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基于广西高校问卷和访谈的文本资料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Ethnic Areas—Based on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in Guangxi
DOI: 10.12677/ASS.2022.118440, PDF, HTML, XML, 下载: 230  浏览: 5,26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邓万里: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李 明: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卢光云, 卞志国:柳州工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策略Colleges of Ethnic Are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l Quality Promotion Strategy
摘要: 基于2021年广西高校师生的164份调查问卷和调研访谈中的文本资料,采用实地调研方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缺乏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建设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校内和校外师资队伍,形成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164 questionnaires and the text data in the interview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Guangxi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dopts the field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heavy theory light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lack of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of teache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ime arrangement is unreasonabl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not hig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build an education model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build the teaching staff in and out of school with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to form the whol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from enrollment to gradu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文章引用:邓万里, 李明, 卢光云, 卞志国.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基于广西高校问卷和访谈的文本资料[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8): 3217-322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40

1.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民族地区高校承担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创新创业教育决定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的培养质量。从1998年起,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重点高校的探索阶段、普通高校的全面推进阶段、重点落实阶段的演进历程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和竞赛 [2],发展阶段是2002年的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9所高校的试点工作,从2015年国务院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颁布了实施意见后进入了深化阶段,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清华大学等99所高校为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是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和实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本科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研究热点 [3]。学者们围绕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育体系和协同创新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创新创业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和指标存在片面性,教育研究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证”的现象,与专业教育研究的渗透和嵌入度不足,缺乏对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的异质性研究 [4]。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研究视角,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培养质量的机制分析。胡博从“新工科”的视角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和路径,发现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和实践实训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建设“网格化”的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和理实一体的校内外师资队伍、构建校内外的网络和实地教学实践平台等建议和措施 [5]。第二,服务社会的目标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这三大高等教育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否提升服务社会的职能是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目标 [6]。第三,创新能力的教育内涵。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机会识别、创业决策、行动实践、人际沟通和管理能力等能力。第四,教育管理、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培养路径的创新。在教育管理方面,组建高校内部的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升了教育质量。在教育观念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校内课程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7]。在培养路径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校融合、专创融合等方式,融合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的资源,提供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采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外企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的方式,提升教育质量 [8]。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多数是理论分析等定性研究,而实证分析以调查问卷或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为主,很少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对调查问卷的开放式问题与调研访谈的文本资料进行研究,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地调研项目,使用了以下两方面的资料:第一,164份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的开放式问答题(您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什么改进的建议吗?您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什么改进的建议吗?)的回答,整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学生提出的改进建议。第二,面对面访谈文本资料。访谈文本收集和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拟定访谈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预访谈,确定最终的访谈问卷;2) 采用面对面采访的方式,采访了三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老师(以下简称“教师”),以及三位在校大学生,然后将录音转为文本,共获得超过1.5万字的原始访谈文本;3) 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和分类整理,然后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解析

2.1.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

首先,从教师角度分析教育模式方面的问题。在教育模式方面,负责创新创业管理的老师认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是痛点和难点问题。第一,在理论教学方面,侧重讲授创新创业的高深理论而忽视实用性教育。一些学生反映创新创业课程的强调理论性而实践性不足,老师侧重讲解一些与脱离实际操作的“高大上”的理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二,重视程序性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授课对象是本科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介绍程序性和一般性的知识,应当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其次,从学生角度分析教育模式方面的问题。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和怎么培养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目前,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但用处有限。创新创业不适合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育,创新创业体现了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目前的教育模式,认为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欠缺的仅是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上,学生并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当学生本身能力欠缺的时候,仅依靠理论课程无法教会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不是理论课程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2.2. 缺乏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指导教师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一些学生认为指导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在进行“大创”项目的时候,指导老师一般只是会给出相关项目的发展方向和开展项目的思路。这样,在实施项目的时候,只能依靠学生的自觉性,缺少教师对项目实践操作的指导。当学生的自觉性不足的时候,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成为仅仅完成策划书和项目书的写作任务,成为培养写作能力的一个理论课程。一位参加了两届“大创”项目的学生认为:首先,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更多的是讲授理论课程,然后培训学生参加“大创”比赛。但是,在参加比赛申报项目的过程中,一般会指导学生如何写策划书及介绍大赛的流程,缺乏实践操作指导。这样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学生通过训练确实提高了文案写作能力,但学生实际写出来的策划书与创新创业相关性相差。学校很难去监控每一个项目,而指导教师又缺乏实践操作指导能力,使创新创业课程也仅限于文献(理论)学习。

2.3. 创新创业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对教师的提问“有些同学反映很想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但是因为时间问题不能参加,老师您有什么看法吗?还有,创业创新的课程能不能改变一下授课的学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多安排一些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认为有以下原因:从课程安排上来说,至少是在大三才开设《大学生创业创新》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在大三才授课,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基本定型了。到了大三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来考虑来进行创新创业了,因为学生可能将“大创”项目进行到一半,就面临就业问题了。关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学期的问题,二级学院需要跟学校相关部门反映这个问题。因为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了就业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由这个“招生就业处”统一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大纲将创新创业课程排到大三年级才授课。为什么到大三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侧重于就业在第三学年授课。“招生就业处”可能更多侧重于创业方面,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距离就业的时间距离较远,更关心创新;而大三学生开始面临就业问题,对创业关注度会更高一些。从创新方面来看,创新创业课程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设的效果会更好。

2.4.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此部分的调查来源于对教师的提问“您觉得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高吗?”教师认为学生在课程教育、讲座及实践活动方面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特别是在实际进行“大创”项目方面。例如,举办的创新创业的讲座,尽管多次动员,学生仍然招不满。在创业方面,大四的学生准备进入就业环节了,但是仍然缺乏自主学习和创业的精神。

参与度不高可能源于以下原因:第一,参赛立项难。体现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成果的“大创”项目的名额有限,难以获得“大创”项目立项,创新创业教育无用武之地,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各二级学院的“大创”名额由学校统一分配,2020年分配给学院的全部名额是10~20个左右,而学院在校生超过800人,生均“大创”名额与学生总数之比为1.25%至2.5%左右。第二,能力不足。从学生的“大创”项目的年级分布来看,虽然大三学生是“大创”的主力军,但是大三的学生很多人不愿做也不会做。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3.1. 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第一,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打造出具备知识、品质和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参与到一些比较前沿的创新项目,参与到一些热门的创业方向。例如,“大创”与职业教育或者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就业教育方面,结合企业指导学生如何去求职,与校外相关真实就业企业相结合,将就业教育落到实处。第二,将理论与具体的项目、技术和设计相结合,并给予相应的指导。第三,在理论教学方面,将实际项目融入理论教学中。使理论课不仅讲授理论,而要把一些实际的项目融入理论教学中。第四,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实践性教学和活动。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只有16课时,无法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议增加16课时(即总课时为32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围绕专业进行“大创”实践训练,或去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

3.2. 建设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校内和校外师资队伍

第一,采用专职老师负责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在学校层面,已经将创新创业课程独立出来,由具有创新创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负责授课。创新创业的课程一般由辅导员或是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师承担,不利于学生接受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并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因为兼职教师不具有创新创业的专业背景,其实无法胜任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传授和实践项目的指导工作。专职教师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改变了目前创新创业的教育还主要由二级学院的相关专业的教师来讲授的状况,从规范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提高了教育水平。

第二,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首先,优先选择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操作指导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其次,制定培训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每年选派一些指导教师去其他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和相关企业进行专项培训;第三,构建对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指导教师的激励政策,提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主动性。

第三,构建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特点,对校外的政府、行业、企业和其他学校的实践型人才建立资源库。优先选择在相关领域中有技术特长、技能大赛获奖和实践指导能力突出的人才进入资源库。

总之,通过构建校内专职导师、校内实践型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师资体系,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缺乏的现状。

3.3. 形成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从新生入学以来就进行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首先学生要有兴趣,然后再结合专业的知识,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从而提高创新创业的水平。兴趣培养越早越好,最好是新生一入学就传输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点子”,结合专业学习,转变成为可行的“大创”项目。

第二,根据各年级的特点,构建创新与创业结合的教育体系。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侧重于创新基础理论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每一学期,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在大学三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之前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和技能,积极申报“大创”项目,通过参加竞赛,提高创新创业的水平。在大学四年级则侧重于创业,并且联系校外企业,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

第三,根据专业的特点,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理工科与社科类专业的特点,修订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将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制定有选修方向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淡化专业背景,而侧重于专业中的知识结构,将创新创业与知识结构相结合。在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大创”项目;在大学四年级,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总之,将教育、实践与竞赛相结合,将知识结构与专业结构相结合,构建覆盖大学四年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4. 改变学生的观念,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一,从改变学生的观念入手,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事创新创业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值得投资。在学校里面,就是无论是拿奖学金和助学金也好,还是申报“大创”项目机会,都有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回报,可以提高个人的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教育,使学生转变一下学习方式、方法和态度,兼顾私事、专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和“大创”活动,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第二,指导学生制定创新创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学生需要对学业和创新创业的进行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老师、学长和网络资源等一切能够利用的一切的资源,培养独立自主的努力、奋斗和钻研精神,如果只是听老师讲授和示范,是无法完成创新创业活动的。

第三,加强创新创业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工作。管理人员构建师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动沟通机制和流程,建立网络和线下的沟通交流平台。指导教师主动指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和创意点。

第四,建设并充分利用好创新创业的网络平台,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就能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网络上可以获得创新创业专家的课程学习资源,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缓解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参与积极性。

总之,通过改变学生观念的改变、师生沟通的加强、能力的提高以及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社会进步、教育教学革新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的研究主题,基于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调查问卷中开放式问答和访谈资料,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研究:首先,从教学模式、师资水平、教学安排、教育参与等角度深入剖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其次,通过对问卷答题和访谈文本的解析,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提出理实一体的教育模式、校内外多元化师资队伍和全流程的系统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的研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度柳州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2021ZCLL15)、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2021ZJY15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冯英, 张卓.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演进及地区差异分析——基于1998-2019年政策文本[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2): 52-60.
[2] 洪柳. 基于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文献计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 民族教育研究, 2018(4): 129-134.
[3] 敦帅, 陈强, 王丽娟.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21(3): 2-9.
[4] 沈成君, 杜锐. 基于文献计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 79-83.
[5] 胡博. “新工科”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制[J].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132-136.
[6] 包水梅, 杨冬.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 高教探索, 2016(11): 62-70.
[7] 崔军. 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框架: 理念更新与思路借鉴[J]. 比较教育研究, 2020(5): 63-69.
[8] 丁钢. 高校创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递进模式[J]. 江苏高教, 2017(3): 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