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View of Ecological Nature
DOI: 10.12677/ACPP.2022.113032, PDF, HTML, XML, 下载: 657  浏览: 2,785 
作者: 肖晓敏: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当代价值Marxism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分析了人和自然的本真关系及实现形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当代中国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Abstract: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based 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mmarize and summarize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ecological nature formation of the general point of view, he is one of the contemporary fo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s the view of nature in the ecological sense. It clarifies the position of man in nature, analyzes the re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ts realization form, and profoundly reveals the great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theory have shown universal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肖晓敏.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3): 186-19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32

1. 引言

21世纪以来,科技不断进步,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不仅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不断地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引发了环境污染、气候恶劣、生物多样性匮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随着人们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及对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后果的逐渐重视,生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无比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主要是从古代生态自然观和近代自然观中汲取了营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古代,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人来源于自然界”,人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 [1];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系统中” [2]。中国古代的贤者们也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3],意思是只钓鱼而不网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从当今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种爱惜自然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荀子》中有言“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鸟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 [4],是说山川荷泽,鱼龙鸟兽与人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不离不弃,人与自然必须良性互动,相互依存。《吕氏春秋》中也蕴含着“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 [5],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到了近代,斯宾诺莎则提出“每一个事物,就它们以一定的方式存在而言,必定被认为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的整体相一致,并且与其他部分相联系”,他认为,所有存在事物都从属于一个有机系统之内,都服从同一个自然规律和发展 [6]。卢梭则在其创作中突出了“返归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思想,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后果 [7]。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8]。环境创造了人,人也创造了环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为人们所倡导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生态自然观不仅有一定的思想渊源,它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基础。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产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生态科学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前,生态科学研究的热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球变化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管理等。

生态自然观的产生也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生态技术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的一切手段和方法,与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概念比较,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它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类特殊技术的总称,它被用于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冶金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性和非平衡性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生态自然界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第二,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然自然的变化只遵守自然规律,人工自然的变化不仅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守人的活动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

第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理论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具有全球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危害,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生态系统一旦失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不仅会发生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还会出现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空气污染,海洋污染,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生存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就是以生态的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而形成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把人类的角色由生态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共同体的一个要素,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因此,人类具有维护生态共同体安全和稳定的责任。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具有批判性

马克思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从实践的角度去论证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指出自然界的物质性,先在性和前提性,认为社会的人只能生活在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人化自然之中,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从而克服了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最显着的特点,也是批判旧自然观的有力武器。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了理想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生态视角或人类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错误理念和不当行为,及其对自然界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分析了导致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寻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这对人类正确对待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和不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3.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具有和谐性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性。

生态自然观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其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及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离不开自然,一旦脱离自然,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的共存、共生和共荣的关系。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其以丰富、系统、深刻的生态意蕴,为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各国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为我们建设社会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方法论指导。

4.1. 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提供哲学依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随之也出现了各种生态危机问题,这些生态危机问题也不断演变成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人类盲目追求物质资料的发展,过多的干预自然生态环境,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自然理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提供科学的哲学依据和积极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首先,人来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其诞生之日起其所必需的一切物质都来自于自然界,因此,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其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有意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观察事物、分辨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改变自然界,让自然界朝着人类所向往的方向发展。但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人只能依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只能在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若不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就要求人类对自然和自身有全面的认识,放弃企图征服自然的想法,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重和解,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世界各国都共同存在于自然界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生态危机的洪流下而独善其身,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给世界各国提供了积极的实践指引,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4.2.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意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将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融,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生存条件,其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式和辩证关系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哲学智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十三五国家规划,我国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人民福祉,心系未来的宏伟中国梦的实现,这些都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良好纽带。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不懈努力。

4.3. 为我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方法论指导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实践而对立,因实践而统一。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本质上要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如果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追求发展,必将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党科学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树立新的实践观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转变经济和生产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树立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批判和反对异化消费的必然结果,摒弃异化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做到消费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归根结底,保护自然爱护环境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充分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观念,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实现协同发展。因此,马克思深入研究过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总结了其中的原因。马克思提出要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那么只有暴力这一条路可以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的自然主义,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发展自然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理论现实意义巨大,该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当下,全球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澳洲爆发森林大火、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出现严重火灾、蝗灾在非洲肆意横行、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这些危机再次警示人类,一旦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红线,自然界的报复将会愈发猛烈。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必须始终把和谐生态看作生存的方式、发展的目标。只有时刻把建设美好生态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高评价标准、最高活动准则,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致谢

引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思其师。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君老师。陈老师对我论文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以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及时对我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悉心指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进性意见,由衷的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此外,还要感谢朋友以及同学们在论文编写中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最后,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为我研究的课题提供丰厚的理论支撑,通过他们的研究文章,使我对研究课题有了新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89-90.
[2] 郭振华. 美好生活是城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人是城市动物”中的自然目的论[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3(5): 64-67.
[3]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7: 105-106.
[4] 荀子(战国). 荀子[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1: 170.
[5] 吕不韦(战国). 吕氏春秋[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20: 45.
[6] 孟强. 斯宾诺莎的“力量”[J]. 现代哲学, 2021(5): 75-80.
[7] 王培培. 论卢梭生态自然观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 1-4.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