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效应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DOI: 10.12677/AP.2020.1011208, PDF, HTML, XML, 下载: 400  浏览: 670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郑晓珂, 吴秋红, 胡 瑜:温州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浙江 温州
关键词: 人际信任青少年代际传递效应Interpersonal Trust Adolescent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Effect
摘要: 目的:研究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特点、探究父母人际信任与青少年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方法:采取人际信任量表(ITS)测量探究青少年和其父母人际信任特点。结果:1)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 0.05),男生要高于女生;2) 青少年父母人际信任水平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 < 0.05),男性要高于女性;3) 虽然青少年父母与青少年人际信任得分各维度之间均未发现显著差异,但可以看到,在特殊信任维度父母得分高于子女得分,而普遍信任维度和总分父母得分低于子女得分;4) 父亲的普遍信任与子女的普遍信任(p < 0.05)、信任总分(p < 0.01)呈显著相关;父亲的信任总分与子女信任总分呈显著相关(p < 0.05);母亲的特殊信任与子女的普遍信任、信任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母亲的信任总分与子女的普遍信任呈显著正相关(p < 0.05)。结论:父亲和母亲的人际信任总分对子女的人际信任总分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人际信任存在代际传递效应。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mong adolescent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among adolescents. Method: Take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measuremen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between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Results: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level of adolescents (p < 0.05), with boys higher than girls;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level of adolescent parents (p < 0.05), with men higher than women; 3) Although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scores between adolescent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it can be seen that parents’ scores in special trust dimensions are higher than their children’s scores, while general trust dimensions and total scores are lower than their children score; 4) Father’s general trust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ildren’s general trust (p < 0.05) and total trust score (p < 0.01); father’s general trust score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ild’s total trust score (p < 0.05); mother’s special trus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ild's general trust and total score of trust (p < 0.05); mother’s general trust score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ild's general trust (p < 0.05). Conclusion: The total scor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between father and mother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total scor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between children. Interpersonal trust has a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effect.
文章引用:郑晓珂, 吴秋红, 胡瑜 (2020). 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效应. 心理学进展, 10(11), 1785-179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0.1011208

1. 引言

作为人际来往的条件和基石,人际信任反映了个体在来往过程中的态度,同时也影响个体在事物上的决定与判断(辛素飞,明朗,辛自强,2013)。拥有较好人际信任的人可维系更良好的心理状况。反之,个人如果缺少基本的相信他人的能力,对一切事或物都持有猜疑的态度,处事不免过分小心,时间一长很可能导致自己恐慌,使心身都迸发出一系列的损害健康的威胁,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造成各种水平的心理疾病(Righetti & Finkenauer, 2011)。

对于代际传递不同学者给出的定义大同小异,范航等人指出代际传递即父母把自己的气质、行为、态度和发展成果传给孩子(范航,李丹丹,刘燊,方圣杰,张林,2019),池丽萍指代际传递是经由上一代的心理特点或其他才能和行为传递给下代的社会表现(池丽萍,2011)。儿童认知情绪和行为发展与父母的一致性越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效应越强(池丽萍,辛自强,2013)。代际传播表现历史悠长,从古时候世代承袭祖辈的官爵,到当代社会种种经济文化现象的继承,均是以代际传播的方法在时空的河流中洗涤产生的。当代探究是以理性的、全面的、严格的方法进行探究。目前对这一范畴的研究首先集中在经济和资本的代际变迁上,其次是文化价值观、教养方式和心理的跨代交流。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中学生及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特点、探究父母人际信任与青少年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以验证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效应。

2. 研究设计

2.1. 抽样方法

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所学校,随机抽选个别班级,共发放问卷405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4.1%。参与调查的被试中,父亲179人,母亲202人;父母年龄从30岁到60岁,父母的平均年龄为43.54岁(SD = 4.72);男性子女为229名,女性子女为152名,子女年龄从12岁到19岁,子女的平均年龄为16.23岁(SD = 1.50)。

2.2. 研究工具

本论文采用美国心理学家Rotter J.B.在1976年编写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它被用来测试被试对他人行为或描述的可靠性的诊断,该问卷有特殊信任(对联系紧密者的信任)和一般信任(对无直接联系者的信任)两个维度,通过五点自我评价,1分表示完全赞同,5分表示完全不赞成。故量表得分由25分~125分不等,中间值为75分,得分越高,信赖度越高。本次测验青少年在该人际信任问卷上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8,父母在该人际信任问卷上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4,基本达到了心理测量学上的要求。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各个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合成人际信任量表各个维度得分,各维度得分均值及标准差统计结果见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cores in each dimension

表1. 各维度得分描述性统计

3.2. 父母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T检验结果显示,父母中男性和女性的人际信任的总体平均值(t = 2.617, p < 0.01)和普遍信任维度(t = 4.268, p < 0.01)存在显著差异,而特殊信任维度差别不显著。结果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interpersonal trust

表2. 父母人际信任性别差异均值比较

3.3. 子女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T检验结果显示,子女中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信任的总体平均值(t = 2.966, p < 0.01)和普遍信任维度(t = 3.549, p < 0.01)存在显著差异,而特殊信任维度差别不显著。结果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表3. 子女人际信任性别差异均值比较

3.4. 青少年与其父母人际信任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每个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父亲的普遍信任与子女的普遍信任(p < 0.05)、信任总分(p < 0.01)呈显著相关;父亲的信任总分与子女信任总分呈显著相关(p < 0.05);母亲的特殊信任与子女的普遍信任、信任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母亲的信任总分与子女的普遍信任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详细结果见表4

Table 4. Correlation test between adolescent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parental interpersonal trust (r value)

表4. 青少年人际信任与父母人际信任的相关性检验(r值)

注:*p < 0.05,**p < 0.01。

3.5. 人际信任水平的代际直接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父母的人际信任总分对子女人际信任总分的预测作用,我们采用回归的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和母亲的人际信任总分对子女的人际信任总分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并且父亲的预测作用要高于母亲。结果见表5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otal score of parental interpersonal trust on total score of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表5. 父母人际信任总分对子女人际信任总分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特点

本研究发现了在普遍信任和总分维度,子女的得分均高于父母,并且子女中,男生的信任总分均高于女生,并且差异显著,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呢?

首先,家庭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青少年父母不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专制型教养方式,而是更多地采取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追求平等的权威型的方式,特别是在孩子在0~1岁时,正在逐步建立对于世界的安全感和他人的信任感,如果这时父母总是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就会变得不信任他人,当下的父母不再和自己的父辈母辈一样,更多地学习了和心理有关的专业知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孩子在长大后,会有更高的人际信任。当代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这也就表明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无条件关注,并且在养育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和父母互动、交流的机会,这就可以和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也就能够获得更好的人际信任。

其次,社会环境。随着交通方式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村或者是乡镇,而是扩大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也拥有了更多与他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因此当处于陌生的环境中面对不认识的人时,能够更加从容地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与他人来往,而不是处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防范层面,这也就意味着当代青少年能够逐渐正确地看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较好的人际信任感。

最后,根据王绍光对信任的新的公正阐释,个体拥有的资源越多,对于失去他人信任的承受能力越强,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更信任他人(王绍光,刘欣,2002)。男性从身体力量、历史发展地位等方面均强于女性,换句话说,就是男性所拥有的个体资源要多于女性,所以在人际关系中,男性做出信任行为后承担风险的能力要强于女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男性总体的人际信任值要高于女性。

4.2. 青少年父母的人际信任特点

通过分析青少年父母人际信任特点以及与其子女间的关系发现,父母的特殊信任得分高于子女得分,并且同子女得分相同,也呈现出男性高于女性的现象。

特殊信任是指对直接联系者的信赖,例如父母、长辈、朋友等。这种信任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人情信任,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凡事讲究一个你来我往,在青少年父母长大的年代尤为明显。那个年代,社会流动性低,人们很容易建立起一种稳固且可靠的社会关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愈发牢固,于是就经常会出现这种情景:今天家里大人有事,就将孩子送到邻居家,让其代为看管,久而久之,在那样环境下成长的儿童,自然更容易信任他人。那个年代,讲究一个互惠互利,遵循的是“今天你送了我一个橘子,那么明天我一定给你一个香蕉”的原则,若是有人没有遵循这个原则,那一定会受到他人的谴责,甚至会付出其他的代价——失去一些重要的社会资源,于是,信任就会经由这种人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得以建立。

而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中国正从农业社会向以现代社会转型、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时代,大多数青少年居住在高楼中,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商品房,与周围的邻居联系不像过去那么紧密,而且当代青少年的学业压力日益增大,减少了很多其出门与人交往的时间,于是对于一些有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也就随之下降,总的来说,就是随着社会的流动增加,特殊信任出现了下降趋势(孙文中,2007)。

4.3. 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效应

本研究在使用了回归分析后,发现人际信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传播效应。

代际传播好像一把隐形的钥匙,在文明进展的持续性中起到了接连与承袭的主导作用。文化代际传播与基因遗传十分相近,但与代际传播还是具有一定差异,跨文化代际传播借助于某种模式的社会学习。在一些行为学家看来,个人社会化进程中,孩子在周围可以学习的首个对象大多就是父母。父母言行和言行的结果是孩子观察的主要对象,而后孩子产生学习和效仿父亲母亲的各种言行和心理。因此,代际传播通常在耳濡目染的进程中便产生了。

国外对代际传播的探索早已开始了许多年,然而我国关于代际传播的科学研究开始地较少。随着对代际传播表现的关切,越发多的学者觉察了不同范畴的代际传播效应,这些研究着眼的是一系列由家庭元素调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其中主要包含:教育成果,传统价值观和信任的代际传递。

最早在国内外的许多实证研究中发觉,高级知识分子父母的孩子普遍具有越发优秀的学历和成就。学者指出,这些高知识分子的父母更加器重养育的意识、拥有的资本、提供的条件以及良好的教育模式是产生的主要缘由。

在投资博弈任务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无论是在估计还是实际返还金额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池丽萍,2013),这也表明了人际信任也存在一定的代际传递。

家庭作为对形成儿童人格的重要作用成分的一种,其影响不仅反映在父母的生物遗传,更加反映在家庭种种关联之间互相作用对儿童所带来的影响,如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教育方法、依恋以及家庭组成三维度是家庭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的大体表现。

第一,教育模式。权威型教养环境下的父母对子女过于管制,控制孩子的全部,因而子女易于消极、被动、依赖、听从、为人处事自主性低;宠爱型的父母对子女太过宠爱,因此子女多体现为任性、强横;忽略型的父母不关心子女,与子女接触的时间不多,互相之间不熟悉,易于生出“代沟”和许多矛盾,因此子女很容易表现出适应不良、具有进攻性;民主型的父母注重子女的看法、给予子女一定的自主权和正向的指引,因此子女能够拥有一些正面人格特点,如善于交际、互助、自立自强。

第二,依恋类型。安全依恋的人有正向的自我–他人模式,更承认自己在社会中是一定意义、是可以被他人关注的,他人是可以信赖的,在人际来往间显现出更多信赖和更少攻击;不安全依恋人则是负向的自我–他人模式,使其更多地不认可自我价值以及对密切的人际联系存在警戒;依恋回避型的人的负向他人模型则更多拒抗拒信赖他人。

第三,家庭组成。有研究表明(覃宏源,2018)夫妻双方信任程度与婚姻品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两方的人际信任越高,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就越谐和紧密,这种家庭的孩子具备共情能力、关爱别人、愈加外向,与人相处和睦、心境平稳;而父母双方人际信任低的家庭,矛盾较多,孩子也就比较冷漠、进攻性强、恻隐之心不足、是非不分。还有,假如父母婚姻幸福,子女也愈加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

当然,代际传递作为一种动态的传递,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根据父母的人际信任来预测子女的人际信任得分,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由于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的表现会产生动态改变,但这种改变又是有限的,仍是基于代际传递下的改变,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依然是稳定而显著的。

4.4. 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方式,采取单一的问卷测量法。在正式测试的过程中,总有出现一些额外的干扰,影响了被试的专注度,从而出现敷衍回答问题或者不完成问卷的情况,导致问卷无法完成收集被试数据。并且问卷法较为单一,只能从书面结论探寻被试的特征,但容易出现被试故意隐瞒真实想法,所以也就导致了数据的真实性下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加入访问法,面对面地观察被试的反映并做好记录,这样就可以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结果。

第二,文献查阅,由于外文研读能力有限,所以只在国外的文献中寻找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参考,但是这样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是不够全面的,也无法真正地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出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成果,应该加强自身的外文能力,以提高研究的质量。

5. 结论

1) 青少年与青少年父母各自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 0.05),且男性均要高于女性。

2) 虽然青少年父母与青少年人际信任得分各维度之间均未发现显著差异,但可以看到,在特殊信任维度父母得分高于子女得分,而普遍信任维度和总分父母得分低于子女得分。

3) 父亲的普遍信任与子女的普遍信任(p < 0.05)、信任总分(p < 0.01)呈显著相关;父亲的信任总分与子女信任总分呈显著相关(p < 0.05);母亲的特殊信任与子女的普遍信任、信任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母亲的信任总分与子女的普遍信任呈显著正相关(p < 0.05)。

4) 父亲和母亲的人际信任总分对子女的人际信任总分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人际信任存在代际传递效应。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国家级课题“父母离异儿童人际信任: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JW201910351004)资助。

参考文献

[1] 池丽萍, 辛自强(2013). 信任代际传递的中介机制: 一个概念模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140-147.
[2] 池丽萍(2011). 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 理论、工具及在小学生中的应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2), 140-150.
[3] 池丽萍(2013). 信任: 父母的代内相似和亲子的代际传递. 心理学报, 45(3), 336-344.
[4] 范航, 李丹丹, 刘燊, 方圣杰, 张林(2019). 主观幸福感代际传递: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科学, 42(4), 841-847.
[5] 孙文中(2007). 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社会信任的变迁分析. 法制与社会, (6), 730.
[6] 覃宏源(2018). 自尊、信任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以婚姻主观感受为指标.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7] 王绍光, 刘欣(2002). 信任的基础: 一种理性的解释. 社会学研究, 17(3), 23-39.
[8] 辛素飞, 明朗, 辛自强(2013). 群际信任的增进: 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的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21(2), 290-299.
[9] Righetti, F., & Finkenauer, C. (2011). If You Are Able to Control Yourself, I Will Trust You: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Control in Interpersonal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874-886.
https://doi.org/10.1037/a002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