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演进及其辩证分析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Dialectical Analysis
摘要: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遵循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原理,中国领导人们对科技的认识不断深化,制定了符合中国具体特点的创造性理论表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理解。追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演进路径,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对其发展进行剖释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创新。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concentration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Th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ed by Marx and Engels has been newly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Follow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leaders have deepen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ormulated a creative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that meet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nd the sinicized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cing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issecting and studying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文章引用:高杏.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演进及其辩证分析[J]. 哲学进展, 2022, 11(4): 539-54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096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研究科学技术的存在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和谐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而创立的,并由其后人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1] 纵观马克思主义体系整体,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其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它时代性的重要体现。“当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范围内,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2] 。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领导者按照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理念,结合中国国情和促进科技进步的宗旨,积极应用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从早期发展至今,都深刻地体现了一个道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一直如此,没有发生改变。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演进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贯穿始终的关系应该首先是生产和社会决定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然后才有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和社会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进入中国后,它的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与我国的科技实践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中,还是进入新世纪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亦或是走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这些理论中都透露出深刻的科技思想、蕴藏着独特的科技观,总体上这些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凝聚出的思想精华,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论述的重点也不同。

2.1. 毛泽东思想中的科技观

毛泽东思想中的科技观都是结合当时期的特点,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息息相关。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对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毛泽东表示高度赞同。毛泽东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将科学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因为这是迅速发展中国生产力的唯一途径。他反复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3] ,他主张努力向外国学习科学,又提出针对科学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规律,要打破常规,不能照抄西方的路子。毛泽东同志认为,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应该承认并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利用在建设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科技发展。

2.2. 邓小平理论中的科技观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曾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十年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不久后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这一论断再次进行丰富补充,“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来加快经济发展。我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 邓小平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并吸取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以来的经验教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科学思想,并且从当时我国科技建设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了一定的创新。邓小平提出的科技观深刻总结了在现代生活中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这一论断又体现出邓小平抓住时代发展的特点,重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际应用,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内容的补充。

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技观

以邓小平提出的科技观为基础,江泽民进一步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5] ,从我国生产发展的角度考虑,在整个过程中科技都发挥着令人无法忽视的举重若轻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分析中国独特国情和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把科学技术放在首位,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江泽民对我国当时的科技工作作出了系统规划,提出了诸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技观是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的继承,它基于中国实际又展开新的创新,是不断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导向的重要部分。

2.4. 科学发展观中的科技观

胡锦涛同志面对国内外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胡锦涛重申,“当今世界,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6]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一环,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简而言之,一个社会的经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有利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反之则会产生阻碍。除此之外,胡锦涛还提到在当时的国情世情之下,中国所能采取的最核心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借此使得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大幅提高,牢牢把握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的地位” [7] 。

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技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习近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8] 重大命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在各种讲话及各项战略制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总书记仍然放松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原因在于虽然我国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是科技原创力不足,导致我国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华为芯片受到美国制裁就是最好的案例,没有核心科技就会被别人扼住咽喉。科技诞生于创新,科技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坚持马恩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关系,继承已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核的基础上,习近平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指出我国需要开创自主创新之路。“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9] ,我们应该考虑通过其他的先进技术为切入点进行创新,自主创新并获取核心技术,把握在科技发展创新中的主动权。与此同时习总书记还指出,科技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创新是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我们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功地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了合适的条件” [10] 。科技创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经济体系的发展建立,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辩证分析

恩格斯强调,“辩证法是一门关于支配自然、人类社会和思想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法律的科学。” [11] 任何一个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是一蹴即至的,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作为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演变展开研究,也应该以其为基础展开辩证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的过程中,囊括体现出辩证思维中的许多特征,并由此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技术思想系统。

3.1. 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和演变,最鲜明地体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回顾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发展,如果我们决定从历史和逻辑的整体性出发进行把握,就会发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统一体。简单来说,它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这些不同的发展时期的特点,以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具体时间现状为基础,对科技展开原创性的理性认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提出积极发展国内科学技术,到20世纪70年代新技术革命袭来,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声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目前为止,我们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奉行的是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历史演进恰恰反映出科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顺利展开,而反过来实践又可以不断促进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3.2. 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和演变,也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代领导人在他们的思想理念中所体现的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并由此而逐步形成的科技观,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理念,并与中国面临的多样化的国内外形势相结合,最终衍生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时期,中国针对科技发展采取的不同发展战略方针的变化,以及这些战略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对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的变化,从最初的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逐步到如今诸如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这些战略的提出,这些变化中所体现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的最好印证。与此同时,这些发展又不断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认识,对科技概念的理解。这些理解与认识不仅包括对进步的总体认识,还包括对科技发展前进方向的认识。在科技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既应该要有对科技发展的总体把握,也应该要有对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规划,做到由浅入深地理解科学技术,以对总体战略和具体阶段的把握,辩证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3.3. 坚持战略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战略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众所周知,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综合的战略和不同的阶段组成的,科学技术的战略思维需要利用划分不同阶段的阶段性实践才能得以体现。对一个总体的战略规划来说,它所包含的一个个单独的阶段,恰恰最能够体现这一战略的科学性;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来说,我们对它的不断探索深化的认识与实践,也恰恰反映了这种辩证关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一个体系完善的思想基础,这一完整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科技地位、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等科技发展各个部分在内的总体战略思想。但是,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实际过程由一个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组成地,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各国各不相同,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各个国家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战略目标。中国根据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和不同发展侧重点,采取了多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包括我们熟知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各项战略。

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价值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有着非常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最终发展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思想内容,推动了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以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作为目标,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被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将两者的思想内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明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一脉相承的。与此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恩格斯明确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2] 毛泽东指出“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13] 基于这一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坚持面向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实践问题等基础上,不断探索而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4.2. 推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所强调的是,科技创新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技创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先进生产力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对生产力各组成部分的发展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科技创新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生产也实现了利用自动化机器取代人类劳动的转变。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也进一步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4.3. 促进了人民生活改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坚持科技创新,在新时代也不断推进实现改善人民生活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推动我国的科技的发展创新,而这些发展创新最终为人民更好的生活创造了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一直以这一点为根本的基础,反复强调要将科技创新的利用效果最大化,以此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从而为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创造物质基础。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到习近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大论断,当今中国所有有关科技创新的实践,都是在不断全面发展而得到深化的科技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它们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人民提供更加多元的物质生活,促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5. 结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发展规律为根本依据,不断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特殊历史时期,即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重要形势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回应。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去不断追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对掌握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还是对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来说,都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更加全面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从辩证思维出发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展开纵深理解,最终有助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科学技术目标、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明国.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6(10): 1-7.
[2] 贾淑品. 列宁和罗莎∙卢森堡政治观比较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69.
[3]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351.
[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77.
[5]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91.
[6]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500.
[7]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388.
[8]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7.
[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12.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122.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37.
[13]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09.
[1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