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与培养策略
Lack of Preschool Teachers’ Play Spirit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DOI: 10.12677/ASS.2021.103071, PDF, 下载: 494  浏览: 991 
作者: 肖 遥, 周雯晨: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关键词: 幼儿教师游戏精神幼儿游戏Preschool Teacher Play Spirit Children’s Games
摘要: 游戏精神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一部分,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作为在整个幼儿园与幼儿相处时间最多的幼儿教师理应充分具备这种精神。然而在社会现实中我国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的不断缺失的严重状况不容忽视,它直接严重影响着我国幼儿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发展,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重点论述了当今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幼儿园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原因,以及更好的培养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策略。
Abstract: Play spirit is a part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 which h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preschool teachers who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children in the whole kindergarten, they should fully possess this spirit. However, in the social reality,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our preschool teachers’ lack of play spirit cannot be ignored, which directly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body and mi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oday’s preschool teachers’ lack of play spirit,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ck of play spiri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better cultivate preschool teachers’ play spirit.
文章引用:肖遥, 周雯晨. 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与培养策略[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3): 498-50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3071

1. 引言

游戏是孩子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有趣的工作”,不是成年人眼中的简单的嬉戏。游戏是每位幼儿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中提出“游戏点亮快乐童年”,无比体现出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教育部长陈宝生也次明确提出“幼儿园应该是游戏模式”。游戏所具有的重要教育意义已被社会所接受,而教师是否具有游戏精神正是幼儿快乐游戏的前提,一个有游戏精神的老师势必会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2. 游戏精神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人类就有游戏,游戏的历史甚至比人类的历史更长 [1]。游戏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游戏活动,二是抽象的游戏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游戏,其中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 [2]。

游戏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由是游戏的核心 [3]。其次游戏精神是一种自主的精神。一方面是因为游戏是一种在自身中得到满足的活动,不依赖于游戏的参与者和时间、内容、方式等,其以自身运作或自我表现的方式存在,有内在自由性。另一方面,游戏的目的是内在的,是非功利的,游戏只为游戏本身,只为过程而非结果,游戏的发生之动机来源于儿童内部的需要 [4]。最后游戏精神是强调游戏具有体验性的。游戏虽然是一种具有想象性和虚构性的活动,与我们实际的日常生活有着距离,但是它能给游戏者带来真实的感受以及积极的情绪体验,达到与游戏的融合。

3. 培养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5]。教师快乐教学首先也就需要保障全体幼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小学化”的教学现象。教师是活动中的引导者,展现教学活动的游戏性、自由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游戏精神。心中具有游戏精神的教师能够在游戏中自由地表达和展现自己。富有游戏精神的教师更容易与幼儿心灵相通,让幼儿更容易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获得发展。因此,教师拥有游戏精神,也便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现代化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为了更好的促进每位孩子都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但教师同样面临着自身生活中的压力,其精力很难充分满足工作的需求。即使教师有充足的精力,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见效,教师工作成果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6]。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游戏精神则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实现内心平和,正确的对待物质的需求,帮助教师合理的缓解内心的压力与不满,采用合适的方式排忧解难,不会将怨气带入到工作中。总之,游戏精神能够促进人从追求是非功利转变到追求自由、超越自我的一种境界中去,使教师主动的关注幼儿各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发现幼儿最本质的需求。

4. 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体现

4.1. 对自由的理解度有误

游戏精神最重要的特点便是自由。一方面,幼儿教师对游戏精神中自由的误解通常表现为将自由放在与纪律对立的位置上。因为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印象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领导者,其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自由对于他们而言是无关紧要的方面,甚至很多教师自身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为幼儿营造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其和谐发展。一位自身不具备自由意识的教师很难为幼儿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难以支持与理解幼儿在游戏中对自由的追求。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难免会出现情绪激动、不受控制的情况,教师若仅仅只是禁止幼儿的行为,而不是加以引导,则会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对游戏精神中的自由则是单纯的理解为毫无限制的自由。但是游戏自身是具有复杂性,任何游戏都要受到规则的约束,人对自由的享有与纪律的约束是相辅相成的,规则是自由实现的保证。纪律是对自由的更高级和更理性的运用形式 [7]。还有很多教师觉得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便是游戏精神中所提倡的自由因此在游戏活动中他们通常会给幼儿一些玩具或者操作材料让儿童随意的玩耍,没有任何目标的设置和规则的限制,也不会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引导。教学活动开展需要教师着眼于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调动其积极性。

4.2. 游戏体验性不足

游戏的体验性是否足够,最根本是取决于作为游戏活动主体的幼儿的主体性是否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实现。虽然这些游戏本身是具有虚构性的,但是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儿童与教师都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8]。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不能真切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享受游戏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过于注重自己的活动设计,没有切实从幼儿和游戏本身出发,难以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比如,在游戏活动的一个环节中幼儿对于模仿小动物十分感兴趣,不停的模仿。而教师却因为急于进行下一个环节,强制暂停幼儿的游戏行为。不仅剥夺了幼儿良好的游戏体验感,而且教师自身也不能真正的融入到游戏中。

4.3. 创造精神的匮乏

游戏所蕴含的这种创造精神是它的灵魂所在 [9]。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创造性还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它要求幼儿教师更需要教师能够敏锐的发现儿童的兴趣点,与儿童共同开发、实施富有意义的、生动且富有活力的活动。而在现实中的很多幼儿教师重形式、轻过程,无视儿童的兴趣需要。现实中的方案教学则有太多的计划性,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都要做好完整的备课,按照既定的目标引导学生向老师设定的方向前进。他们无视于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有时一项内容儿童已经玩得没有兴致了、厌烦了,但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还是要把活动继续开展下去,无法实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究与创造。

5. 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原因

5.1. 精神层面:幼儿教师游戏观的偏离

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师所设计的游戏活动科学,幼儿教师自身游戏观是否科学是影响我们游戏指导行为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关键。因此,而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过多的选择关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以及个人技巧等素质的提高,但是却唯独没有关注到幼儿本身的需要。现在我国幼儿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的长足的进展,然而恰恰是今天比过去任何时候我们都面对忽视儿童内在天性,无视儿童心理需要的教育实践活动 [10]。还有很多幼儿教师的观念中,幼儿园里只有那些能够让幼儿学到知识、获得技能的教学游戏才是应该开展的游戏。然而从游戏被用来培养某种技能或在某一特殊领域增进个人知识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游戏了 [11]。当游戏仅仅因为能用以培养某种技能或增进个人某一领域知识的时候,它就已经失去了游戏的本质特征。

5.2. 实践层面:教育现实的约束

幼儿园实际工作繁杂性、细致性等特点也是导致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受到限制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幼儿园每个班的小朋友普遍过多,教师每天维持秩序就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相应的在幼儿的教学、游戏和生活等方面的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另外在游戏活动中,由于班级中幼儿人数过多,教师常常顾及不到每个幼儿,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们不敢让幼儿去独立探索新的事物,不能让每个幼儿都进行独立的创新活动。也不能放任幼儿去户外自由的活动,时时刻刻都在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一方面,现在家长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幼儿智力的发展,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精力和时间,对幼儿进行识字、画画、计算、声乐等各方面的培养,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一技之长,将来能在人群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的要求通常是学习知识,比如经常在幼儿放学回家的时候问“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呀?”、“老师今天教的什么知识呀?”。对于学习内容,家长也是更多地关注“有用的知识”,从而进一步给让教师成为知识传授者和束缚儿童的管理者提供了助力。

6. 幼儿教师游戏精神如何培养

6.1. 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师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游戏精神的关键。明确游戏精神中自由性、创新性等关系特性,按照该理念指导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幼儿情感或者是情绪的表达。比如,在活动时窗外有音乐声,幼儿的注意力都被愉快的音乐声所吸引了,且很多幼儿都停止了教师所安排的活动,有节奏的舞动起来,每个幼儿都表现出很兴奋的状态,使得原本的课堂纪律被扰乱。这时,教师便可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幼儿,将活动的目标稍加转变,这也是尊重幼儿游戏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营造一种自由的环境。这也就要求幼儿教育者不应单纯地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束缚幼儿的自由,也不可为了能维护自己的权威使得幼儿的自由被压制。相反地,如果教师能适当放手,不仅能还幼儿一片自由游戏的天空,也能让自己以轻松的心态融入到游戏中。

6.2. 保持身心健康,充实自身精神世界

作为教师首先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平时要特别注意锻炼身体与保持心理健康。身体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载体,是人身心健康和不断成长的基础。保持身体健康,拥有健康的心灵,教师才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不充分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多带给幼儿这些愉快、积极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发现周围有趣的事情并享受乐趣。而且和幼儿在一起,应该是最不缺乏快乐的。幼儿每一个举动都会让教师自身感觉新奇,惊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每一天都能够过的充实快乐,那么也就会变得关注当下,享受乐趣,更好的发挥游戏精神。

6.3. 重拾童心,关注幼儿真实需求

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纯洁而美好的童心,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与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教师作为成人,周围充满了许多的虚荣、争斗和压抑,那种天真纯洁的童心已经慢慢被消磨殆尽。但是细心留意,你就会发现其实幼儿是教师很好的老师,他们有着很多成人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成人可以向幼儿学习,从幼儿那里感受天性,感悟人性的自然层面并使之升华,保留孩子纯真的眼光和新奇的感受能力,才可以返璞归真、避免异化,使其个人的和社会的目的都符合人的本性 [12]。只要学会像孩子般的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这也许就是教师所追求的一颗美好童心。教师需要不断走进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难,以好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们克服,善于寻找生活中有趣的事物,设计出更有创意性的教学活动,丰富儿童的体验,让幼儿自由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为唤醒教师的游戏精神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高洁. 论教师的游戏精神[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10): 40-43.
[3] 周颖. 游戏精神: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3(1): 6-10.
[4] 丁海东.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 78-81.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20-10-07.
[6] 谢蓉, 曾向阳.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6): 67-69.
[7] 查尔斯霍顿•库利.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包凡一, 王源, 译. 北京: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300.
[8] 李素梅. 游戏课程: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新视角[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3): 15-17.
[9] 黄进. 游戏精神的缺失: 幼儿园教育中的反游戏精神批判[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76-83.
[10] 杨宁. 人类行为的幼态持续——兼论游戏的本质与意义[J]. 学前教育研究, 2001(3): 44-46.
[11] 王春燕.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2): 42-45.
[12] 刘晓东. 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2): 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