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伴接受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er Acceptance
DOI: 10.12677/AP.2021.115141, PDF, HTML, XML, 下载: 444  浏览: 2,322 
作者: 谭雅兰: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关键词: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心理健康中介作用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Mental Health Mediating Effect
摘要: 目的:探讨中学生同伴接受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七年级至八年级学生458人,采用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同伴关系问卷、一般健康问卷。结果: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同伴接受(β = 0.426, p < 0.001);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水平(β = −0.0676, p < 0.001),加入中介变量同伴接受后,同伴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β = −0.048, p < 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结论:同伴接受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er acceptance 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458 students from grade 7 to grade 8 were selected. 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 peer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and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Result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peer acceptance (β = 0.426, p < 0.001);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β = −0.0676, p < 0.001), and peer acceptance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β = −0.048, p < 0.001). The mediating effect was 29% of the total effect. Conclusion: Peer acceptance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文章引用:谭雅兰 (2021). 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伴接受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1(5), 1256-126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5141

1. 引言

中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状态处于急剧变化与发展的关键期,学业压力、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观的不成熟、学校与家庭因素的影响等,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较大的起伏,有调查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3000万以上的学生面临着各类情绪障碍与行为问题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荣建英,2014)。

何淑华等人研究了中山市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与社会因素等(何淑华,高建慧,曾洁等,2019)。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许多研究者已经做出了相关的研究来探究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吴念阳和张东昀的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并且不同类型的不良亲子关系类型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吴念阳,张东昀,2004)。谢倩等人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的六个维度:亲密度、知识性、情感表达、道德宗教观、娱乐性和组织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谢倩,朱丽芳,2008)。马龙(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亲子依恋质量越好,问题行为则越少,亲子依恋质量越低,问题行为则越多,且越严重。这些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亲子关系越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会越高,亲子关系越差,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会越差。

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微系统中,学校是除了家庭以外最大的微系统(刘杰,孟会敏,2009)。同伴关系和友谊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行为规范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张镇,郭博达,2016)。这些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同伴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研究者考察了亲子关系、儿童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相互影响(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1995)。家庭和学校是微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系统。各个微系统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丽茹,同雪莉,2019)。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有影响,而学校中的同伴关系也对心理健康有影响。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因此,本文在研究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同伴关系是否在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从而引导中学生学会沟通,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自己在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成长。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纸质问卷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共发放537份调查问卷,回收了509份问卷,回收率为94.78%;有效问卷为458份,有效问卷率为89.98%。被试中七年级学生284人(62%),八年级学生174人(38%);独生子女363人(79.26%),非独生子女95人(20.74%);城市被试447人(97.6%),农村被试11人(2.4%)。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

采用安伯欣等人在1995年修订的版本。它主要测量父母和青少年对他们之间沟通本质看法的信息,量表共20个题目,其中10个题目表示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另外10个题目表示问题性。采用五点记分,1=非常不同意,2=有些不同意,3=一般,4=有些同意,5=非常同意。本研究中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7,亲子沟通开放性Cronbach α为0.92,亲子沟通问题性Cronbach α为0.79。

2.2.2. 同伴关系问卷

本研究采用邹泓等人在2008年编制的同伴关系量表,该量表包括同伴接受分量表和同伴恐惧自卑分量表两个维度,主要考察个体对自身同伴关系的主观感觉。问卷共30个题目,采用4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比较符合,4=完全符合) 1~20题是同伴接受分量表,有6个正向计分14个反向计分,20个题目的总得分越高说明其感觉到的同伴接受程度越高,同伴关系越好。21~30题是同伴恐惧自卑分量表,都采用正向计分,10个题目总分越高说明其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恐惧感和自卑感越高,同伴关系越差。该问卷编制时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1,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89。

2.2.3. 一般健康问卷

采用Andrich & van Schoubroeck (1989)编写的,由王建等人在2018年修订成中文的一般健康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的自我报告量表。国内研究表明GHQ-12问卷可用作识别中国大陆人群心理障碍的筛查工具。通过对最近出现的特定经历进行体验程度评价来测量普遍的心理困扰。本研究采用GHQ-12标准计分法,回答前两项记0分,回答后两项记1分,总分范围0~12,分值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93。

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各量表得分人口学差异,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探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根据周浩,龙立荣(2004)所提出的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方法,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研究中是否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未旋转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所有题项的因素分析共提取出12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但是第一公因子仅占总方差解释量的24.92%,没有出现某个因子解释率超过40.00%的情况,这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亲子关系、同伴接受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使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平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受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恐惧自卑呈显著负相关;同伴接受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伴恐惧自卑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

注:*p < 0.05;**p < 0.01,下同。

3.3. 中介效应检验

3.3.1. 同伴关系中同伴接受的中介效应检验

先将所有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控制性别、年级等情况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所有的分析过程均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进行。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重复取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具体结果见表2

Table 2. Mediating effect test of peer acceptance

表2. 同伴接受的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表明,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同伴接受(β = 0.43, p < 0.001);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水平(β = −0.07, p < 0.001),加入中介变量同伴接受后,同伴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β = −0.05, p < 0.001)。因此,同伴接受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模型图见图1。Bootstrap检验也表明这一中介效应显著,95%的置信区间为[−0.03, −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

Figure 1. The mediating model of peer accept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图1. 同伴接受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模型图

3.3.2. 同伴关系中同伴恐惧自卑的中介效应检验

方法同3.2.1,结果如表3

Table 3. Mediating effect test of peer fear and inferiority

表3. 同伴恐惧自卑的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表明,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同伴恐惧自卑(β = −0.179, p < 0.001);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水平(β = −0.069, p < 0.001),加入中介变量同伴恐惧自卑后,同伴恐惧自卑无法显著预测心理健康(β = 0.002, p > 0.05),而亲子关系仍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健康(β = −0.069, p < 0.001)。因此,同伴恐惧自卑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表明这一中介效应不显著,95%置信区间为[−0.007, 0.007]。

因此只有同伴接受在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相关关系,亲子关系得分越高,亲子关系情况越好,心理健康得分就越低,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这与吴念阳的研究结果一致,他的研究结果是亲少年的亲子关系状况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显著(杨廷忠,黄丽,吴贞一,2003)。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而大多数人从刚出生就是父母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亲子关系好的中学生可能会回家与父母说,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时父母便会帮助孩子并引导他们如何处理和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多的交流,会让孩子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亲子关系较差的家庭中,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好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不但事情不容易得到解决,还会使自身陷入一种焦虑、矛盾与痛苦中,甚至有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尊重孩子,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积极地引导。由于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父母也可以多与孩子一起互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不仅能缓解学业压力,还会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4.2. 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同伴接受程度与心理健康得分是负相关,说明同伴接受程度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心理状况越好。而同伴恐惧自卑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正相关,说明同伴恐惧自卑指数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因此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这与田聚群的研究结果类似,该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青少年友谊的形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田聚群,2018)。可能的原因:学生上学大部分时间都会呆在学校里,一天中与同伴相处的时间甚至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还要长,良好的同伴关系会使学生学会爱与分享、倾听等。而不良的同伴关系,比如在学校被欺凌、被同学孤立,害怕与同学交流等会使学生感到孤独害怕,自卑等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4.3. 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与同伴接受程度呈正相关,说明亲子关系越好,同伴关系也会越好。亲子关系与同伴恐惧自卑呈负相关,说明亲子关系越好,同伴恐惧自卑得分越低,因此恐惧自卑可能出现的程度越低,同伴关系越好。这与马龙的研究结果一致,他在研究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时,也发现了亲子依恋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中,父母会经常和孩子交流,引导他们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在平时的沟通中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交流。

因此要鼓励父母与孩子多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还有利于促进同伴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4.4. 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对同伴接受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同伴接受(β = 0.426, p < 0.001);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水平(β = −0.068, p < 0.001),加入中介变量同伴接受后,同伴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β = −0.046, p < 0.001),同时亲子关系仍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健康(β = −0.048, p < 0.001)。因此,同伴接受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良好的同伴关系会给青少年带来更多归属感、情感支持,能够调节危险因素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缓解外界不良环境给个体社会适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内外化问题,并起着保护性作用,比如,缓解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等,因此,亲子关系能够通过影响同伴关系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接受在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中起了中介作用。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本次研究的被试群体为山东省威海市某一中学,该中学位于城市,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城市,无法更好的代表农村中学生的状况。

第二,在年级选取上,由于九年级即将面临中考,所以没有选取九年级学生,六年级学生考虑到还不能理解一些问题设置,所以也没有选取出六年级的学生。

第三,研究控制了是否独生、生源地等变量,且忽略了年龄、父母的职业、学校类型、学生的人格、家庭经济状况等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等变量,未来可以引入其他变量,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6. 结论

1) 亲子关系越好,同伴接受程度越好;亲子关系越好,同伴恐惧自卑程度越低;亲子关系越好,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同伴接受程度越好,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同伴恐惧自卑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2) 同伴接受在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欣银, 李伯黍, 李正云(1995). 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 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 心理学报, 27(3), 329-336.
[2] 高丽茹, 同雪莉(2019). 生物生态系统视角下预防儿童性侵害的多元路径. 社会工作与管理, 19(3), 40-45.
[3] 何淑华, 高建慧, 曾洁, 谢洁妍, 陈昂, 苏妹珍, 叶春红(2019). 中山市学龄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5), 558-561.
[4] 刘杰, 孟会敏(2009).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2), 250-252.
[5] 马龙(2015). 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 亚太教育, (33), 40-41+9.
[6] 荣建英(2014).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统计分析. 校园心理, 12(4), 226-228.
[7] 田聚群(2018).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科教文汇(上旬刊), (1), 140-142.
[8] 吴念阳, 张东昀(2004).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 27(4), 812-816.
[9] 谢倩, 朱丽芳(2008).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4(8), 945-946.
[10] 杨廷忠, 黄丽, 吴贞一(2003). 中文健康问卷在中国大陆人群心理障碍筛选的适宜性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4(9), 20-24.
[11] 张镇, 郭博达(2016).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心理科学进展, 24(4), 591-602.
[12]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42.
[13] Andrich, D., & van Schoubroeck, L. (1989).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A Psychometric Analysis Using Latent Trait Theor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 469-485.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00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