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者信息调查
Investigation on Authors of Taijiquan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DOI: 10.12677/APS.2021.92049, PDF, HTML, XML, 下载: 335  浏览: 49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天阳*: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孙 健#: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健康促进信息调查研究者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aijiquan Health Promotion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Authors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并通过Web of Science的分析功能和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研究了太极拳健康促进英文期刊文献作者的研究背景信息,从发文量、作者合作网络、作者所在地区、所属机构、研究方向、资助机构、文献出版物的角度分析,发现目前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中,以中国和美国为主体,最有影响力里的学者有Peter Michael Wayne、Fuzhong Li、Steven L. Wolf等人,最为主要的研究机构有哈佛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运动科学、老年病学、综合补充医学、康复治疗学等方向,资助机构主要为中美的官方部门和基金,主要的文献出版期刊为《物理治疗学与康复档案》、《基于证据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美国中医杂志》、《美国老年病学杂志》等,太极拳虽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中国大陆地区的学者在国际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有待增强。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using the analysis function of Web of Science and the knowledge map software CiteSpac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health promotion English of Taijiquan Researc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author of the journal. A result is found that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the biggest two countries supporting the research.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s are Peter Michael Wayne, Fuzhong Li, Steven L. Wolf, etc.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Harvard University,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etc.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sports science, gerontology,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ary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ther directions. Funding supports are mainly from the official departments or Fund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Main publishing journals ar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the author’s cooperation network, the author’s region, the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fund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it is found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the main body of Taijiquan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Chinese researchers especially in the mainland had already participate in the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peer, but their influence has yet to be raised.
文章引用:刘天阳, 孙健. 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者信息调查[J]. 体育科学进展, 2021, 9(2): 334-345.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1.92049

1. 前言

1.1. 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的范畴

早在1920年,温斯洛(Winslow)便首次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将健康促进理解为开展健康教育和制定健康政策,主张通过开展个人卫生教育和健全社会机构职责,应对各种危险因素,以维持和增进健康的生活水准 [1]。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申明: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该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当今健康与养生的热潮中,太极拳是目前发展最好的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其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精髓,又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需要,故能远传四方,习练者不计其数。

对于太极拳促进健康效果的研究,是近年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大热门,其研究涉及现代医学的诸多领域,涵盖了以运动医学为基础的多方面研究,如体力活动、运动干预、健康促进、运动控制及运动康复等。本研究所关注的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是指以太极拳为健康促进(或干预)手段,针对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对人群进行的实验研究。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集,可发现相关文献从9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这二十多年间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文献作者的背景情况,是本研究所讨论的主要问题。

1.2. 文献获取路径与范围

美国科学情报所(ISI)开发的Web of Science是世界权威的引文索引类数据库,包括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和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简称A & HCI)三个子库,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诸多领域。通过Web of Science,用户可以从全球享有盛名的9,000多种核心学术期刊中检索到各个学科当前及过去的信息。

研究将通过WOS对上述三个子库进行检索,得到相关的英文文献,其中SCIE是指SCI的扩展版(SCI Expanded),检索策略如下:

检索时间:2017.10.20

检索途径:Web of Science

数据来源:SCIE、SSCI和A & HCI

检索式:题名 = (“tai chi” OR “tai chi quan” OR “tai ji” OR “tai ji quan”)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语种:英语

文献类型:Article

找到的结果数:553

被引频次总计:12824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23.19

h-index:57

经过删选后排除与太极拳健康促进无关的研究,得到540篇文献,将这些文献的提名、作者、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信息导出保存。

1.3. 研究方法

1) 以WOS的分析功能来考察研究者的背景情况,包括发文数量、研究机构、资助机构、出版机构、研究方向等,并做分析。

2) 以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来分析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文献作者的信息。

知识图谱,也称为科学知识图谱,它通过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并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达到多学科融合目的的现代理论。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

CiteSpace是国际著名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博士的代表作,属于多元、分时、动态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其独到的创新之处,在于用CiteSpace绘制的一幅科学知识图谱上,能够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 [2]。如今,知识图谱和信息可视化在各国蓬勃兴起,但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历时性动态可视化技术迄今尚十分鲜见,被公认于居国际领先水平。本研究中将采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研究对象中的外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2. 太极拳健康促进期刊文献作者背景

2.1. 发文量较高的作者信息

发表文献的数量可以反映出作者在这个领域的活跃程度,发表文献越多,可以认为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相对影响力越大,导出WOS中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10位作者信息,如下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authors

表1. 英文文献作者分布

Peter Michael Wayne (WAYNE PM)是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的项目有:太极拳对患有骨质减少症妇女的干预研究;太极拳、生理的复杂性和老年人健康;模型综合护理诊所在学术型医院的应用;心灵整合疗法的研究和整合 [3]。

Fuzhong Li (LI FZ)是俄勒冈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重点研究的是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使用基于行为的运动干预或流行病学分析来解决问题。主要研究的项目有:开发一个有效且成本可靠的跌倒预防计划;太极拳与力量训练在癌症后的跌倒预防对比;将一个有效预防跌倒的项目转化为社区锻炼活动;通过临床实践转化和实施跌倒预防项目;太极拳和帕金森疾病 [4]。

Steven L. Wolf博士,现任美国艾默里大学康复医学系教授,细胞生物学系副教授,也是约束诱导治疗和混合现实实验室(Constraint Induced Therapy and Mixed Reality Laboratory)的主要研究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控制、老年病理学、中风生物反馈等 [5]。

William W. N. Tsang是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的副教授,其人在各种理疗服务领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功能解剖学课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有:肌肉力量测量、严重损伤与康复、太极拳/气功/高尔夫的运动科学、太极拳与平衡控制、手眼协调等 [6]。他做了很多横断面研究,以比较长期习练太极拳的老年人与其他人群在平衡功能等方面的异同。

Peter A. Harmer是美国威拉米特大学运动科学系教授,专业领域是运动医学和流行病学。Peter A. Harmer是Fuzhong Li在这个领域的主要合作者,两人合作了一系列(8个)关于太极拳运动干预与老年人跌倒预防的研究项目,项目平均经费193万美元 [7]。

Ching Lan是台北大学医学院物理医学与康复系助理教授,台湾卫生署卫生促进局的顾问,研究方向包括太极拳,健康促进,心脏康复,老年病学,运动生理学,他是2008年1月由Karger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和“Intec出版社”出版的“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合著者 [8]。

HUI-CHAN CWY是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物理治疗系的教授,曾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与职业治疗学院院长,后被聘为香港理工大学康复科学系主任及首席教授,根据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官方介绍,她是神经康复领域的先驱,在加拿大和中国的康复科学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9]。

Gloria Y. Yeh是哈佛医学院的副教授,她的研究计划设在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一般医学和初级保健科,任身心研究司司长,以及综合医学研究基金会主任。她的主要研究重点是身心运动在复杂慢性疾病中的功效和机制。她是身心研究领域国际公认的领袖之一,研究包括太极拳、瑜伽和冥想。其调查研究还涉及运动能力、心肺功能、身体活动、生活质量、情绪和自我效能等生理、社会心理和行为学的结果 [10]。

Jing Xian Li是渥太华大学卫生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她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通过太极运动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了解太极对姿态稳定性和移动性的机制。她还参与了跑步和鞋类生物力学研究,跑步相关损伤机制和装载载体的生物力学。主要研究领域:太极生物力学与动态姿态稳定、跑步和鞋类生物力学、负载的生物力学 [11]。

Michael R. Irwin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与生物行为科学教授,是基于精神神经免疫途径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因素影响健康和疾病领域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专家之一,他正在进行的工作集中在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睡眠障碍对影响抑郁症和身体健康风险的分子和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重点是癌症幸存者和老年人 [12]。

2.2. 文献作者的合作网络

CiteSpace的作者合作网络功能,可以根据导入文献的信息,分析、生成一个作者的合作网络,通过合作网络可以直观考察研究领域中哪些作者合作发表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学术合作情况的方法。运行CiteSpace的作者共现网络(选择显示最大的5个网络),可以反映出研究者合作发表文献的情况,可以得出上述作者的合作网络,如下图1

Figure 1. Author’s cooperation network

图1. 作者合作网络

从上图的作者合作网络中可以看到,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领域中最大的三个作者合作群体分别是:以Wolf SL,Peter Michael Wayne,Gloria Y. Ye为首的研究群体,其工作单位主要位于美国东海岸;以Fuzhong Li与Peter A. Harmer为首的研究群体,其工作单位主要位于美国西海岸;以HUI-CHAN CWY与William W. N. Tsang为首的研究群体,其工作单位主要位于中国香港。另外,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的Tao J,Chen LD,Zheng GH等人在2015~2017年间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成为研究领域中的新兴力量。

2.3. 文献作者的地区分布

将WOS中的作者分布信息到处如下表2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by countries and regions

表2. 英文文献国家地区分布

从上表中可知,在SCI核心集文献中,美国的研究者参与最多,中国大陆其次,台湾地区第三,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英格兰以此列于四五六七位,但这个表仅仅反映研究者参与数量的多少,并不能见第一作者的实际分布。所以,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处理,生成kmz文件并导入Google Earth软件,生成下面几个区域的第一作者分布地图(图2),途中的代表此地区的第一作者,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太极拳研究在北美的作者分布于美国的东西海岸和加拿大渥太华附近,最主要的城市是亚特兰大(Steven L. Wolf为主导研究者,艾默里大学),波士顿(Harvard medicine school为主要研究机构),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俄勒冈州(Fuzhong Li为主导研究者,俄勒冈研究所)。

东亚地区,显然中国大陆的太极拳研究者,较少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于SCI核心集期刊中,所以虽然在表2中参与研究者的数量表多,但在上图中分布很少,这是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掌握国际上的研究主导权。除中国大陆外,第一作者在亚洲的分布以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为最多(图3)。

以色列是唯一在中东地区拥有太极拳研究第一作者的国家。如图4,在欧洲,第一作者分布最多的是在英国,其次有西班牙、荷兰、德国、波兰、瑞典等国家,有趣的是,一向对中国传统武术十分感兴趣的法国,所显示拥有的第一作者很少。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first authors in North America

图2. 北美地区第一作者分布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first authors in Asia

图3. 亚洲地区第一作者分布

Figure 4. The distribution of first authors in Europe

图4. 欧洲地区第一作者分布

大洋洲的第一作者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悉尼,新西兰也有少数(图5)。

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first authors in Oceania

图5. 大洋洲地区第一作者分布

通过上面的图表可以发现,美国是中国以外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国家,说明太极拳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在美国比较受到重视。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其太极拳的普及程度与研究热度,未必如表中所记载的数量那样少,或囿于发表语言方面的限制,此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作者所属机构的分布与合作网络

导出WOS中发表文献最多的10个研究机构,如下表3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research institutions

表3. 英文文献研究机构分布

上表中所记载的10个研究机构中,美国的机构占6个,中国的机构占4个,这个比例与作者的单位分布类似。从研究者的履历来看,华人研究者居多,但其研究往往是在美国进行的,或者与美国同行合作的,说明在运动处方与健康干预研究方面,美国的研究资源较多,所以发表机构显示美国的机构居多。

运行CiteSpace机构共现网络分析功能,生成机构共现网络,可以直观地了解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如下图6

Figure 6.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图6. 机构合作网络

通过上图中的合作网络可以看出,机构的合作网络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哈佛大学为首,包括埃默里大学、悉尼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贝司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第二部分以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为首,合作单位有俄勒冈研究所、维拉米特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在两个机构合作网络中处于连接位置,说明上海体育学院在中外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合作中,起到显著桥梁作用。第三个部分是台湾长庚大学和台湾国立医院,从图中看与其他机构没有合作关系。

2.5. 文献作者的研究方向分布

导出WOS中主要的10个研究方向,如下表4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directions in English literature

表4. 英文文献研究方向分布

前十的研究方向分别是:运动科学、老年病学、综合补充医学、康复治疗学、普通内科医学、神经科学、护理学、实验医学、整形外科、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其中前四个研究方向占据了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文献的大多数份额,说明当前太极拳健康促进的研究重点就在运动科学、老年病学、综合补充医学、康复治疗学这四个方面。

2.6. 文献的资助机构分布

导出WOS中10个资助研究数量最多的机构,如下表5

Table 5. Distribu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funding institutions

表5. 英文文献资助机构分布

注:NIH,HHS均表示属于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从上表可以发现,太极拳健康促进方面主要的资助机构为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医学研究中心、大学和自然科学基金,从基金的角度也反映出了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主要在中国与美国比较受到重视的特点。

2.7. 文献的来源出版物分布

导出WOS中发表文献最多的10个期刊名称,如下表6

Table 6. Distribu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source publications

表6. 英文文献来源出版物分布

发表文献数量前十名的期刊分别是《物理治疗学与康复档案》、《基于证据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美国中医杂志》、《美国老年病学杂志》、《物理治疗科学杂志》、《老化与体力活动杂志》、《补充医学疗法》、《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试验》、《运动锻炼医学与科学》。从发表研究文献的机构来看,物理治疗、替代医学、老年病和科学锻炼是主要的研究侧重领域,相关期刊更容易收录太极拳健康促进方面的文献。

3. 结论

通过对WOS核心集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国际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领域最为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和美国,在美国有Peter Michael Wayne、Fuzhong Li、Steven L. Wolf、William W.N. Tsang、Peter A. Harmer等人,这些影响力较高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亚特兰大的艾默里大学、波士顿地区的哈佛医学院、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俄勒冈研究所、其中不乏华人学者。

中国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如Ching Lan、HUI-CHAN CWY与William W. N. Tsang,其他地区(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作者很少,这与太极拳在整个中国广泛流行的现状大相径庭。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载体之一,理应由中国人做出更多研究贡献,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亟需更多领军人物的出现。上海体育学院是国内研究机构中影响力较高的院校,从机构合作网络来看,上海体育学院起到了中西学者合作桥梁的作用。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科学、老年病学、综合补充医学、康复治疗学等方向。发表文献较多的期刊有《物理治疗学与康复档案》、《基于证据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美国中医杂志》、《美国老年病学杂志》等,与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相匹配。

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有美国国家老人学研究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美国国家补充和综合医疗中心、台湾国家科学理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中美官方机构和基金。

综上所述,通过对太极拳健康促进英文期刊文献作者的背景资料分析,可以对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太极拳虽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中国大陆地区在国际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有待增强。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太极拳健康工程研究的历史进展与未来构建(B2017228)。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汪晓赞, 郭强, 金燕, 李有强, 吴红权, 季浏. 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 体育科学, 2014(3): 3-14.
[2] Chen, C. (2006)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7, 359-377.
https://doi.org/10.1002/asi.20317
[3] Wayne, P.M. (2017) Bernard Oshe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in the Field of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Medical Therapies. Harvard Catalyst Profiles.
https://connects.catalyst.harvard.edu/profiles/display/person/32313
[4] Li, F.Z. (2017) Oregon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ori.org/scientists/fuzhong_li
[5] Wolf, S.L. (2017)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ttp://www.rehabmed.emory.edu/faculty.bios/wolf-steven.html
[6] Tsang, W. (2017)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
http://www8.rs.polyu.edu.hk/rsmain/en/about_us/staff/index_id_201.html
[7] Harmer, P.A. (2017) Willamet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Exercise Science. Faculty & Staff.
http://www.willamette.edu/cla/exsci/faculty/harmer/index.html
[8] Lan, C. (2017)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http://ah.ntu.edu.tw/web/Teacher!one.action?tid=277#researcher-tab-2
[9] Cwy, H.-C. (2017)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College of Applied Health Sciences. 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https://www.oce.uic.edu/ocepublic/courses/viewResume.asp?CIID=2274
[10] Yeh, G.Y. (2017)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Teaching Hospital.
http://www.bidmc.org/Research/Departments/Medicine/Divisions/General-Medicine-and-Primary-Care/Research-Faculty/Yeh.aspx
[11] Li, J.X. (2017) University of Ottawa. 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https://health.uottawa.ca/people/li-ji-ng-xian
[12] Irwin, M.R. (201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Psychology Department.
https://www.psych.ucla.edu/faculty/page/mirw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