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8年以来,军队响应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的号召,认真学习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进行教育教学创新 [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军队教学模式也向“信息化”和“模块化”方向转变,“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原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数字化学习与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能够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等元素的最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
电子对抗原理作为海军电子对抗军官的专业必修课,是衔接《通信原理》和《雷达原理》等基础理论课程与《电子对抗情报处理》等岗位任职实践课程的专业背景课,对学员任职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为了更好地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本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本文将探究和分析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子对抗原理教学的可行性与实践方法,以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2. 电子对抗原理课程的特点
电子对抗原理主要面向空中战勤类军校学员,其授课对象的学历从高中毕业到大学毕业,学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面向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有所调整。其次,该课程内容重点在于讲解电子侦察、电子进攻和电子防御等基本对抗原理,涉及雷达、通信、光电等多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知识点互相交叠又各有特点,使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需要精心编排。正是由于以下几点特殊性,给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带来极大挑战。
2.1. 军校学员课余时间少、思维固化严重
混合式教学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教学两部分,能够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视频的优势相结合,因此在地方院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地方院校相比,军校学员的军事训练任务重、自由活动时间少,对学员的精力、体能消耗大,极大缩短了学员的课余复习学习时间。而电子对抗原理的内容与前序课程的知识点联系较为密切,给学员掌握该课程的原理类知识点造成困难。近年来,军校采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与地方院校接轨,对学员的军事化管理逐渐向信息化靠拢,学员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接触线上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军校环境相对封闭以及各类软件大数据算法驯化的单一化趋向,使得学员接收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少,学员思维固化严重,难以形成发散思维。
2.2. 电子对抗原理课程原理性强
电子对抗原理具有概念性强、知识点杂的特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电子对抗概念的构建和具体对抗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习。对于电子对抗基本概念,需要学员在了解电子对抗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基本原理、军事装备,构建完整的电子对抗知识体系,需要学员把握课程的整体性。对于具体对抗措施的学习,则需要学员在了解雷达、通信等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每一种措施的对抗手段,对学员的雷达原理、通信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依赖程度大。传统课堂授课对单一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情况较好,对课程的完整性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则需要混合式教学的辅助。
2.3. 电子对抗原理课程与军事应用联系密切
电子对抗原理是一门“军味”很浓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学员在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接触到很多新型军用装备,而在授课过程中单纯的讲解原理性知识,会降低学员的积极性,难以提升学员的任职能力。因此,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多采用装备与原理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结合案例法、对比式教学方法,原理联系装备、理论联系实际。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使得该课程的很多涉密内容难以使用“雨课堂”等APP进行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这就给该课程的线上教学带来困难 [4]。
3. 电子对抗原理使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电子对抗原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在针对不同任职导向的学员授课时需要结合装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为采用案例法提升教学质量,但仍然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传授知识点。而电子对抗原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及时把握学员知识点掌握情况,因此我们正在探索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将传统的课堂授课与网络数字化教学相结合,既充分发挥教师监管教学、启发学员和实时调整教学计划的教学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讲解电子对抗原理,可以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改进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3.1. 学习时间弹性、形式灵活
1) 本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难以使学员形成完整的电子对抗体系。而混合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线下教学的方式将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模块化,学员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重复学习,可以提高学员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网上的军事信息,可培养学员的军事素养,有利于课程的思政建设。
2) 本课程原理复杂,需要调用许多前序基础课的知识点,但是线上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巧妙利用线上资源构建本课程的配套学习资料,可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相比于传统的占用课堂授课时间帮助学员复习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将授课的前序知识点通过布置课前任务方式碎片化输入学员的知识体系,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补充,将课堂教学时间的侧重点放在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剖析上,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2. 教学过程交互性强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教师获取学员反馈情况主要依靠学员精神状态和课堂测验等方式,前者较为主观、后者消耗时间。对于不涉密的基础原理,可采用“雨课堂”和“青鹿课堂”等线上教学工具进行课堂交互 [6],通过实时获取学员课堂测验结果,统计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既能提高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实时调整教学模式的效率,又能保持学员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7]。而对于涉密内容,将联系部队部分进行线上线下任务分割,将与学员任职岗位息息相关的军用装备、学员感兴趣的部队情况等作为课后任务,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丰富学员的知识储备;或构建独立网络,通过任务分发的方式,牵引学员完成内容学习。
4. 电子对抗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案例
课程实施阶段,将电子对抗原理的概述性内容(如电子对抗的基本内容等)与原理性内容(如干涉仪的原理等)进行拆分。概述性课程采用MindMaster等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穿插部分设备型号等军事内容的讲解,帮助学员构造电子对抗知识体系。原理性内容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具体的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则需要针对课程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军事装备的联系程度等进行调整。接下来以电子侦察较为典型的瞬时测频接收机(IFM)原理讲解为例讲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该课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可拓展至本课程的大部分测频、测向、定位、干扰等原理教学过程,其所采用的案例式教学、对比式教学等密切联系军事应用的教学方法也可广泛应用于该课程的其他课例。
4.1. 课前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构建课程配套资源和发布任务清单两个阶段,课程配套资源是对授课内容的补充,任务清单则是学员课前需要完成内容的总结。课前任务设置需简单易懂,难点内容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该阶段学员需完成复习本节课相关知识点和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这两个任务,而教师则需要制定课前学习内容、发布本节课程学习的任务清单。
1) 构建课程配套资源
此次授课内容的瞬时测频接收机重点为基本工作原理,难点为接收机性能分析,其所用到的前序知识包括鉴相器和量化等基本原理 [8]。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将前序知识的学习视频、参考资料等作为本次课例的配套教学资源,于课前布置给学员(表1)。

Table 1. IFM supporting learning resources
表1. IFM配套学习资源
2) 发布任务清单
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率,发布任务清单,使得学员有条理地完成课前准备。课前学习清单主要包括本课例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课前复习任务、课程配套资源、课堂任务列表、课堂活动预告等。瞬时测频接收机的学习任务清单如下(表2)。
4.2. 课程阶段
瞬时测频接收主要采取教师课堂PPT授课的方式,同时利用局域网和相关软件与学员进行交互式学习,增加学员的课堂注意力和课堂内容接受能力。课程实施阶段采用任务牵引方式,结合引导式、案例式、对比等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授课过程(表3)。

Table 3.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表3. 课堂阶段教学设计
4.3. 课后阶段
通过布置课后任务和作业的方式,帮助学员巩固知识点,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员总结反思的能力(表4)。

Table 4. Learning contents after class
表4. 课后学习内容
5. 结语
将数字化学习与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军队课程电子对抗原理,能够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等元素的最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加强学员课程思政和任职能力的培养。本文综合研究电子对抗原理课程的特点及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对两者之间的结合做出了尝试与实践,分别从原理类内容与概念类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探索结合案例式、对比式等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方法。从此次实践中,可以看出电子对抗原理课程拥有较多线上资源,但是由于学习该课程的学员任职指向性强,使得相同的线上资源对于不同的任职学员适用程度不同。后续研究将考虑构建完整有效的电子对抗原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别聚焦于对现有线上资源中讲解普遍性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对适用于具体任职学员的电子对抗原理学习资源进行补充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