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质人格对尴尬情绪观众效应的影响
The Impact of Neuroticism on the Audience Effect of Embarrassment
DOI: 10.12677/AP.2021.116167, PDF, HTML, XML, 下载: 429  浏览: 657 
作者: 梁婧涵*#, 吴远程, 常潇天, 邢梁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关键词: 神经质人格尴尬情绪内外群体观众效应Neuroticism Embarrassment Ingroup-Outgroup Audience Effect
摘要: 为探究神经质人格特质对尴尬情绪内外群体观众效应的影响,采用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简式版筛选高低神经质个体,并在多个非真实尴尬情境下测量个体尴尬情绪感受性。结果显示,低神经质个体在陌生人、内群体成员面前更容易感到尴尬,而高神经质个体仅在陌生人面前更易尴尬,在内外群体成员面前所感受到的尴尬情绪程度无显著差异。说明亲密/非亲密观众效应与内外群体观众效应相互独立,且神经质人格影响内外群体观众效应。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neuroticism on ingroup-outgroup audience effect of embar-rassment, Chinese adjective Big five personality Scale simplified version was exploited for selecting high-low neurotic individuals and the embarrassment in different unreal embarrassing situations was measured. Results revealed that low neurotic individuals reported higher embarrassment in front of strangers and ingroup members, while high neurotic individuals only felt more embarrassed when strangers were in present and their feeling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group or outgroup audiences. It suggests that the familiar/unfamiliar audience effect is independent with the ingroup-outgroup audience effect. And the neuroticism affects the ingroup-outgroup audience effect.
文章引用:梁婧涵, 吴远程, 常潇天, 邢梁玉 (2021). 神经质人格对尴尬情绪观众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进展, 11(6), 1496-150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6167

1. 引言

尴尬情绪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类情绪,尤其强调他人在场对情绪发生的影响,其定义即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表现未达到自我理想要求所感受或表现出的负性情绪(Shiota & Kalat, 2006)。也正因如此,尴尬情绪的感受性与在场他人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Ho et al., 2004; Keltner & Buswell, 1997; Miller, 2001):在场的观众人数越多(Ho et al., 2004; Tangney et al., 1996)、地位越高(Eller, Koschate, & Gilson, 2011; Tangney et al., 1996)、与个体的亲密度越低(MacDonald & Davies, 1983; Tangney et al., 1996),个体在其面前感受到的尴尬情绪程度越强,以上现象被统称为尴尬情绪的观众效应。进一步,Eller等人(2011)首次从群体层面将“群体性质”引入观众效应的研究,探究了内外群体身份对尴尬情绪观众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相较于外群体成员,个体在内群体成员面前更容易感到尴尬,但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被试并未出现内外群体观众效应,即个体在内外群体面前的尴尬情绪感受性没有显著差异。

虽然尴尬长期以来被定义为一种负性情绪,而实际上这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往往被他人感知为亲社会信号,从而能帮助个体赢取更多他人的信任、支持(丁芳,范李敏,2014;王吉玉等,2012;Feinberg et al., 2012)。相反,没有这种亲社会信号的发生,不但可能导致他人无法感知到个体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甚至可能导致外界将个体的“无反应”误解为不礼貌、不值得原谅的行为。作为能够与个体时常共享生活、学习、工作场所,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多支持的内群体成员(Eller et al., 2011),不能感知到个体对支持的需要及特定场景下恰当的情绪反应,将严重阻碍人际信任关系建立的基础(李响,2011;彭欢,2014),更甚者还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对上述研究中,部分不感受到尴尬、不表现出尴尬情绪的例外被试特征的探索尤为重要。

结合现今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大五人格,其中的神经质人格已经被普遍证明与尴尬情绪密切相关(黄敏儿,郭德俊,2003;胡艳华,黄敏儿,2006;Shiota & Kalat, 2006)。进一步探究高神经质个体的特质发现,高神经质个体往往具有高自我中心、自我隔离的倾向(Costa & McCrae, 1992; Clark & Watson, 1999; Nussinson et al., 2012),这也就意味着当该类个体回避外界时所远离的是所有的外界他人,包括能够为自己提供有效社会支持的内群体成员,因而有可能导致上述对内外群体成员没有明显区分的情绪感受现象。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通过实验验证高神经质个体确实符合前人研究中少数被试出现的特殊“尴尬模式”,即在内外群体成员面前感受到的尴尬程度差异不大,因此提出假设:高神经质个体在内外群体成员面前感受到的尴尬情绪无显著差异,低神经质个体则在内群体成员面前感受到显著更高强度的尴尬情绪。

2. 方法

2.1. 被试

实验前发放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简式版(BFFP-CAS-S),筛选出在神经质维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在前27%与后27%、且其他维度分数分布没有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个体作为后续实验对象。最终选取127名被试,其中男性被试58名,女性被试69名,性别比例基本平衡。被试年龄范围在17~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14 ± 1.29岁,母语为汉语,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此前无参加类似实验(包括预实验)的经历。

2.2. 实验设计

实验为避免“内外群体”与“亲密与否”两类概念的混淆,同时引入两类概念进行区分,采用2 (高/低神经质) × 2 (内/外群体) × 2 (亲密/非亲密)的混合设计;其中被试间变量神经质人格得分分为高、低神经质两个水平,被试间变量在场他人的群体性质分为内群体、外群体两个水平,被试内变量在场他人的亲密程度分为亲密、非亲密两个水平;因变量为个体主观报告的尴尬情绪感受强度。

其中内外群体具体概念的选取,参考了Eller等人(2011)的文献,为涵盖与内外群体概念相似的“亲密与非亲密维度”,同时尽量避开群体地位、规模带来的影响(Ho et al., 2004; Eller et al., 2011),实验中群体性质的具体概念选用了“宿舍楼”“社团”“实习公司”“学校”4个维度。

2.3. 实验材料

2.3.1. 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简式版

由于研究在筛选被试方面有较为严格的人格得分限制,需要在获得被试的基础上进行快速、大量的筛选,所以人格变量选用前人编制的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简式版(Chinese Adjectives Scale of Big-Five Factor Personality: A Short Scale Version, BFFP-CAS-S)进行筛选。该量表共包含20个项目,按“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分为5个维度,每个维度各4个项目,采用Likert-6点计分类型。该量表在以往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罗杰,戴晓阳,2015a, 2015b, 2018),在此次研究中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的范围为0.76~0.88,其中神经质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82,信度良好。

2.3.2. 中性视频

正式实验之前,被试需要观看一段中性视频以保持相对平静的情绪状态。为确保其诱发的效果,选取的视频时长为5分钟。

2.3.3. 尴尬情境文字模板

实验中所使用的非真实文字尴尬情境模板,借鉴了前人文献样例(Eller, Koschate, & Gilson, 2011)并根据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一定修订,通过112名被试的预实验选出。预实验对于所有参加的被试发放问卷,要求被试评价“在某场景中你有多大程度上感到尴尬?”针对尴尬程度用6点量表进行评分。借此筛选出能够有效诱发被试尴尬情绪的非真实文字情境共16个,与选取的内外群体概念结合后通过E-prime程序随机呈现给被试。

2.4. 实验程序

由于实验涉及尴尬情境中的情绪诱发,被试需要在正式实验前观看一段5分钟中性视频,之后随机呈现尴尬情境,要求被试在充分理解并想象自己为该场景的主人公后,用键盘按键对此刻的尴尬情绪感受程度进行1~6分的6级评分(1代表不尴尬,6代表非常尴尬),实验共16个试次。

3. 结果

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项目均符合正态性分布(p > 0.05)。

分别对高低神经质组别内外群体情况下的尴尬得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针对高神经质组别的结果显示(见图1),亲密维度主效应极其显著,F(1,58) = 62.78,p < 0.01, η p 2 = 0.52 ;内外群体维度主效应不显著,F(1,58) = 0.06,p = 0.81;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1,58) = 0.17,p = 0.68。针对低神经质组别的结果显示(见图2),亲密维度主效应极其显著,F(1,65) = 34.77,p < 0.01, η p 2 = 0. 35 ;内外群主效应极其显著,F(1,65) = 8.27,p < 0.01, η p 2 = 0. 11 ;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1,65) = 0.49,p = 0.49。

Figure 1. Results of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high neurotic group

图1. 高神经质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Figure 2. Results of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low neurotic group

图2. 低神经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mbarrassment score

表1. 尴尬程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进一步对比两组尴尬程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高神经质内外群体两种条件下尴尬情绪的差异性检验不显著;且与低神经质对外群体在场时感受到的尴尬程度无显著差异,F(2,94) = 0.60,p = 0.55;低神经质对于内群体在场所感受到的尴尬程度则显著高于外群体在场。

4. 讨论

根据以上结果,无论高低神经质分组亲密维度的结果均符合前人文献结论(Leary & Kowalski, 1995; MacDonald & Davies, 1983);而高低神经质个体组间显示出的差异符合本研究假设,即高神经质在内外群体成员在场的情况下,尴尬情绪的感受强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有两个原因导致。

其一,从本研究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来看,高神经质个体在面对内外群体成员时所感受到的尴尬情绪强度与低神经质个体面对外群体时感受到的没有明显区别,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神经质个体将内群体成员也视作“外人”进行隔离,感受不到明确的群体界限和对内群体成员应有的亲近;而这可能和高神经质个体对自我相关信息高度的关注有关(Costa & McCrae, 1992;Clark & Watson, 1999; Nussinson et al., 2012)。过度关注自我,或称之为自我中心(张开华,2017),即个体将自身与外界孤立,放大自我的同时推远外界所有他人,无论内外群体成员的性质均表现出相同的反应。

其二可能是由于高神经质个体的反刍思维过分强烈,导致个体过分关注负性信息而忽略了在场他人群体性质的不同。根据尴尬情绪的定义,其发生大多发生在个体在他人面前出糗犯错、未达到理想自我标准时,这也就意味着该情绪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负面事件的发生,其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高神经质个体反刍的对象,因此可能忽略外界他人的存在或者群体性质的不同。前人研究也曾提及神经质人格、反刍思维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交互关系(崔洪波等,2017),这提示反刍思维可能在上述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前人研究意外结果中被试的人格特征,初步探索了神经质人格对尴尬情绪观众效应的影响;同时提示了未来从高自我关注特质或反刍思维两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更严谨探索的可能与必要性。

5. 结论

在亲密维度方面,无论高低神经质的个体,同样都是在陌生人面前感受到明显更高的尴尬情绪,在亲密的人面前该种情绪明显较少。

在内外群体方面,低神经质个体在内群体面前感受到的尴尬程度明显更高,而高神经质个体在内外群体面前感受到的尴尬程度没有区别。

附 录

内群体组尴尬情境:

(1) 我和两个同社团的人又一次约完饭后,一起去参加活动,路上我突然放了一个很响的屁,然后Ta们看向了我。

(2) 中午和两个经常约饭的同学一起吃完饭后,突然想到一个八卦想一起分享,我刚刚说了一句话就被Ta们善意地打断并提醒我说,我的牙齿上粘着一片菜叶。

(3) 我和两位室友走在楼道里,边走边讨论着白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没有注意到地面刚被阿姨拖过,我一下子摔了一跤,此时室友齐刷刷地看向地上的我。

(4) 实习公司安排了全体员工的体检,在我跟医生进行交流的时候,由于刚刚吃过午饭,我开始控制不住地打嗝,以至于说不清楚话。此时经常与我一起办公的两个同事正在门口看着我。

(5) 我去参加社团活动时提前到了,屋子里有两个新加入社团的学生。突然我发现自己的鞋带开了于是蹲下来开始系,突然听见嘶拉一声,原来是自己的裤子被撕裂了,Ta们也应声看向了我。

(6) 我在本校组织的一次活动中认识了两个新同学,活动结束后我和Ta们一起吃饭,吃完饭结账时,我们抢着付钱,Ta们最终妥协,于是我便去收银台结账,但发现自己没有带足够的钱,最后还是让Ta们结了账。

(7) 大一开学不久,我和刚认识的两个室友一起去听高数的解答课。Ta们有道题不会,我胸有成竹地讲解,Ta们恍然大悟。老师来了之后,对这道题也进行了讲解,我才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的。

(8) 在实习公司吃中饭时,我把手机随手放在桌上就去加热三明治了。路过的两个同事恰好往桌上瞥了一眼,我才想到自己和伴侣亲密聊天的对话框还没关。

(9) 我和经常约饭的同学去户外运动,和ta们玩了一天后,分别时ta们中的一个提醒我其实我的裤子后面破了一个洞。

(10) 你正在去购物的路上。你看到前面的两三个人是你的同班同学,虽然不熟,但出于礼貌,你上前拍了其中一人的肩膀,并且跟Ta打招呼,结果你发现认错人了,这时Ta们都惊讶地看着你。

(11) 社团内部聚餐,我和平时经常一起玩的同学坐在一起,我和Ta们开了一个自以为很幽默的玩笑,但Ta们都没有笑。

(12) 社团去外地办一个活动。在火车上,由于没有足够的位置,我只好与不认识的团员坐在一起,中途我去了洗手间,回来正准备坐下时,我发现旁边的Ta们正在盯着我,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裤子不小心上粘上了卫生纸。

(13) 在听公司讲座的途中,你觉得坐姿不太舒服,于是伸了个懒腰,却不小心打到旁边经常跟你一起办公的同事。

(14) 公司例行开报告会。会议室中,你好不容易做完工作展示,其他人也都离席了,于是你开始兴奋地自言自语,略显空旷的会议室将你的声音变得很大,这时,几个陌生的同事因为东西忘拿突然进来了。

(15) 周末,我和室友在餐厅聚餐,吃完饭后,我走在前面准备开门,但试了好多次都推不开,Ta们其中一人伸出手,把门拉开了。

(16) 为了结交新朋友,我与其他宿舍的同学一起去逛环球港。在环球港的一家超市里,在自助服务结账时,我发现自己没有带钱包手机,后面排队结账的Ta们都看着我。

外群体组尴尬情境:

(1) 社团选举人参加社团间交流大会,我作为代表第一个到达会议室,因为中午吃坏了肚子在屋子里放了一个很响的屁,此时其他两个社团的代表人也是经常跟我一起约饭的好友正好走进来并看到了这一幕。

(2) 我在进博会放假期间和两名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老同学一起约饭并吐槽各校不合理制度,当我刚刚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就被Ta们善意地打断并提醒我说,我的牙齿上粘着一片菜叶。

(3) 我住在A舍,但我经常与B舍的两个小伙伴一起约饭逛街,又一次约完饭后,我和Ta们走在空旷的大厅里,由于刚拖完地,地面很滑,我在Ta们面前摔了一跤。

(4) 由于在实习公司压力太大,我感觉身体不舒服,于是在周末时叫上两个虽然在另一个公司但平时特别交心的朋友陪我一起去看医生。由于刚吃过午饭,在与医生交流时候,我开始控制不住地打嗝,以至于说不清楚话,此时Ta们正站在我的身旁等我。

(5) 社团间交流大会结束后,代表们纷纷走出会议室,我和两个在大会上认识的代表边走边讨论社团经费管理问题,这时候我发现自己的鞋带开了于是蹲下来开始系,突然听见嘶拉一声,原来是自己的裤子被撕裂了,而Ta们也应声看向了我。

(6) 我作为社团负责人代表学校去接待两名从外校前来参观我校的学生代表,我们刚刚认识,为了熟悉彼此就邀请他们一起出去吃饭并约定由我请客。吃完饭结账的时候我去收银台结账,但发现自己没有带足够的钱,最后还是让这两名外校同学帮我买了单。

(7) 由于期末周临近,我才加了各宿舍间举行的学习交流大会,过程中有两个来自其他宿舍的同学向我请教数学问题,我胸有成竹地跟他们讲解过程,但算完后发现结果与参考答案大相径庭,我才意识到自己算错了。

(8) 我作为我们实习公司的代表去一个优秀公司进行学习。在我去卫生间的途中,我将自己的手机放在了桌面上,回来时发现两个他们公司的人正好朝我的手机瞥了一眼,我才意识到我与伴侣亲密聊天的对话框还没关。

(9) 我和来自其他学校的老同学一起去户外运动,和ta们玩了一天后,分别时ta们中的一个提醒我其实我的裤子后面破了一个洞

(10) 你正在去购物的路上。你看到前面的两三个人是你其他课上认识的外校同学,虽然不熟,但出于礼貌,你上前拍了其中一人的肩膀,并且跟Ta打招呼,结果你发现认错人了,这时Ta们都惊讶地看着你。

(11) 为了结交新朋友,我与其他宿舍的同学一起去逛环球港。在环球港的一家超市里,在自助服务结账时,我发现自己没有带钱包手机,后面排队结账的Ta们都看着我。

(12) 社团之间联合去外地办一个活动。在火车上,由于没有足够的位置,我只好与其他社团的团员坐在一起,中途我去了洗手间,回来正准备坐下时,我发现旁边的Ta们正在盯着我,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裤子不小心上粘上了卫生纸。

(13) 在其他公司听讲座的途中,你觉得坐姿不太舒服,于是伸了个懒腰,却不小心打到旁边跟你一起来的其他公司的老朋友。

(14) 公司派你去另一家公司做展示。会议室中,你好不容易做完工作展示,其他人也都离席了,于是你开始兴奋地自言自语,略显空旷的会议室将你的声音变得很大,这时,有几个人因为东西忘拿突然进来了

(15) 周末,我和其他宿舍的老朋友在餐厅聚餐,吃完饭后,我走在前面准备开门,但试了好多次都推不开,Ta们其中一人伸出手,把门拉开了

(16) 社团之间聚餐,我和其他社团但平时经常一起玩的同学坐在一起,我和Ta们开了一个自以为很幽默的玩笑,但Ta们都没有笑。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崔洪波, 毛婷, 叶婷婷, 雷彬斌, 陈思怡, 范方(2017). 神经质人格对海军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3), 539-542.
[2] 丁芳, 范李敏(2014). 尴尬情绪: 回顾与展望.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 92-96.
[3] 胡艳华, 黄敏儿(2006). 神经质和外倾的负情绪减弱调节特点. 心理学报, 38(4), 553-561.
[4] 黄敏儿, 郭德俊(2003). 外倾和神经质对情绪的影响. 心理科学, 26(6), 1047-1051.
[5] 李响(2011). 情绪表达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概述. 社会心理科学, 26(9), 12-14+74.
[6] 罗杰, 戴晓阳(2015a). 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I: 理论框架与测验信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3), 381-385.
[7] 罗杰, 戴晓阳(2015b). 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II: 测验效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 571-575.
[8] 罗杰, 戴晓阳(2018). 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IV: 简式版的研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4), 642-646.
[9] 彭欢(2014). 4~6岁幼儿情绪表达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10] 王吉玉, 王淑华, 王海鹰(2012). 尴尬情绪的概念及功能. 社会心理科学, 27, 1293.
[11] 张开华(2017). 自我关注与他人关注的结构测量以及与建议采纳的关系探索.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12] Clark, L. A., & Watson, D. (1999).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Towards a More Ration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3, 142-151.
https://doi.org/10.1521/pedi.1999.13.2.142
[13] Costa, P. T. J., & McCrae, R. 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4] Eller, A., Koschate, M., & Gilson, K. M. (2011). Embarrassment: The Ingroup-Outgroup Audience Effect in Faux Pas Situ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 489-500.
https://doi.org/10.1002/ejsp.815
[15] Feinberg, M., Willer, R., & Keltner, D. (2012). Flustered and Faithful: Embarrassment as a Signal of Prosoci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 81-97.
https://doi.org/10.1037/a0025403
[16] Ho, Y. F., Fu, W., & Ng, S. M. (2004). Guilt, Shame and Embarrassment: Revelations of Face and Self. Culture & Psychology, 10, 64-84.
https://doi.org/10.1177/1354067X04044166
[17] Keltner, D., & Buswell, B. N. (1997). Embarrassment: Its Distinct form and Appeasement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2, 250-270.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2.3.250
[18] Leary, M. R., & Kowalski, M. R. (1995). Emotions and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 MacDonald, L. M., & Davies, M. F. (1983). Effects of Being Observed by a Friend or Stranger on Felt Embarrassment and Attributions of Embarrassment. The Journey of Psychology, 113, 171-174.
https://doi.org/10.1080/00223980.1983.9923571
[20] Miller, R. S. (2001). On the Primacy of Embarrassment in Social Life. Psychological Inquiry, 12, 30-33.
[21] Nussinson, R., Michael, H., Seibt, B., Strack, F., & Trope, Y. (2012). Approach/Avoidance Orientations Affect Self-Construal and Identification Within-Group. Self & Identity, 11, 255-272.
https://doi.org/10.1080/15298868.2011.559044
[22] Shiota, M. N., & Kalat, J. W. (2006). Emotion. Belmont.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23] Tangney, J. P., Miller, R. S., Flicker, L., & Barlow, D. H. (1996). Are Shame, Guilt, and Embarrassment Distinct Emo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1256-1269.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0.6.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