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养老主要是依靠土地和家庭进行养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正在受到严重冲击和逐渐削弱。近些年,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在上述基础上,我国在2009年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目的是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随着新农保政策的实施和全面推广,该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新农保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等问题虽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然而关于全面和系统地分析新农保政策实施效果的文献却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从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出发衡量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即探讨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为新农保政策的改善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分析理论和研究假设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两个研究假设。国内外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新农保农村居民的消费起到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到预期收入的影响。我国的新农保规定在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符合规定的每月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而领取的养老金金额可以作为一个预期的收入,因此,新农保养老金通过提高农户的预期收入来刺激当期的消费。姜萍(2020)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探讨新农保对农村家庭的消费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 [1]。蒋姣和赵昕东(2020)采用2013年和2015年CHARLS两期数据,运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法,探讨新农保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领取新农保会显著增加家庭总消费支出 [2]。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一:
假设一:新农保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
关于新农保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文献较少。刘光辉(2021)学者认为不仅要关注新农保的经济性效应,更要关注新农保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幸福效应。他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探讨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 [3]。张川川(2014)同样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分析法探讨新农保对农村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得出新农保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升的结论 [4]。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新农保可以促进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3. 数据来源、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3.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CGSS),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带头执行,是我国学术方面最早的综合性调查项目。第一,为了更好的探讨新农保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选取18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剔除掉城市居民的样本,得到样本6767个(不包含各统计变量含有缺失值的样本)。第二,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选取的研究对象为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经过初步的数据处理和筛选得到有效样本2249个。
3.2. 变量设计
1) 自变量
本章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农村居民是否参加新农保,选取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中“您目前是否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其回答为“参加了”和“没有参加”,为了方便后续进行分析,将回答为“参加了”赋值为1,将回答为“没有参加”赋值为0。
2) 因变量
a) 消费
通过文献梳理和借鉴王建英(2021)学者的观点 [5],本章把消费分为人均总消费以及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分为三个层面六个种类,分别是:生存型消费(食品和住房);发展型消费(教育和医疗);享受型消费(文化休闲娱乐和耐用消费品)。
b) 主观幸福感
通过梳理众多文献,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所选取的因变量来自于2017年CGSS问卷中的“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把因变量主观幸福感设置为二分类变量,将回答为“不幸福”的定义为0,将回答为“幸福”定义为1。
3) 控制变量
通过梳理众多文献,本文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地区作为控制变量。
3.3. 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OLS回归模型分别对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和主观幸福感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工具采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建立OLS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它的模型表示如下所示:
该式子中A是一个待估参数。
为被解释变量;
代表是否参加新农保,即第m个农村居民是否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
为控制变量;
代表随机扰动项,即一些无法预测的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 实证分析
1) 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由表1可以直观的看出,新农保制度对农村居民的总消费、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047、0.069、0.016和0.033,并且它们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都在5%以上的统计水平上,这也说明新农保发挥了“保基本”和“可持续”原则。从下表可以看出,参加新农保可以给农村居民带来总消费、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分别提升4.7%、6.9%、4.6%和3.3%。从各项消费来看,新农保对农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影响最大,可见新农保对家庭消费升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促进消费升级的作用力度有待提高。

Table 1. OLS regression results of new rural pension program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the whole sample
表1. 全样本中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OLS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P < 0.01、P < 0.05、P < 0.1。

Table 2. OLS regression analysis of new rural pension progra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elderly in the whole sample
表2. 全样本中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OLS回归分析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P < 0.01、P < 0.05、P < 0.1。
2) 新农保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由表2可以直观的看出。参加新农保可以显著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其系数为0.098,并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即参加新农保可以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升9.8%。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空心化”和传统养老观念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新农保”政策为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和心理获得感。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采用2017年CGSS数据,采用OLS回归分析,探讨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
新农保制度对农村居民的总消费、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各项消费来看,新农保对农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影响最大,可见新农保对家庭消费升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促进消费升级的作用力度有待提高。
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些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新农保”政策为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和心理获得感 [6]。
5.2. 对策
1) 加大新农保政策的宣传
政府应该加强新农保政策宣传,详细为农村居民讲解新农保政策,并且宣传新农保带来的收益保障。农村居民比较看重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对于自身目前的就业、医疗和买房看得尤为重要,不太会考虑未来的养老需要,对于新农保的相关政策也不太了解和关注,因此,政府更应该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农村居民了解新农保。
2) 完善新农保的个人缴费激励机制
完善新农保的个人缴费激励机制。农村居民缴纳较高比例的新农保费用积极性较低,可以在保障财政补贴稳定的情况下,增加个人缴费补贴,减少财政补贴,提高农村居民缴费积极性,并可以保障农村居民晚年生活,刺激农村居民消费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3) 突出新农保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根据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和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结论,提出突出新农保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促进消费对政策的建议。在新农保制度设计时要注意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在政策制定时要体现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向弱势群体倾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