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毛泽东思想分析与当代启示——以土地革命时期为例
Analysis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 Based on Marxist Practice View—Tak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CPP.2022.113030, PDF, HTML, XML, 下载: 318  浏览: 486 
作者: 苗新蕾: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毛泽东思想土地革命Marxism View of Practice Mao Zedong Thought Agrarian Revolution
摘要: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立足人民立场致力于国家、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并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本文以土地革命时期为例,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分析毛泽东这一时期对于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以及总结对于当代发展的启示。毛泽东对于中国道路的探索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理论对于当下中国以及个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Mao Zedong adhered to the Marxist practice view, devoted himself to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based on the standpoint of the people, and gradually explored a road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practice. Tak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Marxist practice 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China’s roa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summarizes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Mao Zedong’s exploration spirit of China’s road and scientific theory of Marxist practice view still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hina and individuals.
文章引用:苗新蕾.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毛泽东思想分析与当代启示——以土地革命时期为例[J]. 哲学进展, 2022, 11(3): 177-18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30

1. 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了实践问题,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而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之上,通过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认清了中国社会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探索出一条基于中国国情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检验的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是在中国处于黑暗时期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挽救国民于危难之际的一代伟人:他根据国家现状以及生活经历在青年时期就己经确立了把人民从剥削与压迫中解放出来从而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具有人民群众立场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人民谋幸福。毛泽东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为了四万万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毛泽东对于农民的穷苦生活以及下层士兵的遭遇感慨万千,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在幼年时期经常与农民一起劳动生活,对于农民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被压迫的政治地位深有感触,这也是他深入人民实践总结出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当毛泽东在读小说的时候,他发现旧中国的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官绅或者文人,农民从未出现在小说的主要段落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却承担着几乎所有的劳动和体力活,所以他认为农民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应该的历史的主角 [1],这也为他后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以实践为基础要坚持唯物论、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推动认识和真理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所处的中国是一个社会积贫积弱、人民水深火热的时代,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状况急需一批有志之士挽救民族于水火,毛泽东正是在这种军伐混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开始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道路 [2]。他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对于中国应该走向何处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随之参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开始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一战结束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弊端开始显现,这使得毛泽东认识到要怀有世界的眼光,世界也需要改造,所以中国的革命道路也为世界上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提供了新的方法。

2.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由于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深入人民实践与战争,加之毛泽东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研读,所以使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经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带领军队去了湘赣边界罗霄山中段,在那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但是党内还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左”倾错误倾向,认为应该继续学习苏俄,在大城市举行暴动来夺得政权;二是“右”倾错误倾向,对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抱有期望,消极地认为成功的希望较为渺茫。因此,毛泽东发现中国红军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关系着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以及继续前进的方向,不能照搬照抄苏俄的革命模式,而是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面对当时党内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以及国家战争的紧张局势所作的寻求中国革命道路的文章,对于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前进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首先,毛泽东在文章开头就找出了党内消极错误思想的来源就是没有认清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基本国情;其次,毛泽东分析了党内的消极和盲目“左”倾两种错误思想,提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正确认识当前的政治局势,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发展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突出了群众力量以及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再次,毛泽东提出了科学的军事策略思想及发明了游击战术 [3],为赢得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战术基础;最后,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展现了他坚信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对中国革命胜利必然性的信心。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另外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还写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和《我们的经济政策》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经济建设工作,以及在《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中指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来正确解决土地问题 [4]。这些都是为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得出的真理,对于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毛泽东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一生都致力于对中国道路的不停探索,他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的中国道路思想带领党和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出来,使得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因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对于当代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始终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并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所以新时代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主要矛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站在时代前沿回答时代课题必须要有坚定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正确把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才能反作用推动时代不断向前健康发展。如今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3.2.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观点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时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果断的做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这是他看清革命现实采取的必要方式,纠正党内的盲动“左”倾错误以及消极悲观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5]。进行革命斗争不能只靠脑子中的想象,不可想当然地凭空认为应该怎样做,要实事求是、看清现实,要使得自己的思想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在实践的检验下取得成功。这对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也要认清形势,才能做好改革等一系列的规划。当前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新时期,对于从前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要得到应有的正视,从实际出发,不能只看表面的数据,还要深入实际真正了解问题的根源之所在,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3.3. 要立足于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立场的哲学观点

检验真理的实践是具有人民立场、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要立场坚定,以人民为中心,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毛泽东对于人民群众始终有特殊的情感,在他青少年时期就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懂得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而且毛泽东强调反对教条主义,对于书本上的内容要把它放到实践中去理解,强调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也要立足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的不断向前发展还需实践的推动和检验,解决新时代中改革问题和社会问题都要真正关切到人民身上,如关注“三农”问题和坚持人民至上,确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需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3.4. 要坚持独立自主,立足中国国情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所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他考察了当时革命发展的形势以及认清中国国情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去进攻城市的革命道路不同于以攻打城市为中心的苏俄模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坚持马克思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国情的统一,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对于新时代如何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有着良好的启示,国家发展没有教科书,更不能照搬别国政策和理论,要立足于新时代的人民实践,坚持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创新发展道路。

4. 结语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正如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规划了一条正确道路,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增添新的内容,这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所以建立正确革命道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次次的失败、探索、总结中,在实践中得出的正确结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今天国家以及民族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索道路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方法仍然指导着我们为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 北京: 三联书店, 1979: 25-28.
[2] 徐玉凤. 青年毛泽东的初心与道路探索[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 12(1): 40-47.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42-46.
[4] 陈晋. 毛泽东阅读史[M]. 北京: 三联书店, 2014: 33-3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