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中民俗文化元素的英译策略探析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Folk Culture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s
DOI: 10.12677/ML.2022.104098, PDF, HTML, XML, 下载: 361  浏览: 538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余 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华语电影民俗文化字幕翻译Chinese Film Folk Culture Subtitle Translation
摘要: 电影《血观音》讲述了台湾高雄一家三位女性,通过高超手腕在复杂的政商关系中生存取利的故事。影片运用了台湾唸歌,佛教文化以及冥婚等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为电影增加了浓厚的民俗色彩。本文以归化翻译理论为基础,从唸歌内容,佛教术语以及其他民俗词汇三方面内容分析电影《血观音》中的台词英译过程,以期发现华语电影中民俗文化元素英译的策略与规律,促进华语电影翻译质量,推动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Abstract: The movie “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 tells a story of three women in a family of Kaohsiung, Taiwan, China. Based on domest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how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lk Culture and Art Forms such as Taiwanese Song, Buddhist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al Loaded word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translator is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because most folk culture expression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target language orally and directly, which is one of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The finding of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films with stro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omestication strategy is a very effective method because it can facilitate readers’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their reception of the films in the foreign market.
文章引用:余娟. 华语电影中民俗文化元素的英译策略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4): 752-75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4098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反映了同一族群社会对自然运转和时序的观察所形成的宇宙观和宗教观,待人处世的人情义理,以及个人和家族安身立命的人生观。近三十年来,民俗文化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运用,成为华语电影的重要创作资源。华语电影《血观音》讲述了台湾高雄一家三位女性,通过高超手腕在复杂的政商关系中生存取利的故事。该片于2017年在中国台湾首映,并荣获了2017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及37届香港金像奖。影片运用了台湾唸歌1,佛教文化以及冥婚等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为电影增加了浓厚的民俗色彩,受到海内外影评人的广泛好评。本文所关注的是,电影中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及电影创作者采用了怎样的策略将其文化内涵和意义成功英译并传给目标语观众。

2. 电影中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在维系社会关系,道德教育,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根据乌丙安 [1] 的分类,民俗主要包括: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以及游艺民俗。经济的民俗包括自然生态、物质生产、交易及消费生活。社会的民俗指有关家族、亲族、乡里、都市、生活仪式等的民俗。侧重于有关诞生、婚嫁、丧葬等人生礼仪。信仰的民俗涉及动植物、图腾崇拜等。游艺的民俗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为主,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口头文艺的讲,唱,到民间游乐的表演;从儿童的游戏到成人的竞技”等。

许多著名导演尝试在电影中融入民俗文化,如张艺谋的“红色三部曲”,将中国民俗文化主题与西方商业电影模式相结合。而比较成功将民俗文化融入华语电影并在海外推广的导演则属台湾导演李安。在他早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他将中国传统的太极、饮食、婚宴、中医等文化元素有机地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聚焦于探讨新旧传统冲突、东西文化冲突中的中国文化,用符合西方人审美心理的艺术手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华语电影海外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在过去十年中,我们不难发现,台湾几乎每一年都有一到二部电影是涉及民俗文化的。例如:2008 年大热的电影《海角七号》中就涉及婚宴文化,民间艺术,妈祖文化等;2010年的《艋家》涉及到台湾的地方帮派,方言等民俗文化;2011年的电影《赛德克巴莱》涉及到台湾的原住民文化;2013 年的《总铺师》涉及到台湾的宴席传统风俗和饮食文化;2017年的《健忘村》就涉及风水,下蛊等民间娱乐习俗。由此可见,许多华语电影导演已经发现,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传达中国地域风情,表现中国民间朴素的伦理情感的重要载体。然而,电影中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要准确地翻译出来,并让异域观众理解与接受,并非易事。

3. 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的两个翻译策略。他指出,“归化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 [2]。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作为最为常见的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中,少见电影作品翻译的探讨。本文认为,电影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电影字幕的主要功能则是准确地将影片中的源语对白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因此,在字幕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言语习惯等多种因素,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将台词的内涵成功翻译出来,从而能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7年的华语电影《血观音》。这部电影以台湾高雄棠家的三代女性为故事轴心,同时融入了1990年代台湾地区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血案,呈现了特殊时代三个性格不同的女性形象与命运。电影民俗色彩浓厚,民俗文化元素丰富,从电影标题,到特殊旁白台湾唸歌的叙述,以及宗教术语的运用等,构成了电影特殊的美学特征,同时也给字幕的英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从电影中的标题,旁白以及情节中含有民俗文化元素的内容为例,分析归化策略是如何被运用于华语电影的字幕翻译中。

4. 《血观音》中民俗文化元素的英译

4.1. 电影标题的归化英译

标题是电影最重要的元素。好的标题能让人过目难忘,兴趣斐然。当一部影视作品被引进到国内或输出到国外时,观众首先关注的往往是标题。因此,翻译出来的英语标题对该影视作品是否能占据引进作品的国际市场,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血观音》的中文名称为:血观音或修罗花。中文名“血观音”带有佛教色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电影导演在釜山电影节所说:“观音在中国是慈悲的化身,她是很温柔的女性,但是血就是代表着暴力,取这个名字就是在讽刺台湾有很多人是以爱为名,做很可怕的事。”因此电影的内容表现的不是信徒的每日修行、虔诚信奉,而是借铸造佛像遮掩杀人罪行,一边骨肉相残一边诵读《心经》的矛盾现象,讽刺了社会中以信仰,爱等之名,谋求一己私立的各色人物,具有很深的反讽意义。电影的另一个中文名为修罗花,又被称为彼岸花,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指的是开在地狱的黄泉路上,代表死亡的一种植物,也被称为“死亡之花”。电影以及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修罗花象征棠家三位女性,暗指她们如同修罗花身在地狱。两个中文标题都极具中国文化色彩,如翻译成:“Bodhisattva (菩萨)”或者“mandala (曼陀罗花)”,不了解东方文化的西方读者可能会对电影的主题产生误解,以为是一部讨论宗教题材的电影,影响目标市场受众对影片接受以及电影在欧美市场的发行与传播。而现在电影的英语名称是: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标题中的: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显然分别代表的是电影中的三个女主角。无论是语言形式上还是意义上,英文标题都与中文标题相差甚远。可见译者不是根据标题的字面意义直译,而是依据电影的主题采用了意译为主的策略。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电影的标题的英译与1966年好莱坞的一部电影《黄金三镖客》的英文名——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在形式上相似。我们无法得知译者是否在形式上有借鉴该电影的英语名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英译标题的策略选择上,译者是以西方文化和西方读者的美学偏好为导向,通过权衡电影的美学价值和商业利益后,在标题的英译上选择了归化的策略,消除了电影中文标题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内涵,迎合了西方文化和读者的接受视域,使电影能在西方市场得以顺利传播。

4.2. 台湾唸歌的归化英译

“唸歌”又称作“念歌仔”,是从“歌仔”(俗曲、小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说唱艺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念歌”唱念辞的来源,有演唱者即兴创作,也有根据记载唱词的“歌仔册”(或称“歌仔簿”),再视演出条件(场合、时间长短)的不同作增删,题材除了包括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如三国、梁祝、孟姜女、封神演义等),还有台湾开拓故事、庶民生活传说,甚至接纳新闻事件以为题材,成为普罗大众重要的娱乐活动。 [3] 《血观音》是台湾地区一个特殊时代的世情展现。导演为了再现时代痕迹,除了交杂使用了不同的语言之外,还有服饰和场景的细心安排。最为特殊是故事情节旁白的呈现方式是通过本土色彩很重的民间文化形式–杨秀卿的「台湾唸歌」方式来开展的。了解电影中唸歌内容的英语翻译,有助于我们了解民间文化英译的过程,避免由于翻译不当,造成文化冲击和冲突,从而导致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失败。

在《血观音》中,杨秀卿出演的唸歌说唱人扮演着旁白叙述者角色,结合影片色彩及构景,形成了一幅人间地狱的氛围,给人一种奇情奇事的感觉,突出了该电影的因果报应和劝世主题。电影中的唸歌说唱内容一共有四个部分,分别对应电影中的关键情节。第一部分是对电影主题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三个女主角的关系的交代。第三部分讲的是棠夫人为了利益牺牲自己女儿的情节。第四部分是电影的结尾。下面是唸歌内容的英译文分析。

例子(1)

原文 英译文

别说天知地知你知我 Heaven and Earth know, you and I know;

知:其实神明都了解:Even Gods knows too.

善报恶报,早报晚报: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善恶终有报:各位朋 It’s only a matter of time.

友,秀卿我今天又要 Dear friends, Show King is back to tell you another

来讲古了。story.

我们要说的是一段离奇 a mysterious, mind-enticing story

曲折的故事:

首先,在第一段唸歌内容的英语字幕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译文没有拘泥于原文的修辞手法和格式,采用了西方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口语体方式呈现,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倾向于清晰简的意译。特别是,说书人杨秀卿的英文名被翻译为“Show King”,可谓一语双关。第一,“Show King”的发音与“秀卿”的台语发音相似;第二,杨秀卿职业为说唱艺人,经常被人请去表演,也就是有“show”,说明了她职业艺人身份;第二,英文名中的“King”在英语文化中也有国王,王者的意思,暗示了她在电影中扮演的“上帝”角色,同时与电影中她全知全能的叙事者角色也是一致的。这样的英译很显然都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归化翻译。

例子(2)

原文 英译文

海棠断枝不见血 The crabapple branch snapped quick and clean;

鸟巢倒扣北风吹 Upside down the nest turned, north wind blows;

寡母孤女心未齐 The windowed mother and the single daughter do not feel heart to heart.

唸歌第二段内容通过海棠断枝,鸟巢倒扣等比喻,简练而形象地电影中母女三人的命运交代得清清楚楚。英译文并没有按照原文一一对应地去翻译每一个比喻,而是选择在不影响英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将意义呈现出来并尽量保留民歌原文的内容。此外,译文还注重考虑到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如原文的“鸟巢倒扣北风吹”,英译文则翻译为部分倒装句Upside down the nest turned, north wind blows,以便两个小句在形式上保持一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方便英语读者较好地理解唸歌所要传达的意思和情感。

例子(3)

原文 英译文

冤沉大海是心不愿 Injustice deep in the sea, against one’s wish;

为何母女徘徊三途川 Mother and daughter wander around and around;

待我观来,Follow my lead, and I’ll show you what’s in sight;

原来是骨肉相残结大怨 Flesh and blood fight each other that leads to grudge;

真是因果轮回歹循环 You reap what you sow and Karma persists.

第三段的唸歌内容中有两个特别的宗教民俗术语:三途川和因果轮回。首先“三途川”,又称为三途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生界与死界的分界线。因为河内流水会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而分成缓慢、普通和急速三种不同流速水流。因此就被称之为“三途河”。其次,“因果轮回”是佛教术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唸歌歌词会有富含文化信息义的词汇,如上面的三途川等。作为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内容和翻译的目的对原文进行变通处理。上面的两个概念,电影中也采用了归化的方式,将“徘徊三途川”翻译为“wander around and around”,只有徘徊的意思,没有将“三途川”译出,并将因果轮回翻译为“Karma persists”。虽然Karma是梵语,但是在英语中已经被广泛接受,并被用来表示“因果循环”。因此,电影在此再次采用归化的策略,将唸歌中两个宗教术语简单化,并转换为西方观众熟悉的概念,消除英语观众的理解障碍,符合其思维逻辑和审美习惯。

例子(4)

原文 英译文

早起满树翠碧 Green leaves all over the trees at sunrise,

暮时随风吹落地 blow to the ground at sunset.

唸歌的第四段是电影的结尾,通过碧树凋零的比喻,抒发了说唱人对影片中不同人物命运的感慨,是电影最后的点睛之笔。唸歌作为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民俗文化形式,会用到比喻、拟人、排比等不同类型的修辞格。例如在上面的两句唱词中,作者就用树木由枝繁叶茂变成随风落地的情景来比喻人变化万千的命运。而英译文的翻译将原文所要表达的喻意很直白地展示出来,再现了原文唱词中的核心意象,促使英语观众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可以看出遵从的也是以目的语观众思维模式和文化为导向的归化策略。

综上所述,唸歌内容的英译文在翻译上有二个特征:第一,作为口头吟诵的唸歌,需要口语化,不能太过冗长与绕口。因此,电影台词的译者在翻译唸歌时基本以直译,简化为主;第二,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词汇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不添加注释,而是转换成观众耳熟能详的词汇,减少译文的冗余程度,使观众容易接受与理解。

4.3. 佛教术语的归化英译

佛教术语多是《血观音》这部电影在台词上另一个特点。台湾地区地处岛域,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宗教民俗文化丰富,其中以佛教,道教为主。日常民众的口头表达多出现佛教和道教用语。在电影《血观音》中我们发现很多的台词也是佛教术语。例如,“结缘”;“挡灾”;“修佛”;“神佛法力无边”;“请菩萨出场”;“升官成佛”;“把菩萨请回来/请走了/供不起”等。王镇 [4] 认为,对于佛教术语的翻译最好使用归化的方法,直接使用梵语。这样意义更清晰,更能传达佛教文化的话语和内涵,从而拉近译语读者与源语文本的“空间等距”。通过对上面词汇的英译文分析,我们发现,电影译者也是采用归化的策略来翻译佛教术语的。比如将“结缘”英译为“to have a genuine bond of friendship”;“菩萨为夫人挡灾了”翻译为“The Bodhisattva has absorbed Lady’s misfortune”;修佛:“we know you are a Buddhist”。英语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梵文词汇,西方观众对这些概念并不陌生,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他们口头表达的常用词汇。从上述的译文可以看出,电影在佛教术语的英译上采用的也是归化的策略。不仅通过直接使用梵语的方式再现原文中佛教术语的意义,使其更加符合西方观众的文化视域;同时强化了口语化的特征,不会对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影响。

4.4.民俗文化术语的归化英译

民俗文化术语是与民间文化息息相关,人们较为熟悉的固定语言表述,一般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独特性。在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直接翻译直译有可能会导致译文读者误解或者完全无法理解译文含义,需要采用归化策略,使用替换、借用或抽象等翻译方法处理原文,从而得到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的译文。

在《血观音》中,官员林议员之女林翩翩死后,在媒体的大肆报道下,几位官太太为林翩翩死前的男友MARCO举行了一场冥婚。冥婚也叫阴婚,指的使一种为死去的人找配偶并举行婚礼的民俗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冥婚不仅只是中国的一种民俗文化,同时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例如在法国,一战时期,许多人因为战争牺牲了,他们的配偶就会在他们去世后举行一个婚礼,这样的婚礼被称为Posthumous Wedding。而中国人举办冥婚的原因则是因为相信鬼魂之说,认为如果不替这些未婚而逝的人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所以中国的冥婚常被英译为“Ghost Wedding”(鬼婚),甚至直译为“Minhun”。可见同一文化习俗却具备完全不同的内涵。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慎重选择如何更好的再现这一概念的内涵。从《血观音》的英译台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字幕译者在翻译此概念时,采用的仍是归化策略,选择将冥婚译为偏向译语文化的“Posthumous wedding”,而不是偏向源语文化的“Ghost wedding”,目的在于淡化这一概念在源语文化中迷信色彩及两种文化对此概念认知的差异性,让西方观众结合自身文化中的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同一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不同意义,从而达到电影文化交流的目的。

5. 结语

本文以归化翻译理论为基础,从唸歌内容,佛教术语,以及民俗术语三个方面分析华语电影《血观音》中民俗文化台词的英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充分认识到了的电影中的民俗文化特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意译,简化,淡化等多种手段,使台词译文流畅、含义清楚,易于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很好地实现了华语电影传播中华民俗和美学的交际目的。研究认为,华语电影中文字幕英译不仅是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更重要的是传播电影中的文化习俗和思想内涵。因此,对民俗文化色彩厚重的电影作品的台词翻译不仅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的特点,方能保证电影中民俗文化高质高量的表达,真正实现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播,增强中国在国际电影市场的影响力。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篇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联性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6YJC740083)。

NOTES

1所谓的「唸歌」为台语发音,以字面上意指「唸、唱合一的歌曲」,听说是早期中国闽南地区的锦歌发展而来,利用月琴弹唱,在台湾民间流传数十年,过去唸歌表演是台湾地区基层民众的休闲活动之一,内容贴近生活甚至有劝世意义。

参考文献

[1]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M]. 第2版.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43.
[2] 韦努蒂. 译者的隐形: 翻译史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 林仁昱. 开拓与安家的史诗——台湾“念歌”唱述清代移民经验的文学人类学试探[J]. 百色学院学报, 2009, 22(1): 53-56.
[4] 王镇. 试论汉译梵词在《西游记》英译本中的体现和翻译[J]. 中国翻译, 2017(2): 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