及项目实施村基本情况掌握,制定相关针对该村的项目实施计划,对服务实施场所、服务实施内容、各项服务中的服务对象群体、服务对象需求等多方位思考,对项目内容严格把关,制定一套适合该项目实施村的服务内容,并寻求督导意见。
4.3. 农村发展项目理念与牲畜养殖培训、牲畜购买
获得项目帮扶的受益户前期需参加项目理念培训,社工将对受益户开展项目目标、项目理念、项目周期、及项目实施内容的培训讲座,使受益户了解项目的意义。由喀什市畜牧局负责对项目受益户进行养殖生产培训,并用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提供资金帮助项目户牲畜购买和技术支持。项目主要进行的常规服务主要由项目社工负责,除常规走访入户外还包含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区活动等。
4.4. 子项目发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聚焦培养受益户的自治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项目户的发展意愿衍生出适合本社区发展两个子项目分别为妇女合作社和社区新空间,主要针对农村妇女和青少年开展,通过整合资源为妇女提供缝纫机器,改善妇女工作条件,实现居家就业,改善青少年学习环境、开拓视野。社工通过链接资源为困境儿童提供助学资金、图书和文具;为农户及困境儿童整合TOMAS鞋,提高农户及青少年家庭福利,减轻困境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农户链接羊肉销售渠道,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5. 农村发展项目实效
此次项目研究,笔者分别挑选了喀什市荒地乡1村、浩罕乡9村和15村、佰什克然木乡18村四个村70户受益户;其中深度访谈为55户,分别是柏乡18村10户,荒地乡1村10户,浩罕乡9村29户,浩罕乡15为6户。55户被访谈户均为维吾尔族家庭,男性受访者为40人,女性受访者为15人;其中有贫困户6户,脱贫户13户,非贫困户36户(见表1)。
四个村的具体情况如下:
1) 荒地乡1村:距喀什市区12公里,主要产业以农业、林果业为主。下设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4户,总人口1075人,(其中:农业人口1048人、城镇人口27人、贫困人口35人),其中维吾尔族人数占95%以上;耕地面积1349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劳动力530人。
2) 浩罕乡9村: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全村总户数219户,总人口数1411人(其中贫困户数105户,贫困人口数429人);总耕地面积1019.5亩,人均占有面积为1.3亩。
3) 浩罕乡15村:主要产业以农业、林果业为主。全村总户数341户,总人口数为1422人,(其中贫困户数为83户、贫困人口数332人);该村耕地面积为107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3亩。
4) 佰什克然木乡18村:(村类型:贫困村)距市区18公里,主要以林果业、农业为主。下设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8户,总人口2551人;其中贫困户数188户893人。耕地面积3694亩,人均占有耕地1.47亩。
受访项目受益户情况如下:

Table 1. Economic situation of beneficiary households
表1. 受益户家经济情况
由上表1分析可知,项目抽样受益户均为维吾尔族,抽样户家中常住人口为4人者占32%,3人者占21%,5人和2人者各占14%,其次为1人者占10%、6人占5%、7人占1%;收入在3130元以下者,占3%,3130~4000元的占11%,4001~6000元的占21%,6001~8000元的占31%,8001元以上占34%。
5.1. 项目受益户家庭生产资料变化情况
喀什市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受益户多为“边缘户”,所谓边缘户是指家庭人均收入比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稍高的,但是随时可能因遭受不可预测意外而贫困的群体。是由项目实施村村委会或村民小组推荐,也可以有自我发展意向、家中有牲畜养殖的农户自我推荐申请。社工入户走访了解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个人发展意愿,主要了解申请人家中是否有养殖场地、申请人是否有养殖能力、是否有“礼品金”传递意向等。最后在所有符合条件申请人中通过村民投票选出最适合的受益户,获得“礼品金”,受访55户受益户家庭均有羊只数量增加。
案例1 (努某,男,维吾尔族,1964年生,荒地乡1村居民):我们家是农民,靠地生存,家中有4亩地,平时都是自己家里种粮食吃,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年轻的时候会去给别人打工赚钱,现在老了,干不动活了,我的老婆去世两三年了,孩子们在老婆没去世的时候分家了,我也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没有去儿子家一起住,两个儿媳妇每天都会轮流来帮我做三顿饭,他们就住在隔壁,是我的邻居,现在我也没什么事干就帮孩子们在家带孙子,老婆去世后一个人难免会孤单。2016年的时候我的大儿子听说有一个项目,帮助买羊,两年后再还钱就让我申请试一试,说干点简单的活,忙起来人也不会乱想,我就申请了。后来参加了三天的养殖培训,在培训的时候社工站包(租)了大车每天去村里把我们接到市里,每天中午还给我们提供免费餐食,培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资金来源,资金的流转方式,还有一些特别实用的养殖技巧,我们有问题也可以提问,培训老师会细细讲解,后来给我发了6500块“礼品金”,社工和畜牧局协调员陪我去羊市买羊把关,我当时就自己挑选了6只多浪羊羔,第二天社工和协调员就带着兽医过来给我的羊简单的检查一下口齿、毛质,打了免费疫苗,2016年年底我买的6只羊羔都下了小羊羔,我们当年把大羊吃了2只,卖了4只,一共卖了4000元(受访受益户哈哈大笑),2017年的时候长大的小羊羔又生了3只,现在我家有9只羊,2018年1月我就把“礼品金”传递给下一户,我感到很开心,两年过的很快,期间社工也经常来家里了解情况,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还带我们参加村委会的活动,在村委会一起过诺吾热孜节,兽医也定期过来给羊只们打疫苗,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家里多了好多牲畜。人也忙起来了。
5.2. 社区文化活动居民参与程度
农村发展项目除了针对受益户提供资金支持外,由专业社工通过链接社会资源的方式为受益户及其家庭提供各类养殖培训、互助小组建立、社区活动、技能培训以及青少暑期夏令营。通过各类活动建构受益户家庭的社会交往网络,提高受益户个人技能和参与度。
在活动参与度方面,55户受访户均表示参与过养殖培训,参与度为100%;在互助小组参与方面,22户受访户表示有参加,占比受访户的40%,在被访户所参与的社区主要活动类型为:喜迎诺吾热孜节、妇女节、儿童节等节庆活动类,以及家庭趣味运动会、剪羊毛大赛、农村摄影大赛、羊圈卫生评比大赛等大型活动,农户参与积极性较高。
被访55户受访者中,参与社工组织的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为100%;通过社工链接社会资源开展的培训内容中,在技能培训方面主要为妇女的手工刺绣培训、中学生义工服务培训等;有60%的受访户家庭成员有参加技能培训;在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方面,主要服务内容为:由专业社工组织的六点半课堂、汉语学习小组、城市体验一日游等,社工及义工共同带领受益户家庭孩子前往喀什市参观动物园、博物馆,体验西餐文化等;有30户受访者表示自家子女参与社工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占比54%。通过数据可知,受益户的活动参与度较高,且活动的参与人群涉及广,家庭成员均可参与,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也是“接地气”,都是农户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社工在定制项目服务计划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农村社区居民的兴趣方向,结合少数民族节庆、生活环境、以及技能需求等方面,满足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
5.3. 受益户家庭发展的影响
农村发展项目的实施除了对于受益户家庭在经济增收方面、社会交往方面、家庭成员互动方面、邻里之间传递互助方面影响之外,对于受益户家庭的自我发展方向也带了影响,有部分受益户通过项目改善家庭基本经济后,受益户家庭思想也逐渐开放,对自身能力有了正确的认知和自信,对于自我创业发展也开始跃跃欲试,通过直接受益户的“现身说法”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好路子。
案例2 (阿某,男,维吾尔族,1975年出生,浩罕乡9村居民):我之前是做小工赚钱的,盖房子、开拖拉机、出去务工都做过,家里的经济条件不说特别好,但也不是很差,我一直坚信“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劳动才能致富,后来通过村委会了解到了这个项目,我的父母很担心,以前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项目,他们很害怕风险,我还是跃跃一试,毕竟我还年轻。我是我们村里最早一批参与项目的,2014年10月给我们发了5400元的礼品金,当时羊羔价格也较低,我买了11只小羊羔,第二年3月就生了,存活率100%,还有好几胎双胞胎,11只羊一共生了17羊羔,我们家突然间暴富了,当时很多害怕有风险的邻居们看到我们家羊只数量的变化,很后悔没有申请参加。同年我的老婆突然生病,家里的28只羊照料不过来就卖掉了10只羊,其中有几只种羊,种羊价格比较高,一共卖了2万元,拿到钱之前我都感觉在做梦,我们就提前把礼品金传递下去了,在约定时间之前半年。剩下的钱我们就用来扩建了牲畜圈,我和家人商量打算买几只驴养,现在我们家还有8只种羊在养。现在我们家在村委会对面开了个小餐馆,已经8天了,每天收入大概有500元左右,生意还是不错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好的多,纯收入我们还没算过,餐馆还在起步阶段嘛。说实话从5400元开始,我有了赚钱的欲望,以前觉得吃饱喝足身体健康全家不饿就行了,现在想想当时的想法太狭隘了,有这么好的政策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努力,提高我的家庭生活质量奔小康才对。最近我在打听哪里有相关毛驴的养殖培训,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这种风险较小的还是可以学习的,我是100%的收益了,很感谢给我们提供资金的机构,如果机构还有类似养殖毛驴的项目,我会第一个申请。
5.4. 受益户家庭实现经济增收
农村发展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农户增加家庭收入和生产资料数量,以独特的“造血式扶贫”理念和模式,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增收,通过社工服务的引导,提高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区互助意识,使其不再“等、靠、要”,走上积极自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案例3 (穆某,男,维吾尔族,佰什克然木乡18村居民,2017年脱贫户):我家是2014年认定贫困户的,家中6口人,4个孩子都在上学,2016年1月的时候获得了“礼品金”,当时因为家庭生活水平较差,老婆生病做手术,花了好多钱,于是村委会和邻居推荐我家申请的,家里之前有6只羊,后来又用礼品金买了6只,一下子感觉家里羊多了,12月的时候生了6个羊羔,冬天比较冷的时候有两只羊羔病死了,我特别伤心,下决心剩下的羊我要好好养。2017年在国家的帮助下住进了新的富民安居房,就卖了4只羊共5000元,用于装饰了我们的新房。我老婆身体也逐渐恢复能帮助我照顾牲畜,夏天我就去做小工,帮人盖房子赚钱,社工会经常到家里来询问情况,给我的孩子们带些衣物、学习用品,还组织我的孩子参加暑期夏令营,去和别的小孩一起进市里看电影,参观动物园,我们平时都没法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条件,在村委会里开设了“六点半课堂”,孩子每天主动过去学习两小时,学习进步非常快,都不用我们操心。老婆在院子里的空闲处中了一些蔬菜,我们就用羊粪当化肥,自己在家就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秋天的时候收了好的羊毛,卖了100多元。在社工的建议下,我们小队成立了家庭互助组,每10户家庭一组,每家每月缴纳50元的互助金,类似于妇女们经常玩的“恰依(新疆妇女的茶话会)”,这个月,我们买买提家去一下,一起喝茶聊天讲讲自己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是自己有什么发展的想法,下个月我们就去玉苏普家,这样大家轮流来,又能一起讨论问题,还能加强我们之间的联系,但是最近有的人打工去了,有的人家里忙,很久没有组织活动了,互助金主要用于购买样的饲料,这样还减少了我们的经济压力。在村委会和社工的帮助下,我的老婆已经在喀什市深圳产业园SGL工厂就业了,每个月有1200元的收入,厂里还有专门的大巴车免费接送,产业园也有社工,她们经常去问候我老婆的身体状况,真的非常感动。现在孩子们上学也都不用花钱,还有国家补贴餐补和住宿费,家中还有12只羊,其中有6只待产,过段时间就生了。
6. 结论
总的来说,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小母羊项目)结合地方特色在实现贫困户家庭经济增收的同时,促进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农村社区的总和发展,实现了物质、精神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与新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结合的路径,丰富民族里去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对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理论与经验具有总结性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