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过去十几年中,“语言景观”成为超越社会语言学、跨学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符号学 [1]、应用语言学 [2]、社会学 [3]、景观学 [4] 等学科也日益引起重视。语言景观研究集中在公共空间和场所中的语言使用相关问题,不仅探究现实场景中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探索语言选择和使用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空间匹配、政策取向、权势、身份等问题 [5]。我国的语言景观整体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语言景观研究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并开始由社会语言学视角转向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 [6],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但在该领域的研究上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国内外学者对国外相关成型理论关注度低,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也只是简单借用,导致理论创新不足,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7]。因此,本文以近十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CNKI)中主题或关键词含有“语言景观”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以解决文献数据库中内容繁多,不能全面系统科学进行文献分析的弊端,并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近十年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热点问题,研究前沿以及发展规律。本研究为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有利于直观的展示语言景观的发展现状,了解前沿问题,对促进我国语言景观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是中国收录文献数据最全面,覆盖范围最广,权威性最强的网站。本文以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CNKI的高级检索模式,对文献名称和关键词中含有“语言景观”的数据进行筛选。检索时间采用2011~2021年,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共收集的有效数据为488条。有效数据中包含作者,发表机构,发表年份,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等信息。
2.2.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近年来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等领城比较新兴的研究方法。在此理论基础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学者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成为绘制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的重要工具。该软件以图示语言的方式揭示相关领域知识的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 [8],较为系统、形象和科学地展示语言景观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演进发展趋势。本研究中涉及到软件设置与图谱解读方法如下:
软件设置方法:在CiteSpace软件中导入从CNKI下载的文献数据后,设定时间区间为2011~2021年;时间切片为一年,共分为11个时间分段;选择Keywords作为分析对象。
图谱解读方法:本研究中使用关键词和作者聚类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探测等工具。其中关键词聚类图谱是将关联紧密的关键词聚成一类,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文献中出现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一种文献计量方法 [9]。图谱中每个节点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的频率成正相关;节点不同的颜色代表其出现的时间;图块中节点连线的粗细疏密代表两节点关系的密切程度。时间线图谱主要侧重勾画聚类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更加关注聚类间的相关联系和影响,着重描绘各个研究领域随时间的演变趋势 [10]。同一聚类节点按时间顺序被安排在同一水平线上,每个聚类的文献就像串在一条时间线上,展示出该子领域的历史延展成果;还能够得到各个类中文献的时间跨度以及某一个特定聚类研究的兴起、繁荣以及衰落过程。本研究中将时间分段(Time Slicing)设置成2011~2021年,切片长度(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将筛选条件(Selection Criteria)中的域值设置为前10 (确定一个研究领域文献的时间跨度)。此外,还通过突发性探测和中介中心性指标来测度各个类别某个时间段中的重要文献。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文献数量变化分析
通过对CNKI文献的逐年筛选,可以得出“语言景观”相关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1),据此可直观的了解到近十年我国语言景观研究领域的总体发展状况。由图示内容可看出我国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大致分为初步探索,快速发展,稳步上升的趋势。
(1) 在2011~2014年,国内对语言景观研究的文献数量大致以学术期刊为主,且研究的成果较少。
(2) 2015~2018年,是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文献的快速发展时期。由图1可以得出,发表文献的种类由单一的学术期刊类文章到硕博学位论文,会议文论均开始出现,且学术期刊文章迅速增加。尤其是2017年后,学术期刊类文章数量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为2017年《语言战略研究》第二期专门设立题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内容,至此我国语言景观的研究日趋活跃,逐步为今后学者研究特定地区的语言景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3) 2018年至今,语言景观的研究文献数量稳步上升,并且随着国内外交流的增加,衍生出在语言景观研究领域的不同方向分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语言景观研究领域的发展。
3.2.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献主要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反应文献的核心主题。对关键词领域的分析可以得出进十年语言景观领域中热点问题的分布情况。由图2和表1可以得出近十年语言景观研究文献中出现较高频率的高频词(本文研究主题语音景观除外)多语现象 [12],社会语言学 [13],语言政策 [14],场地符号学 [15] 历史社会语音学 [16] 等。通过对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数的分析归纳可得出,语言景观的研究热点问题基本涉及了基础理论,政策引导,实施手段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方向,大多数研究热点集中在于对语言景观的理论阐述和政策方面,而对语言景观中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公示语,语言标牌等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少。

Figure 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literature quantity
图1. 语言景观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Figure 2. Keywords cluster network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图2. 语言景观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Table 1. Keywords co-occurrence frequency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表1. 语言景观关键词共现频数表
3.3. 发文作者分析
根据对近十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文献发文作者可视化分析来看(图3),刘丽芬,侯国金,毛利群等学者对于语言景观的研究较为深入,发表文献数量在七篇以上(表2)。其中朱赟昕与毛利群,侯国金与王才英学者在语言景观的研究领域合作较为密切,共同发文数量超过五篇。但通过发文作者可视化图可以得出,我国在语言景观研究领域发文作者的关联性较弱,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研究网络,证明在语言景观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对其关注度较少且没有进行密切的学术讨论和研究。因此,在语言景观领域需要学者增加彼此间的学术交流,增强学术热点问题研究合作,有利于国内语言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Figure 3. Clustering visualization map of authors in linguistic landscape
图3. 语言景观发文作者聚类可视化图谱

Table 2. The top 10 author and their publication number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表2. 语言景观排名前十的作者及其发文数量
3.4. 语言景观发展演进分析
对于语言景观发展演进的分析,本文采用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探测相结合进行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图谱的优势在于,这些关键词会按照自身出现的年份,在所属的聚类中铺展开来,可以较为明确的展现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的转变,并从侧面勾画各个聚类之间的关系。其中各个节点是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中心度大的节点往往是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的高频研究热点,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用被引频次来评价关键文献外,还可通过文献的中心性来辨识。具有高中心性的文献代表着知识领域的转折点,表明其在该知识领域中具有重要贡献。文献的中心性高低与知识图谱中节点外圈紫色年轮的厚度成正比,紫色年轮越明显,代表该文献具有产生革新性影响的潜质越大。但该图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只能分析影响力较高的研究文献,对更加具体的信息会出现遗漏的状况,进而导致分析的结果不够全面准确。
3.4.1. 时间线图谱演进分析
由图4可以得出,语言景观的研究在2015前主要集中在标志牌,语言政策,翻译等初级阶段。对于社会语言学方向的研究较为浅显,仅局限在理论视角的研究方法。在2016~2018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政策的提出,国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语言景观这个新兴学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传入中国学术界,但是其正式的研究多集中于地理科学等学科。直到21世纪,语言学领域对语言景观的正式研究才日益升温,学术界陆续发表了一些以语言景观作为学科视角的论文正式以语言景观作为学科视角的论文大多出现于2010年以后且总量不多,截至2015年底,共有21篇。之后,从2006年至2013年学术界零散出现了一些以语言景观相关理论为框架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直至2014年,语言景观这个涉及多学科内容的新兴理论在中国学术界才有了不小的进展,论文发表数量急增,逐步由单一的标志牌研究向历史语言景观,社会语言景观,生态语言学,场地语言学等深层次社会语言学方向发展 [17]。
在语言景观可视化分析层面,出现了多语化旅游景区语言服务,语言规划等方向的研究。现代社会中,语言景观不仅起到信息展示和传递作用,也可以反映语言权势关系、文化融合、政策导向和社会身份地位等 [18]。
2018年后,语言景观又进一步分化,多语化语言景观的研究推动了旅游景区和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语言景观为多语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以从语种数量、语码选择、多语标牌的特征、语种转换、多语种文字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对多语现象展开研究,以揭示语言选择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次的政策取向、语言景观实践与语言政策的契合度,以及语言服务水平等问题。此外,语言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许多的分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弘扬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19]。语码取向,景观文化路径的研究也进一步扩充了我国语言景观的研究内容,为今后我国语言景观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和途径 [20]。

Figure 4. Linguistic landscape keywords time line map
图4. 语言景观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Figure 5.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keyword emergence detection
图5. 语言景观关键词突现探测
3.4.2. 关键词探测演进分析
关键词突现探测的优势在于探测某一时段引用量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从而发现某一关键词衰落或者兴起的情况,进而深入解析研究领域的变化规律。语言景观研究作为一个新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21]、符号学 [22],但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在语言景观中的运用并非旗鼓相当。自20世纪90年代语言景观研究发轫,社会语言学理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在社会语言学中,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语言景观研究。在这些为公众所共享的空间中标牌语言所构建的语言景观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陈列,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创设机制和思想意识。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已从公共空间延伸到室内场所及虚拟空间等 [23]。因此,在2015年后,首次出现了场地符号学,历史社会语言学,城市语言学 [24] 等多个研究学科以服务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图5),为我国语言景观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2019年3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对旅游标识系统做出规定:旅游引导标识等系统完善,设置合理科学,符合相关标准这些也是城市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依据。因此,示范区语言标牌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语言文字使用的法律法规来设置,彰显字体、书写、语言使用的规范 [25]。
4. 结论及讨论
4.1. 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十年国内语言景观的学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把握语言景观的演进脉络,并对进后语言景观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
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研究语言景观的文献在数量上可以大致分为初步探索,快速发展,稳步上升三个阶段;根据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探测可以看出我国语言景观的研究大致经历初期起步,中期扩展,后期丰富三个阶段。通过发文作者可视化图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语言景观领域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少,且没有形成密切的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对于我国语言景观的发展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通过关键词突现探测得出在整个语言景观领域还出现了场地符号学,社会历史语言学,城市语言学,语言规划,语言生态等近二十个研究热点。因此语言景观的演进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出台、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明显,但在研究视角多维化、方法综合性、理论本土化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深人,意在构建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破立并举、文明和谐的语言景观。
4.2.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由研究得知,对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如今形成了语言规划,语言服务,城市形象,语言生态等新兴研究领域,对国内语言景观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途径,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 总体研究主题出现重政策轻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语言景观的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向往往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而在实地考察研究方面还存在欠缺。
(2) 在研究内容方面,我国对于语言景观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已较为全面深入,但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例如计量学 [26],历史语言学,场地符号学等)的研究较少,缺乏学者间的跨学科合作,对今后语言景观的发展有着限制性作用。
(3) 研究的成果相对集中于理论拓展层面,对社会发展的推进力较弱。作为我国新兴的学科,目前语言景观领域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公示语,标志牌等方向。
4.3. 研究展望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语言景观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为:
(1)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借鉴学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语言景观发展道路。同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注重语言景观建设中的社会性功能,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2) 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加强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在语料收集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同时应加强对语言景观的分析解读能力,避免在语言景观的研究中出现重计量而轻解读的现象。
(3) 加强跨学科合作,增强语言景观领域不同学科的交互性,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量产。我国学者之间应加强沟通和联系,不仅要加强语言学流派如系统功能语言学、符号学之间的融合,还要将语言学与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结合、实现互补,促进语言景观研究的跨学科发展。研究者们科学地合作交流不仅能够提高研究成果的产出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成果的质量 [27]。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到“2021年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山东兰陵压油沟乡村风景区语言景观评价与营造研究(项目编号X202110452092)”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