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实性话语标记“实际上”
Descriptive Discourse Marker “Actually”
DOI: 10.12677/ML.2021.95187, PDF, HTML, XML, 下载: 357  浏览: 585 
作者: 王 琳: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实际上话语标记主观性语用Actually Discourse Marker Subjectivity Pragmatic
摘要: “实际上”属于叙实性话语标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与事实相关的事件,也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对“实际上”展开研究,首先对其进行话语标记的判定,其次主要探究其语用环境和语用功能。从语用环境上来看,该话语标记经常出现在对比句和主观评价句中;从语用功能上来看,该话语标记有指明反预期和凸显焦点的信息结构功能以及延续相关话题和衔接上文的篇章功能。
Abstract: “Actually” is a descriptive discourse marker, it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express events related to facts but also to express the subjective attitude of the speaker. In this paper, “actually” is studied from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Firstly, it is judged as a discourse marker, and secondly, its prag-matic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s are mainly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envi-ronment, this discourse marker is mainly used in contrastive sentences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function, this discourse marker has the function of indicating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anti-expect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 focus,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continuing related topics and connecting the previous chapters.
文章引用:王琳. 叙实性话语标记“实际上”[J]. 现代语言学, 2021, 9(5): 1373-137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5187

1. 引言

“实际上”是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表达形式,不管是在语用环境还是在语用功能上都有着与其他话语标记不一样的特征。从目前对话语标记的研究的成果来看,学界对单双音节的语气副词研究成果较多,而对多音节语气副词的探索成果较少。同时学者也多集中于对同类语气副词“其实”的研究和对“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1] 三者或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而单独对“实际上”的研究较少。只有方清明 [2] (2013)分别从语义、话语功能、句法位置等角度单独对实际上进行研究,认为实际上是叙实性语用标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显示它后面所述内容为真。除此之外,我们在对相关文献搜索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其他学者对“实际上”进行探讨。本文以话语标记“实际上”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首先根据语言学界对话语标记的认识,判定其是否属于话语标记,其次探究其语用环境和功能,最后分析其演化的机制和形成的原因。

2. 话语标记“实际上”的界定

方位短语“实际上”在明代开始产生了词义的引申和使用范围的扩大,民国时期“实际上”的功能由作为方位短语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副词,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作为语气副词的“实际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广泛使用 [3],现在在汉语中已经属于一个稳定的语法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在演变为虚词的过程中,方位短语“实际上”并没有消失,而是和语气副词“实际上”并存于汉语之中。

(1) 别看他表面忠厚老实,实际上却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2) 当时日本的天皇大权傍落,实际上的封建统治者是幕府将军。

(3) 他的南征北战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4) 未来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例(1)和例(2)中的“实际上”属于方位短语的用法,分别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定语,含有“事情的真实状况”的意思,句子中的“实际上”不可以去掉,去掉之后影响句意。而例(3)和例(4)中的“实际上”属于语气副词,含有“说明客观存在的情况,表明下文所述内容为真”的意思,在句子充当状语,剧中的“实际上”可有可无,即使删去也不影响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达。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实际上”但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区别。目前学界对话语标记的判定有这样一些标准:首先,在句法上,话语标记是否使用都不会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在语义上,词语原先所具有的概念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多缺失;在语用上,话语标记的功能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不同的语境可能会表达不同的语用功能。据此,我们根据学界对话语标记的共识可以判断上诉例子中的后两例属于话语标记,也是本文我们所研究的对象。

3. “实际上”的语用环境

3.1. 用在对比句中,表明实际情况

张谊生 [4] (2000)认为在对举句中,如果一个词是已经虚化的副词,那么为了达到对称的效果,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也会不自觉地虚化为副词。“实际上”具有“阐明事情或事物的实际状况,表现下文所说情况是确实存在”的意义,经常用在“q,实际上q”句式中,话里包含作者的价值取向,能够让说话者得知句子里的真实含义,有助于交际目的的达成。

(5) 他俩看起来很好,实际上道貌岸然

(6) 所谓的批林批孔,实际上是为了“批周公”。

(7) 射电望远镜实际上就是一套类似收音机、雷达那样的电子设备。

例(5)中的“实际上”前后分别指明了表面现象和本质现象,强调“他们俩表面一套背面一套,面和心不和”这一信息的真实性,该类的“实际上”经常在前一句有对举成分出现,对比意味明显,和“看起来”类似的有“表面上、说是、原计划”等。例(6)说话人用“实际上”表明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为了批周公,而批林批孔只是当时的一个嘘头,后一小句的解释融入了说话人对“批林批孔”的主观认识。例(7)中的“实际上”前面是专有名词较为晦涩难懂,后面对其进行了利于人们理解的解释,实际上是抽象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之间的对比。例(5)、例(6)和例(7)一样都是强调后面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3.2. 用在主观评价的句子中,表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这是“实际上”句式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用环境类型,有时会和“我想、我认为、我觉得”等表示主观态度的词语连用。张谊生(2000)认为词义的泛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词语结构的关系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副词的产生,语言本身的主观化一方面不仅凸显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态度,也传达了说话者认知世界的角度、深度、生活经验的不同,另一方面会使语言的主观化和主观性不断深入发展。

(8) 阿里斯蒂德政府掌握的海地警察部队根本无力与反政府武装对抗,这实际上是导致他最终辞职的关键因素之一。

(9) 关于粮食危机,实际上我觉得是造出来的危机,并不是供求关系出了大问题。

(10) “实际上”马锐继续朝夏经平说,他最近对我什么事都没干,如果什么都不干就算好的话。

例(8)用“实际上”后面的句子强调了自己的真实看法,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例(9)中的“实际上”与“我觉得”连用更加突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即粮食危机是有些人故意炒作出来的。例(10)中的“实际上”强调另外一个人每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国内,什么事情也不做,这是表达马锐对另外一个人进行评价,因此用“实际上”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感触以及主观态度。

语气副词“实际上”由原先较为实在的意义逐渐完全虚化为语气副词,这个过程是较为漫长的。哪一部分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哪一部分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取决于说话者的主观认知,这也致使“实际上”的语义进一步主观化。

4. “实际上”的语用功能

韩礼德 [5] (1968)认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活的语言中的三个纯理论功能,本文对“实际上”的概念功能先暂不作考察,笔者主要考察后两个功能。

4.1. 人际功能

4.1.1. 指明反预期

预期信息、中性信息、反预期信息是言谈事件参与者在话语中所传达的三种信息类型。吴福祥 [6] (2004)首先把反预期理论引入到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去,并根据其理论探求“X不比Y·Z”是否属于反预期以及反预期的类型,并根据汉语的语法特征将反预期信息大致分为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和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三种类型,如:

(11) 玖渚之所以意欲解决这起事件,并非纯粹出于好奇心。实际上,玖渚只是希望按照预定时间回家。

(12) 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恋什么的,他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不。)实际上,也并非是完全不懂。尽管那不能称为理解,但是他可以感受得到。

(13) 光绪做皇帝4岁,实际上3周岁多一点,这么点一个小孩抱到皇宫里头怎么办?

例(11)属于与受话人预期相反的类型,受话人主观持有一种态度,但说话人却不这么认为并对受话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觉得她只希望按照预定时间回家才出手主动解决这件棘手的事情;例(12)属于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的类型,说话人原先认为他对男女之间的恋爱是无法完全理解的,经过对整件事的回顾发现他是可以感受到的;例(13)属于与特定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的类型,公众普遍认为光绪帝是4岁登基,但事实却是那时他才3岁多一点。

4.1.2. 突出焦点信息

新信息和旧信息是信息从内容上作出的分类,新信息是句子的语义重心或主要信息,它常常与句子的焦点重合。句子是传递信息的最小单位,而焦点则是句子的表达重心,话语中传递信息最强的也是焦点信息。“实际上”本身就具有突出句子的焦点信息功能,并且经常和“但”连用。

(14) 他名义上是贼,实际上是个君子,只是被范汝为所逼,不得已才跟着闹腾。

(15) 所以好像我们的物质越丰富,诗意就会越来越少。现在大家好像都有这么一种看法,在好多地方。但实际上我觉得,反正我觉得,咱们小时候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年代,也有诗意。

(16) 我很欣赏你的那个搭档黄磊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说演员实际上一辈子只演一个角色,那就是自己。

由例(14)可以看出,此时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和要突出的信息是他本应该是个君子,但是被范汝为逼迫不得已才成为名义上的贼,这也让听话者了解他本来的模样,即通过与范汝为对比,他的本质是好的。例(15)中的前一小句属于已知的旧信息,不可能成为句子的焦点,后面的即使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也有很多的诗意是说话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实际上”和“但”的连用不仅突出了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新信息即焦点外,也强化了句子的语气。例(16)中你的那个搭档黄磊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动词“欣赏”的宾语,与后面的句子来联系起来,目的在于突出说话者想要传达给听话者的主要信息,即为演员一辈子只需要演好自己的角色。

4.2. 篇章功能

基于对大量语料的考察研究,我们认为“实际上”具有延续相关话题和衔接上文的篇章功能,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延续衔接手段,句子才能够相互形成一个无形的且有顺序的网络。

(17) 你要看透我们两个结婚的性质,纯粹是由我两个人自愿,实际上于铁脚的合作,并不十分依赖。还有一层最十分要紧的,你我身体都能自由,不受任何方面的牵制和干涉。

(18) 我不敢说他没有表情肌,即使有也没什么用,他的眼睛完全可以替代它,实际上他的眼睛可以替代他所有五官,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功能的器官。

例(17)中的你我身体都能自由是对铁脚的合作并不十分依赖的进一步深化,说话人用“实际上”延续了前文两个人结婚的性质话题,并进一步展开对上文的叙述,既延续了上文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例(18)中的他的眼睛可以替代所有五官的作用是对表达他的眼睛的重要性的深化,指明并突出了他虽然表情不丰富但从他的眼睛里我们可以洞察一些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例(17)和例(18)中的“实际上”都起到了延续相关话轮的作用,一方面这让受话人继续对某一事件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说话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事情的发展、经过和结果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9) 我养父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儿子,都在北京被迫害。他死了两个孩子,实际上他也死了他自己。

(20) 有些人虽然喊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际上是投降民族统一战线。

前两个例子中的“实际上”都是对上文的衔接。例(19)中的两个句子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实际上”的前面是成分A,那么“实际上”后面的B就是衔接前文A的重要成分,“实际上”是衔接上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句子中表明了孩子死了就和养父自己死了没有什么区别。例(20)中的“实际上”有含有一种否定性的转折意味,既衔接了上文又起到转折的意味,主要指明了在在当时的年代有些人并不看好中国人的抗日战争。

5. 结语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实际上”进行共识层面的描写和解释,认为“实际上”属于叙实性语用标记。从语用环境来看,“实际上”主要用于对比句和主观评价句中,随着语义不断的虚化,其表达主观意愿的肯能性也在不断增强;从语用功能上来看,此话语标记主要有指明反预期和突出焦点的人际功能以及延续相关话题和衔接上文的篇章功能。“实际上”一方面经历了从名词性方位短语到语气副词的词汇化过程,另一方面也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以上就是叙事性话语标记“实际上”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也是其主观化过程 [7]。

参考文献

[1] 范开泰.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方清明. 论汉语叙实性语用标记“实际上”——兼与“事实上、其实”比较[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4): 91-99.
[3] 杨永华. 现代汉语叙实性话语标记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08.
[4]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 语言研究, 2000(2): 51-63.
[5] Halliday, M. and Hasan (1968)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London.
[6] 吴福祥. 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 中国语文, 2004(3): 222-231.
[7] 方梅. 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 中国语文, 2000(5): 45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