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例句中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以国内语言学期刊为例
Gender Bias and Stereotypes in English Example Sentences—Taking Linguistic Academic Journals as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2.105148, PDF, HTML, XML, 下载: 447  浏览: 1,168 
作者: 郑安琪, 钱 进, 李敏月, 生依诺: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关键词: 性别研究例句语言学Gender Studies Example Sentences Linguistics
摘要: 为探究性别相关问题在语言学领域的现状,本研究以2020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收录的15种外国语言类核心期刊为研究材料,选取2018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期刊例句,将Macaulay和Brice等人的性别研究理论与统计学、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结合,总结语言学期刊中例句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现象。结果表明,国内语言学期刊在例句选择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偏见,在语句构建时偏向于男性表述,男性以更为广泛和多样的方式在例句中被塑造,而女性被代表的方式则更有限。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der-related issues in linguistics, this paper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sexism and gender stereotypes of example sen-tences in linguistic journal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findings from the prior studies of Macaulay and Brice and Pabst et al. Statistic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example sentences,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15 foreign language core journals included in the 2020 edition of A Guide to the Core Journal of China.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ender bias in the selection of example sentences in Chinese linguistic journals: The majority of constructed example sentences are biased toward male-gendered. In the example sentences, men are being shaped in a wider variety of ways, while women are represented in more limited ways.
文章引用:郑安琪, 钱进, 李敏月, 生依诺. 英语例句中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以国内语言学期刊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1097-110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48

1. 引言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例句作为传递信息的桥梁,使得学习者更为准确地了解外语行为背后的逻辑。而在男女性人物的选择上,例句却隐含着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现象。例句中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既是社会文化影响的反映,也存在扩大化的倾向,再生和强化了社会性别偏见观念。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使更多人关注到这一现象,并尽量避免使用含性别歧视的例句,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学术写作。

1.1. 综述

有关语言学例句在性别方面体现差异的研究起步于国外。Macaulay和Brice [1] 在1997年发表了关于语法教科书例句的开创性的研究,影响了随后很多关于英语教科书和文章的研究(参见(Lee and Collins, 2010) [2]、(Lewandowski, 2014) [3]、(Tarrayo, 2014) [4] 等)。在21年后,Pabst等人 [5] 通过分析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是否好转,进一步地推进了这一研究。近两年来,Kotek等人 [6] 和Richy和Burnett [7] 的研究也分别将分析对象投向了英语和法语核心语言学期刊。

在国内,有关语言学例句在性别方面体现差异的研究整体较为不足。大多集中于男女在社会交际话语中的风格方面 [8] 或是直接依托国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观点和理论,从语音 [9],词汇 [10]、语法和男女交谈互动这些角度深入了对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研究,而研究材料也大多选自教材 [11] 或者词典 [12]。选择例句的研究目的主要用于英语教学 [13],而很少深入研究例句所体现的性别现象以及背后的社会根源。

1.2. 本研究介绍

本研究从性别建构学说角度,依托Macaulay和Brice [1]、Pabst等人 [2] 的研究理论进行创新,从语法功能、词汇选择和情感分析等角度出发,分别对2020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15种外国语言类核心期刊进行系统梳理,选择2018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期刊中的例句进行可视化分析。不仅将研究的范围从句法学延伸到语言学,而且研究材料更具有前沿性,补充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并且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例句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总结发现,为相关研究以及后续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2. 术语和理论

2.1. 术语

在讨论本文所基于的文献和文章结果之前,首先有必要对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概念进行阐明。

性别歧视(sexism):《新牛津英语词典》对sexism一词的解释为“Prejudice, stereotyping, or discrimination, typically against women, on the basis of sex” [14]。《美国传统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可以看出,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概念性性别(conceptual gender):在此,本研究与Kotek等人的研究一样,使用Ackerman (2019) [15] 中的定义,将其定义为由感知者表达、推断并用于对所指对象进行分类的性别(通常是人类,但可以扩展到拟人化的非人类)。

语法性别(grammatical gender):由形态-句法定义的正式的句法和/或语义特征 [15]。

由此可见,概念性性别与感知者有关,并可能因社会规范、环境和时间而变化;而语法性别是名词的正式句法属性,是强制性的,而且不能被推翻。

无论是M&B的原始样本,还是本研究中所分析的国内语言学期刊当中,大多数例句都是编写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指代实际存在的人,因而可以认为它们体现了原文作者在选择或构造例句时的隐含偏见。由于所分析的文章中通常隐含着性别二元的假设,研究者们也被迫进入同样的分类,即与M&B一样将“he”解释为指男性,“she”解释为指女性。但与此同时,本研究的研究者也认识到性别的非二元性,并清楚上述简化的二元分类法对于性别谱系来说描述的不完全性与不准确性。遗憾的是,在此所分析的论文中尚未出现对专有名词传统分类法的质疑,也并没有对代词使用或所代表人群指涉多样化的推动和指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讨论部分中也为作者和教师提供了建议。

2.2. 相关理论

2.2.1. Macaulay和Brice的研究及理论

就英语例句中的性别问题,Macaulay和Brice (以下简写为M&B)提出了两份报告:第一份首次发表于1994年 [16],是对一本教科书的详细研究;第二份是对十本传统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旨在确定第一份研究中发现的性别不平衡现象是否在其他教科书中普遍存在。在此重点讨论后一项研究,因为它的设计和结果启发了Pabst等人(也见Cépeda等人在2021年发表的研究 [2])、Kotek等人 [6] 以及本研究。

在其于1997年发表的研究 [1] 中,M&B选取了出版于1969至1994年的10本教科书,并从每本书中随机选取了200句例句,并就语法性别(女性、男性、其他)、语法功能(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题旨角色(施事【agent】、受事【patient】、经验者【experiencer】,接受者【recipient】等)、词汇选择(代词、专有名词、暴力、外观等)四方面因素进行了编码:

以下是所总结出的这一研究中的主要发现。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引用的句子当中,男性例句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女性(男性指代词占967个(74%),而女性指代词为336个(26%))对两种性别的刻画都体现了很强的刻板印象。其中,男性比女性在例句中更经常出现,更有可能作主语或施事。男性代词和专有名词比女性出现的频率更高;其中提及男性名字的次数是女性的两倍。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多出现在对智力的描述中,如进行读书、思考等活动或“成为天才”;更多被描述为具有职业的,而且职业范围广于女性;比女性更常修理汽车;有更多的暴力行为。而女性常缺乏用于指代的专有名词(如姓名等),而且比男性更经常用亲属关系(某人的妻子、母亲)来指称,比男性更经常被描述外表,且更倾向于与恼怒(annoy)或愉悦(please)等带有被动性的情感相关。

2.2.2. Pabst等人的研究及理论

Pabst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1997年所发现的句法学课本里的性别偏见现象依旧存在。男性例句的出现频率几乎是女性的两倍。而即使考虑到这一偏差,以下偏见仍然存在:从语法功能来看,男性的论据更有可能作为主语出现,而女性的论据更有可能作为直接和间接宾语出现。男性的论点更有可能作为施事和检验者出现,而女性的论点更有可能作为受事和接受者出现。男性主语代词比女性主语代词使用得更频繁。而在词汇选择方面,男性更有可能拥有职业和处理书籍、实施暴力,而且他们的暴力往往更严重。相比之下,女性更容易表现出负面情绪。

除此之外,学者们也有了一些不同于Macaulay和Brice的研究的发现。例句中的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被放在客体位置;在情感方面,男性例句和女性例句中出现积极情绪的概率也比较相近;不过,负面情绪仍然更常出现于女性例句中。研究过程中,他们虽然收集了这些课本的作者性别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也有了一些发现,但最终决定不公开其姓名。比起将重点放在这些作者或者是课本上,他们更希望这次研究能引起各界学者对“性别偏见在句法学课本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本身的关注。

上述两个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在进行本研究时,在划定句子的主语成分时借鉴了上述研究的性别分类方法,并就词汇选择中的职业、暴力倾向、亲属关系及情感倾向等在上述研究中体现了典型结果的方面进行了分析。

3. 研究结果

与以往M&B和Pabst的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没有采用抽样的方法,而是收集了近三年国内十大权威语言学期刊中的全部例句。其中含有例句的期刊论文共264篇,共计1355句,采用的参数编码主要为:

1) 主语分布(不同例句中主语的性别分布情况)

2) 词汇选择(涉及职业、暴力倾向、浪漫或性暗示、亲属关系)

3) 情感分析(积极、消极)

下面将按照以上三组参数编码进行分类,总结研究结果。

3.1. 主语分布

研究过程中,本研究首先大致分析了样本的总体情况,就句子主语进行了统计归类,分别分为男性主语的例句(如男性名字,男性代词等)、女性主语的例句(如女性名字,女性代词等)、难以分辨主语性别的例句(如I,we,等)以及非人做主语的例句。具体统计结果如下图1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he subjects of example sentences

图1. 例句主语具体分布

由此可见,主语为人的例句总数为1067,占例句总数的78.7%。其中男性主语例句占比高达43.9%;女性例句则占比16.0%,而难以分辨主语性别的例句占比40.1%。可见,男性主语例句占比最多,而女性主语例句占比最少;男女例句比例差距大,男性例句数量为女性例句数量3倍左右。

此外,本研究还对男性主语例句和女性主语例句中涉及名字的例句进行了统计。在男性主语例句中,最常出现的名字为John,而女性主语例句中,最常出现的名字为Mary (具体数据见图2)。除了John与Mary之外,其他名字也有出现,但都次数较少。总体来说,男性名字出现的次数大于女性名字。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names

图2. 姓名分布

3.2. 词汇选择

例句中对于词语的选择也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对不同性别的偏见,因而本研究中从职业,暴力倾向,浪漫和性暗示,亲属关系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3.2.1. 职业

在全部主语为人的例句中,涉及职业的例句共有29句。其中男性主语例句有24句,而女性主语例句中有5句。由此可见,职业相关的词汇大多出现在男性例句中。除此之外,还分别列举了一些男女性主语例句中出现的职业:男性大多担任具有社会地位且等级较高,具有权威性的职位;出现在女性主语例句中的职业则只有演员这一个注重外表的工作。职业的具体分布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Jobs

表1. 职业具体分布

3.2.2. 暴力倾向

涉及暴力事件或者暴力倾向的词汇也能代表一定的性别偏见。在研究之前,将具有暴力倾向的动词(如murder, rob等)作为判断依据,对全部主语为人的例句进行了统计与研究。例如:

1) Jason cracked the plate.

杰森砸碎了盘子。

2) That day a man came on the bus, and tried to rob a passenger.

那天,一名男子上了公共汽车,试图抢劫一名乘客。

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主语例句中涉及暴力事件的比例远大于女性,共计31句,占比6.6%;女性主语例句中仅有3句出现主语有暴力倾向的情况,占女性主语例句总数的1.8% (见图3)。

Figure 3. The number of example sentences involving violence

图3. 涉及暴力倾向的例句数量

3.2.3. 浪漫或性暗示

在全部主语为人的例句中,涉及浪漫或性暗示的例句共有22句。其中男性主语例句有 16 句,而女性主语例句中仅有6句(见图4)。由此可见,男性例句在有关浪漫或性暗示的句子中更具有主动性。例如:

1) A man grabbed and groped her... but she kicked free and fled.

一个男人抓住并摸了她,但她一脚踢开,逃走了。

2) He loves Mary.

他爱玛丽。

3.2.4. 亲属关系

在全部主语为人的例句中,涉及亲属关系的例句共有34句。其中男性主语例句有 21句,而女性主语例句中仅有 13 句(见图5)。显然,男性例句涉及亲属关系的数量大于女性。这与M&B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例如:

Figure 4. The number of example sentences involving romantic or sexual innuendo

图4. 涉及浪漫或性暗示的例句数量

1) Happily, she went on to give birth to her daughter, Ella, now 8, without suffering from PND.

幸运的是,她继续生下了女儿埃拉,今年8岁,没有患PND。

2) After the school phoned, Jimmy’s dad frowned and poured herself several cups of strong coffee.

学校打来电话后,吉米的爸爸皱起眉头,给自己倒了几杯浓咖啡。

Figure 5. The number of example sentences involving kinship

图5. 涉及亲属关系的例句数量

3.3. 情感分析

最后,本研究通过排除涉及未知语境、政治倾向等因素的例句,根据句子语义及相应的词汇采用问卷调查对筛选过的例句进行情绪分析。研究发现,在表达情绪的例句中,男性例句中涉及消极和积极的例句大于女性。在表达愤怒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句子中,男性出现消极情绪的概率大于女性;而在表达快乐喜悦等积极情绪的句子中,女性出现消极情绪的概率大于男性。

根据句子语义及相应的词汇将筛选过的例句分为两个积极和消极情绪类别,具体来说,在收集的895个例句中,只有64个例句通过筛选。其余的例句不在本节的分析范围内。

情感分析的结果(如图6所示)显示。涉及情绪例句中男性主语例句为44句,女性主语例句为20句,总体男女比例为2.2:1,男性例句中涉及消极和积极的例句大于女性。但表达负面情绪的例句中,男性主语例句有24句,女性有10句,男女性别比例为2.4:1,概率为70.59%,这表明男性出现消极情绪的概率大于女性。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表达正面情绪的例句中,在涉及积极情绪的例句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1,概率为66.67%,这表明男性出现积极情绪的概率大于女性。

Figure 6. Sentimental analysis

图6. 情感分析

而问卷的结果继续证明了这一趋势。本研究采用量化积极/消极情绪程度来验证小组成员在积极/消极二分法中的发现。

这些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图7显示了用这种方法识别的两种情绪中男女例句比率,显示了16:14的总体性别比率。表明这些涉及积极/消极情绪的例句中男性例句的比例较高。女性例句表达表达积极情绪的概率更高。

Figure 7. The sex ratio in positive/negative example sentences

图7. 积极/消极例句性别比例

同时,在情绪程度量化分析中发现(见图8),女性例句表达积极程度高于男性例句。而男性例句除了用于表达消极情绪的概率更高,表达消极程度也高于女性例句。

4. 访谈

4.1. 访谈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来自国内国外知名大学不同专业的四位本科生进行采访,其基本情况见表2

Figure 8.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motion level 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ample sentences

图8. 积极例句消极例句中情绪程度平均分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表2. 接受采访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采访的四位同学来自不同专业,且专业与专业之间相关性较小,对英语的使用频率亦不相同,因而笔者认为其回答能为本次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角度与观点。

被访同学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就读于国内大学,专业分别为英语翻译和工业设计,均来自重点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的同学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较频繁,且对例句的使用较为熟悉;而来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日常接触英语有限,其专业本身对英语的要求不高。第二类则是就读于海外大学,同学3所在的大学地处英语母语国家,且金融经济学专业本身对英语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同学4则身处非英语母语国家,但老师全程使用英语授课。

本次访谈的问题主要围绕着“对例句的熟悉程度,例句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认同程度,以及该现象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部分展开。在与这四位同学访谈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电话语音的方式进行线上采访,总时长167分钟。四位本科生就以下三个问题给予了他们的答复:1) 请问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例句吗?2) 对于“英语例句中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这一观点,您是否认同?3) 如果不认同,请详述理由;如果认同,请问您认为这种现象会造成何种影响?

4.2. 访谈结果和问题解析

在整理完以上同学的答复之后,尽管在此对例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他们的回复中仍能发现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1) 重视程度不足

除了英语相关专业的同学之外,其他来自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对例句的接触机会极其有限。就读国外高校的学生因其学习环境,则学习例句的时间相对多一点。同学1回答问题1时补充说明了其学习例句的主要原因:为了运用至日常英语写作或者作业之中,使得自己的表述更流利地道。在此之后也询问了剩下的三名同学他们学习例句的原因,其答复则是出乎意料的统一,即:“为了结合语境来记忆单词”。因而除了第一名同学之外,其他同学对问题一开始都表现出了惊讶的神情,随后经过深思,在国外念书的两位同学仍是认同了该观念,即“英语例句中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而就读于国内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则认为不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对英语例句领域中的性别偏见这一现象的重视程度尚缺,高校学生对此的反应较慢并出现了“不认同”的情况。

2) 例句更新滞后

随后在问题3的回复中,就读于海外大学的同学诉说了其设想“权威例句大多存世已久,而编写含有英语例句的书籍的专家也是有了一定年纪的学者。考虑到之前的知识分子多为男性,他们所写出的例句确实可能会有一定的性别歧视色彩,或许这也是例句中存在性别偏见的原因之一。”诚然,过去使用的例句大多为男性学者所编写,但发展迅猛的今日,还是应该丰富例句的种类。本次研究对象为近三年的国内权威语言学期刊,但其中所出现的例句所体现出的性别歧视程度不减,因而可以看出,例句的更新速度不比女性主义和时代的发展速度,展现出了滞后的特点。

3) 负面影响范围广泛

根据四位同学对问题3 (请问您认为这种现象会造成何种影响?)的回答可以发现其造成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教育行业。同学1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到例句中现存的这种歧视现象不利于消除日常用语中和学习英语中对“含有性别偏见的表达”的使用。而第四位同学则谈到了社会层面:性别歧视这一重要且棘手的问题既然存在于例句之中,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女性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进步与发展。

5. 总结

本研究对2019~2021年发行的国内主流语言学期刊中构建的例句中男性和女性论点的分布和内容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

其中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拓展,二是视角转换。M&B与Pabst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句法学领域的教材,而Pabst在其结论中提到,他们已然在发现存在于句法学中的性别偏见现象有往语言学领域延伸的趋势。因而本研究在Pabst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学例句中是否存在。除了收集、统计、分析和研究语言学的例句之外,本研究还增设了新的研究方法——访谈,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并给予分析,结论与建议。

结果表明,国内语言学存在显著的性别偏见,在语句构建时偏向于男性表述。男性主语例句在所研究例句中的占比几乎是女性主语例句的3倍。而在定性层面,男性更有可能从事职业、进行暴力行为,而女性更有可能表现出情感。总之,男性形象以更多样的方式在例句中呈现,而女性形象则更为有限。

作为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数据来源,例句在塑造语言学研究论点时的作用不可忽视。尽管语言学研究者被期望对例句进行客观看待,但其中隐含的社会偏见即使在21世纪10和20年代也依然是广泛且普遍的,且会对语言学发展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为了推动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破除与性别包容,本研究建议在例句构建及教学过程中的例句选择中有意识地扬弃明显带有刻板印象的例句并增加对女性的积极刻画。此外,建议更多使用性别中性词语,促进对带有结构性偏见的性别二元体系的打破,并体现对社会整体的充分包容。

参考文献

[1] Macaulay, M. and Brice, C. (1997) Don’t Touch My Projectile: Gender Bias and Stereotyping in Syntactic Examples. Language, 73, 798-825.
https://doi.org/10.1353/lan.1997.0031
[2] Lee, J.F. and Collins, P. (2010)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 Comparison of Australian and Hong Kong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19, 121-137.
https://doi.org/10.1080/09589231003695856
[3] Lewandowski, M. (2014) Gender Stereotyping in EFL Grammar Textbooks. A Diachronic Approach. Linguistik Online, 68, 83-99.
[4] Tarrayo, V.N. (2014) Gendered Word (Or World): Sexism in Philippine Preschool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Journal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 25-32.
[5] Cépeda, P., Kotek, H., Pabst, K. and Syrett, K. (2021) Gender Bias in Linguistics Textbooks: Has Anything Changed since Macaulay & Brice 1997? Language, 97, Preprint.
https://doi.org/10.1353/lan.0.0256
[6] Kotek, H., Dockum, R., Babinski, S. and Geissler, C. (2021) Gender Bias and Stereotypes in Linguistic Example Sentences. Language, 97, Preprint.
https://doi.org/10.1353/lan.0.0255
[7] Richy, C. and Burnett, H. (2020) Jean Does the Dishes While Marie Fixes the Car: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f Social Gender in French Syntax Articles. Journal of French Language Studies, 30, 47-72.
https://doi.org/10.1017/S0959269519000280
[8] 许力生. 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 外国语, 1997(1): 43-48.
[9] Robin, L. (1973)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Language in Society, 2, 45-79.
https://doi.org/10.1017/S0047404500000051
[10] Peter Trudgill, 宁榘. 社会语言学导论(连载) 第四章 语言和性别[J]. 国外语言学, 1981(3): 41-49.
[11] 曾天山. 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5(4): 34-39.
[12] 刘俊家. 《韦氏高阶英语学习者词典》句子例证中的性别表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13] 丁兆清. 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及其策略的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14] Stevenson, A. (2010)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5] Ackerman, L.M. (2019) Syntactic and Cognitive Issues in Investigating Gendered Coreference. Glossa, 4, 117.
https://doi.org/10.5334/gjgl.721
[16] Macaulay, M. and Brice, C. (1994)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A Study of Gender Bias in Example Sent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Cultural Performance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Berkeley Women and Language Conference, Berkeley, 8-10 April 1994, 44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