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视角的高校商业伦理课程教学探究
Exploring 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Ethics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ivics
DOI: 10.12677/ASS.2022.1110579, PDF, HTML, XML, 下载: 274  浏览: 3,170 
作者: 方楚贤:武汉东湖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课程思政商业伦理教学探究Curriculum Civics Business Ethics Teaching Exploration
摘要: 高校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商业伦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掌握专业技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课程思政及商业伦理概念入手,分析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商业伦理课程的优势及必要性,通过理论教学及实践经验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师资力量培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积极探索在国家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商业伦理课程的思政建设。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n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usiness ethic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mastery of professional skil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thinking politics into business ethics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through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faculty cultiv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thinking politics of business ethics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urse will actively explore the ideology of business ethics 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文章引用:方楚贤. 基于思政视角的高校商业伦理课程教学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0): 4248-425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0579

1. 引言

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方法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伦理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及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纳入商业伦理课程也是需要积极探讨的课题。

2. 思政建设与商业伦理课程结合的重要性

2.1. 将课程思政融入商业伦理课程的优势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程为依托,将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掘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入到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最终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和教学目标。

商业伦理则是研究的商业活动中的各种行为的伦理道德问题,即个人或组织在从事商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与准则。商业伦理课程是一门关于商业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1]。

商业伦理课程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授课内容上具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教学目标上,旨在让学生在了解商业伦理道德、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及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而其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则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社会发展及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授课内容上,商业伦理课程授课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商业伦理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商业本质,提升学生在商业活动中的伦理决策意识与能力。因此,商业伦理课程比其他课程具有更多机会融入思政元素,甚至某些方面两者有共通之处。

2.2.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商业伦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商业伦理学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源自于哈佛大学。1988年,哈弗商学院在派博教授的领导下,成功推出《决策与伦理价值》课程,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价值重塑和社会责任引领的思政性质,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石。

首先,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当前社会商业伦理环境则相对严峻,各类商业非伦理非法行为愈演愈烈,假冒伪劣产品频出、食品安全危机日益严重、企业财务造假及偷税漏税等现象层出不穷,每一件案例背后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1]。但这一桩桩背后都是少数人的行为,一旦劣币驱逐良币,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甚至动摇我国信用基础,引发信任危机。其次,企业和社会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的管理者和员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与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而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能否遵循商业伦理道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与管理者、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紧密相连,如未加以防范和监管,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商业伦理进步。比如“315土坑酸菜”事件,企业漠视食品安全问题,缺失社会责任感,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由此可见,将商业伦理实践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让每一位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这也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3. 目前我国高校商业伦理与思政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开设商业伦理课程的高校仍占比不高,将商业伦理教育与思政融合教学的高校更是不多。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积极响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思政课程讨论、思政课程大赛等多方面积极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以下挑战。

3.1. 商业伦理课程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合

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商业伦理相关教材偏少,选择范围比较窄,缺乏与思政案件深度分析的课堂机会。首先,在教学中常用教材有张曾莲教授主编《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和刘爱军教授主编《商业伦理学》,该两套教材章节设计内容丰富,仅靠课堂时间无法保证对大量问题的深入探讨。其次,商业伦理专业性较强,学生对伦理与企业内部运作等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解尚浅,因此,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在基础概念及脉络层次上,导致留给课堂交流时间少,容易忽视课堂思政元素的融入。

3.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及课堂思政体验不佳

目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即主要通过教师口述和课件进行讲解。在互联网视觉冲击下,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单调枯燥,课上老师持续性讲述,不能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的掌握情况及遇到问题也无法知晓,难以实现教学的计划和目标。此时盲目进行更深层次知识的讲解、生硬地植入思政元素,不仅不利于激发主观能动性,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惫厌倦,逐渐失去课程和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结束考核过程中,最终以期末考卷分数作为评判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实际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如何都未有统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不见成效、思维模式单一、创新能力差等问题,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3.3. 忽视商业伦理教学研究及差异化考核体系

在当前高校教学研究及科研考核体系中,专业课教师、思想教育理论课老师、思想教育实践辅导老师都分属于不同的学院、不同的教学体系中,在绩效考核、工作思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商业伦理教学研究及差异化考核也容易忽略。如果商业伦理课程老师不通过具体的商业案例,阐述与分析其内在的经济规律、道德伦理问题及工作道德行为规范,那么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极易从课程体系中疏漏 [2]。在高校评价考核机制中,通常以“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忽视教师“传道”素质和能力,从而导致教师将学生就业状况、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指标放在首位,容易忽视学生在伦理素质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3.4. 缺乏高水平的商业伦理实践教师队伍

商业伦理课程涉及理论与实践、比如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内容,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历史文化,还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科研研究的基础,还要具备企业单位的工作实践、管理决策等经验。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缺乏这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学生授课只能局限于理论层面,不利于学生了解与适应外真实社会的商业伦理问题、社会道德问题,也不利于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 [3]。

4.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商业伦理课堂的对策与建议

4.1. 丰富教材及内容、做到“中西结合”

4.1.1. 丰富教材版本,提升教材针对性

针对教材选择面窄,版本较少,可增加商业伦理相关教材的编写,以开放机制提供教材编写质量。教材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年级和专业知识关联度适当调整,比如针对具备金融、经济学相关基础或者财管专业学生,通过引用《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从深度讲解财务人员的社会准则和人生观、价值观。则选择针对大一新生,则选择通俗易懂、以历史为主题的《商业伦理学》教材。

4.1.2. 充实教学内容,比较异同与优劣

教学内容上,充实教学内容,将以西方理论为主的商业伦理概念与中传统文化相结合,比较异同与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传统的西方商业伦理教育有六种伦理分析工具,包括利己主义、功利主义、道义论、正义论、美德论和关怀论等分析工具。而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商精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代新儒商文化则倡导“诚敬就业”、“勤俭廉洁”等经营准则,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社会和商业伦理、理想信念、创新思维等紧密相连,全方位立德树人。

4.2. 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理论应用于实践思维

4.2.1. 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化

课堂上,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演练、公开辩论赛等方式展开。在案例分析法中,采用时政热点话题或者接近生活的课题,比如从中国及美国、欧洲应对新冠疫情的应对策略,鸿星尔克捐赠物资履行社会责任等实践应用,在商业伦理实践过程中讨论资本主义特点及利弊,以小组讨论和情景演练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集思广益,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力量,增进“四个自信”,爱国情怀、企业家精神等精神力量。

课后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手工具发掘可视化教育资源,通过引进课外讲座、互联网线视频、文献纪录片、有声读物等方式进行补充,来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大数据算法推荐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建设“教育超市”,最大限度满足青年学生的选择需求,让教育精准化 [4]。

4.2.2. 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结束结合社会实习实践、金融调研等形式综合评价。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考核主要分为考核和考查形式,通过闭卷或者开卷及平时出勤、作业来评价,学生记忆力情况则决定试卷分数高低,忽视其理解、深刻思考、实践应用能力。

采取考核与考查相结合方式,在书面考核考试中,通过试题设计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选择判断题,也反映学生的综合伦理素的简答和论述题。

考查方式采用演示汇报、社会实践、金融调研作为考查方式之一,根据社会环境当期的企业热点作为议题,根据商业伦理问题及原理,通过以上任意方式来表明观点和理由,引申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进行思考。

4.3. 完善教师教学研究、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

4.3.1. 完善教师思政教学与研究能力

丰富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举办专题培训班、优秀案例分享、思政课程大赛等,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形成潜移默化的教学习惯。在思政课程研究方面,加大教师对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在原有科研水平上,提升思政教育科研的比例,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研、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立项,将科研项目成功转化为课题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科研反补教学。

4.3.2. 增设思政课程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评价考核体系中,学校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考核制度,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胜任的优先条件,通过公开课程、一流课程评选等方式,在思政水平高效、教学能力突出德业兼修的优秀教师中选拔轮 岗,培养广大讲师思政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思政意识差、评价低、消极应对的教师,采取继续教育培训、整改提升等方法,增强教师之间的竞争与监督意识。思政评价、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激发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鼓舞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激励机制是对优秀的一种表彰与嘉奖。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是指通过对重要贡献的教师,在工资待遇、年终奖励、师德奖励基金、教师个人评先、职称评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精神鼓舞与支持,将思政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

4.4. 加强培育教育师资、动员社会力量

4.4.1. 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党十八大以来全国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呈现出新变化,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改革创新、补短板、强质量,在教师教育、管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学校应加强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师型队伍培养,积极推进教师参与专业职能培训、走入企业和实训基地、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针对相关项目配置专项经费,用于培养教师研讨培训、校企合作、创业支持等教师队伍建设。

4.4.2. 动员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思政建设

目前由于我国伦理学教育及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思政主体不仅仅依靠高校和专业课教师,而是依托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来共同建设。

在师资方面欠缺兼顾企业管理与伦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前期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联合各单位安排专任教师走进企业,以挂职锻炼或者项目培养方式,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及伦理决策的能力 [5]。同时在专业课程设计时,邀请社会各界专家、行业精英来校专业授课或者课外讲座形式,通过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伦理道德、思想教育,为未来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基础。

5. 结束语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不仅是实现专业知识提升,更是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塑造的象牙塔。我们当始终立足于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努力为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起步与摸索的阶段,所以就要求教师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探索教育和教学,为全面贯彻思政教育精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兴月, 高凯丽. 商业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思考[J]. 商业经济, 2020(12): 74-76.
[2] 于艳红, 张文阳. 经管类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投资与合作, 2021(12): 213-214.
[3] 刘建准, 王春玲.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设计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47): 53-54.
[4] 施国强, 王娜, 吴蓉娟, 陈文渊, 彭高翔, 赫爽, 魏以立. 商业伦理教育运用于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 2019(2): 176-178.
[5] 王晓岭. 研究型教学建设探析: 以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为例[J]. 经济师, 2018(10): 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