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辩证关系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My Country
DOI: 10.12677/APS.2020.84042, PDF, HTML, XML, 下载: 381  浏览: 1,204 
作者: 张康宁*, 张敏杰#: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关系School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Relation
摘要: 本文在明确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本源与含义、各自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立发展的缘由,并得出尽管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的、对象、培养体系和组织结构上都体现出自身的特点与属性,但两者的发展模式上存在很多交叉点,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竞技体育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目前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但同样可以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school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heir respective development trac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antagonistic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three aspect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realist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cludes that although school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reflec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in the purpose, object, training system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re are many intersec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two. School sport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At present, there is a certain oppos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ut they can also integrate and promote each other.
文章引用:张康宁, 张敏杰. 论我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辩证关系[J]. 体育科学进展, 2020, 8(4): 260-26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0.84042

1. 引言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体育由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个部分构成。而其中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改善身体素质、完善人格、增强心理品质为中心,通过不同强度和内容的训练,进而达到各自的目标。本该共同携手、交叉发展的体育关系,却出现方向和重心上的偏差,呈现出一种各走自己的路的现象,这样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一些弊端。比如由于体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和“金牌”的数量,学校太过看重文化成绩的提高和升学率,所以产生了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培养程度不高、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尽管“体教结合”的模式已历经近30年的探索发展,并且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身体训练与文化培养之间的问题,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1]。

2.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本源与含义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这两个分支都源于体育这个主干,体育则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自己体系的。而且,原始时代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衣服、食物、房子、医疗条件等,用来抵御寒冷、饥饿和疾病,那时的人们需要一副健康的身体适应恶劣的天气,抵抗野生动物的袭击,通过打猎、摘野果等获得食物。同样,祭祀活动的舞蹈、部落纷争的格斗、娱乐休闲游戏以及治病养生的方法等都推动了体育的发展。无论是传授劳动技能的身体教育,还是打猎比拼、部落纷争的竞技活动,其本源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也是这样,一个以身体教育为主,一个以竞技比赛为主,都以身体的动作、姿势等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两者发展的重心尽管各不相同,但源流相同。学校体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教师对学生一定的组织,以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为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完善学生人格,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和体育相互穿插的活动;而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发挥出个人或集体最优异的体育水平,以超越人体极限,夺取比赛胜利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活动 [2]。

3.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不同的发展轨迹

不同的目标设置、组织内容、手段方法、价值观念、管理机制等,致使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同发展轨迹。

学校体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但是由于学校的发展模式是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忽视身体的健康水平,就导致了体育学课为文化课让步的状况,比如其他学科老师占体育课给学生补习,每周就几节体育课,体育老师不敢在课上加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等。所以出现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降低,身体素质下降,多年的体育教育并没有培养学生学会足够的运动技能等问题。

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立在突破人类体能极限,夺取优异成绩的基础之上,走出了一条业余体育向专业体育、职业体育的发展道路。但在功利目的驱使下,为了获得金牌,迅速提高运动成绩,出现了重竞技轻文化、服用兴奋剂、球场黑哨等体育问题。

4. 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对立发展的缘由

学校体育执行的是校园里体育的教育功能,竞技体育彰显的是比赛中体育的魅力,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对立发展既有历史文化方面的缘由,也有现实的原因,还有来自管理体制的问题。

4.1. 历史文化缘由

以历史文化为视角来看,“竞技”是被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所排斥的,强身健体才是核心。“土洋体育之争”就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文化冲突很好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一场关于体育该走向怎样的发展道路的学生争论发生在了中国。其中有一部分人的观点是主张发展“土体育”,脱离“洋体育”,并且不再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他们认为竞技体育不利于身体健康发展,乃是有闲阶级的娱乐。我国的国民体育应以养生术为主,学校体育应提倡“卫国治产”、主要练习兵器和拳棒,以达到延年祛病、强健筋骨为目的。而“洋体育”中的游泳、骑马、登山、飞行等实际技能可以进行学习,其他的就别那么重视了。最终以中国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相互认可与融合收尾 [3]。

4.2. 现实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迅速应对来自国际体坛的挑战,弥补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技体育水平差距,根据当时的政体与国情,借鉴学习前苏联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经验与方法,成立相应的体育行政部门,确立了发展体育运动的指导方针,初步形成了我国的体育体制 [4]。竞技体育夺金的任务就放在了首位。例如,我国运动员要在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展现新中国的风采,就将大学生运动员从各地抽调到一起,以集训队的模式来应对这次和以后的国际比赛。中国的运动训练体制以此为雏形慢慢发展起来,并且各个省市自治区也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前后逐渐形成了体工队,三级训练网的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

4.3. 管理体制的问题

我国为了改革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1987年原国家体委就提出过优秀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的举措,而且“体教结合”模式在1987年颁布的《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接下来教育部在1995年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发展被进一步深化。自1995年到2016年,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院校已从53所发展到275所 [5]。这种尝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也从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系统的内部利益维护,两种培养模式并没有融合在一起,高校的运动队与专业体工队也很难衔接在一起,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训练、竞赛体系,就像两座隔海相望的小岛,“体教”分离的难题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5.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应相互依存,融合发展

5.1. 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庞大的生源、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优秀的教师、种类丰富的体育器材设施都是学校体育的优势。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目标之余,学校体育一直担负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 [6],不断地向竞技体育输送优异的运动员,为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三级训练体系就是我国现行的运动员遴选机制中“体教结合”较好的模式,在中小学生的体育竞赛中挑选运动天赋好的学生进入省队或业余体校进行专业的体育训练,完善运动技能,提高比赛成绩,再通过参加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选拔更加出色的运动人才输送给国家,进入国家队的训练体系当中,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体育竞赛,为国家增光添彩。再比如部分省市为了扩展专业队队伍,把一些训练经费和人才指标下放到中学、大学等,由学校直接培养运动员,为学校、省市增光添彩,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增添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强强联手,才是一条真正的王者之路。

5.2. 竞技体育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始终是体育课的核心任务,竞技体育回归校园就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7]。尽管一些简单的体能练习手段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最关键的在于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光能学习新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能体验到快乐,并逐渐爱上体育运动,养成终生体育的意识。竞技体育本身就带有娱乐的功能。像一些缺乏快乐属性,竞技属性的练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它也与体育运动的特征、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相悖。但我们并不是把学生当成运动员来培养,而是要使他们具有掌握各种技术的能力。一个人要想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好的生存,学习新的技能是关键一环。

其次,竞技体育其独特的观赏性,被现代社会很大的发掘出来。世界各地的、各种运动项目的比赛信息,媒体都会第一时间报道、直播、转播、录播等。体育的魅力在新引人注意的同时,也在激励着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此外,近些年来青少年的体育赛事也在增多,参加的学生人数也直线上升,同台竞技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加之来自父母、社会关注度的增加,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6. 结论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本是同宗同源,尽管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现实问题以及不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对立发展的局面,但两者的发展模式与目标上存在很多重合点。“体教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竞技体育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两者虽然存在对立的关系,但同样可以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通过明确两者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将教育系统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使竞技体育思想回归到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上,把竞技体育精神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和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才是我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 夏青, 钱娅艳. 论体教融合的问题缘起与目标指向[J]. 体育学研究, 2020, 34(5): 7-12.
[2] 王俊平. 论我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辩证关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 335.
[3] 卢元镇. 论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J]. 体育科研, 2000(3): 1-4+10.
[4] 赵权忠.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体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 单凤霞, 郭修金, 陈德旭. 让“体教结合”走向“体教共生” [J]. 体育学刊, 2017, 24(5): 88-92.
[6] 王佳.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谐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7] 王军. 浅谈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J]. 当代体育科技, 2017, 7(20): 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