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理念下翻译硕士生培养现状分析及探究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MTI under the Theory of CDIO
DOI: 10.12677/CES.2021.93123, PDF, HTML, XML, 下载: 366  浏览: 1,3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阳明凤, 李延林*: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MTI课程设置专业实习论文写作CDIO理念MTI Curriculum Design Internship Thesis Writing Idea of CDIO
摘要: 高等院校是培养翻译人才、提高我国翻译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阵地。培养高水平、专业化和应用型翻译人才是践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资源保障。本文对我国第一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试点院校公布的最新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了MTI培养过程在基本学制、课程设置、专业实习和论文写作四大方面的培养现状,并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理论框架,提出了MTI培养单位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上需要关注的“教”与“为”两大问题和相关建议。研究表明,高等院校应当立足教学发展特色,改革课程设置,优化专业实习进程,规范论文写作评估,切实提高MTI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ranslators and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ranslation marke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professional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lators guarantees human resources for China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atest training programs announced by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universities of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 conducts a survey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TI training process in four aspects: length of schooling, curriculum arrangements, internship and thesis writing. Under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CDIO, the paper further proposes that MTI training units should concentrate on both the issu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mselv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teaching development, reform the inappropriate curriculum,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internship and standardize the evaluation of thesis writ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MTI personnel training.
文章引用:阳明凤, 李延林. CDIO理念下翻译硕士生培养现状分析及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3): 747-75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3123

1. 引言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化促使我国研究生的就业面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从教研主向转为专职导向。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优化培养模式,使其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已经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与理论倾斜型的学术学位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职业化、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在我国专业学位发展中起步较晚,但发展极快。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260所MTI研究生招生院校获准试办。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翻译硕士学位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它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作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型人才和市场发展导向的职业型人才,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反映了其培养模式的开放性,不但与高校教育联系紧密,同时也与高校外部发展密切相关,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各高校在办学理念、资源、制度上的显著差异,既有培养模式必然会面临种种挑战,量变引起质变,催发翻译硕士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新。

2. 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现状分析

MTI在短短13年内发展成为仅次于MBA的第二大专业学位,MTI试点院校也呈倍数增长,由最初的15所扩展到260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推广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为翻译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调整外语类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因此,这些高校是如何培养翻译硕士,其培养过程是由哪几部分构成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包括入学形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五个层面 [3]。

通过调研如表1所示的我国第一批翻译硕士15所试点单位对翻译硕士的最新培养方案,从本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专业实习和学位论文五大方面对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第三条指出:实行弹性学制 [4]。(根据基本学习年限统计饼状图分析显示(见图1),所有调研培养方案明确了翻译硕士的基本学习年限,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南大学等6所高校设置了弹性学制(占42.9%)。从调查结果来看,翻译硕士的学习年限以《方案》要求的2年为主,部分高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调整为2.5~3年,并设置弹性学制。调研高校的学习年限规制与《方案》总体要求一致。

Table 1. A list of MTI training universities

表1. 所收集到的翻译硕士培养高校名单

Figure 1. A chart of MTI’s length of schooling in the first batch of MTI pilot institutions

图1. 第一批MTI试点院校翻译硕士基本学习年限统计图

从整个培养方案设置的项目看,各学校灵活性最大、工作量也最大的则是课程设置 [5]。据统计,14所试点院校MTI课程学分、公共必修课的设置严格遵循《培养》标准,但在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进行了调整,如南开大学等4所高等院校考虑到翻译市场对多语种能力的需求,将“第二外国语”设为必修课;北京外国语大学等7所院校开设“翻译项目管理”,为培养职业型翻译人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等。

Table 2. The basic curriculum and its categorization of MTI

表2. 翻译硕士基本课程设置及其分类

根据课程分类标准(参见表2选修课部分),笔者将必修课的课程分为传统型课程和创新型课程两大类。其中传统型课程是指纯翻译理论或半翻译理论型课程,如翻译概论、近代翻译史等;创新型课程是指如翻译工作坊、翻译项目管理与实践等具有实操性和职业化特点的课程。

笔者将第一批试点高校按照学校发展类型分为三大类:文理类(6所)、理工类(3所)和语言师范类(5所),并对其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比例以及创新型课程在必修课中的所占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必修课比重均高于选修课,这表明翻译硕士的培养现状仍是以扎实理论基础为主;创新型所占必修课比重总体较低,在语言师范类院校低达6.7%,由此可见,调研中的语言师范类院校仍侧重采取传统培养模式,关注翻译硕士的语言能力,对翻译实践的领域化、专业化关注度不高。

Table 3. The proportion distribution of MTI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表3. 各类型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比例分布

据调研结果,各高校对翻译硕士培养方式的具体实施还不够明确。高校大部分MTI指导教师为非翻译方向毕业生,因此授课方式大多是沿袭传统的研讨式教学法,学生难以运用实践平台锻炼自身翻译能力,或翻译素材仅限于文学范畴。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主阵地,倘若不在基本培养方式上把好关,就不能够满足翻译市场对专业化、职业化、多领域的翻译人才的需求。

调研结果表明,28.6%高校未在培养方案中涉及专业实习的相关要求,7.1%未规划学位论文要求。其中,高达57.1%培养单位未明确实习时间,导致部分高校实习时间短达2~3月,长达一个学期。此外,多数高校忽视了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翻译量与实际翻译工作的评估,仅以一纸证明作为获取实习学分的依据,弊端显著;但也有高校指明学生的实习翻译量(如不少于10万汉字或外文单词的笔译实习)和实习考量标准(如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负责人综合评定)。

学位论文多种形式的选择在给学生提供论文灵活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论文形式趋同化的现象。受传统翻译教学法的影响,多数MTI学位论文采用“翻译理论 + 文本分析”的形式,其中翻译理论大多局限于顺应论、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翻译转换理论等传统理论,极少数采用翻译实验报告形式,究其原因,翻译实验报告包含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总结四大部分,其开展难度较大且耗时耗力,对学生的翻译理论扎实度和实际翻译能力要求较高,鲜有学生敢于挑战这一形式的论文。

3. CDIO理念的两大模式

CDIO理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KTH)、林雪平大学(LiU)四所高校,历经四年探索所创立的一种国际化工程教育模式,我国共有105所高等院校加入“CDIO工程教育联盟”。该理念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1. “双重影响式”学习法

“双重影响式”(dual-impact)学习法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通过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塑造“能力(Competence)”与“表现(Performance)”的双重影响式认知框架,使学生可根据具体的学习体验深化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笔者依据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将工程能力和工程表现进行分类(见图2),可见其双重影响式学习法凸显能力本位模式,它不仅强调培养对象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社会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Figure 2. A dual-influence cognitive framework of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图2. CDIO工程教育双重影响式认知框架

3.2. “C-D-I-O”模式

“C-D-I-O”模式(见表4)以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包括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阶段。

Table 4. Enlightenment on MTI education reform under “C-D-I-O” model

表4. “C-D-I-O”模式对MTI教育改革的启示

CDIO工程理念主要目标是探讨“工程师的培养问题”,强调每一个毕业的 工程师能够秉承团队协作思维,运用“C-D-I-O”模式对复杂且具有高附加值的工程产品、操作过程和工程系统进行加工处理 [6]。

当前我国MTI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翻译硕士学位教育面临着与工程教育同样的“培养问题”,即如何培养MTI学生根据翻译能力,辅之以现代化翻译工具,对专业化、多领域、高融合的译本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满足市场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要。CDIO理念在教育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和广泛推广对我国MTI硕士培养模式的革新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 CDIO理念下翻译硕士培养中“教与为”的研究

本文基于CDIO理念,通过对国内翻译硕士培养过程的现状分析,并结合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方向的实际培养情况,将翻译硕士培养过程分为“教”与“为”两大部分,其中“教”主要是指课程设置的开展及其培养方式的设定,“为”包含专业实习和论文写作。

4.1. CDIO理念对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教”的启示

由于各高校对MTI学生的培养并没有十分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借鉴,培养方式不明确、双导师制效果不显著、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培养现状的出现是MTI教育发展中量变积累的必然结果,如何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教学方面下手。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课程试点,近年来我国MTI在课程设计、课程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选修课中职业化、创新化课程比例显著提高。但必修课中传统型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和针对性不够显著,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依然严重。

培养院校应综合本校学科发展情况和当地社会市场需求,以翻译硕士专业的基本培养方式为支点,以院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分配为重点,以翻译市场的需求为落脚点,根据历年就业情况做出数据分析,形成以翻译理论知识、翻译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市场需求为主要模块的培养方式体系(见表5)。

Table 5. Suggestions for MTI cultivation and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CDIO

表5. 基于CDIO理念的翻译硕士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体系规划

4.2. CDIO理念对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中“为”的启示

CDIO理念中所倡导的“双重影响式”(dual-impact)学习法通过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即实习基地,巩固学生的在校积累,引导学生积极表现所学,从而深化能力本位与能力表现的结合。

传统型MTI培养重点在于翻译方法和理论,而培养新型MTI硕士研究生应着眼于翻译实操能力,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标 [7]。MTI教育应紧密联系翻译产业,突出培养职业能力 [8]。翻译公司是翻译人才的主要就职单位,也是MTI学生专业实习的最佳场所和职业化桥梁。根据CDIO理念下的“双重影响式”学习法,翻译硕士专业实习的开展应建立在“教”的实际成果之上,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实现翻译知识结构和翻译能力一体化。

具体可从细化翻译实习领域和强化实习监督体制两部分开展。首先,细化翻译实习领域要求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职位、多领域的专业化翻译平台,如实习职位多样化(公司议员、翻译编辑、翻译校对、翻译项目经理等),即校企合作模式仍当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提供全面、丰富的实习资源。其次,建立健全翻译实习的监督机制,各高校可采取初期审查、中期考核和末期总结的三项流程,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领导共同协议制定相关评定标准,严格管控翻译实习的质量。初期审查主要是指根据“双重影响式”学习法,高校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校修读课程以及企业职位缺口,共同制定各实习职位的准入标准,通过相应考核开始实习;中期考核由高校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和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表现、实习质量及其成果进行统计打分;末期总结主要由学生以答辩形式展开,汇报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进度及其成果。实习总分应综合初、中、末三阶段考察,合理评估。

作为硕士生涯的最后环节,MTI毕业论文写作不容小觑。无论是论文形式的选择,还是论文选题、研究方法与步骤的确定等等,既需要MTI学生的关注,也需要学校和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鉴于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论文的撰写上,应以翻译实践类论文为主,如实习报告、实践报告、实验报告等。提倡学生根据自身实习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学生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突出其社会价值及其应用价值。同时,在论文写作这一方面,部分MTI培养高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特色,制定了较为详尽的MTI学位论文指导方案,因此,加强MTI培养单位的同行交流也是改革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一大突破点。

5. 结语

第一批翻译硕士试点单位是后续试办单位培养模式的借鉴来源,但研究发现多数MTI培养单位依然遵循传统语言类人才模式,未能厘清MTI的培养理念和市场期待,因而很难向市场输送专业化、高水平的职业翻译人才。如何最大程度化地使国内MTI培养人才贴近翻译市场和社会需求,以期培养专业化、应用型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是MTI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在CDIO理念的引导下,MTI的培养模式应以翻译硕士专业基本培养方式为支点,以院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分配为重点,以翻译市场的需求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MTI培养模式的流程机制如课程设置、导师遴选、专业实习、论文写作等环节,转换传统观念,避免盲从,摸索真正适用各单位MTI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模式,为翻译市场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职业翻译人才,缩小翻译人才市场缺口。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思维和文化共通感与意象翻译研究”(15YBA401)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问题研究”(14BXW065)支持。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Padró, F.F., Erwee, R., Harmes, M.A., Harmes, M.K. and Danaher, P.A. (Eds.) (2018)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pringer, USA, Chapter 38-1, 1-14.
[2] 仲伟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 中国外语, 2007(4): 4-7+12.
[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Z], 2011.
[5] 文军,穆雷. 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 外语教学, 2009, 30(4): 92-95.
[6] Crawley, E.F., Malmqvist, J., Stlund, S., et al. (2007)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 Springer, USA.
[7] 穆雷. 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现状与问题——基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发展报告》的分析研究[J]. 中国翻译, 2020, 41(1): 87-96.
[8] 杨朝军. 产业化视域下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J]. 中国翻译, 2012, 33(1):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