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Teaching Mod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G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DOI: 10.12677/CES.2021.93087, PDF, HTML, XML, 下载: 442  浏览: 1,30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皎皎: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关键词: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ocultural Theory Activity Theory
摘要: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融为一体。本文分析了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社会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整合。分析表明,在活动理论的视角下,教师、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活动是构建该模式体系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The new era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lling for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to cultivate good quality of talents. All courses are required to raise talents’ moral standard, develop their intelligence, and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mod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GAP course, and probes in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de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by Vygotsky and activity theory by Engestrom.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important factors in this mode system are teacher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文章引用:王皎皎.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社会文化理论视角[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3): 538-54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3087

1. 引言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指南(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可分为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三大类。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在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开设的学术英语的课程性质与定位是面向所有非英语专业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给教师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及研究者需研究课程思政引领下的学术英语课程的模式构建。本文基于社会文化理论,采用活动系统分析法,对《学术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模式构建,分析教学活动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

2. 理论基础

以Vygotsky为代表的维果茨基学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深刻分析了古典心理学脱离实践的危机;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研究心理学问题——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创立了心理和意识文化历史理论,即文化历史心理学(cultural-historical psychology),强调社会经验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即文化对思维发展的影响 [1];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被称作SCT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 [2]。SCT理论“是一个以解读人类思维功能与文化、历史和教学背景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3]。

2.1.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有内化论(internalization)、中介论(mediation)、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和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内化是个体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机制,高级思维机能首先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外部层面(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个体内部的思维层面(intrapsychological),这种从个体之间的外在思维活动转向个体内部的思维功能的过程就是内化 [4]。因此,社会环境和社会交际是个体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关键。中介论(mediation)人类从低级心理机能(听觉、嗅觉等)向高级心理机能(如言语思维、逻辑记忆、概念形成、随意注意、意志等)发展的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文化环境。中介指构建主客体之间联系的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制品、语言、科学概念等工具。从功能上看,中介可分为对外的物质工具和对内的心理工具。无论是物品、他人还是个体自身,都可促进或调节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其过程是从物体调控(object-regulation)、他人调控(other-regulation)到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语言是这一过程中最基本的中介工具。在调控过程中,语言的作用经历从社会言语(social-speech)、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c-speech)、个体言语(private speech)到内在言语(inner speech)的发展。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是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的概念,这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引导下或与更加聪明的同伴合作解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5]。最近发展区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动态过程。

活动理论强调以“活动”为核心范畴描述和解释人的心智发生发展问题,更加明确了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形式。因此,也有学者认为,社会文化理论实际上是关于人如何运用中介工具开展社会活动的理论 [6] [7]。A. N. Leontiev发展了Vygotsky的理论,强调了人类活动的集体本质。列昂捷夫认为,完整的活动是由需要、动机、目的、达到目的的条件和与这些成份相关的活动、动作、操作组成。

芬兰学者Engestrom [8] 进一步发展活动系统架构,并纳入了社会层面的中介体(规则、共同体和分工),认为主体达成目标的过程不能脱离历史条件与社会情境,并受到规则、共同体和分工的制约或影响;形成了第二代活动理论。共同体由拥有共同目标(客体)的若干个体组成。规则指主体在行动时受到环境或共同体的某种约束。分工指共同体内成员的横向任务分配及纵向权力与地位的分配。

Engestrom [9] 提出人类活动是由有着不同目标和背景的主体通过互动实践和协商来合作完成的,因此,将单个活动系统扩展为至少两个活动系统之间的交互,发展成为第三代活动理论。多个活动系统的交互使活动系统出现了“多重声音”的特征,为活动系统的发展带来了矛盾和张力。Engestrom将活动理论从研究人类活动的理论框架发展成一种方法论——活动系统分析(activity system analysis),通过对活动进行结构化描述,揭示活动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互动,以分析自然情境中的复杂人类活动 [10]。

2.2. 社会文化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语言教育的社会文化转向 [11] [12] 为SCT理论应用于外语课堂提供了实践指导。国外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Cross [13] 将活动系统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研究,使用活动理论对澳大利亚日语教师的教师活动进行了微观分析 [14]。近些年,国内学者将SCT理论应用于二语学习、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等,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应用于学术英语教学的研究则更为有限。韩宝成 [15] 结合语类理论与活动理论,提出整体外语教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陈亚平 [16] 和颜奕等 [14] 对本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总的来说,从成果的数量、影响力和研究深度上,SCT研究在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17]。

3. 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

根据活动理论,构成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模式有以下几个要素:作为主体的教师、作为文化制品的教材和技术、规则、共同体、分工等,所有的要素都是为了一个共同客体(object),即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3.1. 教学主体

主体的能动性(agency),即动机、意志、选择等,在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8]。教师作为授课主体,其理想信念、教学能力、个体经验、以及教师本人的价值观都是课程能否完成育人任务的影响因素。对于EAP教师的教学能力,英国学术英语讲师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Lectures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BALEAP)通过调查颁布了EAP教师能力框架,在学术知识、学生需求分析、课程发展及教学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有具体的衡量指标,如表1所示 [19]:

Table 1.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表1. 学术英语教师能力框架

课程思政对EAP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清生 [20] 指出,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在能力上,要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等。陈法春 [21] 认为网络时代,外语教师应不断提高紧贴社会实际设置议题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应具有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其中位于首位的“育人素养”和课程思政的要求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认为,EAP教师除了具备作为学术英语教师的基本能力外,还应提高政治意识,具备责任和使命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3.2. 教学目标

主体实施的行动指向特定客体,即客体驱动着主体从事指向客体的一系列行动。EAP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知识与学术英语能力。王春岩 [22] 在对全球20所院校学术英语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查后,总结出学术英语能力的四个方面:学术英语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学术认知能力和跨文化学术交际能力。

当前,课程思政提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合一”的要求,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要与学术英语知识与能力有机融合,因此,本活动系统的客体是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包括学术规范、学术语篇知识、学术词汇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学术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等)、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学术素养、批判性思维、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等。正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所提到的,大学英语要实现工具性(学术技能)和人文性(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

3.3. 教材

在社会文化理论中,作为文化制品的教材占有重要地位。以我校的教材为例,《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和《大学学术英语视听说教程》来源于北美社区学院及大学的社会学教材,作为通用学术英语教材引进,适用于所有专业,适合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的单元主题相同,便于开展主题式教学。单元主题基于社会学知识,围绕家庭、群体、性别平等、新闻媒体、犯罪与法律等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便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但是同时课程思政需要我们带着审视的眼光对教材里的主题、课文、练习等进行取舍和调整,包括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 [23],尤其是对于原版引进教材,改编、增加、删减等调整,必不可少。

此外,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互联网+教学”的结合,以丰富的“微课”“微视频”等资源增强时代感和实用性,也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经 [24]。对于学术英语教材,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满足需求,教学资源应向立体化、多元化拓展延伸 [25]。通过调查和比较近年来海外学术英语导向类教材,发现文字、网络、教学材料,相互交叉,相互补充,比如专门介绍了使用语料库进行学术英语词汇教学,或借助语料库的方法进行文本和音视频的选材 [26]。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原有教材的拓展延伸、利用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4. 基于规则、共同体、分工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所有成员构成的共同体环境,及共同体中的有效规则和合理分工 [14]。基于语言的教学活动在课堂环境下进行,语言既是活动客体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Swain [27] 提出的言语活动(languaging)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7]。教学活动具体包括围绕主题开展学术英语读写听说活动、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课堂管理活动等。在教学活动中,规则包括教师遵守的规则、课堂的行为与言语准则、语言学习活动的规则、课外对师生的社会行为起限定作用的传统等。

本文认为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规则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规则指官方的规定与要求,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文件和指导意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大学颁布的课程思政建设办法等等,这些要求与顶层设计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人进行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中观规则是指按照宏观层面的规则,重新制定课程大纲,并且需要遵循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外语教学方法、理念等。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外语课程要兼顾语言形式的输入和思想价值的引领,要对课程进行总体的教学方案和设计,比如语言材料的选择注重真实性、可学性,课程设计的原则强调总体性、融合性、潜隐性。微观规则指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指导下,在具体的授课环节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的方式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为了课程思政的共同目标,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是重要保证。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性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共同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制定课程思政内容大纲 [21]。这种合作构成的教学共同体将有助于任课教师重新审视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思政教学。另一方面,师生在课堂情境中也构建为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同伴、学生小组之间共同构成一个团体,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课堂内外的合作交流、言语协商、成果共享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共同目标。

分工有横向和纵向之分,横向的分工指活动共同体成员各自的职责与任务分配,纵向的分工指权力与地位的分配。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分工从横向看,各自具有各自的职责与任务;从纵向看,师生共同主导教学活动,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同时,小组内成员也有分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师生都有各自原有的知识、认知、经验、价值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有交流和合作,也会有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因此,教师需要提供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尽量避免过多枯燥的灌输或生硬的说教,而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的情境,促进互动与交流,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价值判断、意志培养的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整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课堂思政的效果 [28]。

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学术英语课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式,使每个活动都具有价值引领、目标导向(goal-oriented),有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达成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4. 教学案例

以学习图表技能为例,教师首先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育人目标,然后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时事热点,补充“数说中国扶贫”的内容,实施PWT教学步骤如下:

课前: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并布置任务;学生从官方网站“中国扶贫在线”的英文版、Chinadaily网站、官方扶贫报道等渠道搜集脱贫人口、贫困地区人均收入、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相关的翔实的数据与图表。

课中: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集小组内成员的数据与图表,讨论这些数据与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与各组简单交流后,引导学生聚焦于两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如何用数据支撑观点、如何用名词、形容词、副词及句型来描述数据。最后,小组上台汇报,教师进行点评。

课后,教师布置巩固练习,并对教学进行反思;学生完成练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与自评。

利用时事热点补充内容,采用真实性的语言输入,既能训练描述数据与图表、利用统计数据与政府文件等支撑观点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我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绩,培养爱国情与奋斗拼搏精神。

5. 小结

学术英语教学在我国开展的历史较短,教学实践研究相对有限,课程思政既是机遇,也带来了挑战。SCT理论的核心概念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动理论给教学模式提供了框架,教师、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活动是重要因素,教学活动凸显了中介工具、规则、共同体等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社会文化理论,采用活动系统分析法,对《学术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模式构建,分析教学活动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后续研究将聚焦课堂微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希望对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致谢

感谢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建议!

基金项目

本论文得到了华北电力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号:2019MS07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赵秋野.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J]. 现代外语, 2003(3): 319-325, 318.
[2] Wertsch, J. (1985) Vygostk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 Lantolf, J.P. and Thorne, S.L. (2006)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4]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5] 列•谢•维果茨基, 著. 维果茨基全集第6卷教育心理学[M]. 龚浩然, 等, 译.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6.
[6] Swain, M. and Yang, L.X. (2008) Output Hypothesis: Its History and Its Fu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No. 1, 45-50.
[7] 张莲, 孙有中.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实践[J]. 外语界, 2014(5): 2-10.
[8] Engestrom, Y. (1987)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 Orienta-Konsultit, Helsin-ki.
[9] Engestrom, Y. (1999) Innovative Learning in Work Teams: Analyzing Cycles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Practice. In: Engestrom, Y., Miettinen, R. and Punamaki, R.L., Eds.,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77-406.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2774.025
[10] Yamagata-Lynch, L.C. (2010) Activity Systems Analysis Methods: Understanding Complex Learning Environments. Springer,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07/978-1-4419-6321-5
[11] Lantolf, J.P. (2006)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8, 67-109.
https://doi.org/10.1017/S0272263106060037
[12] Johnson, K.E. (2009)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Routledge, New York.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878033
[13] Cross, R. (2010) Language Teaching as Sociocultural Activity: Rethinking Language Teacher Practice.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4, 434-452.
https://doi.org/10.1111/j.1540-4781.2010.01058.x
[14] 颜奕, 张为民, 张文霞. 优秀学术英语教师教学实践的活动系统分析[J]. 外语教学, 2020, 41(3): 73-77.
[15] 韩宝成, 梁海英. 整体外语教学的实施路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9, 51(4): 583-595, 641.
[16] 陈亚平. 通过教师提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篇写作技能——社会文化理论视角(英文) [J]. 中国应用语言学: 英文版, 2019, 42(2): 141-162, 263.
[17] James Lantolf, 秦丽莉. 社会文化理论——哲学根源、学科属性、研究范式与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1): 1-18, 146.
[18] 刘学惠.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 31(7): 46-51.
[19] 孔繁霞. 英国EAP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认证制度的启示[J]. 中国农业教育, 2014(1): 81-86.
[20] 刘清生.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 江苏高教, 2018(12): 91-93.
[21] 陈法春. 外语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12-16.
[22] 王春岩. 全球20所大学学术英语能力内涵调查及对我国的启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2(3): 56-63.
[23] 程晓堂, 孙晓慧.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修订版)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113-122.
[24] 李颖.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社会科学家, 2020(9): 156-160.
[25] 董瑜琳, 张彩华. 《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上册)》使用反思评价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5): 110-113.
[26] 束定芳, 安琳. 近年来海外学术英语导向类教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4): 9-18, 92.
[27] Swain, M. (2006) Languaging, Agency and Collaboration in Advanc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 In: Byrnes, H., Ed., Advanced Language Learn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Halliday and Vygotsky, Continuum, London, 95-108.
[28] 常素梅. 课堂学习共同体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20(6):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