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教学中师生交互模式思考——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Thoughts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Mode in “Cloud” Teaching—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DOI: 10.12677/ASS.2022.111007, PDF, HTML, XML, 下载: 287  浏览: 51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晓峰: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关键词: 云教学云教育互动仪式链师生交互“Cloud” Teaching “Cloud” Education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摘要: 云教学可能酝酿着一次教学方式的革新,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共享价值、仪式、符号和情感对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师在云教学形态下构建新型交互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思路,从而有效达到教学效果,实现云教学到云教育的转变。
Abstract: “Cloud” teaching may be brewing an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is facing a new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Collins’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group shared values, rituals, symbols, and emotions on individuals, and provides an idea for teachers to build a new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Cloud” teaching form, so as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eaching effects and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Cloud” teaching to “Cloud”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晓峰. 云教学中师生交互模式思考——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 38-4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007

1. 引言

回顾教学模式的发展史,社会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推动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载体以及交互模式等方面的革新,出现了口述、文字板书、多媒体、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教学形态。今天,以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促进社会各行业呈现发展的新特征和新业态,也为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载体,激励着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构建新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2. 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从云教学到云教育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云教学也称“在线教学”“网络教学”,是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通信技术,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云教学需要采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在“云端平台”建立课程,上传视频、图片、课件、教案、文档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教师还可以利用“云平台”开展师生互动、群聊、投票、问卷、讨论、答疑、测验、小组任务等教学活动。云教学更侧重学习者主动、自主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 [1]、注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云教育是在云教学的基础上、基于“云计算”和“云服务”技术的教育模式,是“云教学 + 教育”。对此,学校和教师应准确理解云教学内涵,在更高的站位上认识云教学,理清云教学和云教育的相互关系。云教学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书育人的方式和途径。云教学本身不是目标,不是为了“云教学”而“云教学”,学校和教师需树立“云教育”的思想,在云教学推进过程仍然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培养。

3. 互动仪式链:一个理论视角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兰德尔·柯林斯在其著作《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提出的。柯林斯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处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互动的参与者联结在一起产生共享符号和激发情感能量,进而形成一种被参与者普遍承认和内化的共识或规则,即“仪式”。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这一互动仪式中时,这一互动会在时间、空间上无限延伸,不断拓展,形成“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与高度的情感纽带,促使参与者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做出群体道德规则允许的事情,形成群体和社会道德标准 [2]。

高校是一个典型的“互动仪式链”环境。大学生之间通过课堂、宿舍、社团等具体情境产生广泛的“链式”互动,潜在地形塑着大学生的社会价值理念。这种社会理念对道德的判断标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云课堂”是由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个人学习空间连接而成的一种微观社会情境——一个“互动仪式”网络。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审视云教学,就会发现云教学容易出现的误区和困境:将传统教学模式直接移植到云教学上,不能充分发挥云教学的优势。既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因材施教”,又与大学生活跃的特质形成较大反差,忽视了云教学在师生交互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单一、单向、形式化、一刀切的云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延伸出“互动仪式链”,不能营造出良性的空间氛围、相互关注机制及集体情感能量,影响“云教育”的实效。

4. 云教学中师生交互实践——“互动仪式链”的启示

4.1. 课上:仪式与情感

云教学活动要想转变为成功的互动仪式,需要重视“云课堂”的仪式感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柯林斯认为,如果参与者确实体验到共同的情感,而且如果他们清楚地理解对方的意识,从而继续加强其相互参与的感觉时,程式化的形式会产生社会成功的仪式 [2]。

第一,形成云教学的仪式感。可以运用课程指南、课程序语等形式建立一门课程“启动仪式”。此外,每一节课也需要营造仪式感,比如严格按照45分钟的课堂时间进行教学组织,互动界面采用虚拟教室背景,适当的签到等。

第二,建立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到云教学的课程设计中,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相互探讨,培育共同的情感纽带。基于此,课堂活动安排符合学生的心理特质和生活实际,学生对自己参与的课程会多一份责任意识和情感投入,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提出的见解被采纳的越多,所激发的情感体验就越强烈,云教学活动就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同时也能建立示范效应,促使其他同学参与到互动仪式中。

第三,构建云教学的互动仪式“场域”。在柯林斯看来,成功的互动仪式是4种要素的综合:既定场域中的群体聚集、参与者与其他群体相区分的界限、有共同的关注焦点、共享情感体验及移情 [2]。云教学不是传统课堂直接迁移,云教学也不等于“在线直播课程”,但是教师可以借助直播平台构建互动仪式“场域”,即使不进行直播授课,也可以在课堂全程开启,进行答疑、互动讨论、小组任务等活动,发挥其实时交互的优势,通过一种虚拟的群体聚集而相互影响,让学生时刻共享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

第四,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情感体验。柯林斯认为,每个人所掌握的的文化/符号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不平等,决定了其在仪式中会话际遇的差异 [2]。云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处于核心地位,较多地得到关注,拥有积极的情感能量,总是高热情地投入到仪式的互动中;而另一部分不受关注的学生则处于边缘地位,极容易在互动仪式被支配,进而对互动产生冷漠、排斥或抗拒的消极情感。因此,教师应注意“互动仪式链”的不平等性,注重互动仪式中的情感协调,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善于挖掘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利用“云平台”的个性化体验,给每个学生提供能够让其达到其最佳能力的互动情境 [4]。

4.2. 课下:符号与认同

云教学活动要想转变为成功的互动仪式,除了群体共同聚集在“云平台”,还需要将这种“虚拟空间”的共同在场转变为精神的内在认同 [5]。对此,笔者主要有三方面的思考:

首先,适时变换云教学平台或情境。柯林斯认为,群体如果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情境,会产生一种顺从压力,人们无法摆脱个人情感能量较低的情境,或者不得不承认别人较高的情感能量,并且极有可能将既有情感体验迁移到下次类似的互动中。云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一直处于相同的学习环境中,会不断强化学生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不利于课堂上“边缘地位”学生的消极情感转移和群体身份认同。但是,当际遇中人员组成发生变化,情感能量的分布也可能随之改变 [2]。可见,适当调整教育和学习情境,新的人员组合产生全新的互动仪式链,可以使在课堂上受到消极情绪困扰的学生到另一个情境中得到鼓励,摆脱消极情感的影响,逐渐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整个互动中。

其次,聚焦于共同的活动事物,分享共同的情绪或体验。柯林斯认为,成功的互动应当是人们将注意力和关注点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2]。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热搜事件等,发布话题讨论,聚焦一致的兴趣点,促发和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最后,建构符号化称谓和标识。柯林斯认为,当几个个体重视同样的集体符号时,他们很容易在互动仪式中借助该符号,并予以高度的关注。该符号提供了谈论的内容或行动的关注点 [2]。对此,云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名”或其“网名”来称呼学生,学生在课下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方式称呼教师,形成群体共享符号,使学生感到自己与群体息息相关。同时,教师不断挖掘一些特有的群体称谓、群体标志及群体话题,促动学生的记忆点,激发有延续性的情感能量。

5. 反思与总结

5.1. 云教学的两类误区

学校和教师在云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类误区:

第一,把云教学等同于“课程在线直播”。云教学不能也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照抄照搬,如果单纯把传统课堂一层不变的“挪”到“云端”,一方面不能达到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云教学在“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上的独特优势。因此,一定需要专门的适合云教学的课程设计。

第二,把云教学等同于“在线学习任务点”。部分教师仅仅是把教学资料上传到“云端”,主要上课时间用来安排学生自学,这也是对“云教育”理念的背离。教师是“狩猎者”,但不是“放养者”,单纯的“任务点学习”一刀切模式会产生两个困境:一是学生的自学、自律能力有差别,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二是会陷入“签到、自学、答疑、作业”的“形式化云教学”,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5.2. “互动仪式链”对两类误区的调整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审视云教学,云教学不能也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照抄照搬,教师也不是“放养者”。教师应该是一个“狩猎者”,组织学生参与到良性的师生交互中来,把云教学转变为成功的互动仪式,发挥云教学交互内容丰富、交互时间灵活、交互接触面宽、交互情境多元、交互地位平等的优势 [6]。在“云课堂”上,重视仪式感的建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外,变换学习情境,聚焦于共同的活动事物和群体符号,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构建课堂内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注机制和情感纽带,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与主动进取的情感能量和价值共鸣,促使学生形成群体道德观念、完善道德行为,践行社会道德标准。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互动仪式链”视角为学校和教师开展云教学提供一个理论思路,如何真正实现从云教学到“云教育”的转变,探索信息技术变革驱动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更多可能,仍亟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基金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TFCJG202117)。

参考文献

[1] 高雨, 鲁石. 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12): 90-91.
[2] 兰德尔•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2-4, 87, 88, 165, 188, 212.
[3] 史杨.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 教育评论, 2015(12): 111-114.
[4] 赵方.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16.
[5] 张莉.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学校德育思考[J]. 中小学德育, 2014(12): 18-21.
[6] 张铭芳, 周先进. 再探师生关系: 云课堂教学的启示[J]. 教育导刊, 2018(1):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