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子女亲子疏离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arent-Child Alienation of “Land-Lost Peasant” Families
DOI: 10.12677/AP.2021.1112330, PDF, HTML, XML, 下载: 249  浏览: 37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彩玉:绍兴市越城区马山街道中心小学,浙江 绍兴
关键词: “失地农民”家庭小学生亲子疏离Land-Lost Peasan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arent-Child Alienation
摘要: “失地农民”家庭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本文选取浙江典型农村小学(P小学)开展“失地农民”子女亲子疏离问题的研究。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子女的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程度均高于非“失地农民”;且父子疏离在“失地农民”和非“失地农民”中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婚姻状况、家庭居住条件、家庭氛围、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家庭陪伴因素均显著影响“失地农民”亲子疏离。基于此,创设丰富开放的亲子环境、开展亲子讲座和亲子培训、设计亲子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深度的父母效能训练、进行专业化的个案辅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亲子疏离程度。
Abstract: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has its particularity and typicality. This paper selects a typical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P primary school) in Zhejiang to study the parent-child alien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land-lost farm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mother-child alienation and father-child alien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land-lost farme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land-lost farmers and the difference of father-child alienation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land-lost farmers and non-land-lost farmers. Factors such as parents’ marital status, family living conditions,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s’ migrant work conditions and family companionship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arent-child alien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Based on this, creating a rich and open parent- child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parent-child lectures and parent-child training, designing parent-child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rrying out deep parental efficacy training and specialized case counseling can improve the degree of parent-child alienation to some extent.
文章引用:王彩玉 (2021). “失地农民”子女亲子疏离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心理学进展, 11(12), 2894-290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12330

1. 引言

所谓“失地农民”是指老家在农村但却失去土地的群体。20世纪90年代起,城镇化进程中全国每年有超过300万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而2000年至2030年间,国家占用的耕地将超过5450亩,“失地农民”的队伍还将继续扩大(楼培敏,2004)。“失地农民”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特殊群体,在失地后产生了许多诸如赔偿、安置、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产生了社会安全感、信任感、价值感、社会适应等一系列心理嬗变。而这种嬗变必然引起家庭经济、家庭文化、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的变化。所谓亲子疏离是指亲子之间产生的情感疏离,包括无助、孤独、被控制、被强迫等消极感受(Dai et al., 2017; 孙笑笑等,2020)。亲子疏离问题在“失地农民”对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表现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失地农民”及其子女之间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影响了家庭的稳定和幸福。P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农民家庭子女占比为83.3%,其中“失地农民”家庭子女占比为35.0%,可见失地现象较为普遍。本研究选取P小学4、5、6三个年级作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以期呈现“失地农民”家庭亲子疏离的现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2.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绍兴市P小学的4、5、6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总计1008人。发放问卷1008份,剔除答题缺失率高于50%的以及老家不在农村的问卷,共收获有效问卷835份。在这其中,292个样本报告已经失去土地。本研究把同时满足“老家在农村”且“已经失去土地”的样本界定为“失地农民”子女样本,与此同时“老家在农村”但“还拥有土地”的样本界定为非“失地农民”子女样本。具体样本分布见表1

(二) 研究工具

1) 失地情况调查问卷

自编失地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是否担任过班委、是否为独生子女)、失地情况(包括老家是否在农村、农村老家是否有田地)、父母婚姻状况、家庭居住条件、家庭氛围以及父母平时陪伴基本情况。

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land-lost peasants” and “non-land-lost peasants” [n (%)]

表1. “失地农民”子女与非“失地农民”子女基本情况[n(%)]

2) 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

采用Dai等人(2017)年编制的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测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疏离程度。问卷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母子疏离,包含9个问题,例如“我觉得无法和妈妈进行交流”。其二是父子疏离,也包括9个题目,例如“我有什么话都埋在心里不愿和爸爸说”。问卷采用5点李科特计分法(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亲子之间的疏离感越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808。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一) “失地农民”与非“失地农民”亲子疏离现状描述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失地农民”与非“失地农民”子女的亲子疏离得分差异。统计发现,“失地农民”子女的母子疏离、父子疏离的均值均高于非“失地农民”。从亲子疏离的两个维度分析,在父子疏离上,“失地农民”与非“失地农民”子女存在显著差异(t = −2.095, p = .037);而在母子疏离上,“失地农民”与非“失地农民”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t = −1.121, p = .263),见表2。可见“失地农民”子女的父子疏离显著高于非“失地农民”子女。表明“失地农民”子女与父亲的关系更为疏远。

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mother-child alienation and father-child alienation between children of “land-lost peasants” and “non-land-lost peasants”

表2. “失地农民”与非“失地农民”子女的母子疏离、父子疏离得分比较

注:*p < .05,**p < .01,***p < .001。

(二) “失地农民”子女亲子疏离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讨“失地农民”子女的亲子疏离的影响因素,研究首先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了解性别、年级、家庭等因素与“失地农民”子女的亲子疏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氛围与母子疏离呈正相关(r = .154, p = .008; r = 0.294, p = .000);家庭居住条件、父母亲陪伴情况与母子疏离呈负相关(r = −.165, p = .008; r = −.298, p = .008);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氛围与父子疏离正相关(r = .233, p = .000; r = .329, p = .000);家庭居住条件、父母亲陪伴情况与父子疏离呈负相关(r = −.172, p = .003; r = −.322, p = .000)。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以及父母亲外出打工情况与亲子疏离不相关,见表3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each dimension and mother-child alienation, father-child alienation of “land-lost peasants”

表3. 各维度与“失地农民”子女的母子疏离、父子疏离的相关分析

注:*p < .05,**p < .01,***p < .001。

其次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班干部以及父母亲外出打工情况对母子疏离、父子疏离均不产生显著影响。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氛围、家庭居住条件、父母陪伴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产生显著影响,见表4

父母婚姻状况显著影响母子疏离(F = 8.480, p = .004)、父子疏离(F = 17.626, p = .000)。离婚家庭的母子疏离(M = 2.22)、父子疏离(M = 2.48)均高于未离婚家庭(M = 1.77, M = 1.71, M = 1.74)。具体而言,父母婚姻状况越差,亲子疏离得分越高,可见父母良好的婚姻状况可降低“失地农民”子女的亲子疏离程度。

家庭氛围也显著影响母子疏离(F = 15.800, p = .000)、父子疏离(F = 18.632, p = .000)。即家庭氛围越差,亲子疏离程度越高。均值比较发现,处于“和睦安宁”家庭氛围的子女的亲子疏离得分均低于“偶尔争吵”、“经常吵架”。因此,家庭氛围越和睦,亲子疏离得分越低。

家庭居住条件显著影响母子疏离(F = 2.658, p = .049)、父子疏离(F = 3.651, p = .013)。也就是说,家庭居住条件越宽敞,其子女的亲子疏离感越低。研究结果表明“居住条件拥挤”的“失地农民”子女的亲子疏离均值均低于“居住条件宽敞”和“居住条件一般”的。良好的居住条件对亲子疏离有着一定的保护意义。

父母陪伴显著影响“失地农民”子女的母子疏离(F = 11.906, p = .000)、父子疏离(F = 10.809, p = .000)。研究发现,父母陪伴时间越少,亲子之间的疏离感越强。由此可见,增进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有助于减少孩子的亲子疏离感。

Table 4.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mother-child alienation and father-child alienation of “land-lost peasants”

表4. 各因素对“失地农民”子女母子疏离、父子疏离的影响

注:*p < .05,**p < .01,***p < .001。

4. 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调查了浙江农村小学“失地农民”子女的亲子疏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失地农民”子女的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水平高于非“失地农民”。此外,父母婚姻状况、家庭居住条件、家庭氛围、父母陪伴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有一定影响。以上结果提示我们关注“失地农民”子女,充分调动学校、社区等相关资源改善亲子疏离的程度。

研究发现,“失地农民”子女的父子疏离要比“非失地农民”子女更为严重。究其原因,其一,父亲作为家庭最主要的劳动力,在家庭失去土地后更有可能忙于奔波甚至长时间外出打工,因而减少了与子女相处的频率,进而与子女缺乏及时的沟通、亲子之间信任难以建立(陈杨阳,2016)。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生存模式,减少了家长与子女接触的频率(金灿灿等,2010)。其二,父亲在传统家庭中有一定的角色缺失,他们往往因为个人的一些因素没有担任教育子女的责任,大多数只是起到辅助母亲的作用。父亲与子女之间关系存在着隔阂,父亲在家里总是扮演着管教和发号施令的角色,很少能够将自己和子女放在平等的角色中进行交流(王练,2012),这也阻碍了子女与父亲之间的正常沟通。没有失去土地的父亲可能相比较失去土地的父亲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教子女,构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因而“失地农民”子女的亲子疏离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从影响因素来看,父母婚姻状况显著影响亲子疏离。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Dai et al., 2017)。父母的婚姻状况会长久持续地影响其子女人格发展,一项针对大学生父母婚姻状况的研究显示:当父母婚姻处于离散状态时,其子女会感到十分恐惧与焦虑。当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时,则会表现出无力承担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变得灰心和失望最终导致失败(凌四宝,杨东明,舒曼,2003)。在“失地农民”中同样表现出家庭离异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亲子关系不健全势必导致亲子疏离,这也说明了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此外,近几十年来我国离婚率呈持续增长态势,已经赶超日本和韩国。离婚率的持续攀升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与市场化结构、家庭与个人发展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杨菊华,孙超,2021)。由此,我们需要结合社会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婚姻状况,进而减少子女的亲子疏离感。

同样的,家庭氛围也影响亲子疏离。家庭氛围也称为家庭精神环境,与家庭物质环境相对应。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包括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家庭良好的物质环境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而家庭氛围,这种精神环境更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对青少年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特别深刻的意义(徐燕,2009)。在本研究中我们同样发现“失地农民”家庭氛围越好,其子女的亲子疏离得分越低。在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中,亲子之间更有可能注重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内在需要,注重学生的良好发展;而在经常吵闹喧嚣的家庭之中,父母之间的争吵遮蔽了家庭内部的其他矛盾,孩子在没有爱的家庭中成长,心里缺乏安全感,甚至会主动疏离父母。

家庭居住条件可预测“失地农民”子女的亲子疏离程度。家庭居住条件越宽敞,子女的亲子疏离感越低。徐夫真,张文新,张玲玲(2009)认为“相对于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 青少年的环境疏离感最高。这可能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有关。相对拥挤、封闭的都市居住环境使青少年的生活空间逐渐与自然环境疏远。”这一研究结果的呈现可能是由于家庭居住条件宽敞的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父母较少会为了家庭生计长时间外出打工,更有时间和意愿在子女的教育和亲子互动活动中投入时间和金钱。而家庭居住环境相对拥挤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且又面临“失地”现状,这部分父母为了满足最低生活需求选择离开子女外出打工,这就造成了亲子疏离问题加剧。因此,家庭居住条件越拥挤,越易增加亲子疏离的程度。

最后,父母陪伴情况也显著影响亲子疏离。父母经常陪伴的家庭中亲子疏离水平较低。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可能较为耐心,他们肯抽出较多时间陪伴孩子共度亲子时光,更注重于孩子的交流沟通,因此亲子关系更和谐更亲密。“在教育孩子时较少地表现出溺爱、专制、忽视、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行为, 他们更注重对青少年的支持和指导而不是单纯的教养或保护。”(张文新,1999)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较弱(邓林园等,2017),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疏远,渐渐减少子女亲近父母的意愿,从而形成更深程度的亲子疏离。这一结果也为“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改善提供了理论指导。

5. 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亲子疏离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自尊心、造成焦虑、酗酒和自残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Verrocchio et al., 2019)。为了更好帮助“失地农民”家庭构建良好亲子关系,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 创设丰富开放的亲子环境

早在1995年,就有研究者将中国上海市与日本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进行比较研究,该研究表明父母的形象、职业、教育水平、家庭结构、居住条件等家庭环境都与儿童的性格特征形成具有相关性(刘金花,1995)。因此,营造一个轻松、平等的家庭亲子环境对于亲子疏离问题可以起到明显的干预作用。

1) 择时交流

“失地农民”选择务工赚钱,这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父母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因而与孩子交流时间少、交流时间不固定成为常态。大多数这样的父母会选择一有时间就聊聊孩子学习上的“正事”。例如他们会选择在晚餐时间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情况。若孩子考得不好,这餐饭就难免充满了火药味。这样一来,不仅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标反而加剧亲子疏离。因此,交流的时机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饭前饭后进行,餐桌上应尽量创造一个有说有笑的气氛,可以谈谈双方都感兴趣的事。另外,每次学校召开家长会后,不论孩子表现好坏,在两三天以内一定要用半小时左右的集中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可以一起分析班级和个人的情况,启发孩子多说,充分肯定优点,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 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指家长和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采用合作、对话共同阅读书籍的一种形式(汪娟,2011)。亲子阅读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依恋心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更能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郭静静,2012)在实际的亲子交往中,父母可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读本,同时家长本身要提高亲子阅读的技巧,掌握亲子互动的多种方式。

3) 亲子研学(或旅游)

亲子研学(或旅游)不光能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研究精神。父母能利用节假日陪着孩子去研学或旅游。如果该地方或研究的项目孩子比你熟悉,你就可以让孩子给你们做导游作讲解,以此增长孩子的见识,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亲子间的亲密度。

(二) 开展亲子讲座和亲子培训

农村失地父母子女的教育面临一大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这样的不均衡或将加剧亲子疏离状况,因此若想有效解决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应当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构建平等、多元的“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平台。开展亲子讲座和亲子培训课是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工作的学校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抓住亲子讲座和亲子培训的良好契机推出了一系列亲子讲座并筹建工作坊。如《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家长如何爱孩子?》、《阳光心态月亮心情——情感的天空与海洋》、《家长与孩子沟通效能提升工作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五种爱的语言》、《父母情绪管理技巧》等。同时,也有计划地通过阅读及交流读后感进一步培训家长。

第一步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我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是《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等。意在让家长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开始理解与自省。

第二步是帮助家长走近孩子,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我们推荐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给孩子自由》两本书籍。这些书对于家长改变教育思维和教育观念很有帮助。如《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讲述一个教育工作者是怎样转变自己的观念,带给孩子幸福的。其实这就是引发教育观念转变的引子。

第三步是解决家长自我成长的问题,做到把控自己的情绪,不生孩子的气。我们推荐了《宽恕就是爱》、《不抱怨的世界》、《正向思考》、《破解情绪密码》等书。

第四步是帮助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我们推荐了《倾听孩子》、《捕捉孩子敏感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书籍。并定期举行方法培训课和经验交流会。

另外,为了减少因班主任在家长面前“告状”而引发家长打骂孩子,我们还特别推出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效能提升工作坊”。同时,推荐给家长的书籍、讲座、培训,都要求班主任一起参与。

(三) 设计亲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依据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在团体中引导人们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而专门组织的活动,它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陈婧,陆春红,2009)。而亲子团体心理辅导就是指众多对父母子女聚集在一起,根据不同的团体活动目标划分成不同的小团体进行团体引导。笔者所在学校已经成功地策划和举办过多期团体心理辅导,例如《相亲相爱一家人》、《亲情树下共成长—兄弟姐妹篇》、《战胜困难,自信生活》等等。其中《相亲相爱一家人》系列团体辅导有家长和学生两个团体同时开展,共分8个全封闭式系列辅导,参加过这个系列全程辅导的学生和家长都表示感触深刻、身心受益。

(四) 实施深度的父母效能训练

父母效能训练(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简称STEP)作为目前国际盛行的三大父母教育计划之一,它是Dynkmeyer和McKay 1976年基于阿德勒的理论和Dreikurs的工作发展起来的一套范围广泛、有组织、有连续性的亲子训练方案(潘子彦,伍新春,2008)父母效能训练多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失地父母及子女情况呈现出的不同现象进行分类训练。

1) 父母离异家庭效能训练

长期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人的信任度低,自我防御性强,不相信爱情。父母离异家庭效能训练,主要教会父母离异后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如何有效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学习不把自己对原配偶的怨气转嫁到孩子身上,同时改善孩子的心理与行为,共做相亲相爱一家人。训练以半年为一周期。每半个月训练一次,共训练12次。前6次父母参加,开展父母效能训练;后6次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共同开展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治疗。

2) 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效能训练

留守儿童家庭因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多由长辈照看,不能采用常规的训练方式。因此我们采用了长辈现场培训,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平时电子培训寒暑假定时的方式。对留守家中的长辈的培训主要倾向于如何不溺爱,如何倾听等项目。对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则采用:一是学习电子书《父母效能培训手册》、《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增加家教知识;二是定期亲子互通信件,增进亲子情感;三是寒暑假定点定时亲子培训,以此改善亲子关系。

3) 有暴力行为家庭父母效能训练

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要求太严,经常有暴力行为。这一类家庭的亲子疏离现象最为严重,在做亲子团体辅导时反抗也最激烈。训练也以半年为一周期。每半个月训练一次,共训练12次。前6次父母参加,后6次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训练分为四个版块:如何有效处理情绪?如何学会专注倾听?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和《爱要等待――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每个版块培训3次。

通过有针对性的对以上三类群体开展父母效能训练,推动他们在参与中去体验、感受、表达,将潜意识的一些东西意识化,促其觉察、领悟、成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父母和家长的变化,看到了亲子关系的改善。

(五) 进行专业化的个案辅导

每个家庭的亲子疏离程度或许是一样的,但背后隐藏的原因却是各不相同。个案辅导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辅导方案。笔者有多年个案辅导的经历,从个案咨询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

近三年,笔者辅导了近20个亲子关系不良的个案,其中有一个个案印象最深,就是那个在学校《心灵花园》中给笔者写信说爸爸经常打他,等自己打得过他时就要打死爸爸的五年级男生,今年上半年该生刚刚小学毕业。该生特别喜欢打人,是学校闻名的霸王,跟父母关系不良,父亲是公交司机,脾气暴躁,容易激动,有打孩子和老婆的习惯。因为父亲的经常打骂和母亲的懦弱令这个孩子极度反感,并深深憎恨自己的父亲。我在帮助这个孩子的同时也跟进了对父母的咨询。起初几次爸爸都没有出席,理由是没时间,工作忙。最后我上门恳谈,爸爸也愿意为了孩子定期来参与培训,参与家庭治疗。经过半年多的辅导和学习,爸爸有明显改进,孩子也有很大进步。两年后,该男生小学毕业时,语文成绩已经在班级的前十一二名,数学和英语也有很大进步,顺利地考入了镇中。而且忍耐力增强,暴脾气得到了较好控制,不再时不时地打骂同学,人也变得阳光乐观,富有爱心,乐于助人。

6. 结语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失地农民”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经济利益、社会保障、就业问题等受到普遍的关注,但有关“失地农民”教育的问题却鲜有深入研究,关于“失地农民”子女教育过程中的亲子疏离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源于教育实践的真实问题,从心理疏导和干预的角度呈现了弥合“失地农民”亲子疏离的策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和行动上的借鉴。但与此同时,研究者却深刻感受到对“失地农民”家长的辅导、咨询和培训有些力不从心。“失地农民”是社会发展中新生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历史、制度等诸多原因,农民在城市化大潮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加之更深层次的农耕文化和城市前沿文化的双重夹击,使“失地农民”的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加之他们的文化层次较低,认识局限性大,失地就极易上升为创伤性生活事件,形成创伤性社会情绪。这种情绪一方面会影响父母对孩子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极易影响家庭氛围,使亲子互动困扰于无名的负性情绪之中,使亲子教育处于疏离状态。因此,要真正使亲子关系有所改善,对“失地农民”家长的辅导咨询和培训必不可少,必须跟孩子的辅导同步跟进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但在亲子疏离研究的三年中,对“失地农民”家长的辅导、咨询和培训常常让笔者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很多家长都忙着上班,忙着赚钱,无论是自己来参加辅导还是配合学校做好创设丰富、开放的亲子环境方面都明显地不能持之以恒,缺席现象严重。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争取家长的支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辅导、咨询和培训,形成家校共育,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融合教育视域下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干预研究”(课题编号:2021SC29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婧, 陆春红(2009). 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 学理论, (13), 17-18.
[2] 陈杨阳(2016).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邓林园, 李蓓蕾, 靳佩佩, 许睿(2017). 父母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关系: 城市与流动儿童的对比研究. 教育学报, 13(5), 71-78.
[4] 郭静静(2012). 浅谈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益处.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8(9), 58-59.
[5] 金灿灿, 邹泓, 曾荣, 窦东徽(2010). 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6), 577-583.
[6] 凌四宝, 杨东明, 舒曼(2003).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比较研究.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6), 91-94.
[7] 刘金花(1995). 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4), 51-58.
[8] 楼培敏(2004). 中国城市化: 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9] 潘子彦, 伍新春(2008). 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对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4), 446-448.
[10] 孙笑笑, 师培霞, 沈思彤, 陈沼桦, 戴琴, 任辉(2020). 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4), 562-569.
[11] 汪娟(2011). 多元互动的亲子阅读指导策略探析. 基础教育研究, (5), 51-52.
[12] 王练(2012).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13] 徐夫真, 张文新, 张玲玲(2009).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报, (12), 1165-1174.
[14] 徐燕(2009).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管理观察, (18), 224-226.
[15] 杨菊华, 孙超(2021). 我国离婚率变动趋势及离婚态人群特征分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 63-72.
[16] 张文新(1999). 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Dai, Q., Yang, G., Hu, C., Wang, L., Liu, K., Guang, Y., Feng, Z. et al. (2017). The Alienation of Affection toward Parent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European Psychiatry, 39, 114-122.
https://doi.org/10.1016/j.eurpsy.2016.07.008
[18] Verrocchio, M. C., Marchetti, D., Carrozzino, D., Compare, A., & Fulcheri, M. (2019).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s Perceiving Exposure to Parental Alienation Behavior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17, 1-9.
https://doi.org/10.1186/s12955-019-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