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治疫处方中黄芩的本草考证
Textual Research on Radix scutellariae in Epidemic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of Past Dynasties
DOI: 10.12677/TCM.2021.105088, PDF, HTML, XML, 下载: 391  浏览: 88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文丽, 吴迎微, 赵汉青*: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保定
关键词: 黄芩疫病本草考证基源性味功效Baikal Skullcap Epidemic Disease Textual Research of Materia Medica Base Source Sexual Taste Effect
摘要: 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其有效率高达94%,“清肺排毒汤”配方中使用黄芩治疫的相关研究目前并不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历代记载过黄芩的本草专著,发现黄芩来源较为一致,古今差别不大。纵观历代黄芩治疫的记录,黄芩最早用于疫病的治疗可追溯至汉代,从晋代至清代的治疫文献中也均有记载,直到近现代仍被今人沿用。由此可见,黄芩在历代治疗疫病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历代黄芩如何治疫,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历代黄芩的性味,功效,含黄芩的治疫方剂加以整理,研究和归纳,使得黄芩治疫功效更加明确,更好地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
Abstract: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recommended the use of “Qingfei Paidu Decoction”, which has an effective rate of up to 94%. Scutellariae appeared in the formula of “Qingfei Paidu Decoction”.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is not perfect at present, so the research o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Browsing the herbal monographs of Scutellaria in the past dynas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ources of Scutellaria are more consistent, and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Looking at the record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for treating epidemics in the past dynasties, the earliest use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an Dynasty. Since then, there have been records in the epidemic control literature from the Ji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it is still used by modern people until modern times. It can be seen that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in the past dynasties.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how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has treated the epidemic in the past. This article sorts out, researches and summarizes the nature and flavor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its efficacy, and the anti-epidemic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It makes the efficacy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more clear and provides a better literature basi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文章引用:王文丽, 吴迎微, 赵汉青. 历代治疫处方中黄芩的本草考证[J]. 中医学, 2021, 10(5): 650-65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1.105088

1. 基原考证

1.1. 黄芩的名称

《本草经集注》中记录黄芩:“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 [1]。《本草便读》中记载“外虽黄而内带黑色。均为之枯芩片芩。惟条芩子芩。系新发之根。中实有心。而兼青色” [2]。《本草述钩元》中描述黄芩“圆者名子芩。新根内实。其直者条芩。破者名宿芩。乃旧根。中空外黄内黝。即今片芩” [3]。

从历代记载来看,黄芩古今用名统一。也有人根据黄芩的新旧将其分为枯芩和子芩。

1.2. 黄芩的产地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芩“生川谷” [4],《本草经集注》中记录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新修本草》认为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宛朐。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为胜” [5]。《本草乘雅半偈》中记载黄芩“出川蜀,及河东、陕西,近道亦有” [6]。《本草便读》中记载“黄芩处处山原皆有之。”《本草崇原》认为黄芩“出川蜀及陕西河东,近道皆有” [7]。《神农本草经赞》曰:黄芩“生川谷。修条尾似。黠鼠奔。黄深北塞。黔杂西原” [8]。

从历代本草记载来看,黄芩产于河北、陕西、山西、四川、湖北、甘肃等地。其中以山东和河北记载最多,其为黄芩的道地产区的可能性也最大。

1.3. 黄芩的品种

《吴普本草》中描述黄芩为“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华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9]。《本草图经》中记载:黄芩“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 [10]。《中华本草》中记载:“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滇黄芩、粘毛黄芩和丽江黄芩的根” [11]。

历代本草记载中,药用黄芩大多属于黄芩属。黄芩来源较为统一,并无争议。

1.4. 小结

黄芩的名称,产地,来源,从古至今变化不大,大致可认为,药用黄芩多来源于黄芩属,以河北,山东两地所产质量为佳。

2. 历代的黄芩性味及功效

2.1. 汉代的黄芩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芩“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治劳疟的“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具有“和解少阳,生津止渴”的功效,其中用“黄芩三两”来清泄邪热。《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另一方——治霍乱的“泻心汤方”具有“泻火燥湿”的功效,其中用“黄芩一两”,以黄芩苦寒泻心火,清邪热,除邪以安正。张仲景的另一书《伤寒论》中用于“伤寒时疫”的“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其中用黄芩三分来清泄邪热。

2.2. 晋代的黄芩

晋代的《吴普本草》中记载黄芩“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李氏:小温。”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葛根解肌汤”具有“解肌清热,发表散邪”的功效,方中用“黄芩一两”来清泻肺热。

2.3. 唐代的黄芩

唐代的《新修本草》中记载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用于治伤寒温病的“解肌汤”具有“发表,解肌,退热”的作用。

2.4. 宋代的黄芩

宋代的《证类本草》中记载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12]。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治风疫的“桂枝黄芩汤”具有“和解少阳,清热截疟”的功效,其中用“黄芩半两”来清泄邪热。

2.5. 金元时期的黄芩

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中记载黄芩“气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气浓,阳中阴也。阴中微阳,大寒。无毒” [13]。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用于湿热痢疾的“芍药汤”具有“和血调气,清热化湿”的功效,方中黄芩功擅清热燥湿解毒。元代李杲的《东垣试效方》中用于大头瘟的“普济消毒饮”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功效,其中酒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

2.6. 明代的黄芩

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中记载“味苦,气平、大寒。”“宿芩泻肺火,消痰利气,更除湿热,不留积于肌表间;子芩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内。赤痢频并可止,赤眼胀痛能消” [14]。吴又可的《温疫论》中用于治疗瘟疫或疟疾的“达原饮”具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的功效,其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中用于瘟疫的“柴葛煎”具有“散毒养阴,透疹解毒,清热生津”的功效。张鹤腾的《伤暑全书》卷下中用于治疗瘟疫的“救急解毒丸”,具有疏风散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其中酒芩清热解毒,透泄热毒。吴昂的《医方考》中用于大头瘟的“普济消毒饮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功效,其中黄芩清泄上焦热毒。陶华的《伤寒六书》卷三中用于天行大头病的“芩连消毒汤”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卷二中用于大头瘟的“牛蒡芩连汤”具有清热泻火,散风消肿的功效。万全的《片玉痘疹》中用于预防小儿痘疹,麻疹透发不畅,丹痧(猩红热)的“代天宣化丸”具有清瘟解毒,透疹退热的功效。

2.7. 清代

叶桂的《本草经解》中记载黄芩“气平。味苦。无毒。”“主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15]。王士雄(孟英)的《霍乱论》中用于霍乱的“蚕矢汤”具有清热利湿,升清降浊的功效,其中黄芩清热燥湿。熊立品的《治疫全书》中用于瘟疫的“浮萍黄芩汤”具有清热解肌的功效,其中黄芩清散经络之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卷二引梁玉瑜方中用于瘟疫的“十全苦寒救补汤”具有凉血解毒,清热定惊的功效,其中黄芩泻火解毒。杨璿的《伤寒瘟疫条辨》卷四中用于瘟疫的“大清凉散”具有清热利水,凉血解毒,通泻三焦之热的功效,其中黄芩清热解毒。余师愚的《疫疹一得》中用于瘟疫的“清瘟败毒饮”,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功效,其中黄芩可清泄气分上之火邪。叶桂述的《医效秘传》中用于湿温时疫的“甘露消毒丹”,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的功效,其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王士雄的《温热经纬》中有用于温热暑疫诸病的“神犀丹”,具有清热开窍,凉血解毒的功效。梅启照的《梅氏验方新编》中用于白喉的“神仙活命汤”,具有泻火解毒,清肺利咽的功效。吴谦的《医宗金鉴》中用于麻疹发疹期的“化毒清表汤”,具有解毒透疹的功效。祁坤的《外科大成》中用于大头风的“双解消毒散”,具有祛风清热,解毒泻火的功效。

2.8. 近代

《中华本草》中记载黄芩具有抗菌作用和抗病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菌痢和传染性肝炎。《中药大辞典》中记载黄芩具有抗微生物作用,可用于治疗急性菌痢,治疗传染性肝炎。赵锡武的《赵锡武医疗经验》中用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急性期的“加味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透表,芳香逐秽,调肝熄风,宣痹通络的功效。

2.9. 现代

大量现代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能杀死病毒或抑制病毒复制等发挥直接抗病毒作用,或双向调节人体免疫机能发挥抗间接病毒作用。黄芩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类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有大量研究表明,黄芩素和黄芩苷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的作用。

在抗菌方面,黄芩对常见致病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证明,黄芩煎剂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黄芩苷可能通过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抑制菌体的DNA、RNA或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 [16]。

在抗病毒方面,黄芩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煎剂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体内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可减轻小鼠肺部病变和延长存活时间。黄芩苷对乙型肝炎的三种抗原均有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登革热病毒具有直接杀灭作用。黄芩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可通过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调控宿主细胞功能蛋白表达、抗炎等作用机制来有效防治病毒 [17]。在抗炎方面,黄芩对急性、慢性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合靶点与通路分析,发现黄芩中可能通过以下3种方式发挥抗炎作用: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阻断促炎因子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抑制启动炎症反应的关键蛋白的表达 [18]。由于黄芩独特的药理作用,使得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治疗新冠肺炎效果极佳的清肺排毒汤、金花清感颗粒、痰热清注射液、安宫牛黄丸等方药中均含有黄芩。从达原饮、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甘露消毒丹等经典方剂到安宫牛黄丸、防风通圣丸等中成药,再到现代研发的中药制剂如蓝芩口服液、蒲地蓝消炎片、清开灵口服液(注射液)等,随处可见黄芩在治疗疫病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 总结

黄芩自汉代开始用于治疗疫病,主要是通过其清泻邪热的功效来发挥作用。黄芩用于治疫的记录在汉,晋,唐,宋,金元时期不太多,以明清为多,直到今日,诸多医家仍在使用黄芩来治疗疫病。经过整理和考证,可见黄芩在治疗疫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可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黄芩治疫提供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QN2020272),河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1262)立项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南朝•梁)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 尚志钧, 尚元胜, 辑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264.
[2] 戴新民. 本草便读[M]. 台北: 启业书局, 1981: 9.
[3] (清)杨时泰, 辑. 本草述钩元[M]. 上海: 科学卫生出版社, 1958: 125.
[4] (魏)吴普, 等, 述; (清)孙星衍, 孙冯翼, 撰. 神农本草经[M]. 戴铭, 黄梓健, 余知影, 曹云点, 校.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81.
[5] (唐)苏敬, 等, 撰. 唐•新修本草•辑复本[M]. 尚志钧, 辑校.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164.
[6] (明)卢之颐, 撰. 本草乘雅半偈[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215.
[7] (明)张志聪. 本草崇原[M]. 刘小平, 点校.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 79.
[8] (清)叶志诜, 撰. 神农本草经赞[M]. 王加峰, 展照双, 杨海燕, 等,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80.
[9] (魏)吴普. 吴普本草[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36.
[10] (宋)苏颂, 编撰. 本草图经[M]. 尚志钧, 辑校.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53.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精选本•上[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682.
[12] (宋)唐慎微, 撰. 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 尚志钧, 等, 校点.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3: 230.
[13] (元)王好古, 撰. 汤液本草[M]. 陆拯, 郭教礼, 薛今俊, 校点.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63.
[14] (明)陈嘉谟, 撰. 本草蒙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80.
[15] (清)叶天士, 撰. 本草经解[M]. 上海: 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 55.
[16] 刘昊, 赵自冰, 王新. 黄芩苷抗菌作用研究进展[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 38(7): 61-63.
[17] 刘玮炜, 蒋凯俊, 邵仲柏, 曹联攻, 刘书豪, 王有宪, 沈金阳. 黄芩苷抗病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5(4): 13-17.
[18] 雷奇林, 黄雅兰, 钟茜, 梁杰, 吴雨晴, 苏青.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J]. 中草药, 2018, 49(15): 3523-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