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再反思:东方“美德导向”学习观的利与弊
Rethinking the “Paradox of Chinese Learn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astern “Virtue-Oriented” Learning Belief
DOI: 10.12677/ASS.2021.108312, PDF, HTML, XML, 下载: 407  浏览: 4,378 
作者: 兰希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章佳茵: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高瑞翔*: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美德导向学习观儒家文化中国学习者悖论Virtue Orientation Learning Belief Confucian Culture Paradox of Chinese Learner
摘要: 著名学者李瑾通过对“中国学习者悖论”问题进行系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西方人的学习观为“心智导向”,而东亚人的学习观为“美德导向”的分野论断。文章首先肯定了东方“美德导向”学习观的优势在于对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与调动上,接着指出它可能存在的三项弊端: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片面化和绝对化思维、造成心智品质的培养缺位,最后提出重视学习的方法、策略也许是兼具“美德”与“心智”的折中之道。
Abstract: Through a systematic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aradox of Chinese learner, Li Jing proposes that the Western view of learning is “mind-oriented” while the East Asian view of learning is “virtue-oriented”. This paper first affirms the positive side of “virtue-oriented” learning in stimulating and mobilizing learn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then points out its three potential drawbacks—resulting i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ne-sided and absolute thinking, and the absence of mental qualities. Finally, a way of learning that emphasizes method and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to be considered as a balance between both “virtue” and “mind”.
文章引用:兰希馨, 章佳茵, 高瑞翔. “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再反思:东方“美德导向”学习观的利与弊[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8): 2246-224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8312

1. 引言

中美教育究竟孰优孰劣,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沃特金斯和比格斯于1996年在其主编的《中国学习者:文化、心理和情景的影响》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学习者悖论”,其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体系与所谓好的教育制度所具备的一切已知优点都互相抵触,例如教师权威式管教,学生温驯服从、死记硬背等,但是中国的教育却产生了大量优异的、甚至遥遥领先于西方国家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PISA等国际测验中首屈一指 [1] ?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就成为国内外学术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美籍华裔顶尖学者、布朗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李瑾对“中国学习者悖论”问题开展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跨文化比较实证研究,从文化溯源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分野,即西方的学习观念源自古希腊的认识论传统,偏重“心智导向”;而东方的学习观念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偏重“美德导向”。前者更加强调学习的知识所得,视学习主要为心智的发展,目的在于探索和理解外在世界;而后者更加强调学习的道德向度,视学习为自我道德与社会和谐的日臻完善,其目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2]。在李瑾看来,东方与西方的学习观念和教育模式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平行道”:知识与道德在华人文化里是融合在一起的,而西方却是两种截然分离的驱策力。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经验与思考,浅要分析我们东方文化下“美德导向”的学习观所可能存在的优势与弊端。

2. “美德导向”学习观的优势

“美德导向”学习观最显著的优势也许就在于它对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与调动上,进而能让学习者在高难度的标准化测验中拔得头筹。李瑾认为,中国学习者恶质的学习方式与优秀的学习成绩之间鲜明反差的悖论现象,其实与儒家文化将立志勤奋学习来追求自我完善作为生命最崇高的目的息息相关。在东方“美德导向”的学习观念里,学习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终身的事业,它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并贡献一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决心、毅力、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以及谦虚好学;华人对学习抱有长期投入的心理准备,坚信勤奋地练习以“熟能生巧”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绝无其它捷径;同时,中国学习者并不太多在意个体之间天赋智力的差异,而是认为“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一个人所取得学习成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对学习美德的实践程度。

因此,在这一观念下,中国及东亚地区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的学习者普遍拥有更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因而在面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更具强大的心理韧性,更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一点其实可以被许多其它研究相佐证,例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就指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比起“固定型思维”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以后就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改善,因此他们会选择不断进取,即便当前表现不佳也不妨碍他们继续努力 [3];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关于“毅力”的研究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对长期目标的持续热情以及不忘初衷的执著不怠,被认为是预测成功的最可靠指标 [4];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关于“刻意练习”的理论也异曲同工,走出舒适圈,在有效反馈条件下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重复训练以创建有效、稳定的心理表征,是成为“专家”的最主要途径 [5]。

3. “美德导向”学习观的弊端

诚然,“美德导向”学习观在带来高学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值得我们警惕。

首先,是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孩子价值观的扭曲,实质并不利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因为在东方“美德导向”的学习观文化里,学习与道德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品德不好的“坏孩子”,孩子学业上的失败被等同作人生的失败,“学习不好就会没人爱”,这无疑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李瑾于2004年做了一项关于学龄前儿童学习观的研究:通过给中国和美国的4~6岁儿童讲述关于小鸟在学习飞翔时遇到困难后选择坚持而小熊在学习抓鱼时遇到困难后选择放弃的故事,让孩子们续说故事,并对小鸟和小熊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都表示出对小鸟的喜爱,但美国只有极少数小朋友不喜欢小熊,而中国则有超过一半的儿童讨厌小熊,其原因是小熊的学习态度不对;这说明年仅4岁的中国儿童就已发展出“社会导向型动机”的学习观念,学会用学习的好坏来评价人的好坏,将学习成绩上升成为一种“道德绑架”。这种“学习不好就是失败”的功利价值观显然来源于父母的教导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的思想灌输,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害 [6]。

其次,过分强调勤奋努力等学习态度品质,有可能导致“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直线思维”,只会通过“死磕”、“用蛮力”去解决问题,一旦努力没有得到预期中的直观回报,就会诞生诸如“读书无用论”之类的偏激观点。反观当下,“美德导向”学习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简单粗暴”地归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够勤奋努力,因而所能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让孩子加倍地付出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而不懂得从学习方法和策略、个体能力发展差异等多方面去查找原因,找到科学的提升途径。同时,与上述功利价值观有关,一旦在人们的观念里学业成功与人生成功被划上了等号,人们就很容易陷入单向、局限、狭隘的“绝对化思维”的误区之中,不能正确认识教育对人的作用以及导致成功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滋生出许多片面、错误的观点。

最后,就是缺少对“心智品质”培养的关注。如李瑾所述,西方“心智导向”的学习观念以探索世界、掌握真理为根本目的,注重发展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自我表达能力等心智品质。这些心智品质已然成为21世纪所不可或缺的学习力,必须享有和美德品质同等地位的重视,不可偏废。长期以来,受“美德导向”学习观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未能在心智品质的培养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探索出有效的途径,这就导致了中国学生在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表现不佳;所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一定程度上也源自于此,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回到我们学习与教育的文化本源中查找答案 [7]。

4. 总结与展望

“美德导向”的学习传统已深深地根植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当中,随处可见华人学习者对美德品质的崇尚和追求,例如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便能可见一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但是,东方儒家传统下对美德品质单一关注的学习文化显然已不再能适应当今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未来,“德智平衡并重”的教育模式应当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彼此互鉴的育人理想 [8]。其中笔者认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注重是兼具“美德导向”与“心智导向”优势的折中之道,因为强调方法和策略的使用一方面仍然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将动手实验探究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合作与表达的能力等心智品质以学习策略和技能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美德品质的支持下予以践行,这样就得以实现美德与心智的融合发展。所以,以后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别忘了除夸奖孩子“聪明”或“努力”以外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夸奖孩子:“你一定是运用了很棒的方法,所以表现得那么出色!”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Watkins, D.A. and Biggs, J.B. (Eds). (1996) The Chinese Learner: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Hong Kong.
[2] [美]李瑾. 文化溯源: 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 张孝耘,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3] [美]卡罗尔•德韦克. 终身成长[M]. 楚祎楠, 译.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4] [美]安杰拉•达克沃思. 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M]. 安妮,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5] [美]安德斯•艾利克森, 罗伯特•普尔. 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M]. 王正林,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6] 老世静. 中国人都是“狼爸”? [EB/OL]. 果壳网(2011-11-21). https://www.guokr.com/article/74237/, 2021-07-01.
[7] 曾洁霖, 刘意娆, 黄潇潇, 高瑞翔. [学理书简]创新与局限: 李瑾“美德-心智”学习观视角下东西教育比较研究[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08-28). http://ex.cssn.cn/jyx/jyx_jydj/202008/t20200828_5175632.shtml, 2021-07-01.
[8] 高瑞翔, 曾麒源, 范志灵, 吴嘉政, 李依娜, 范尹晴, 莫雷. “美德-心智”视阈下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基于字词联想测验的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4): 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