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Marx’s Thought of Human Nature in Recent Ten Years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理论出发点,并在实践基础上研究人的本质及其自我实现的一门科学,它涵盖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价值论等部分,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进行阐述。通过阅读近年文献,人的本质理论归纳为六个方面,即“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发展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本质和社会关系总和本质、人的个体本质”,学者们主要是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演绎进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相关概念解析和主要特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价值论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据此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后来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tudies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ir self-re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includes the ontology of human being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xiology of human beings. By reading recent literatures and summarizing the views of scholars, the theory and 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essence are stipulated in the six aspects of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cienc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essenc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uman essence, human being's supreme essence, human nature, development essence, community essence, the essence of social connection and the summation essence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human individual ess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Marxist human essence and the value study of Marxist human theory from five aspects, and then makes summary and prospect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later research.
文章引用:陈莹. 近十年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10): 1607-161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10225

1. 引言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思想渗透于马克思主义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历史提供前进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对我国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毛泽东思想的“两个务必”、邓小平提出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无不体现着人的本质思想。研究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演绎进化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逻辑与现实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形成,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渊源

张奎良 [1]、谭新凤 [2]、孙晶 [3]、问博 [4] 等学者都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做了一个系统的归纳。

张奎良理清了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轨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就能认识人的本质”,这是对人的本质的探索起点,形成了将“自由”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雏形;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运动,“人的本质”才作为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而被提出来;费尔巴哈把“意识”当作人的类本质,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但是宗教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反映了他理论上的不彻底性,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独特进一步做了提升,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克服了黑格尔的“理性外化人”的局限,又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谭新凤总结到古希腊柏拉图,推崇人的理性本质;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费尔巴哈脱离人的实践活动认识人的本质;黑格尔将“自我意识”看作人的本质;施蒂纳将“人的本质”定义为“唯一者”。

从苏格拉底到施蒂纳,马克思主义作家们对人的本质的解读和认知愈加清晰、深刻,但马克思吸取最多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黑格尔在唯心主义阶段将自我意识看作是人的本质,即“精神劳动”。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本质的活动,必然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人必然也是现实的人。马克思正是与这点恰恰相反,才产生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论。费尔巴哈是立足于人本身来论述人的本质的,他将意志、理性、心等看作人的本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他的人的本质理论有很大的积极性。首先,他认为人是独立的,且是一个整体,不能将人本身分开理解,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其次,他的人的本质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的内在世界,研究了人的需要、欲求、情感、感觉、意志和理智等。但是,他的人的本质理论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撇开历史进程,看不到社会条件对人的制约,他所说的人仅仅是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并没有把人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研究,马克思后来对这点进行了批判。第二,费尔巴哈仅停留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人、肉体的人,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仅是单纯的观念化的感情联系,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没有其他的关系。马克思在早期受到费尔巴哈关于类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大量关于类的概念,在之后的研究中,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劳动即人的本质这一命题,逐渐放弃了“类”这个概念。得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从而建立了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

总之,马克思人本思想是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以及传统西方关于人本思想的去粗取精和扬弃中形成,达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的人的本质理论。

2.2.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从萌芽走向确立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自我思想进步和批判继承他人思想的过程,据张奎良 [5]、谭新凤 [2]、赵竣淋 [6]、孙晶 [3]、梁爱强 [7] 等学者观点和马克思著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人的本质理论的萌芽——《<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他从人的类本质层面看待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他在《导言》中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基本途径、方法和解放力量等;人的本质理论的雏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将实践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人的本质理论的确立——《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提纲》和《形态》时期,马克思不仅形成了唯物史观,他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他不仅将实践看作人的本质,也开始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人类活动对历史发展和演进的影响。

2.3.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相关性

孙晶 [3] 等人认为受唯心主义影响,《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我意识;《莱茵报》时期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是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开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形成了唯物史观。

赵竣淋 [6] 提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的本质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真正实现人的本质的体现,进一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相关概念解析

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相关概念解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涵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概念没有标准统一的解释,但绝大部分阐述是相承的:

梁爱强、白言笑 [7] [8] 认为马克思人学理论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关心人的问题,强调“人”的目标指向,真正的以人为价值对象来研究人的存在与发展,关注人的权利与义务共生,使人真正的摆脱对物和精神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的科学理论;

胡雨霞,郝晓东 [9] 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曹宇 [10] 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权利、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

石俊峰 [11] 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实践作为逻辑起点,探讨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的丰富的理论体系。

综上学者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马克思对于人本质、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内容的思考。

3.2.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思想学界定义大相径庭:

杨兰(2018) [12] 提出人的本质的界定的三个角度: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界定,认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质;

王振宇(2018) [13] 总结到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主要归纳为:人的本质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人的本质是“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方家乐(2017) [14] 提到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发展变化性;

邵妍,韩广富(2018) [15] 总结到马克思是从人的类本质、人的需要本质和人的实践本质对“人的本质”加以阐释;张守连,石菲菲提到人的本质问题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个体的,现实的,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变化的人类社会关系;

王鑫(2015) [16] 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人的本质是通过自由自觉活动实现的‘自我规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郭玉霞提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集中表现在对人的类本质、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现实本质这三项规定的探讨。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各阶段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历史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对传统人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终极追求方面系统地开展人的本质的问题的研究,进而将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解主要归纳为人的主体能动性、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性三个方面。

4.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内涵于马克思人学理论,而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核心。纵观各学者对人的本质的阐述,确定人是在现实性、实践、内在需要即实践活动的推动下生成自己、确定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根据归纳总结可以从人的主体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进行规定:人的类本质、人的发展本质、人的共同体本质、人的社会联系本质和社会关系总和本质,人的个体本质。总结学者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特征的研究如下:

4.1. 人的主体能动性

张良奎 [17] 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发展本质划分为人的现实性范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揭示了人的本质的根源,消除了人的本质外在化的理论观点,人的本质就在人自身,否定一切超人的人的本质概念,肯定人自身的范围内的力量,探寻构成人的本质的实在,从而真正把人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的类本质划清人的动物的不同,而人的发展的本质,在目标和追求上反映出人与动物的不同。

人的本质思想是在历史进程中,是在人通过自身活动和意识而划清与动物界限而不断认识深化的。

4.2. 人的社会性

人的共同体本质,人的社会联系本质和社会关系总和,凸显了人的社会性内涵:

张良奎提出生产活动本身也是社会性的,它是突破了单个人自给自足的局限,形成的分工和扩大再生产的活动。人只有在共同体中结合人的类本质和发展本质,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又一根本特性,也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具体体现,而社会联系是共同体内涵的展开,人的本质只有在共同体内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实现,说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条件。

问博(2015) [4] 认为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方式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人们通过各种感性活动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相互结合起来成为了人的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杨凯(2016) [18] 提出“人的类本质”、“人的发展的本质”、“人的共同体本质”和共同体本质的现实化,“人的社会联系本质”,是对人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私有财产和产生异化的进行解释。

庞晓利(2018) [19] 提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实践,人的本质就是“类”,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人的本质。

谭新凤(2018) [2] 认为个人不是个体性存在,而是社会中的存在,主要通过劳动来阐述人的本质问题,在劳动的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现实状况,说明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存在。

孙晶 [3] 认为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是在批判“孤立的人”和“自然的人”基础上确立起来的,结合社会性的劳动、物质生产活动和实践,形成了马克思概念上的人的本质的思想问题。人与社会的分离产生劳动的异化,人与社会的统一为劳动的对象化。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倡人的个体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人是不能够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这是对人的充分肯定和认可,重视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类的发展与演进,使得人们逐渐脱离了仅仅依靠自然界、靠天收的生活状态,并开始认识自然规律并为我们所用。总的来说,学者们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述,实质上都没有离开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劳动、实践都是在社会中发生的。

4.3. 人的实践性

人的个体本质归结于人的实践:

区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而这正是研究人的本质的根本目的和实际落脚点。正像人的实践活动铸就了人的全面的本质要素一样,人的个体本质也只能在人的个体实践活动中生成。人的本质才能摆脱其抽象性和思辨性,迈向现实境界,成为一个人人都可以理解和把握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问题。

问博提出人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是人的生存发展方式,人的本质也随着这种生产劳动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

王鑫、项丹婷(2017) [20] 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同时影响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即人的本质的形成,人的本质恰恰是实践本身,人的本质也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

李诗羽 [21] 认为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人本质理论,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各种属性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实践本质中。

总而言之,马克思重视人的个体本质,人除了是社会人,也是单个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既重视在社会关系中研究人,也重视对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研究,统一人的个性和共性。马克思还提出:人可以通过劳动来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更进一步。人只有在物质资料和生活条件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才能为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基础,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社会实践和分工等,促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反过来,有利于更好提高物质精神状态和生活条件。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内涵的两大认识融合,使人的实践性与社会性结合,形成“社会实践”概念,把“人的本质”在最一般的定义上规定为:基于社会实践而综合了一切关系的现实性生物体。

5.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价值

通过阅读学者的文献,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价值研究可以归纳总结为两部分:

5.1. 对社会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复归于实践,人的本质思想也是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王振宇 [12] 总结到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片面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注重形式轻视内容、着重物的价值忽略人的价值等突出问题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王盼(2017) [22] 认为深入探讨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人学特色,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消解人的思想危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问博 [4] 提到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人与人共同和谐发展;孙婉君、李君亮(2018) [23] [24] 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深度人本化的理念,最终实现人人平等发展、自由发展、永续发展、全面发展;王红、李诗羽 [21] 认为人的本质思想突出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点,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尺度,有助于提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庞晓利 [19] 等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普遍的自由的自觉的劳动的观点的完美阐释;。

马克思在对旧哲学的批判和发展过程中,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人的本质问题,把人的本质问题转变成为关于人和社会的问题,为我们正确看待人的发展与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辩证的思维方法。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产生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是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同向发展过程,个人需要的满足、素质的全面提高与整个社会需要的现实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5.2. 对个人发展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越来越关注人的社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不断突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在21世纪越发焕发出光彩:

张慧双(2017) [25] 认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式主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轻视个性发展问题;张美红(2018) [26] 提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有利于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石俊峰总结到,马克思提出的人的社会联系本质对人的自我修养提升和人生历练意义重大,它启示我们在社会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善品性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升。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为人们的实践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我们应当遵循人的本质要求,于社会中和实践中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自发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早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奋发进取的良好风尚和习气,促进社会和睦有序,不断发展进步。

6. 总结与展望

综合多篇学者文献,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主要是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渊源、多重规定和当代价值方面,突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纵观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某个维度的解析,对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创新点较少,且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动态研究缺少。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入认识自我的过程,人的本质内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应该更近一步研究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当下现实社会中“人”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奎良. 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演绎程序[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11): 68-76+159.
[2] 谭新凤. 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8.
[3] 孙晶.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7.
[4] 问博.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太原科技大学, 2015.
[5] 张奎良. 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2(5): 5-17.
[6] 赵浚淋. 人的本质发展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7] 梁爱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源流探微[J]. 人民论坛•学术沿, 2017(20): 106-109.
[8] 白言笑. 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理工大学, 2017.
[9] 胡雨霞, 郝晓东.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0(3): 193-196.
[10] 曹宇. 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阈下“中国梦”的理性阐释[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9): 25-26.
[11] 石俊峰.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3(3): 165-166.
[12] 杨兰. 马克思怎样界定人的本质[J]. 人民论坛, 2018(8): 102-103.
[13] 王振宇.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27): 7.
[14] 方家乐. 实践维度下的人的本质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7.
[15] 邵妍, 韩广富. 马克思“人的本质”视阈下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的哲学底蕴[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34(5): 13-16.
[16] 王鑫. 试论马克思关于实践是人的本质的理论[D]: [硕士学位论文]. 聊城: 聊城大学, 2015.
[17] 张奎良.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全景展示[J]. 天津社会科学, 2014(1): 4-13+45.
[18] 杨凯.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及其当代价值[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9] 庞晓利.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思想探析及其启示[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 39(5): 31-34.
[20] 项丹婷. 通向人的本质的复归之途——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寻[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17.
[21] 李诗羽. 马克思人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7.
[22] 王盼.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现[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7.
[23] 孙婉君.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J]. 江苏商论, 2018(10): 136-138+141.
[24] 李君亮. 论生态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实现[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8, 5(1): 58-62.
[25] 张慧双.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6] 张美红.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大众文艺, 2018(13): 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