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语“西化”对汉语发展影响的研究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DOI: 10.12677/ML.2022.103051, PDF, HTML, XML, 下载: 328  浏览: 813 
作者: 徐焱冰, 张婉迪: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汉语西化文化语言学汉语发展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Lingu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摘要: 近年来,随着汉语与英语接触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与语法规则融入到现代汉语中,汉语西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汉语西化现象在网络用语中最为活跃,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新闻报道和广告中也常有涉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西化的汉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其产生、发展与演变与其背后的文化息息相关。同时,这种语言形式的快速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对汉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西化现象,挖掘其涌现的促因,探讨其对汉语发展产生的影响。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ore and more English lexicon and grammar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Chinese, which shows that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manifests itself most conspicuously in netspeak, and has gradually extended its influence to daily conversations and even news and advertisement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of westernized Chinese, a special form of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Meanwhile, its spread has an inevitabl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nce,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exploring its causes and influences on Chinese.
文章引用:徐焱冰, 张婉迪.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语“西化”对汉语发展影响的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3): 398-40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3051

1. 前言

文化和语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文化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因,各种语言现象都形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发展演变也改变着其背后的文化意象。

近几年,“APP”、“offer”、“b站”等词在日常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在新闻报道及广告中也频繁出现。这一现象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与其背后的文化密不可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徐丽桥向大会提交《关于在语言文字中慎用并规范外文字母词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减少并最终取缔汉语滥加字母词和“汉夹英”词组现象。事实上,上述现象是汉语西化的其中一个方面,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将对汉语西化现象展开进一步的剖析。

2. 汉语西化的研究范畴

目前学界对汉语西化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刁宴斌(2021: p. 3) [1] 提到,从广义上说,“欧化”与“西化”彼此互为替代词,均指外语对汉语的影响。邵莉、王克非(2018: p. 134) [2] 提出,“欧化”的内涵从狭义到广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英化、印欧化、外化。而本文研究的汉语西化是狭义的,或可称为“英化”,即汉语受英语影响,在词汇、句法等层面携带英语特征。

截至目前,汉语西化研究已经进行一百年了,但语言学者多从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其起源与发展、类型与特点、意义与影响,研究多以描写为主,解释较少,流于表面的较多,全面、深入的较少(成嘉露,2016:p. 93) [3]。冯胜利、施春宏(2018: p. 304) [4] 评价汉语西化研究时指出,“‘欧化语言’的现象植入汉语的机制和内在动因是什么,仍然不明。”

周迎霞、牟玉华(2021: p. 79) [5] 指出了文化语言学研究的“关系派”路子:“从词汇及其语义出发,探寻其反映出的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制度、精神等层次的文化,透过词语及其语义演化过程中蕴涵的文化意义或文化理据去探索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概貌。”因此,本文以网络用语和新闻报道、广告中的汉语西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类型与特征,探寻形成此类现象的文化促因,并探讨其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3. 正视汉语西化现象,促进汉语健康发展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西化汉语融入人们的生活,新的西化现象层出不穷。只有深入研究西化现象本身,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促因,才能更全面地看到其对汉语发展影响。

3.1. 汉语西化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笔者及项目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日常搜集了解网络用语中的汉语西化现象,同时在新闻报道和广告中共搜集到593处西化现象,经归纳分析,共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3.1.1. 词汇中的汉语西化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最快。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都会使词汇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汉语西化在词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1) 汉语词与英语元素混用

网络上流行的“小case”、“立flag”、“美cry”等汉夹英词组现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上述三例在构成上都是由意义相同的英语词汇来代替相应的汉语词汇,比如英语动词“cry”是“哭”的意思,与汉语形容词“美”组合构成述补短语“美哭”,形容某人或事物非常美丽。除了利用英语词汇的意义外,还有些汉夹英词组是以英汉词汇的相近发音得来的。比如“深藏blue”、“duck不必”,“blue”在发音上类似于汉语的“不露”,“duck”在发音上类似“大可”。

汉语词与英语词缀组合使用也是汉语西化的一种常见类型。其中英语词缀既可以是屈折词缀,用来表示语法意义,例如“学习ing”表示正在学习,“吃饭ed”表示吃过饭,又可以是派生词缀,带有词汇意义,比如“吉大er”,“er”是名词化的标记,带有“人、人员”的意思。

汉语词也可以与英语字母混用,主要分为两类。其一,英语字母并无实际意义,仅仅利用其与汉字的谐音,如“uu们”表示“友友们”,“i了”表示“爱了”;其二,字母为英语单词或短语的缩略,有实际意义,如“IC卡”中IC是Integrated Circuit的缩略,表示“集成电路”。

2) 构词法的西化

汉语词汇在构词法上的西化主要体现在由词缀构词的大量新词出现。汉语属于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其应用最广的构词法是词根复合法。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的词缀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谢耀基(1989: 39) [6] 分析了现代汉语的欧化语法现象,提出现代汉语多种构词方式中,词缀法受西欧语言影响最为明显。英语中的一些词缀如“im-,anti-,dis-,over-”被译为“非,反,不,超”传入到汉语中。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汉语词缀,比如后缀“门”用于构成词语“通俄门”、“艳照门”等。

3) 与汉语拼音有关的西化现象

近年来,汉语拼音在汉语表达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不仅汉语词与英语元素混用,汉语拼音也加入了混用的队伍。首先,汉语拼音与英语词混用构成短语,如“no zuo no die”。其次,汉语拼音与英语词缀组合使用,比如ding (顶)与否定前缀“un-”和表示能力的形容词后缀“-able”混用构成undingable,表示“顶不住了”。汉语拼音也常常以首字母缩略的形式出现在汉语表达中,如“yyds”(永远的神)“xswl”(笑死我了),被称为“00后的交际密码”。

3.1.2. 句法中的汉语西化

汉语西化现象不仅影响着汉语词汇的构成,也影响着汉语句子的成分与类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英语单词或缩略词直接充当句子成分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2012年9月撰文《如何在秋招顺利拿下心动offer》,现如今,“offer”、“get”、“pick”等词已是汉语句子中的常客。除此之外,英语缩略词也常在汉语句子中充当成分,主要有以下三种缩略形式。其一,首字母缩略,如SUV是sport utility vehicle的缩略;其二,主要字母缩略,如ddl (deadline),emo (emotional);其三,同音借用缩略,如OIC为Oh I see的缩略。

2) 标志型被动句的大量出现

英汉两种语言被动意义的实现方式不同,英语主要通过被动语态来实现,而汉语多采用无标志的意义被动句。汉语中由“被”等词标志的被动句多用于表达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连淑能,1993:p. 95) [7]。然而,近年来受英语影响,汉语中标志型被动句大量出现且表达语义更为客观。笔者对媒体语言语料库(Media Language Corpus)进行语料检索,在28,308个文本中检索出239,044条记录,结果显示媒体中被动句使用频繁,其中像“被提拔”、“被证明”等本可以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也以标志型被动句的形式出现。

3.2. 汉语西化的文化促因

从汉语在词汇和句法中的西化现象及其特点反观文化,可以发现,西化的汉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其产生与发展受背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影响。

3.2.1. 物质文化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带来语言的相互吸收与借用。周妮、王小红(2014: p. 85) [8] 在谈及多文化交流时指出,“当一种文化接触到其他文化时,它会积极地吸收指称外文化独有事物或现象的词语。”

以网络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化汉语的产生。以网络为基础搭建的新型文化交流平台可实现网民的无国界交流、影片等文化资源的大众化以及新闻资讯的全球共享,使得英语承载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的媒介增多,极大地加快了引进新事物与新概念的速度,从而促进西化汉语的产生。

3.2.2. 制度文化

国家的人才培养制度以及考核晋升制度导致国民对英语与汉语的重视程度不平衡,进一步促进了汉语西化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国内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高于汉语,在许多高校中英语和计算机为必修课,而大学语文反而成为了选修课。另一方面,英语已成为国内升学、就业等的门槛,学校及用人单位更关注被选择对象的英语水平而非汉语水平。这就使得国民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更高,久而久之对英语词汇的敏感度上升,也会对英语更加认同,从而创造出西化的汉语。

3.2.3. 精神文化

1) 青少年群体的特定文化心理

青少年群体走在网络的最前沿,是创造和使用西化汉语的主力军。近年来出现的诸多西化词语折射出该群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心理。其一,追求简洁的文化心理,该心理也正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近几年该群体创造出越来越多带有英语特点的词来简化表达。其二,青少年群体热衷于使用西化的汉语彰显自己的潮流与个性,迎合其追求新异的文化心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中寻找文化群体,并用西化的语言来形成“文化隔区”(李璐溪,2021:p. 65) [9]。其三,青少年活跃于饭圈文化中,追求委婉的心理促使其使用英语词汇或缩略词来规避敏感的汉语词汇。

2) 双语者的跨文化身份

西化汉语的使用者通常为双语者。处于高级水平的双语者同时接触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二元文化接触中其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受西方文化影响,会不自觉地产生具有英语特点的汉语表达,在语言的选择与实践中体现了其跨文化身份。此外,低级水平的双语者也容易流露出受过英语教育的痕迹,从而与从未接触过英语的人区分开,虽没有明显的跨文化身份,但具有跨文化身份的倾向。

3.3. 汉语西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三重影响下,西化汉语应运而生。透过种种具体的西化现象,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语言与文化的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汉语西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语言既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又是承载文化的符号。因此,在分析汉语受到的影响时应重点探究其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改变。交际包括表达和接收两个过程,西化汉语一方面改变了汉语表达的形式、效率以及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汉语接收的难度。汉语的文化功能既体现在横向的文化传播上,又体现在纵向的文化传承上,西化汉语对这两个方向均有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辩证客观地看待汉语西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3.3.1. 积极影响

西化汉语既是语言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其使用者多层次需求的体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汉语的发展演变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1) 丰富汉语表达形式

西化汉语是对汉语口语、书面语以及拼音的改编和创新,突破了传统汉语的框架,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成分及表达形式。从词形上看,“小case”一词在语义和用法上都类似汉语中的“小菜一碟”,但借用英语词汇“case”,形式简洁新颖,表意生动准确。从词法上看,词缀构词法增强了汉语的衍生性,可派生出更多新表达。例如,以水门事件为导火索产生了词缀“门”,意指丑闻,由此派生出的“邮件门”、“棱镜门”等新词已成为媒体报道中数见不鲜的表达。

2) 提高汉语表达效率

大多数西化汉语形式更为简洁,能够简化汉语表达,提高语言交际效率。例如在“为偶像打call”这个短语中,如果不使用“打call”一词,可能需要表述为“为偶像疯狂加油呐喊、挥动荧光棒”,可见“打call”一词大大简化了表达。又如“xswl”等拼音首字母缩略形式在网络交流中缩短了打字时间,从而缩短了思维与语言之间的时间差,减少了“对话的延迟和脱节”(马隽,2015:p. 10) [10] ,提高了汉语表达的效率。

3) 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

西化汉语夹杂英语元素,对英语使用者来说,它比传统汉语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接受。根据语言国际推广与传播理论,对语言接受国来说,语言传播的难度与该国人对某一推广语言的接受程度息息相关。因此,西化汉语可以降低英语使用者接受汉语的难度,从而使汉语更易于传播,进而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范围。

3.3.2. 消极影响

西化汉语一方面为汉语带来了新机遇,另一方面也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及汉语承载的文化价值造成了威胁。

1) 降低国民的汉语应用能力

西化汉语虽然可以达到交际目的,但不符合汉语规范,长期使用会导致使用者的汉语应用能力下降。这一影响在青少年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青少年仍处于汉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语言能力与语言观尚未成熟,而且活跃于网络,频繁接触西化汉语,因此更容易受到不规范语言的影响。“双语或多语学习是零和博弈,英文多用了,其他语言使用的时间就少了,久之,这些语言的能力就会变弱。”(张治国,2020:p. 76) [11]。国民在频繁使用西化的汉语表达的同时,正确运用汉语描述事物的能力将会下降,语言将越来越贫乏。

2) 造成理解障碍

相较于传统汉语,西化汉语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一方面,一种西化汉语表达可能存在多种合理解读,比如“yyds”可以理解为“永远的神”、“永远单身”甚至是“一衣带水”,在语义上具有不确定性,易产生歧义。另一方面,西化汉语更新速度快,可能导致“语言代沟”的产生。在能够理解特定西化汉语的群体内部,使用这种表达能够交流无碍,然而这在“圈外人士”看来却如同“加密通话”。同时,在新闻报刊中频繁使用西化汉语也会给部分读者带来理解障碍。

3) 破坏汉语文化意象

西化汉语的使用有破坏汉语文化意象的风险。汉语文化意象是汉语使用者围绕汉语所形成的共同认识的集合,承载着汉民族历代传承的智慧与审美认知,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而西化的汉语在形态或语音上将汉语扭曲,无疑是对其背后文化意象的破坏。如前所述,“深藏不露”变为“深藏blue”,“blue”与“不露”毫无意象和语义关联,这不仅打破了原成语工整对称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也破坏了其意义完整性,进而造成文字意象的流失,致使读者忽视自身文化的美学价值。

4. 汉语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对汉语西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后,笔者认为,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文化交融中的互鉴,故不可盲目排外,杜绝所有西化现象;另一方面,过度的西化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若不加约束,任其蔓延,最终会影响汉语的健康发展。因此,全面了解西化汉语的使用情况,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网络是西化汉语的主要传播平台,因此要加强网络语言监测,完善测后工作。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语言监测技术日益发达,通过语言监测获取的数据能够反映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量化的证据。相关部门应及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语言使用加以引导和规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字词,“yyds”、“绝绝子”因不是纯正的汉语词或与典型的汉语构词规律有出入而无缘十大流行语,这正是引导人们正确使用语言的体现。

第二,政府或媒体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引导,引起人们对西化现象的重视,抵制过度西化。新华社在《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中规定了媒体报道中的禁用词,其中包括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PK”、“TMD”等,以抑制西化汉语中消极成分的传播。

第三,媒体审核部门应加大审核力度,抵制为“玩梗”或赚取流量而故意使用西化汉语的现象。2021年安慕希推出新品“AMX”,彩虹糖也玩起缩写梗“CHT”来刺激年轻人消费,甚至儿童故事《三只小猪》中也出现了字母词“Q弹”。广告审核机构应擦亮双眼,淘汰为迎合消费群体而使用西化汉语宣传的广告,书刊出版更应严格把关,给予西化汉语充分的关注。

第四,加强汉语教育与宣传,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平衡英汉教育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凸显汉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对于部分西化词语,汉语中明明有对应的词汇,人们却倾向于使用英语词汇,这是语言不自信的表现。举办汉语活动,加强汉语宣传,让国人切身体会汉语美感,也是提高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一种途径。

第五,语言使用者自身也应提高对西化汉语的关注度,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加强对自身语言文化的审视与思考,做到“非必要不使用”,爱汉语,用汉语,以实际行动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受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的影响,汉语西化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从词法到句法,从网络到媒体,西化的汉语既有它存在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汉语的健康发展。在当今时代,西化汉语的产生更为迅速,传播更为广泛,保持正确的语言态度也就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曾谈到“去中国化”的悲哀,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6: p. 203) [12] ,而让文字“活起来”最重要的就是从意识形态上认同汉字,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使用西化汉语的度,既要利用好其简洁性与国际性,又要杜绝其滥用,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刁宴斌. 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 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3): 1-20+150.
[2] 邵莉, 王克非. 鲁迅白话小说译作中句法欧化现象的历时变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6): 133-142+148.
[3] 成嘉露. 汉语欧化语法研究综述[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 7(6): 88-93.
[4] 冯胜利, 施春宏. 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单位层级和语体系统[J]. 世界汉语教学, 2018, 32(3): 302-325.
[5] 周迎霞, 牟玉华.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1(5): 78-85.
[6] 谢耀基.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M]. 香港: 光明图书公司, 1989.
[7]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8] 周妮, 王小红.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发展动因初探——以中英网络流行语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5(6): 83-87+114.
[9] 李璐溪. 拼音缩写: 网络空间中的另类语言表征[J]. 语文建设, 2021(17): 64-66.
[10] 马隽. 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混用探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6): 7-12.
[11] 张治国. 政治家的语言生活和语言治理——以新加坡李光耀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9(5): 72-81.
[12]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