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认识论中的自然哲学思想探析
On the Thought of Natural Philosophy in Locke’s Epistemology
DOI: 10.12677/ACPP.2022.113036, PDF, HTML, XML, 下载: 303  浏览: 517 
作者: 吴佳凯: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洛克认识论自然哲学Locke Epistemology Natural Philosophy
摘要: 洛克是近代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认识论之中。在他的认识论思想中也不乏很多自然哲学思想,其认识论主要是在经验的层面展开,对人类认识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重要影响。论文通过对洛克的认识论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其中的自然哲学思想,探析自然哲学思想对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Abstract: Locke is the epitome of modern empiricism, and hisphilosophy though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epistemology. In his epistemological thought, there are also many natural philosophy thoughts. His epistemology is mainly carried out at the level of experience, which deeply reflects on human cognition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Through the study of Locke’s epistemology,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thought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philosophy on Locke’s empirical epistemology.
文章引用:吴佳凯. 洛克认识论中的自然哲学思想探析[J]. 哲学进展, 2022, 11(3): 208-21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36

1. 引言

自然科学是哲学的一大支柱,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自然科学,就有什么样的哲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哲学的发展和面貌 [1]。洛克从经验论的传统出发,建立了经验层面的认识论。洛克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该书是一部系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著作,系统地阐释了人类的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洛克的认识论正是在当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建立起来的,洛克的哲学不仅与自然科学及如何对他进行探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当时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科学领域诱发了一场巨大的科学革命,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图景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一时期,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波义耳提出了自己的微粒学说,为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洛克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使洛克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洛克接受了波义耳的“微粒假说”并波义耳微粒学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物质本质的思考,随之提出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理论。诚然,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 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天赋观念论极为盛行。宣称人的观念来自于天赋,把宗教和道德的基本原则神圣化,并把人的知识起源于后天视为谬论,“这本质上是一种维护封建制度意识形态以及阻碍科学发展的理论” [2]。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天赋观念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笛卡尔是天赋观念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科学必须是从清楚明白、不容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他认为感觉经验所带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科学体系也不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不能作为科学体系的基本原理,而这些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因此科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只能够是依靠先天的天赋观念,而不能是除了天赋观念之外的其他东西。

“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洛克哲学中集中表现为观念的表象论性质问题。” [3] 洛克同他的前辈笛卡尔一样,洛克从有意识的心灵对观念的认识出发来阐述知识。但不同于笛卡尔,他所关注的不是要建立一个基于确定性的系统,而是要澄清心灵的范围和界限。洛克构造他的解释所依赖的前提是,心灵中的所有观念都来源于经验,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先天上帝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经验得来,由此他就完全排除掉了任何种类的天赋知识。他也认识到这一点与笛卡尔不同,笛卡尔认为,有可能只通过理性就能达到自然世界的基本真理知识。笛卡尔指出,我们通过纯粹理性就能认识到心灵和物质的本质( [4], p. 278)。洛克接受了笛卡尔把清楚明白的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的标准,但否认他们会有任何超越于经验的来源。通过五种感觉器官形成的信息(感觉观念),以及我们内心体验所引发的观念(反省观念),构成了人类理解能力的基石。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第一卷中就明确提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他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认为天赋观念是没有意义的,且假设的前提是错误的。洛克认为普遍同意的原则并不能够推出天赋观念原创。洛克认为从我们获得知识的方式何来源来看,足以证明知识不是天赋的,“理解中有些天赋的原则,原始的意念同记号……这些意念是心灵初存在时就禀赋了,带在世界上来的。”洛克认为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则根本不用天赋观念的帮助,就可以获得一切知识。他发出疑问:“要假设人心中有天赋的颜色观念,那是很不适当的,因为果真如此,则上帝何必给人以视觉,给人以一种能力,使他用眼来从外界物象中接受这些观念呢?”( [5], p. 7)洛克从经验主义的视角对天赋观念进行批判,认为普遍同意的原则并不能成为天赋观念成立的充分条件。随之他指出不存在有一切人类所公认的真理,他批评普遍同意的原则,认为“普遍的同意并不能证明有什么天赋的东西”( [5], p. 7)所以洛克认为假使人们有某些普遍同意的原则,那一定不是天赋观念导致的,因为除了天赋的之外,还有别的途径。

洛克认为把天赋观念当作潜在的观念是自相矛盾的。洛克认为没有普遍同意的观念,“潜在的观念”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真理在不为理解所知觉时就能印入在理解中,那么我便看不到人心所能知道的一切真理在起源方面,究竟有何种差异。”( [5], p. 9)他怀疑知识的起源是来自于天赋观念,如果说人心中存在天赋观念而不被我们察觉,这也就是相当于在说我们在理解某种观念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个观念,如果潜在的观念在我们心中,而我们又不能发现它这是自相矛盾的。洛克在这个角度已经完全否定天赋观念和人心中具有的潜在观念。洛克受到当时实验科学的影响,作为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体现,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他从经验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认识事物要从经验出发,认识也不能脱离于经验,一切真理也是在经验中获得的,并不存在天赋的原则,他的认识论也极大地影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 性质理论

在近代哲学史上,弗兰西斯·培根(Bacon)首先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原则和归纳法,奠定了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使他成为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但真正“使经验论哲学成为一个系统的经过论证的体系,从而使其在哲学史上发挥了巨大影响的哲学家则是洛克” [6] 培根在经验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经验论认识体系。洛克将其对“观念的新方式”的理解与波义耳“微粒哲学”的初步认同结合起来([4], p. 276)在本质上,这是对物质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的深刻理解,受到了伽利略(Galileo)和伽桑狄(Gassendi)的支持。波义耳认为,理论和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对物质及其属性进行某种微粒论解释的合理性,他把属性称为“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洛克接受并发展了这种解释,将其吸收到更为全面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之中。

洛克详细阐述了“实体”(substance)的概念,他认为实体是我们外部感觉和内部反省的简单观念的存在产生的源泉和归宿。“人心中所接受的许多简单的观念一面是由外物经感官传来的一面是由人心反省它自己的动作来的……以为它们存在的归宿以为它们产生的源泉。这种东西我们就叫做实体。”( [7] pp. 255~256)洛克认为实体观念是具有支撑性的,正是这种支撑性使它成为各种可感性质的寓所,使它成为一种包容体,这样我们才可以理解各种性质是何以存在的,否则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各种性质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如何给予我们各种观念的。正是因为实体观念的提出,为洛克的认识来源于外在的感觉和内在的反省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波义尔从古代原子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存在所有物质所共有的元素,即微粒。所有的物质都由这些最小微粒组成,而这些微粒是不可分的,将这些微粒的运动和组成方式进行分类,分为“第一凝结物”和“第二凝结物”。波义耳认为物质的属性取决于微粒的组成方式和结构,组成方式和结构不同也就能变成复杂程度不同的物质,但这种物质的组成方式是被上帝所限制的。洛克接受并更为全面地发展了波义耳的“微粒假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性质”理论。洛克肯定了外部实体的存在,在本体论上给予实体存在的合法性。在这个意义上讲,实体是可感性质的寓所,正是在给出实体的概念之后,进而提出了性质理论。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写道:“我们的感官能从各种主物得到各种观念,不过能产生那些观念的各种原因,有的只是主物中的一种消极属性……因为这种考察并不是涉及理解中的观念,而是涉及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事物本质。”( [5], p. 105)这样就表明洛克秉承着唯物论的观点,从经验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实体存在,而这些性质寓于实体之中。洛克将两种性质理论阐释为“第一性的质”(primary qualities)和“第二性的质”。第一种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都是和物体不能完全分离的,也即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洛克认为第一性的质具有以下特点“总而言之,所谓凝性、广袤、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等性质,我叫他们做物体的原始性质或第一性质,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能在我们心中产生出简单的观念来。”( [5], p. 108)也即是说,物体无论经历什么变化,形态、广延、体积等发生变化,第一性质永远寓于物质之中,物体的第一性质不因物体物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或消失,第一性的质能在我们心中产生相应的观念。

物体的第二性质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主体对于物质的“第一性的质”在心灵中产生相应观念的一种能力。都是借物体中第一性的质从而将第二性的质表现为心中的观念。洛克肯定外部实在的存在,并且性质寓于其中,且第二性质是由物体的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观念的一种能力。显然,洛克深受波义耳微粒哲学的影响,并将其发展,创立自己的性质理论,进而建立其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这也足以说明当时自然科学思想已经浸入哲学领域,也深刻影响着洛克哲学思想的形成。

4. 认识的来源——感觉和反省

洛克认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起源问题。他在“白板说”的基础上,对经验做出了系统的思考。他认为“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 [5], p. 73)他对天赋观念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人类知识的来源是靠外在的感觉和内在的反省的来的,是基于经验的层面加上人心内在的反省。

洛克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经验也是知识的来源。“人的心灵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也就是来源于感觉和反省;同时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8] 洛克认为能获得知识是通过两个途径,我们思想的一切材料都依赖于这两个途径。第一个是因为我们能观察所知觉到的外部的可感物质和所反省到的内面的心理活动。他认为观念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感觉的对象,二是心理活动。感觉的对象是观念的一个来源,我们通过感官将外部可感物质的刺激传达于人心,能按照可感物质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事物的清晰知觉传达于人心,也就是清晰的观念。“我们观念的大部分,既导源于感官,既是由感官进到心中的,因此,我们便叫这个来源为‘感觉’”( [5], p. 74)洛克认为观念的另一个来源是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正是洛克所说的内部的反省,因为我们在运用理解以考察通过感觉对象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我们还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我们的心灵在反省这些心理作用,考究这些心理作用时,他们便供给理解以另一套观念,而且所供给的那些观念是不能由外面得到的。”这种观念的来源是我们完全自身所有的;它虽然不想感官那样接受了外部可感物质的刺激,可是它和感官有着极相似的作用,所以可以称其为内在的感官。洛克将这两种观念的来源称之为“感觉”和“反省”( [5], pp. 75~76)。洛克就将观念的来源解释为感觉和反省,人类所有的观念无一不是靠这两种来源获得。

洛克通过对于天赋观念的批判、对人类认识和物质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而接受自然科学领域的思想,进而提出“性质理论”,更加深入地思考了知识的来源即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自然科学思想贯穿他的认识论始终,建立起了经验论的认识论体系。

5. 结语

自然科学与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洛克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认识论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将天赋观念排除在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之外,肯定了人具有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过后天习得而不是上帝先天赋予,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洛克肯定外部物质实体的存在,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方式对自然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十八世纪,洛克的经验主义和牛顿的科学被合理地结合在人类的思想中,提供了理性探索的一种范式,他强调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绝对确定性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更普遍的强调,从我们有限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得出的特定知识也是具有边界的。他的理论蕴含着人类心灵的模型及对他进行探索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洛克的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也对今天的认知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大建. 试论洛克认识论的自然科学基础[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1): 30-36.
[2] 李郭稳. 浅析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4): 59-63.
[3] 徐会中. 洛克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5): 39-46.
[4] 牛顿∙史密斯. 科学哲学指南[M]. 成素梅, 殷杰, 译.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276+278.
[5] 洛克. 人类理解论[M]. 关文运,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7+9+73-76+105+108.
[6] 梁景时. 对洛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构铸的认识论重新定位——对洛克认识论及自然科学基础的研究之一[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2(6): 83-91.
[7] 约翰·洛克. 人类理解论[M]. 关文运,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255-256.
[8] 靳松. 认识何以形成——洛克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6(4): 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