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大疫情防控为问题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Tak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Epidemic as the Problem Area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 New Level
DOI: 10.12677/AEP.2021.112035, PDF, HTML, XML, 下载: 336  浏览: 66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罗 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天津
关键词: 新冠肺炎问题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COVID-19 Problem Domain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和千年大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暴露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弱项,同时也反映出尚未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不到位,科学自然观尚未深入人心、绿色发展观还缺乏广泛实践、生态民生观还没能形成共识、严密法治观还不能有效推进、全民共治观还没有落到实处。必须针对此次新冠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突出生态问题,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更加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努力推进“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建设美丽中国新局面。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fundamental plan and a millennium plan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not only exposed the outstanding shortcomings and weaknes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but also reflected that we had not yet learned thoroughly and practiced the idea of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ractice, we did not carry out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nature has not yet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widely practice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eople’s livelihood has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the concept of strict rule of law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promoted, and the concept of common governance by the whole people has not been implemented. We must focus on the outstanding ecological problems exposed in the COVID-19, try our bes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making up short boards, plugging loopholes and strengthening weaknesses. We must unswervingly arm our minds with Xi Jinping’s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practice and guidanc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 new level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and even for a longer period in the future, and strive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for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文章引用:罗琼. 以重大疫情防控为问题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环境保护前沿, 2021, 11(2): 320-328. https://doi.org/10.12677/AEP.2021.112035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不断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但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未来任重道远。2020年新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类滥食野生动物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则是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矛盾日益尖锐的结果,是自然界向人类发出的警示。面对目前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我们应当痛定思痛,深刻反省疫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探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格局。

2. 关于重大疫情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综述

每次面对重大疫情的爆发,生态因素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研究的重点,从十几年前SARS的爆发到眼下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专家学者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第一,重大疫情是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的反映。钟南山、王经伦(2005)指出,SARS等疫情的出现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结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不能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去征服自然,而应该在尊重自然前提下去利用自然。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既需要设立底线,又需要有崇高追求,底线即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崇高的追求则是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1]。钱俊生、周书俊(2004)提出,SARS的出现表明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疫情爆发是自然界对人类现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一种反应和报复。人类必须要善待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是保护环境与人类安全的需要,也是解决人类危机的根本出路 [2]。刘海霞(2020)提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与十几年前的SARS疫情一样,事发突然,但绝非偶然,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典型表现,表明当人类对生态环境进行无序开发利用的时候,人类也必然面临着被侵害的危险 [3]。

第二,重大疫情与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紧密相关。徐建国(2013)指出,2003~2013年的10年间,我国相继发生了SARS、禽流感等8种新发传染病,以上新发传染病事后证明与个人社会行为、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因素相关,表明了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严重缺失 [4]。岳伟、古江波(2020)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突出问题,为防止诸如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再次爆发,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并从构建以培养生态公民为核心的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出发提出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具体路径 [5]。刘秀凤(2020)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表明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近年来,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明白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但知易行难,主要是由于公众生态文明素养还不够,生态环境保护尚未成为全民行动,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任重道远 [6]。

第三,重大疫情要求全社会亟需树立生态伦理观。邵永生(2003)指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除了科学技术之外,道德、伦理、信仰等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人类热衷于借助科学技术去改变一切时,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以至于一直保持着成为当今危机的精神状态。人类亟需通过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等,树立起新的生态伦理观,逐步提高生态意识,把人类的活动与大自然的协调作为最高尚的境界追求 [7]。卢黎歌,李小京,魏华(2011)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伦理价值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对于生态伦理价值的具体化和现实化,除此之外,生态伦理价值还包括对现实状况的伦理约束,新冠肺炎疫情警醒我们必须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以此加强行为约束 [8]。李建军(2020)提出,现代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和社会灾难,SARS、新冠肺炎等皆是典型表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必须在恪守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原则下,回应社会诉求,权衡利弊风险,而生态伦理观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规范作用 [9]。

第四,重大疫情呼唤绿色可持续发展。钟南山、王经伦(2005)认为,SARS疫情暴露出经济发展中不顾自身现实环境平衡与和谐问题的严重性,谈发展一定不能离开自然环境,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可超越地球的承载力,发展的最高标准是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10]。罗伊·莫里森、刘仁胜(2015)认为,随着各类疫情的出现,人类正面临着第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危机,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唯一的出路,必须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自然可再生能力之间的关系,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11]。郑古蕊、梁启东(2020)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目前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猖獗、野味产业盛行,用宝贵的动植物资源去换取“金山银山”,这种发展方式必定是不可持续的。为了防止潜在生态危机,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12]。

3. 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 必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深入的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美丽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取得的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会出现反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1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由滥食野味陋习、野味产业猖獗、市场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的;从深层次看,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尤其在“做实”上差距更大。在“学深”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等认识理解不充分,没有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更没有学出信仰和使命担当。在“悟透”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系列创新观点领会把握不准确。比如政绩观错位,重显绩轻潜绩,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等。在“做实”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不到位,政治站位不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选择性执行;一些环境治理和修复项目推进缓慢、办法不多,甚至以种种理由拖延搪塞等。

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而做实是根本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特别强调:“我们早就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已经就这个问题作出了批示。”2可以说,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非典疫情、禽流感、MERS、新冠肺炎疫情等,深刻警示我们只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才能从根源上防止类似疫情这样的“天灾人祸”再次发生。所以,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出发,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以全面战胜疫情为契机,推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正学懂弄通做实。

(二) 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最短的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是巨大的,揭示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建设相比,仍然是突出短板和弱项。

从经济层面看,生态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日益接近极限,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另外,面对当前大量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势必削弱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影响全体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从政治层面看,在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中,生态利益已成为人民群众广泛追求的权益之一。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诉求不断高涨,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媒体上,对优美生态环境诉求表达越来越强烈,如果解决不好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之间的矛盾,往往一些偶发性的生态危机就会积聚社会不满情绪,最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另外,社会上种种对生态问题的质疑和不满情绪,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会在政治层面诱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进而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从文化层面看,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显现出深层次的文化隐忧,突出表现为个人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发展观、消费主义生活观等。此次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一些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片面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精神刺激和娱乐消遣,为满足个人猎奇之心和口腹之欲,不择手段对野生动物的肆意猎捕、残害和滥食,最终酿成大祸。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因此,亟需我们加快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最短的短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防控各类疫情的再次发生和蔓延,这是形势所逼、现实所迫、发展所需。

4. 从新冠肺炎疫情探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和不足,存在着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威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威胁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盲点和死角。从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可以发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科学自然观还没有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13] 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人类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在满足人类自身生存需要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这次疫情告诉我们,破坏自然者必将被自然所报复。新冠肺炎疫情和人类社会已经产生的非典、鼠疫、埃博拉、禽流感等传染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的病原体都来源于野生动物。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在与自然界相处过程中,片面坚持以人类为中心,为了满足眼前利益乱砍滥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对自然界为所欲为,缺乏敬畏,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还没有深入人心。人类与自然之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自然界本身是一个整体,人和其他的生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任何一部分受到严重损害,其他方面也将受到影响,野生动物生命受到严重伤害,也必然会伤及人类自身。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后大自然做出的强烈反应,是对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界的报复。

(二) 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方面,绿色发展观还缺乏广泛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两山论”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次疫情告诉我们,处理不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将置人类于危险境地。当前,一些地方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方面,没有践行绿色发展观,重发展轻保护,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乱采乱伐、扑杀野生动物等被纵容或默许,野味市场和贸易空前活跃,“野味产业”规模越来越庞大,造成对自然界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对大自然物种的伤害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这次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就是自然界对我们发出的严重警告。

(三) 在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方面,生态民生观还没能形成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14] 这次疫情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的基本民生需要,生态安全是人的基本安全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伤害,同时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也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由此可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现阶段,生态民生观还没能形成社会共识,一部分人认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而没有认识到“绿水青山”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滥捕乱猎、滥采乱伐野生动植物资源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界生物链条的断裂,最终会危机人类安全,从而伤及民生。

(四) 在教化与严管的关系方面,严密法治观还不能有效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4

新型肺炎疫情爆发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由于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对于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不够,相关政策落实不力,给疫情传播造成可乘之机。在我国南方,由于监管措施不到位,很多大型海鲜市场都存在非法野生动物交易。2016年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一方面,大量传播疫病风险高的野生动物不在保护管理范围之列,比如蝙蝠、鼠类等;另一方面,虽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猎捕、交易、利用、运输、食用等各个环节作了严格规定,但由于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不够,非法交易市场依然大量存在,而针对监管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消极履职怠职等行为,又缺乏有效的管控惩处措施。这次疫情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推进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法律的健全完善和落地实施。

(五) 在自治与共治的关系方面,全民共治观还没有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开展全民绿色行动。” [15]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在享用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争做保护者、参与者,把美丽中国建设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从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出,目前生态环境全民共治观还远没有落到实处,尚未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全民行动。近些年来,野生动物疫源疾病越来越多,很大原因是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淡薄、生态价值观缺失所导致的“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热情高、参与少”现象普遍。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很大原因是由于个人生态文明素养不够等原因造成的人祸,虽然不少人认为捕食野生动物是错误行为,但没有落实到自身实际行动中去,没有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自觉、情感自觉和行动自觉,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任重道远。

5.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面对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事件,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反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严峻复杂形势,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科学施策、对症下药,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奋力建设美丽中国。

(一)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战略指引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5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们亟需加快生态文化体系、目标责任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首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是生态文明体系的精神灵魂。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切实做到爱护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才能克服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这其中包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的生态伦理观,大力提倡低碳绿色文明消费观等。其次,加快构建目标责任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领导干部生态责任担当,督促各级政府部门逐级细化责任,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倒逼领导干部在作重大决策时始终把生态因素放在首位。再次,加快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在野生动物常态化安全管理、监测预警、风险化解等方面做的不到位,今后要积极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及各类动植物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

(二) 着力解决突出的生物安全问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

这次疫情警示我们只有加强对生物安全问题的认识,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6

首先,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必要制定一部对我国生物安全保护作出系统性体制安排、系统性制度构建和系统性机制创新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其次,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与共享。健全我国生物安全管理体制,汇总相关部门的生物安全管理信息,建立生物安全管理数据集成系统,形成合理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再次,建立统一监管机构与监管程序。建立一个包括环保、农业、林业、海洋、质检、卫生等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机构,使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目前可以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建立中国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并根据生物安全相关法规,对生物安全问题进行统一监管。

(三) 牢树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7

首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两山论”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把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限定在红线管控范围内。其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兴环保节能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倡导绿色消费,形成抵制扑杀食用野生动物等不文明的消费观。再次,形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政府充分利用好财政政策等在推进绿色发展中的激励作用,对于公众举报的与绿色发展相悖的行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加快保证绿色发展实施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为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四)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15] 需要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首先,使用行政手段,完善环境治理监管制度。严格落实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做到权责清晰,各部门间协调配合、共同发力,同时把环境治理情况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其次,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积极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项目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生态环境保护行业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再次,利用法治手段,促进环境治理法治化建设。吸取新冠肺炎疫情中对动物保护执法不严的惨痛教训,强化执法督查,组织开展环境督察,建设一支敢担当、能作为的生态环境执法铁军。最后,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环境治理科技化水平。加强对环境治理技术自主研发,加大对环境污染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科技攻关,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跟踪研判,用最新科技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五)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障制度实施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短板,必须加快推进制度改革落地见效。

首先,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9,建立上级评价考核、群众评价考核和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价考核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改革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10,建立健全离任审计法律法规及审计准则;构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对象和事项范围;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11,细化追责程序等。其次,保障制度实施落地见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能够有效贯彻执行的制度就会变成“没有牙齿的老虎”,制度各执行部门之间要做到责权利清晰,领导干部须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对于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对执行不到位现象进行严厉惩处。再次,完善司法监督制度。健全环境保护及治理相关制度,诸如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评议机制等;鼓励民间环保组织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强化各级人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

(六) 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全民行动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12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全民参与,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养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进而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自觉。其次,建立生态环境公众参与、问询和监督举报机制。政府应通过门户网站、媒体等及时发布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明确参与程序,拓宽参与渠道;在满足公众获得生态环境知情权基础上,完善公众环境问询制度,对于公众关于生态环境的质疑、问询等行为,环境行政执法要作出必要、及时回应;健全公众对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相关环境部门的监督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环保举报热线作用,对公众举报的环境违法案件高度重视并及时处理。再次,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对于积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征信体系,促使社会大众将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强大合力。

(七)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13

首先,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来推动,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来推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其次,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对本行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主责、负首责、负全责,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积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监管政治责任,对于生态环境违法违纪问题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努力构建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再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评价考核“指挥棒”作用,在“谁来考、怎样考、何时考,考核结果如何运用”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主体、规范考核程序、合理确定考核周期,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各级领干部奖惩和提拔任用中去。最后,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真追责,才能真履责。对那些目光短浅、政绩观错位、重经济轻生态而导致严重生态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建设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以党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为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逻辑体系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dfdxzddykt007)。

NOTES

1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2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

3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

4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5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6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

72017年6月21日~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8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9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10201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

112015年8月17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12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13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 王经伦课题组. 抗击SARS实践与新人文精神的思考[J]. 广东社会科学, 2005(1): 11-19.
[2] 钱俊生, 周书俊. SARS与生态安全——解读人和自然的关系[J]. 理论与改革, 2004(2): 46-49.
[3] 刘海霞. 培塑新时代生态人: 新冠疫情引发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 兰州学刊, 2020(3): 13-24.
[4] 徐建国. 从SARS到人感染H7N9禽流感——行为生态型传染病[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5(5): 417-418.
[5] 岳伟, 古江波. 公民生态文明素养亟需全面提升——基于当前重大疫情的反思[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2): 8-12.
[6] 刘秀凤. 疫情警醒人们, 生态文明素养应成为公众基本素质[N]. 生态环境报, 2020-02-06(2).
[7] 邵永生. SARS的流行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25(8): 12-13, 22.
[8] 卢黎歌, 李小京, 魏华. 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1(1): 6-11.
[9] 李建军. 推进绿色科技创新 确立健康的生态伦理观[N]. 科技日报, 2020-06-05(2).
[10] 钟南山, 王经伦课题组. 抗击SARS实践与新人文精神的思考[J]. 广东社会科学, 2005(1): 11-19.
[11] 罗伊•莫里森, 刘仁胜.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 国外理论动态, 2015(9): 114-119.
[12] 郑古蕊, 梁启东. 新冠肺炎疫情给推动绿色发展带来重要启示[N]. 经济日报, 2020-03-16(2).
[1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4] 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5] 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求是, 2019(3):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