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Teacher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DOI: 10.12677/AE.2022.1210596, PDF, HTML, XML, 下载: 279  浏览: 60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黎 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梁继芳:衡阳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湖南 衡阳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师幼关系教师角色Educational Ecolog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Teacher’s Role
摘要: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是以教育教学情境为依托、以互惠共生为核心、以情感交融为保障的双主体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其对幼儿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尊重幼儿生态位,与幼儿开展平等对话;调适师幼关系生态链,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调整师幼关系生态模式,与幼儿共享共创知识;优化师幼关系生态环境,形成幼儿教育合力。
Abstract: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i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is a double subjec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ituation, with mutual benefit and symbiosis as the core and emotional integration as the guarantee. I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ole played by kindergarten teachers: respecting children’s ecological niche and conducting equal dialogue with children; adjusting the ecological chain of teacher child relationship, and carrying out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children; adjusting the ecological model of teacher child relationship and sharing and creating knowledge with children; optim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form a joint for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文章引用:黎琦, 梁继芳.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及其教师角色[J]. 教育进展, 2022, 12(10): 3909-391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0596

1. 引言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互动交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幼儿园教育系统的核心关系,“其良好与否直接关涉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程度,并深刻影响学前教育保育和教育的质量” [1]。然而,现实生活师幼互动中的师幼冲突现象却普遍而客观地存在,并往往“以幼儿的‘妥协’而结束” [2]。同时,由幼儿园教师所发起的软暴力现象也广泛而普遍地存在于师幼交往中,并因“施暴行为无意性与隐蔽性” [3] 等特点而难以为人察觉。这不仅导致师幼冲突频繁发生且难以消解,影响师幼关系的和谐发展,也导致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每况愈下,影响整个幼儿园教育系统的健康运行。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已进入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时代” [4],而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形成有赖于“教育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和教育外部良好生态的构建” [5],师幼关系则是其核心要素。良好的师幼关系必然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应有之义,应具有“幼儿为本、情感交融性、互利共生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6] 的生态特征。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生态因子,师幼双方体现为一种主体间关系,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存,共存、共融、共同发展,维持与促进幼儿园教育系统的生态化。那么,如何理解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又应塑造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促使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是必然需要探讨的课题。

2. 教育生态学的本质意涵

1976年,美国学者克雷明(L.A. Cremin)出版《公共教育》一书,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并将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思想应用于教育学领域,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与问题,探讨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发展至今,国内外学者大都认为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 [7],主要“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考察教育问题” [8],分析和阐述教育规律,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育属于自然界的重要分支,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因素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并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具体而言,宏观上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自然环境等生态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维系人类社会的平衡与协调,促进整体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微观上教育是“以教师、学生、行政辅助人员构成,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和开放的系统” [9]。其以学生为中心,关切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自然天性,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家庭、社会等直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生态因子,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

传统上,师幼关系更多的被认为是作为教育者的幼儿园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两种不同社会角色的个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事际关系。由于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在知识、身体、心理、地位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不对称性,作为“势强者”的幼儿园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扮演“压迫者”的角色。当师幼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时,幼儿园教师往往凭借教师固有的权威和力量迫使“势弱者”的幼儿予以妥协。这是一种不具有温度的师幼关系,无法带给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感受,也无法产生教育教学的高光时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印象也将不再深刻,抑或是留下深刻的负面形象,亦无法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师幼关系。横向来看,这种缺乏温度的师幼交往过程终因缺少深度的情感沟通而难以变得亲密无间,仅仅表现为浅层的“其乐融融”,这不仅会使得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会促使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状态不断被打破,当前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便是例证。

与传统师幼关系不同的是,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学情境这一教育生态系统中通过互动交往而形成的关系系统,是以教育教学情境为依托、以互惠共生为核心、以情感交融为保障的双主体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旨在促进幼儿园教育内部结构的良性循环,维持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运行。其基本内涵包括:首先,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双主体人际关系。在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是师幼关系形成的关键生态因子,师幼双方均为教育教学主体,具有平等的权利与地位,两者的互动交往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关系,而教育教学情境则是师幼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域。其次,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同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师幼双方在互动交往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既有冲突也有合作,但始终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价值追求,共同决定教育教学的成效。最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幼儿园是幼儿进入学校教育的第一个场域,相较于其他年龄的学生而言,幼儿心理与生理均存在极大的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心理上的关心与呵护,这一过程是个体生命与个体生命之间的情感对话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温度的师幼交往过程,进而维持与促进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与平衡,保障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和发展水平。

4.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角色

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师幼关系,教师角色成为决定师幼关系发展走向的关键一环 [10],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能否持续保持良性循环的状态。由于幼儿在生理与心理各方面发展极不成熟,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成熟个体的天然优势,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角色,幼儿则常常成为“闻道、受业”的“受抑者”。这将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和谐发展,也不利于构建互惠共生的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师幼关系作为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幼儿园教师作为其中的“势强者”,必然要进行自身传统角色的调整与更新,淡化其固有的角色权威,与幼儿开展平等对话、进行情感交流、共享知识生成,并着力协调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具体来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塑造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尊重幼儿生态位,与幼儿开展平等对话

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 [11]。在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各有其特有的空间和地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而不同生态位上的个体则意味着不同的想法、需求,乃至发展模式。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情境中,幼儿园教师不能将每位幼儿当成一个生态位实施统一化教学,而应充分尊重身处不同生态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为每位幼儿提供适应其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应体察到幼儿间生态位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地位的差异性以及幼儿间因生态位的相似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将每位幼儿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独立个体,尊重每位幼儿的表达方式,正确对待师幼间、幼幼间的不和谐现象,形成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平等交流、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友好氛围。在师幼互动中,只有首先尊重每位幼儿的生态位,师幼间才可以开展平等对话;只有与幼儿开展平等对话,师幼间互动交流才能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师幼双方信息的交流、交换才能畅通有效,教育内外部结构才能及时有效得到调整、更新,教育内外部良好生态方能持续健康运行。而这需要教师和幼儿回归到“人”的角色,师幼间的互动交往也只是“人”与“人”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

4.2. 调适师幼关系生态链,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思想,教育教学中的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同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融合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的教师与幼儿两个生态因子,彼此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天然联系,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必然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混乱和无序。当师幼间冲突发生时,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的发出都必然会引发幼儿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因而教师需要以敏锐地眼光抓住师幼间共存、共融、共生的生态联系,对师幼关系生态链进行适度调适,以期师幼交流中能够达成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另一方面,对于幼儿来说,从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学校环境生活学习,意味着自身需要作出极大的努力去克服未知所带来的恐惧。而克服这种恐惧感的关键因素则在于教师与幼儿交流中是否有积极情感的融入。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扮演一个“母亲”般的角色,主动关心、爱护幼儿,给予幼儿生理上的愉悦感受。同时,教师还需要有温和、包容的言谈举止,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温馨的生活氛围,给予幼儿心理上的舒适感。当师幼间发生不和谐现象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找寻问题的根源,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成为幼儿成长路上的“陪伴者”。

4.3. 调整师幼关系生态模式,与幼儿共享共创知识

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互惠决定论是师幼关系生态模式的核心。换言之,师幼互动交往的过程既是师幼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幼关系互惠互利、协同进化的过程。而传统上,师幼互动更多的被视为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因而师幼关系也常常被看作是一种不对称的获益关系体,其中幼儿是主要受益者。这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幼儿对教师同样具有教育影响的事实,既是对幼儿主体地位的不认可,也是对师幼关系生态模式的否认。事实上,同为教育生态系统主体的教师与幼儿,其互动交往过程必然是共存、共融、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对称的互惠关系共同体。尽管师幼双方所获得的用于促进个人发展的教育影响在类型、数量等方面不同,但这些教育影响的质量及其对个人发展的价值是等同的。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扮演好教师身份天然需承担的“传道者”“授业者”角色,传递教育教学知识,引导幼儿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需承认到师幼间互惠关系共同体的客观事实,秉持师幼交往的“共生互学观”,重视到幼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不断拓展自身角色,与幼儿分享与创造知识,成为幼儿成长路上“有能力的同行者”。

4.4. 优化师幼关系生态环境,形成幼儿教育合力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思想内核,家庭和社会两种生态因子是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园师幼关系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师幼关系将会变得矛盾重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也无法形成合力,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也将日益下降。而作为师幼交往中“有力量”的教师,其角色也必然因之实现新的转换,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影响的“协调者”。为此,教师需做到:首先,加强与幼儿家庭成员的联系,尤其是与家庭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年龄特点等,以便因材施教,促进师幼间良性交往。其次,教师需关注社会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进一步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求,为形成有效的师幼沟通提供帮助。最后,教师在整合家、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时,务必要优化师幼关系生态环境,仔细分析与甄别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中的不利因素,以减少不利因子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健康运行。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师幼关系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9C0266。

参考文献

[1] 黎琦. 文化敏感性: 幼儿园师幼关系冲突的症结及破解路径[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3(2): 7-11.
[2] 李馨. 文化视野下的师幼冲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7.
[3] 但菲, 朱闪闪. 基于道德想象力视角的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现象透析与消解途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 41(5): 86-90.
[4] 李召存, 李琳. 迈向高质量教育时代的幼小衔接[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5): 1-10.
[5] 刘秀峰. 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提出、内涵与路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2): 116-125.
[6] 黄小倩, 沈小强. 生态型师幼关系的错位与复归——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 41(5): 81-85.
[7] 吴鼎福. 教育生态学刍议[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3): 33-36+7.
[8]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29.
[9] 任凯, 白燕著. 教育生态学[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35.
[10] 马金凤.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师幼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9.
[11] 张向葵, 吴晓义. 课堂教学监控[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69.