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经络诊察法观察五运六气对经络的影响
Observing the Influence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on Meridians by Meridian Diagnosis
DOI: 10.12677/TCM.2021.105090, PDF, HTML, XML, 下载: 341  浏览: 830 
作者: 周 炜: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关键词: 五运六气针灸经络诊察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Acupuncture Meridian Diagnosis
摘要: 从经络诊察的视角理解学习五运六气理论,从个案角度体察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得出五运六气影响人体的体质,影响人体的经络状态,很好地通过经络诊察可以理解五运六气理论并能提高临床疗效的结论。
Abstract: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ridian diagnosis and observation, and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as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can be understood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diagnosis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文章引用:周炜. 应用经络诊察法观察五运六气对经络的影响[J]. 中医学, 2021, 10(5): 661-664.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1.105090

1. 引言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组成“五运”;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组成“六气”。《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人居于天地之交,天地的运气变化时刻对人体产生作用,人体若能与天地之气相应,则身体健康,否则疾病丛生。临床应用五运六气理论结合经络辨证可以准确掌握病机,提高疗效。现总结如下。

2. 出生时五运六气特点与异常经络结合指导临床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天垂象,地成形”,“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人的生长壮老已无时不受天地运气的影响。有的学者根据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人的出生刹那,与自然外界的接触,受当下的五运六气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气立”与“神机”,随之的生命过程就会受到出生时相的影响 [1]。笔者通过临床也发现人出生时的五运六气特点与疾病的关系密切,同时发现通过观察异常经络可以探察证实这个影响。在临床上观察患者出生当下的五运六气状态推测患者的体质特点,结合患者当下的症状、舌脉、异常经络等准确辨证,找出患者发病的病机点,准确遣方用药。如金某,出生于1989年10月23日,于2014年8月28日初诊。主诉为面部痤疮反复发作3个月余,以双下颌部、额部为主,痤疮红肿,个别有脓头,无破溃,伴有烦躁易怒,口干渴,手足凉,纳好,大便偏干。三个月来间断用药未见好转。舌红苔黄厚腻、脉沉细。经络诊察发现患者的手足少阳经脉异常。患者出生于己巳年,中运为土少,厥阴木司天,少阳火在泉,主气为阳明金,客气为太阴土。患者形体偏瘦高,综合判断考虑为少阳气机不利,太阴湿土不运化。给予和解少阳清解太阴湿热之邪,太阴以手太阴为主。方子取四逆散和桑杏汤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赤芍10 g、桑叶30 g、杏仁10 g、川连6 g、黄芩10 g、甘草10 g,服用7付,日1付,早晚服用。药后再诊,痤疮未见新发,已有痤疮渐减,患者手足温,心情愉悦。继续依前法,继用四逆散加桑叶、栀子、淡豆豉;去杏仁、川连、黄芩。再服用7付。药后痤疮完全消失,又继续服用四逆散加桑叶14付调理。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复发,偶尔吃羊肉后少量复发1~2个。该患者从运气角度提示木火体质,如果单独观察舌脉与痤疮的形状很容易考虑为阳明病变,但是患者的手足凉,脉沉细,结合患者的运气与经络诊察可以判断患者的少阳气机不利为主,导致湿热郁结于太阴为表,只在初次用药选用连、芩,热像消除后立刻停用,如此才不伤正。

3. 发病时五运六气特点与异常经络结合指导临床

人体处于天地之交,我们在经络诊察 [2] 发现,人体经络与疾病状态相关,通过经络诊察可以准确找到患者的病变经络,指导临床针灸与用药。

通过经络诊察发现五运六气与患者的经络存在多层次的关系。人体出生时的五运六气会对经络产生影响,患者发病及临诊时五运六气对患者的经络也有影响。因此在分析患者的病机时,我们除了要了解患者出生时的五运六气还要了解患者发病时、诊病时的五运六气,结合观察异常经络以及症、舌脉等因素,才能准确掌握病机。如患者张某,女,出生于1972年6月12日,壬子年,中运为木旺,少阴火司天,阳明金在泉;主气为少阳火,客气为少阴火;初诊为2014年11月16日,甲午年,中运为土旺,少阴火司天,阳明金在泉;主气阳明金,客气为少阳火;主诉症状为耳鸣半年余,发病是在二之气少阴火,客气是厥阴木。患者体型偏瘦,耳鸣为蝉鸣样,口干喜热饮,眠差,性急,无口苦,无腹胀,纳好,二便正常,手足温,偶有心悸,舌红苔薄,脉沉滑数,双寸脉大,左关弱。用李以坚老师的八十穴经络能量测定仪 [3] 发现患者的井穴以少阳胆的阴阳俱不足(右−179,左−103)、肺、心包、心经的略热(右+25~36之间);原穴以肝、肾、胃经的阴阳俱不足(右左均为−93);脾经的阳热与阴不足(右+27,左−55);胆经的阴虚阳热(右51,左−93);肺、心经的阳热(+51,+28);心包经的阳气虚衰(右−93);三焦、大小肠、膀胱的瘀塞不通(右+43~71,左+30~83)。该患者的主诉为耳鸣通过经络诊察发现患者的井穴以胆木为重度异常,心包木、肺金、心火略异常,而在原穴基本是手足六经均表现异常,金系统的热像;土系统的脾胃阴不足与脾阳热胃阳虚;木系统肝胆阴虚,肝阳虚,胆阳热,心包阳气虚衰;水系统肾阴阳俱不足,膀胱郁而化热;火系统小肠、三焦均为郁而化热之象,心表现实热。

该患者的经脉测定可以看出在原穴表达的是手足十二经均有异常,而井穴仅以胆经异常为主。有关井穴与原穴的测定对身体的影响,按照李以坚老师的观点认为井穴是表达的当下运气对经络的影响,原穴是表达的脏腑的状态。这观点在《内经》等古医籍有理论根据,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在井穴明显的胆经的异常,按照李以坚老师的观点有两层含义一是少阳胆本身的代谢物质匮乏表现的阴精不足(左−103);二是少阳胆的代谢能力下降表现的阳气虚衰(右−179)。从李以坚老师井穴的测定结合医生手测到的经络状态诊断患者的耳鸣要责于少阳。这样的临床诊断结果再看患者的出生时的运气为木火旺,结合发病时的主气客气也是木火旺,是否可以理解患者的耳鸣的经脉病位是在少阳胆,而少阳胆的虚衰表现的是阴阳的俱不足,患者出生的木火旺导致患者本身的木火特质如形体偏瘦,性急,眠差,舌脉也符合木火旺的特点。人体五行之气在身体应该是平衡的,用黄元御的观点,人体是浑圆一气,五色不能独现,否则是身体病变的标志。黄元御 [4] 的《四圣心源》“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所以结合经络测定结果可以理解患者因为本身出生之时木火旺,身体的木火过度消耗,再次遇见木火旺的运气,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失衡则出现病变,通过经络测定可以认定病变部位在少阳胆。治疗需要结合运气特点及经络测定结果考虑如何补少阳胆的阴精与阳气。如果针灸或者用药单纯从患者的症状表现推断耳鸣属于阴虚阳亢,而阴虚会责之于肝肾,阳亢会从清泻少阳经脉入手针刺处方,如果沿着如此的诊疗过程治疗该患者,疗效当知。所以《灵枢·根结第五》“上工平气,中工乱经,下工绝气危生”。

4. 体会

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多年,随王居易老师学习经络医学理论并学会了用手诊察经络的方法,通过手诊察经络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对经络的认识。但是在从事王居易老师经络医学理论的课题研究中 [5] 始终被许多专家质疑手测经络的客观性,由此寻找到了李以坚老师的八十穴经络能量测定仪,通过临床应用该仪器用经络视角看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但是检测到患者的病位后如何遣方用药,如何应用针灸治疗同样遇到瓶颈。通过学习五运六气后发现了患者的疾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特别是针灸治疗的疾病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更为敏感,但是理解五运六气并很好应用于临床同样带来很多困惑。天地之气是相同的,患者的疾病表现是多样的,如何真正找到患者发病的病因病位同样是困扰,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如何理解“象”,笔者近些年采用了经络诊察的视角去解读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通过临床体验获得一定疗效,以此与同道分享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恒腾, 王晋平, 汪磊, 等. 李阳波五运六气思想理论体系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11): 5099-5102.
[2] 周炜, 王丽平, 王居易. 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体会[J]. 北京中医药, 2010, 29(1): 19-21.
[3] 周炜, 赵际平.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络分布特点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1): 22-25.
[4] 黄元御. 四圣心源[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18.
[5] 周炜, 李向东, 等. 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诊疗模式对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33(11): 103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