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审美教育视域下的情感教育探析
An Analysi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ddle School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2.128415, PDF, HTML, XML, 下载: 209  浏览: 350 
作者: 朱雨菲: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应用探究Middle School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Applied Research
摘要: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征。从本质上看,情感教育是音乐审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内容。从具体实践的效果看来,情感教育的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结合中学生情感体验现状,探究情感教育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Abstrac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has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ther stages. In essence, emotional education is an essential content in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effect of specific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Only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can it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esthetic abi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文章引用:朱雨菲.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视域下的情感教育探析[J]. 教育进展, 2022, 12(8): 2745-274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8415

1. “情感”与“情感教育”的联系

情感反映着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其与认知、行为二者组成态度。三者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达到相一致,最终决定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是情感在起主导作用。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把它定义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人所拥有的情感强度受环境、认知等因素影响,其在实践中发生作用的程度也因人而异。音乐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分支,虽自律论对音乐本身不具备情感的性质做出阐述说明,但其中由音符构成的旋律线条,节拍速度构成的音乐律动,都对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构成巨大影响。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借助声音、听觉为媒介,进行传递。正因多种情感交织融合,才为音乐艺术增添了独特魅力。而情感教育的界定是指教师在掌握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及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热情,使学生在过程中累积、丰富情感,满足体验,确保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活动进行等以此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向自身发展、社会需求过渡。情感教育作为音乐审美教育教学的核心,无论处于哪一学段都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 审美价值

中学生已具备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对于音乐有独特的审美品位。音乐作品之所以迈过漫长岁月流传至今依托的便是其独特的思想情感或是人文内涵。作品中涵盖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映射特殊的时代环境,需要学生们通过聆听及欣赏获得情感体验,唤醒对美的认知。中学生对音乐感知及作品情感的把握建立在对音乐要素、外界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主体的差异性使学生面对音乐作品产生的心理情感具有特殊意义,情感教育中同时涵盖了音乐风格、要素的普及。

(二) 教育价值

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未成熟,易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让音乐实现以情动人,以思化人。高速发展、充满生存竞争的社会背景下,情感教育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具有教化功能。当情感传递的量拓展到一定程度时,质也会得到升华。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曾阐述过有关共情的概念,他提到共情属于无意识的同步效应,其帮助深入了解他人主观世界、感受。培养共情能力还可以增强道德感,促使每个人对自身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约束,这对中学生树立社会角色责任感、维护社会公正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同时还会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

3. 情感教育在中学音乐审美教育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 情感目标重视程度不足

过度重视知识目标的完成,却忽略了音乐要素、形式、感情、风格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巨大影响,使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认知停留在肤浅层面,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了解不足。音乐是听觉艺术,若没有对作品中音乐要素、情感内涵、社会背景动态的分析,中学生从自我认识向成熟过渡的过程中,极易忽略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音乐审美教育便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导致学生对音乐、音乐课的期待程度降低,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持续推进,也无法保护维持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求知心 [2]。

(二) 教材忽视学生情感需求

当世界多元与中国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碰撞冲击,新兴音乐则更符合中学生群体青春懵懂的心理特点以及审美眼光,他们通过模仿、表演,在此类音乐中尽情发泄情绪,释放压力。与传统音乐文化形成反差,导致普遍中学生对经典传统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较低,对新兴音乐有极为浓厚的兴趣。出于畏难情绪,加之音乐教学与时俱进的相关内容较少,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造成学生喜爱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三) 音乐作品情感体验统一化,学生情感体验被动剥离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背景下,教师有意识地融情感因素于教学中,然而学生依旧是课堂的边缘人。这是由于主动参与情感探索过程的缺失,音乐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无意中将自己理解的作品情感加于学生的思考中,使学生自身的情感被剥离且统一化,学生缺乏了主动体验音乐情感的乐趣。由此看来,情感教育的应用还处于未成熟阶段,老师们对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还需优化。

4. 音乐审美教育中应用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深度剖析音乐要素,挖掘音乐情感特点

语言有国界,但音乐无国界。多样情感的体验对应的是种类不同的音乐基本要素,音乐要素将基本元素以不同的形态组织,构成音乐形象,表达丰富情感。它所承载有关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急,节奏的疏密,音色的尖锐圆滑与人的情感体验具有一致性,人的情感被牵动影响着。若学生把握这些音乐语言的象征含义,对音乐作品的把握理解便会成为易事,也会产生对作品学习的兴趣。老师作为引领人的角色,需要将音乐要素与情感特点结合,在课堂上带领并直接展示给学生。借音乐基础理论的表现以此清晰地让学生获得相对应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的心境。

(二) 加深时代联系,背景引发共鸣

中学音乐教材精挑细选出各地经典的音乐作品,涉及了从古至今的人文文化,也是区域文明发展的见证。当前,中学生正沉迷于快音乐文化的新鲜感,不愿了解传统作品的思想内涵。要想使学生主动激发对音乐内容的学习,教学中需涉及社会背景及动态,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或人物形象的理解。例如,《卖布谣》描绘了封建势力压迫下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如果通过纪录片、人物访谈等媒介形式,让学生了解洋货充斥市场造成农村手工业劳动者经济破产的图景,学生便能在字里行间中感同身受,对作品的表达也会更加真挚。教师可以将音乐内容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确定课程表现形式,如此,既发挥了情感教育的音乐审美价值,又激发学生对当地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真善美的认知。

(三) 加强情感沟通交流,积极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沟通的交流同时存在学校、家庭、社会之中。师生情感交流以及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必不可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心灵接触。”彼此心灵的碰撞给予师生情感共鸣的机会。缺乏师生交流,产生心理隔膜,反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学生都喜欢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如果太过压抑与程式化,学生的个性便会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音乐感知的思考整合分析,及时把握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修正教学不足,以此突破层层阻碍,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消除师生间心灵壁垒,搭建理解桥梁。介于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优势在于,中学生对音乐感知、记忆、想象、理解能力的把握十分迅速,但因为课时限制,学生时常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所以学生之间便会形成相互解答探索的循环链,促进情感体验。学习小组的开设,设计自主、合作实践模式,激励学生主动体验,在已有的音乐知识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在实践中展示原创或编创音乐作品。学生在大量评价别人的活动中悄然反观自身并在这种评价中进步与成长,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强烈真实地表达情感。

(四) 丰富教学内容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增加文化理解。教学中,师生经常被音乐课本所束缚,在单调抽象的音乐知识上机械地反复训练,学生易有厌学情绪。因此,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探索环节在教学设计十分关键。对音乐内容多角度设计,增加吸引学生的多维化兴趣点,融入情境式教学,安排情感体验感知的环节,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中,通过以境育情来实现以情育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更加具体深刻。新课程标准也充分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提出要关注学生的音乐需要,让学生能够根据情境的需要选择使用音乐 [3]。启发音乐思维,使学生切实领悟音乐所涵盖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应用声乐、戏剧、舞蹈等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选材教学,适当引入具有学习价值的世界流行音乐,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音乐作品融入的是音乐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无论是词曲风格还是节奏律动,与课本上的教材音乐存在差异。教师需及时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音乐教学与“新”元素的联系,带领学生走进真正的音乐世界。

(五) 明确学生主体,建立评价机制

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敏感时期,易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不敢轻易透露,表达自身的真实情感。彼时,教学者要肯定每个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联想、尝试与实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进一步挖掘学生兴趣点与可能性。当积极客观的评价成为学生自主体验的动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在逐渐形成。音乐的情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感知情感、表达情感,更是要在过程中探索体验音乐的途径方法,总结经验。

5. 总结

音乐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阶梯,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陶冶情操。从音乐艺术本身的角度看,情感是音乐表达的核心内容,是音乐艺术的最本质特征;从音乐审美心理发展来看,情感教育将过程中的愉悦感、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认知上升为审美能力的提高;从教学角度来看,情感教育是优化、保障音乐审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为音乐审美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音乐课程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目标相辅相成,加强对音乐审美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视为终身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 主编.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 张心怡. 论情感教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 知识文库, 2021(10): 135-136.
[3] 陈培刚. 从“双基” “三维”到“核心素养”——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大变化及其影响[J]. 人民音乐, 2018(8):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