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利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Tourism
DOI: 10.12677/AEP.2022.124109, PDF, HTML, XML, 下载: 246  浏览: 532 
作者: 马 婕, 甘耀宗: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全域旅游文化遗产避暑山庄遗产保护利用Global Tourism Cultural Heritage Summer Resort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摘要: 2021年6月,文旅部将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写入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承德避暑山庄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入选了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但是由于存在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和景区融合不充分、缺乏与其他景区联动等问题,避暑山庄并没有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和文物保护方面起到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从全域旅游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从全资源、全产业和全时空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可以促进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承德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
Abstract: In June 2021,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ll include the creation of glob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s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is not only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selected into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s. However, due to problems such as a single development model,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cenic spots, and lack of linkage with other scenic spots, the Mountain Resort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city. It plays a central leading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lob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tourism,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ll resources, all industries and all time and space, hop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engde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文章引用:马婕, 甘耀宗. 全域旅游背景下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利用研究[J]. 环境保护前沿, 2022, 12(4): 866-871. https://doi.org/10.12677/AEP.2022.124109

1. 引言

全域旅游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推出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此外,十四五文旅规划还提到文物保护要科技创新,并且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文物资源,展现文物价值。承德避暑山庄,亦称“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建于1703年,不仅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且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2016年,又入选了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但是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山庄的发展和承德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

对承德避暑山庄的研究主要从文化建设和管理保护出发,文化建设方面如吕萌(2021)研究文创产品在创意创新、品牌价值、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1];方芳(2021)探讨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 [2];赵文茹等(2021)探究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文化传播 [3];苏东旭等(2021)从特色文化、营销、品牌建设、目标受众等方面提出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4],保护方面如李文红(2017)对保护景区环境的对策作了初步的探讨 [5];方芳(2021)从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6]。而从全域旅游的角度,研究避暑山庄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如何在全域旅游的创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就承德避暑山庄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路径进行了研究。

2. 山庄保护利用中的问题

2.1. 文物保护方面

2.1.1. 自然侵蚀严重

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景区常年持续不断地经受自然侵蚀,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科学正确的保养维护修复,因此,景区建筑文物受到严重的自然侵蚀。一方面,景区面积较大,建筑物数量多,要对文物进行较好的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经常对文物进行保养、维护、修复,而景区管理集团现阶段的人力物力还做不到。另一方面,景区当中许多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较高的技术和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这一方面目前也很欠缺 [7]。

2.1.2. 人为破坏严重

由于部分游客素质有待提高和景区监管不到位,景区经常可以看到人为破坏的痕迹,比如游客在建筑物上涂画、刀刻、损坏建筑物和文物,在景区乱扔垃圾,污染景区水质,破坏景区植被等。景区客流量较大,经年累月,这些游客行为严重破坏了景区的文物。

2.1.3. 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条例不健全

虽然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目前体系不够完善 [8],一些条文不是很清楚详细,当景区管理人员要对文物破坏行为进行惩罚的时候,缺少相关的法律保障。一方面,并没有对文物保护相关部门的职能做出清晰明确的界定,导致文物遭到破坏时,负责管理的部门和人员职责不清,这就导致有责任和权利对破坏文物行为作出管理和惩罚的部门和人员不明确。

另一方面,缺少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惩罚的方式和程度的具体法律条文。这就造成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在进行管理和惩罚时面临很大困难。因此不能不能有效的制止游客对文物造成破坏的行为,不能有效减少文物的人为破坏。

2.2. 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

2.2.1. 休憩设施不足

景区面积较大,游览过程中,绝大部分游客都有休憩的需求,但是景区休憩设施数量不足。特别是在热门游览区域,比如宫殿区,休憩设施严重不足,需要休息的游客往往会坐在台阶上或者围栏上,既影响景区的形象,也影响其他游客的通行 [9],还容易对景区文物造成破坏。

2.2.2. 景区的餐饮店铺较少,品种不够丰富,价格较高

景区面积较大,大多数游客游玩时间较长,需要餐饮服务,而景区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餐饮需求,严重制约了游客的游玩时间,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2.2.3. 防护设施和救助设施不足

景区景观复杂,水域假山众多,许多游客喜欢在其间游玩,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防护和救助设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2.3. 历史文化内涵和景区的融合不充分

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和行宫,不仅在景观上,更在历史文化内涵上,与其他园林有着巨大的区别。这是避暑山庄的独特性,也是山庄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并未将历史文化内涵和山庄建筑景观充分融合,使游客进入避暑山庄,并未感受到明确的清朝皇家文化主题和浓厚的皇家文化氛围,不能明显的让游客感受到与其他城市公园的区别。此外,由于没有充分融合历史文化内涵,大多数游客进入景区仍然停留在参观游览的层面上,不能很好的了解体验到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2.4. 景区开发利用模式单一,过夜游客少,重游率低

避暑山庄还停留在观光游览层面和门票经济模式。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景区门票收入,游览的车票船票收入和小部分食宿服务收入。造成了景区营业收入来源单一,旅游淡旺季明显,过夜游客较少,重游率低的弊端。

承德避暑山庄的开发目前还停留在观光游览层面,旅游淡旺季明显,每年5~10月是旅游旺季,虽然景区营业收入大部分是门票收入 船票收入 游览车收入,只有小部分是食宿收入和其他收入 [10],但是由于旅游旺季客流量大,所以也能获得较大的营业收入。11月至4月,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山庄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在冬季没有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承德避暑山庄迎来旅游淡季,游客寥寥,营业收入较少。

由于景区开发模式单一,目前还以观光游览为主,游客体验项目还停留在穿清朝服饰拍照留念,旅游纪念品还停留在统一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旅游的餐饮住宿整体水平较低,并且没有融入景区的文化和环境。目前山庄没有深入挖掘并融合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没有推出文旅融合特色鲜明的旅游体验项目,没有开发出具有山庄特色的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项目,并且夜间几乎没有吸引游客留下来的旅游项目,山庄既缺乏日间互动体验项目和夜间项目,又缺乏独具特色的配套服务,因此,游客消费金额较少,消费结构有待优化,过夜游客比例极低,外地游客重游率也较低,没有充分发掘游客的价值。

2.5. 缺乏与其他景区的联动,没有在承德全域旅游创建中发挥核心作用

避暑山庄作为承德市知名度最高、游客流量最大、旅游收入最高的景区,应当在全域旅游创建中发挥核心作用。但是由于避暑山庄缺乏与其他景区的联动,孤岛化开发,所以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全域旅游的创建,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例如,外八庙和避暑山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申遗,二者地理位置上距离很近,文化内涵和文化景观联系密切,但是由于二者属于不同的景区,并且没有进行联动开发和营销,并没有达成融而为一的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景观的开发 [11]。

包括外八庙在内的许多景区,比如,金山岭长城、木兰围场、热河文庙,彼此之间也各自为营,缺乏联动,严重阻碍了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和各自景区的长远发展。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并没有和其他景区进行很好的联动,开发营销,没有从项目设计、品牌塑造、产品营销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联动合作,没有形成整体开发的格局,缺乏合力。虽然目前仍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在全国各地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挑战下,避暑山庄孤岛化的开发营销模式会日渐处于劣势,影响避暑山庄的开发潜力和开发动力,进而影响承德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和旅游收入的增长。

3. 全域旅游角度下避暑山庄保护利用对策建议

3.1. 全资源角度:统筹文化和自然资源

在山庄的开发利用中,既要考虑避暑山庄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也要统筹整个承德地区与避暑山庄开发相匹配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统筹考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12],来进行品牌的塑造、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一方面,在承德避暑山庄景观的恢复、山庄周边景区景观的恢复、以及整个承德地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当中,要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当地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特色,游客不仅是单一的观光游览景观,还能从景观中了解到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一进入景区,就鲜明地感受到这是皇家园林,而不是普通的公园。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的民风民俗等非物质要素,不仅增加景区内游客的体验项目,而且将整个承德市作为一个旅游区进行体验项目的开发营销,使游客在整个承德市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减少旅游淡旺季的影响,增加游客的消费金额,过夜率和重游率。例如,可以让游客选择不同的角色,以皇帝或嫔妃或大臣的视角体验皇帝的一天,嫔妃的一天,大臣的一天。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设置不同的研学项目,如皇家文化项目,儒道释文化项目,满清民族文化项目等。在景区外,可以充分开发当地的民族风俗和民族美食,游客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参与制作,并把自己制作的产品带走。比如可以进行皮影戏的表演,让游客体验皮影的制作,参与皮影戏的表演,并且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皮影带走,将自己表演皮影的视频拍下来留念。

3.2. 全产业角度:促进产业融合,延长旅游产业链

目前避暑山庄以观光游览为主,并没有与其他的产业进行很好的融合,使得游客在浏览过程当中,餐饮,休闲,娱乐等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更不用提商业康养研学的需求的满足。并且,在游客结束对山庄的游览后,也没有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去处来承接游客其他的需求。因此,山庄可以通过促进与餐饮、住宿、购物街区、演艺活动等的融合,来延长旅游产业链,为延长游客旅游过程奠定基础,从而增加游客的消费金额,过夜人数,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避暑山庄内部可以根据山庄原本的功能分区,结合山庄现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情况、旅游项目开发情况,根据游客的需求,在山庄内设置合适的餐饮点、购物点,提供具有山庄特色的美食和商品。比如将山庄原有的买卖街,开发为休闲购物街区 [13],提供清宫御膳菜等山庄特色美食,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点心铺、特产店,开发具有皇家特色的瓷器店、乐器店、饰品店等。这样新开发的休闲购物街既与本身的历史功能相一致,又融入了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氛围,从而可以达到既满足游客需求,又增加游客体验的效果。

山庄周边也应该大力发展体现山庄特色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演艺等产业,来承接从山庄出来的大量游客,留住游客,从而增加游客的消费。例如,开发从室内装修到店内服务,都能体现避暑山庄文化特色的主题民宿,开发具有山庄特色的休闲购物美食街、历史文化风情街等、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借助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已经形成的自驾游客流,引入房车自驾和车辆租赁,加强与木兰围场,长城等景区的联动,促进整个承德地区的自驾游发展;积极申办马拉松等体育活动,促进文化旅游和体育的融合,增加客流量;加强与影视剧、网络剧、综艺节目的合作,在保护避暑山庄文物的前提下,提高曝光度和知名度;积极开发文创产品,结合避暑山庄和承德地区的文化特色、历史底蕴、民族风情等,结合游客的需求,借鉴北京故宫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出既可以日常使用又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并且做好线上线下的营销,增加文创产品的收入;通过多业态融合,大力开发夏季避暑康养、四季研学、冬季民俗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以避暑山庄为核心吸引物,形成多业态,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不仅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还满足游客商、养、学、闲、情、奇等其他的需求。

3.3. 全时空角度:丰富旅游体验,打造全时空发展格局

时间上,避暑山庄夏半年游客众多,冬半年气候寒冷,且缺乏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游客数量锐减,旅游淡旺季明显。空间上,避暑山庄内游客集中且数量较多,避暑山庄外的其他景区游客量明显减少。避暑山庄应当通过多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丰富游客不同时间空间的旅游体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造全时空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避暑山庄在承德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中的核心带动作用。

首先,避暑山庄要打破时间的限制。 一方面,加强不依赖于自然风光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如民俗文化活动,节日节庆活动,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发,另一方面,加强对春季,秋季,冬季山庄自然风光,建筑景色和其他旅游体验活动的宣传。例如,春季可以在山庄景点御瓜圃开展瓜果体验活动 [14],还可以进行草原踏青;秋季可以看层林色彩变幻,举行诗词大赛;冬季可以推出热河泉边赏雾凇和冰壶、冰嬉等传统特色体育活动。同时,结合山庄文化和承德地区的民俗风情特色,大力开发适合夜间游览的旅游路线,为游客和当地市民提供美丽的夜间景观,蕴含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夜间演艺活动和休闲娱乐项目,以及特色美食和文创产品,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延长游客的旅游过程,从而达到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旅游消费的目的。

其次,避暑山庄要打破空间的限制,加强与周边景区的联动,江山庄与周边景区作为一个整体,开发与周边景区的联动活动。这样在开发设计产品时,既可以突出各自景区的特点,又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同时,在各自景区,做好产品的宣传和游客的引流工作。还可以与旅行社和OTA企业合作,推出山庄及周边景区为整体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

4. 结论

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经验的总结和发展方向的指引,避暑山庄作为我国较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具备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应当在承德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然而,由于避暑山庄存在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和景区融合不充分、缺乏与其他景区联动等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承德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

本文从全资源、全产业和全时空的角度,就避暑山庄如何更好地融入全域旅游的发展,并在全域旅游创建中起到核心带动作用,提出了统筹文化和自然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延长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体验,打造全时空发展格局的建议,希望能够为避暑山庄的提升发展,和承德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提供有益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吕萌. 文创产品的创新方法研究——以避暑山庄为例[J]. 西部皮革, 2021, 43(21): 142-143.
[2] 方芳. 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看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发展[J]. 中国民族博览, 2021(15): 102-104.
[3] 赵文茹, 李克华.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承德避暑山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 新纪实, 2021(17): 91-93.
[4] 苏东旭, 修智英. 承德避暑山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 西部皮革, 2021, 43(3): 50-51.
[5] 李文红. 浅谈承德避暑山庄的环境保护[J]. 时代金融, 2017(26): 330-331.
[6] 方芳. 承德避暑山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 旅游纵览, 2021(13): 80-82.
[7] 张清源. 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21.
[8] 方芳. 浅谈承德避暑山庄文物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J]. 中国民族博览, 2016(3): 48-50
[9] 芮梦. 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12): 159.
[10] 王欣. 议避暑山庄文物保护的路径选择[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5): 287.
[11] 黄维. 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12] 林翠华. 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看避暑山庄文化及发展趋势[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8, 23(2): 111-112.
[13] 杨帆. 承德避暑山庄旅游市场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14] 刘思岩. 基于新时期旅游热背景对承德避暑山庄资源保护及开发分析[J]. 文化学刊, 2016(3):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