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大学本科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要让课程优起来,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及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术研究、前沿技术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行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课程设计应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在考评方面应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提高创新性体育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
体育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较广的体育类专业之一,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随着体育教育事业和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融入度在某些方面有待提高 [2]。体育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思路,尝试在教育过程引入OBE理念,挖掘和提升专业办学内涵,提高实践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
2. 相关概念
OBE全称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结果为本位、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的教育模式 [4] [5]。该理论的实施是以培养效果为基础的教学逆向设计,具有培养目标清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评价体系科学,师生及从业人员参与积极等优点。
3. 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教学模式的构架
笔者从2019年开始在工作中引入OBE理念,对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实践,连续两个学期将该理论纳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结合现有资源,经过前期筹备可基本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为教师及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和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建立沟通渠道,继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为完整构建系统的羽毛球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我们连续2年整理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学生所在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突出反映的问题是专项运动能力较强但专项理论基础薄弱,同时存在运动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基于此,我们注重以目标为导向,课前预设问题,课中研讨,课后总结与实践,始终坚持学生为中心,挖掘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强化课前预学、课中研学、课后促学,将线下教学、相互督促,线上学习效果共享有机融合,形成羽毛球线下和线上混合教学模式。
3.2. 教学组织的形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羽毛球项目特点,无论是引用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源,还是自建课程资源,我们均以羽毛球理论学习、技术实操、项目探析、实践应用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对象独立和分组,通过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教学,帮助引导羽毛球专项学生实现从初级认知到高级认知的快速转化,结合线上平台资源以及现有课程资源,通过各类案例视频导学、初步自学、互动讨论、教学前测来完成课前预学;通过线下教授梳理羽毛球知识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启发式讲授、交互式学习完成课程的高阶性;借助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监督与管理,归纳羽毛球教学过程分析与统计;运用案例引导,通过尝试小组合作,分组研讨学习强化学生羽毛球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Figure 1.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multiple evaluation mode
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元评价模型
3.3. 教学量化考核
我们咨询了相关专家,结合专家意见对课程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量化,以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建立评价模型并贯穿课程始终,让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利用各个评价环节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 [6]。详见图1。
4. 教学目标和教法优化
4.1. 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课程学习,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制定教学目标:
4.1.1. 知识目标
教授学生羽毛球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羽毛球运动的特点与价值、羽毛球规则的起源与演变、羽毛球基本技术概念学习、身体素质在羽毛球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羽毛球运动中技战术发展趋势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原则、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羽毛球训练的基本原则、羽毛球运动的竞赛礼仪、羽毛球竞赛编排、羽毛球教学训练设计与教学实践,实现将理论知识点串连成知识链的能力。
4.1.2. 能力目标
根据羽毛球运动项目规律和内在特点,通过示范和教学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创新和教法意识创新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授羽毛球技战术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新理念、新方法探索羽毛球知识运用能力,并在这一过程培养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沟通交流解决教学与训练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胜任中小学及中等以上学校的羽毛球教学、科学运动、健康指导及课外训练工作。同时具备从事羽毛球临场执裁和组织竞赛的基本工作能力。
4.1.3. 素质目标
通过羽毛球运动的文化学习,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规则意识、以及潜心从教、严谨从教的师德修养。强化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感,坚定信念,努力拼搏,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2. 教学方法优化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加强教学环节把控,持续改进,培养创新思维、实现课堂有效性为目标。基于BOPPPS教学模式,采用TBL、PBL、PI等多元教学方法,在线下环节,设计、拍摄、制作相关主题视频,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供学生分小组进行线上预习,通过任务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相互探讨,在线下分小组展示,然后进行探究式参与学习,并将讨论结果应用到自主训练与教学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高级认知。
5. 教学实践
羽毛球教学内容较多,本次以羽毛球正手移动挑球为例,实施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预学、课中研学、课后促学三个阶段。
5.1. 课前预学
依托课程平台,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羽毛球正手移动挑球的预习作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并评选出组长,教师对各族分发正手移动挑球任务单,各组成员了解任务要求,观看案例视频,各小组在线上或线下对案例视频进行探讨,组长对探讨内容进行梳理汇总,并按照任务单要求初拟设计方案。
5.2. 课中研学
课中各小组长对羽毛球正手移动挑球案例视频进行分析汇报,并展示设计方案,教师对各组汇报以及展示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在汇报展示结束后组织各小组进行组间初次互评,互评结束后教师对案例视频中羽毛球正手移动挑球技术学习中步法、手法、组织形式、团队配合、训练态度进行逐一讲解,然后对各小组的汇报展示进行点评,接着布置学习任务。最后分别请4个小组进行二次展示,并进行组间第二次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点评结束后,完成线上平台测试,检验学习效果。
5.3. 课后促学
本次教学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制作成知识点微课,连同思维导图等上传至课程平台,让授课学生能随时随地的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同时,教师登录课程平台,对本次课的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并发布课后拓展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课后拓展任务。
6. 结束语
本次运用OBE理念实现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教学目标预设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途径,有效控制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不断通过案例、提示、讲解、点评、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活动、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技能、提升素养。该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类教学平台资源开展体育教育学专业羽毛球课程是在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的课程“两性一度”的背景下的一次改革和探索 [7],尽管教学周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可,但在后期混合式课堂的系统构建、实践、完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1)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化处理手段,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训,同时,学校要加强建设符合办学特色和学情特点的自有教学平台,并加大投入,为师生提供优良的智慧型教学场馆。
2)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课件、导学案例、题库等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制作。保证课件内容的针对性、生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 加大和就业单位的沟通和协作,构成校内外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拓展学生学习实践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0jy0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